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xiaHigherEducationResearches
2019年12月Dec.2019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
陈
敏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120)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出现就像一把双刃剑,给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崭新载体的同时,又给其发展带
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升辅导员自身综合能力和实现其人生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并就具体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辅导员老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加强自身综合专业素质的提升,成为学生信仰坚定的筑梦者、德行高尚的引路者。辅导员专业化的实质是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专门化、专家化。所谓科学化是承认并尊重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努力按规律办事。专门化就是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包括对辅导员从业资格、素质等要求,是需要专门的训练才能上岗,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胜任的[1]。专家化是指辅导员能够像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具有培育专家、成长为专家的环境和条件,并事实上能够涌现出一批这样的专家[2]。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困境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形势,然而辅导员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待遇和工作量不平衡、职称评定困难、评价自尊受损等,自身的发展前途受阻导致工作热情减退,工作责任感减弱。辅导员面临的困境既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使高校教师人才大量流失,从而影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比较的失落产生自卑感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没有专门的辅导员专业,大多
数辅导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与学科发展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出生,从事辅导员的工作也并非发自内心真正喜欢所为,多数人都是以辅导员这个岗位作为跳板,并非真正喜欢学生工作,缺乏学生工作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大多数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他们把自己的大量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处理学生的事务性工作,从而减少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的投入,无法全身心的静下心来专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术研究。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称评定与专职教师采用相同的评价体系,没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辅导员老师无法与专职教师竞争,致使职称评定差距明显拉大,职称评定过程苦难重重。据调查,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待遇与专业教师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如一些高校对于专职辅导员薪水的算法是乘以相应级别专业教师的0.8的系数,兼职辅导员则所乘系数更低;在考虑住房问题上,优先照顾教师等等[3]。因此,职称评定无法完成导致辅导员的工资性收入低下,个人待遇与自身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平衡,个人收入和身边其他人员差距拉大,降低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辅导员产生自卑感。
(二)工作的失效降低自我效能感
传统意义上理解我国高校辅导员至少扮演了六种
作者简介:陈敏(1987—),女,重庆奉节人,助教,硕士,重庆三峡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74三峡高教研究总第54期
角色。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二是班级学生事务服务者,三是德育教师,四是辅导咨询顾问,五是班级(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六是国家和地方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4],即只要和学生挂钩的几乎所有事情都经由辅导员负责。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高校的扩招现象十分严重,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系数。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存在一个严重的比例失调问题,按照国家教育部令第24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辅导员所带学生的比例是1:200,然而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大大超过国家规定。一个辅导员除了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还要负责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尽管国家教育部令第24号文件规定了辅导员的相关职责,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完全明确规定,普遍认为只要跟学生有关的相关事宜,不管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就必须由辅导员履行。因此,辅导员一天到晚忙的焦头烂额,工作起来上窜下跳,实际干了许多事情,工作压力大、社会责任重。现实中,辅导员在专职教师眼中没有社会地位,在学生心中没有权力威信,存在着有心而无力,吃力不讨好、茫然而无助等现象,付出了自身全部精力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造成了工作的失效,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三)机制的失灵滋生倦怠感
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已制定了赋予中国高校特色的辅导员队伍的全面培养和发展的基本制度体系,然而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加进,我国高校在新媒体的发展下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我国现行的辅导员制度已不能更好的适应新态势,辅导员在专业技能方面评定和在行政职级方面的晋升面临许多问题。辅导员评定晋升制度的机制失灵,以及高校作为辅导员工作的场所,在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降低了辅导员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加上社会各界对辅导员这一职位存在的偏见,导致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倦怠,以辅导员这一岗位为跳板,瞅准合适机会转岗到其他有利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所谓的。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评价机制不准,存在着一定的失灵,还未真正形成一套完全符合辅导员工作量化的评价体制。辅导员工作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相关政策文件并没有对辅导员所做工作
作出一个合理的量化评定。例如有些高校实行了“二级院系管理体制”,然而由于学科的发展及其前景不同,各个二级学院在其招生规模、专业定位等方面面临着巨大差异,有的二级学院院系规模大,学生总人数达到一两千,而有的二级学院院系规模小,学生人数只有一两百。同样情况下,同一所高校的辅导员分属不同的二级学院所面临的工作量存在着巨大差异。同样的工作任务,由于各个二级学院院系的差异,学生基数的不同,从而导致工作量的多少、以及完成的成效不同。因此,即使同属于一所学校,由于学校的评价机制的差异和失灵,辅导员在自我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辅导学生的实际成效等隐性因素组织考核的不够全面,使得辅导员在评优评先各方面很难真正做到公正,从而导致辅导员滋生倦怠感。
二、新媒体视域下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提出,新媒体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影响着辅导员自身发展、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其也适应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形势。新媒体视域下高等学校教育表现出大众化的发展态势,特别是面临着零零后的大学生,他们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时代赋予他们不一样的三观价值,呈现出形式各样的所谓“个性价值观”。面对这些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加强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迫在眉睫。
(一)解决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困境的需要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如比较的失落产生自卑感、工作的失效降低自我效能感、机制的失灵滋生倦怠感等,从而导致工作热情减退,工作责任感减弱。为了解决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困境,改善其生活以及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实现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诉求以及自身的人生价值,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零零后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社会群体,由于理性思维的不稳定性,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不成熟阶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容易受国内外腐朽社会思想的影响,从而产生价值观的迷失、自卑心理
