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202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1-01-10 来源:钮旅网


2020-202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八年级(下)期末语

文试卷

1.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 的水汽, 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 ;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 。

A. 迎面而来 振聋发聩 警觉 吞没 B. 扑面而来 震耳欲聋 警觉 吞没 C. 迎面而来 震耳欲聋 错觉 淹没 D. 扑面而来 振聋发聩 错觉 淹没

2.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对今天的世界

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B.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

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C. 运动员之所以非常享受努力拼搏的乐趣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喜欢施加于肌肉和

神经上的那种压力感。

D. 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

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

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

依然严峻。狂风暴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待到中午时分,A. 目前的形式,

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B.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

说:一个人的教育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

必生,勇往直前。

D.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

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4. 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第1页,共20页

能 与:和 A. 选贤与.其本 循:追溯 B. 请循.之不以其道 C. 策.

策:用马鞭驱赶

之 临:面对 D. 执策而临.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千里者 之:助词,的 A. 马之.伯乐不常有 而:连词,表转折 B. 而.真无马邪 其:加强语气 C. 其.六月息 以:介词,凭借 D. 去以.6. 下列对文本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

A. 在《北冥有鱼》中,作者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意境开阔渺

远,景象雄奇瑰丽。

B.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个故事中庄子惠子二人正反问答,反复辩难,

言语中充满趣味。

C. 《虽有嘉肴》一文先以“嘉肴”与“至道”做对比,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

学相长”。

D.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

统治者能识别重用人才。 7.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④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

第2页,共20页

⑤到了唐代后期,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纯朴淡雅为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都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用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蔽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本文有删改)

对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有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服饰提倡“约之以礼”,墨家提倡“节用”,法家反对修饰。

B.魏晋时期政治经济上的混乱,导致了精神上极度的自由解放和对道家自然主义的崇尚,服饰上表现出不拘礼节。

C.唐朝后期,经济状况由盛转衰,服饰审美也由真率奔放的阳刚之美转为细腻含蓄的阴柔之美。

D.明代的服饰完全不同于宋代服饰的纯朴淡雅。其服饰图案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 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中国古代服饰在区分阶级、贵贱方面的作用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

B.唐高宗时期对官服颜色做了这样的规定:“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

C.《新唐•五行志》中记载:唐安乐公主命尚方局制造百鸟裙。这种裙子共采用了百种鸟雀的羽毛织成,正看是一种颜色,侧看又是一种颜色。一时间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

第3页,共20页

D.清代皇子服饰,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亲王、郡王只有特许时方能使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用黄色的。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

B.文章列举历朝服饰的不同,真实地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在不同时期的审美追求。 C.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意识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个性化追求。

D.文章意在告诉人们在继承中结合现代需求,设计符合时代特点的服饰精品。 8.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借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描绘了一幅驿站冬夜难眠

图。

B.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 C.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D. 尾联中的“行人”实际上是诗人自指,用聒噪的蝉鸣声衬托出诗人怀才不遇的

苦闷。 9. 填空。

大道之行也, ______ 。(《礼记》)

山光悦鸟性, ______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______ ,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______ ,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安得广厦千万间, 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篇》

译文:凫鸟的脚虽然短,但要加长却会让人担忧;鹤的脚虽然很长,如果减短了却是让人悲伤的事。

第4页,共20页

庄子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本来是长的就不要减短,本来是短的就不要加长。长和短各有价值,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道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③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辏。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注释】①甫:刚,才。②荒政:赈济灾荒的措施。③俾bǐ:使。④蠲juān:除去,免除。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松异之 .B.除知南康军 .C.间诣郡学 .D.单车屏徒从 .异:对……感到惊奇 除:被任命 诣:到……去 屏:屏障 ④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A.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B.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C.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D.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朱熹自小聪慧过人。读《孝经》,只看过一遍,就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小伙伴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在沙上画出八卦图形。

第5页,共20页

B.朱熹关心民众疾苦。浙东闹大饥荒,在朝廷奖赏救荒之人后,他才肯再次受职赴任,并随即写信召募米商,免商税,征粮救灾。

C.朱熹重视教育。在处理政事之余,他会去州郡的学校和学生讲论学问。他还亲自督工修复白鹿洞书院,并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

D.朱熹处理政务亲力亲为。在浙东主管茶盐事宜时,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12. 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从他住进医院的那天晚上到现在,已经一年半过去了,这十八个月来他所道受的痛苦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在医院,教授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恢复视力已不可能。在希望渺茫的将来,如果炎症能够消失,可以试试做瞳孔手术。

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死神的黑色翅膀曾经三次触及到他,然而他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他的爱人焦急不安的守候在外面,几个小时后,地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一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

冬天过去了,窗外已春意盎然。他动完了最后一次手术,总算死里逃生,但已毫无血色,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待在医院里了。他在各种病人的痛苦和垂死者的呻吟、哀号之中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这比忍受自身的痛苦更为艰难。医生建议他再做一次手术,他冷冷地、生硬地说:“到此为止,我可够了。我已经向科学献出了我的一部分鲜血,剩下的留给我做点别的事吧。” 请概括所选文段的内容。

