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赏析

2020-04-16 来源:钮旅网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及赏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及赏析

  《醉翁亭记》是⼀篇优美的散⽂。这篇散⽂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下⾯是⼩编整理的欧阳修《醉翁亭记》原⽂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六七⾥,渐闻⽔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年⼜最⾼,故⾃号⽈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之间也。⼭⽔之乐,得之⼼⽽寓之酒也。

  若夫⽇出⽽林霏开,云归⽽岩⽳暝,晦明变化者,⼭间之朝暮也。野芳发⽽幽⾹,佳⽊秀⽽繁阴,风霜⾼洁,⽔落⽽⽯出者,⼭间之四时也。朝⽽往,暮⽽归,四时之景不同,⽽乐亦⽆穷也。  ⾄于负者歌于途,⾏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游也。临溪⽽渔,溪深⽽鱼肥。酿泉为酒,泉⾹⽽酒洌;⼭肴野蔌,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丝⾮⽵,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阳在⼭,⼈影散乱,太守归⽽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去⽽禽鸟乐也。然⽽禽鸟知⼭林之乐,⽽不知⼈之乐;⼈知从太守游⽽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

  环绕滁州的都是⼭。那西南的⼏座⼭峰,树林和⼭⾕尤其优美。⼀眼望去树⽊茂盛,⼜幽深⼜秀丽的,那是琅琊⼭。沿着⼭路⾛六七⾥,渐渐听到潺潺的⽔声,看到流⽔从两座⼭峰之间倾泻⽽出的,那是酿泉。泉⽔沿着⼭峰折绕,沿着⼭路拐弯,有⼀座亭⼦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的是谁呢?是⼭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太守⽤⾃⼰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饮酒,只喝⼀点⼉就醉了;⽽且年纪⼜最⼤,所以⾃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在欣赏⼭⽔的美景。欣赏⼭⽔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寄托在酒上。

  ⾄于太阳的升起,⼭林⾥的雾⽓散了;烟云聚拢来,⼭⾕就显得昏暗了;朝则⾃暗⽽明,暮则⾃明⽽暗,或暗或明,变化不⼀,这就是⼭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股清幽的⾹味;好的树⽊枝繁叶茂,形成⼀⽚浓密的绿荫;风⾼霜洁,天⾼⽓爽,⽔落⽯出,这就是⼭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穷⽆尽的。

  ⾄于背着东西的⼈在路上欢唱,来去⾏路的⼈在树下休息,前⾯的招呼,后⾯的答应;⽼⼈弯着腰⾛,⼩孩⼦由⼤⼈领着⾛。来来往往不断的⾏⼈,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深并且鱼⾁肥美;⽤酿泉造酒,泉⽔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地摆在⾯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声喧闹的⼈,是欢乐的宾客们。⼀个脸⾊苍⽼的⽼⼈,醉醺醺地坐在众⼈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了,⼈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到处叫,是游⼈离开后鸟⼉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只知道⼭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们的快乐。⽽⼈们只知道跟

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章记述这乐事的⼈,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向⽀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参与推⾏新政的北宋⾰新运动,⽽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早在庆历五年⼀⽉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欧阳修⼜被加了⼀个外甥⼥张⽒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宽简政治,发展⽣产,使当地⼈过上了⼀种和平安定的⽣活,年丰物⾩,⽽且⼜有⼀⽚令⼈陶醉的⼭⽔,这是使欧阳修感到⽆⽐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些有志改⾰图强的⼈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情,悲伤⼜有⼀份欢喜。这两⽅⾯是糅合⼀起、表现在他的作品⾥的。  主旨

  本⽂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然风光,勾勒出⼀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全⽂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然风光和游⼈的⼭⽔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情。

  作者对滁州优美⼭⽔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疑在客观上是⼀种揭露,这些⾃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章的语⾔,准确、鲜明、⽣动、优美,句式整齐⽽有变化,全⽂重复运⽤“……者……也”的判断句句式,并且连⽤⼆⼗⼀个“也”字,增强⽂章特有的韵律。  赏析

  ⽂学佳作引来了有关写作上的佳话和轶事。这种⽂学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是⾮常典型的。《朱⼦语类》所记载的欧阳修改定本⽂开头的⼀则轶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记》的⽂章本⾝齐名。那故事是说,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稿上,“初说‘滁州四⾯有⼭’,凡数⼗字,末后改定,只⽈‘环滁皆⼭也’五字⽽已”。我们也确实能够感受到,⽂章的开头是简洁有⼒的(不过,后来也有⼈指出过欧阳修的这描写并不属实,说除了琅琊之外,当地并没有什么⼭,见钱钟书《管锥编》引郎瑛《七修类稿》。我们不妨把它看做⼀种⽂学家的笔法,⽤不着过多地纠缠于此)。从“环滁皆⼭也”到“得之⼼⽽寓之酒也”,可以说是全⽂整体结构中的第⼀部分。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笔法是很讲究的,其描写线索是:从全景慢慢地收缩视野,由群⼭转⼊“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再转⼊“蔚然深秀”的琅琊⼭(琅琊⼭,在滁县西南⼗⾥,东晋时元帝为琅琊王,曾避居此⼭),然后具体到⼭间的泉⽔,即酿泉,最后⼏经回环,才在“峰回路转”之后出现临于泉上的⼀座玲珑剔透的亭⼦,即醉翁亭,⽽“翼然”两字,特别能够加强描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动感。欧阳修采⽤这种由⼤及⼩,层层深⼊的写法,有助于引起读者⾝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再往下,作者仍采⽤陈述句式,写出了建造亭⼦的⼈,以及⾃⼰给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并解释了“醉翁”⼆字的由来。欧阳修看来不是善饮之⼈,所以“饮少辄醉”,但却为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之间也”,的全篇主旨(与民同乐)伏了⼀笔。所以作者写道,鸟⼉知道⼭林⾥的快活,却不知道⼈们的快乐,⼈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乐是因他能使滁州⼈民快乐,喝醉了酒能同滁⼈⼀起欢乐,醒了酒后能将欢乐的滁⼈记述到⽂章⾥的,是“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是⼀篇记体散⽂。“记”的⼈,⼀种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所以,在初贬夷陵时,

他就“益慎职,⽆饮酒”。然⽽有趣的是,在⼗年之后,他却在滁州改变了⾃⼰的形象。这种神奇的转变⽆疑具有现实背景,也体现着欧阳修思想变化的痕迹,因为在这以后,醉酒的情趣在欧阳修的诗⽂中竟成了经常性的主题。

  此外,《醉翁亭记》⼤量运⽤骈偶句,并夹有散句,句法既整齐⼜富于变化,这不仅使⽂章越发显得⾳调铿锵,⽽且形成⼀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