“双线晋升”“优势岗位”2019年第4期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75
等人格障碍问题,人际交往障碍问题日益严重,从而使其不知所措产生“价值混乱”。面对这一系列现实问题,辅导员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更多的是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以使辅导员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帮助问题学生走出各种心理困境,解决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
(三)适应高校发展形势的需要
顺应时代发展以及响应国家政策的有关规定,我国高等学校呈现出一种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新形势,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既影响了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影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保证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对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在学生中扮演者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实施者的多重角色,为了适应高等学校的发展形势,需要辅导员具有更加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作支撑,加强新媒体视域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新媒体视域下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解决途径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辅导员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新媒体的全新发展对辅导员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实现其人生价值。
(一)提高工资待遇,增强主观幸福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已明确指出要把辅导员的培养正式纳入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之中,与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高等学校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5]。因此,为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增强个体主观幸福感,各高校应以国家政策为主导,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辅导员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内外部工作环境,从生活上、工作上、精神上等全方面关心辅导员,使他们在生活上有保障、工作上有干劲、发展上有平台。首先,充分利用辅导员这一年轻化的师资队伍,从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上等各
方面关心他们,解决年轻辅导员工资低下、住房困难等生活问题,多从精神上关心他们,以此帮助他们树立自身的职业生涯。其次,明确辅导员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进一步改善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注重辅导员考核的特殊性,考核以工作的实际成绩为主,让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在职称评定享受与专任教师同等待遇。最后,各高校要建立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培训的各种实践基地,为辅导员发展设立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为其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学科保障,为其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创建科研平台。
(二)明确工作职责,提高自我效能感
教育部令第24号文件中已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八项主要工作职责,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就业指导、勤工助学、奖惩助贷等职责。准确的工作职责规定为辅导员从事相关工作制定了准则,找到了工作“归属感”,进而激发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从24号文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繁多、任务艰巨而繁重,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着辅导员自身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作为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场所高等院校,应尽自己最大努力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荷量,为其专业化发展分流减压。首先,设置以辅导员为主、班主任为辅的两支队伍,明确各自工作职责。辅导员主要以专职为主,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班主任主要以兼职为主,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奖惩助贷等。其次,涉及到学生的寝室文明建设等方面由学生后勤公寓管理机构负责,学生的安全管理教育则有学校保卫处进行指导教育,学生实习教育由专业课教师带头完成,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涉及到以上相关工作不为主要负责人,但可以协助相关部门完成,从而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只有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从各个方面减轻其工作压力,才能改善辅导员有心而无力、茫然而无助的消极状态,以此提高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
(三)完善考核机制,获得价值存在感
教育部令第24号文件对辅导员的管理和考核已作了明文规定,指出高等学校与二级学院(系)对其辅导员实行双重领导,并指出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校教
76三峡高教研究总第54期
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同时,各个高等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措施,从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整个考核体系。整个考核机制关乎辅导员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教育部设有“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各地高校应把优秀辅导员奖励放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之中,以此激励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
棒问题。”[6]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各高校应因地制宜
地制定适应本校辅导员发展的考核机制,从而使其获得价值存在感。首先,各高校的辅导员考核部门应制定详细且符合实际的考核评价细则,无论教师岗位还是行政岗位的评定都应该给予辅导员最大的优惠政策,并广泛征求校内广大辅导员的建议,最大限度的保证考核评价细则的公开性和科学性。其次,加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鼓励辅导员结合自身所做学生工作申请国家辅导员科研项目,并将职称评定和奖金补贴纳入整个考核系统,以此调动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满足价值存在感。
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7]。而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
直接工作者,是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中坚力量。作为连接学生、老师和学校的重要纽带,辅导员是处于学生工作的“神经末梢”,在政治上,是旗帜;在学业上,是学长;在情感上,是朋友;在品行上,是典范;在生活上,是兄长。因此,新媒体视域下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是时代发展对德育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朱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
[2]杨子仪.对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D].西南交通大学,2009.
[3]陈永利.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定位和发展趋向[A].2006.9.
[4]蔡国春.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宗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服务建设规定[N].新华网.2006.7.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新华网,2018-9-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7]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网-人民日报,2014-12-30,http://edu.people.com.cn/n/2014/1230/c1053-26298380.htm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