请从选文中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 13.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语段,完成问题。

不要在地铁里睡觉

①这是一首老歌,是英国老牌摇滚歌手彼得•墨菲( Peter Murphy)在1995年唱的,名字叫作《地铁》。我非常喜欢听这首歌,他唱得格外温情脉脉,一开始就那样缓缓低飞如同飞机要平稳安全着陆到家的感觉,充满着他歌中少有的温馨。 ②在这首歌里,他反复地唱道:“不要在地铁里睡觉,不要在倾盆大雨里睡着。”真的让我感动,像是很少听到的一种叮咛,尤其是在人情冷漠如冰的今天,在人流如鲫拥挤的地铁里,在到处都是旁若无人地低头忙着看微信、发微信的熟人之间,在擦肩而过而面无表情却一腔心事重重随时都有可能如爆竹点燃炸响的陌生人的面孔前,特别是在夜晚最后一班地铁那昏昏欲睡的惺忪眼神里,这种叮咛是那样感

第6页,共20页

人而清新,一下子让人觉得亲近,而心生温暖。更何况,这种叮咛来自一个陌生人,甚至异邦。

③在现代化都市里,地铁真的是一个奇特的场所。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地铁并不是唯一的场所,剧场、公园、广场、博物馆、音乐厅、体育场、大会堂,乃至飞机场或火车站,我们不见得每日都需要去那里,但地铁对于人们尤其对于上班族,却是不可一日能够离开。

④所以,地铁的新线路开通,总会让人们的眼睛随线路一起延长;而地铁的票价上涨,特别让人们的心敏感乃至脆弱。特别是道路越来越拥挤,住处越来越趋向郊区,地铁便越来越和人们密不可分。地铁的公共空间,便成了流动的空间,连接着人们从起床到工作再到睡觉的若干个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是任何一个公共空间都无法比拟的。

⑤只有在地铁里,你才可以看到,那么多人来来往往、素昧平生,谁也不知道谁来自何方,又将去何方;那么多人拥挤在一起,能够闻得见对方身上湿漉漉的汗的味道,能够听得见彼此怦怦的心跳,心的距离,比身子紧贴着的距离不知远多少倍。所谓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像以前徐静蕾演的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中那样的奇迹,只能在电影里发生,永远不会出现在地铁里。

⑥“不要在地铁里睡觉,不要在倾盆大雨里睡着。”唱得真好,温暖的叮咛,又带有仔细的提醒,既是出于人生况味的关怀,又是出于世事沧桑的警告,多层含义,像温暖的手臂一样将你紧紧拥抱。他唱的不是那样“大而化之”没有日常歌曲中听到的, 只是“名词”和“形容词”垒起来的防空洞,而是浓缩到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一点上,让他的歌声飞溅出魅力四射的水珠,滋润着我们麻木而干涸的心。 ⑦地铁车轮撞击铁轨的隆隆单调声响,伴随着彼得•墨菲的歌声,正是对人疲惫麻木和昏昏欲睡的最好伴奏,安慰着人心,温馨地渗进人们的梦中。仿佛他就在地铁西直门站或东直门站喧嚣拥挤的哪一个角落里,抱着他的吉他,悄悄在唱着这首歌,告诉你:“不要在地铁里睡觉,不要在倾盆大雨里睡着……”

⑧在各自的奔波之中无暇顾及,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现实,就像罗大佑在歌里唱的那样:“人们变得越来越有礼貌,可见面的机会却越来越少。苹果的价钱卖得比以前高,味道不见得比以前的好。”

⑨客气的礼貌,并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生日的豪华蛋糕和 999朵玫瑰,代替了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关照。温馨和温情,已经被挤压得如同人们品尝咖啡时壶底的碎末或嘴里含过的干话梅核,可以被随手扔掉。谁还在乎这样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

第7页,共20页

⑩“不要在地铁里睡觉,不要在倾盆大雨里睡着……” (原文/肖复兴,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阅读①②段,概括“我”非常喜欢听这首《地铁》的原因。

第③段中说,”地铁真是一个奇特的场所“,读③—⑤段,说说地铁的奇特之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上下文,说说划线处指歌曲的什么特点。

他唱的不是那样“大而化之”没有日常歌曲中听到的, 只是“名词”和“形容词”垒起来的防空洞。

第⑩段中,作者说“谁还在乎这样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4. 近年来,青少年沉迷网络短视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调查显示,20%的青少年“几

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青少年接近10%。为此,学校准备举行“防止短视频沉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请你从多方面列举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原因。

你的同桌经常熬夜刷抖音,上课精神不振,成绩一落千丈,作为好朋友,你该怎么劝告他?100—120字。

第8页,共20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通读文段,查看供选词语。

第一个空,“迎面而来”意思是冲着脸的方向过来;“扑面而来”就是朝着脸的方向扑过来,一般形容风雨雪等扑面而来。本句用来形容水汽朝脸扑来,表现瀑布气势之大,所以用“扑面而来”恰当。

第二个空,“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本句是形容涛声大,故用“震耳欲聋”恰当。

第三个空,联系上文语境,如此大的水汽和涛声,会让人产生危险的感觉,所以会“警觉”,而不是产生“错觉”。

第四个空,“吞没”比“淹没”更能表现瀑布的气势,也符合水汽扑面而来的场景,故选“吞没”。

综合以上分析,正确词语依次是“扑面而来”“震耳欲聋”“警觉”“吞没”。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之间的细微差别。2.要注意词语的搭配习惯。3.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将相关词语带入句子理解,增强辨别的准确性。

2.【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 故选: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第9页,共20页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3.【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冒号管到句尾,后面的分句是另外的内容,所以“蜿蜒而立的”后面应用句号。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此类问题,必须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另外,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4.【答案】A

【解析】A.有误,句意为: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与:同“举”,推荐,推举;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第10页,共20页

5.【答案】A

【解析】A.有误,“马之千里者”意思是“千里马”。“之”是“定语前置的标志”,不是结构助词“的”。 BC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解答此题,学生头脑中要有常用文言虚词用法的知识积累。根据句子内容判断属于哪种用法。

解答此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积累,并注意根据句意理解其用法。

6.【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兑命》曰‘学学半’”进一步论证“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故选:C。

本题考查文本解读。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然后根据平时所学完成作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7.【答案】【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比对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要认真阅读文本,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对。 ACD.正确;

B.有误,前者与后者没有因果关系,即“精神上极度的自由解放和对道家自然主义的崇尚,服饰上表现出不拘礼法”与“魏晋时期政治经济上的混乱”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B。

第11页,共20页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比对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要认真阅读文本,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对。

ABD.能表现中国古代服饰在区分阶级、贵贱方面的作用;

C.不能表现中国古代服饰在区分阶级、贵贱方面的作用,因为第四段中,“百鸟裙”的例子说明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比对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要认真阅读文本,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对。 ABD.正确;

C.有误,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意识取决于不同时期政治文化及人们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个性追求。 故选:C。 答案: (1)B (2)C (3)C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解答信息筛选及比对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然后根据选项中的信息,筛选文章中表达此信息的相应语句;最后细心比对,注意表达上的细微差别,从而确定选项中的信息表达是否准确。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A.有误,描写了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了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的思乡愁苦。 BCD.正确。 故选:A。

《葛溪驿》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是一幅“驿站秋夜难眠图”,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

第12页,共20页

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加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9.【答案】【小题1】天下为公

【小题2】潭影空人心 【小题3】拣尽寒枝不肯栖 【小题4】零落成泥碾作尘 【小题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答案: (1)天下为公

(2)潭影空人心(注意“潭”的书写) (3)拣尽寒枝不肯栖

(4)零落成泥碾作尘(注意“碾”的书写)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注意“俱”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第13页,共20页

10.【答案】顺应自然 生活中,你常常刻意挖空心思去选择某一种事物。

人们挑剔食物。在选择食物方面,有的人很挑剔,这不吃,那也不吃,这是为什么呢?朋友或父母会认为他(她)是在讲营养,找精品,吃精品,带着科学的面具。其实这人是爱美,爱漂亮,想让自己窈窕一些,有点淑女、帅哥像。那么这种行为的后果会是什么呢?一一当然是营养不良,导致身体的健康慢慢隐退。

人们选择工作也一样。在选择工作方面,有的人是跳蚤人生,对金钱的多少,和自己对工作的理解很在意,不断挑换工作,最后闹得一事无成。

家长带孩子选择兴趣爱好。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啊!他们依据社会的评价,挣钱的多少,去用自己的眼光强行帮助孩子选择兴趣爱好,使得大多数孩子患上了厌学症,个性被扭曲,这使他们的一生都给毁了。其实选择不是按上面这些人理解的那样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地去迎合社会上大众病态的审美观念。真正高明地选择还是顺其自然。

老舍说过:法自然,无为而治。那么,大家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法而做,不是就很完美吗?

比如说--小草不会选择土地。生活中到处都有小草的影子,山冈上、悬崖边、田野里......可见它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不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美名。 又比如说--流水不会选择河道。不管哪里来的水,是清澈的小河,是浑浊的江水,会聚在一起都是波澜壮阔的大海。

再比如说--骆驼不会选择地势。高大的骆驼生活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它们不曾埋怨一切,还辛勤地驮着人们来沙漠探索、考察。

难道这还不够完美吗?生活中,大家就应当向以上事物学习,多一份从容、悠闲与顺其自然,少一份追名逐利。当然顺其自然也不是消极的等待,不是无所作为的碌碌无为,更不是对生命的放弃,而是根据自己的实力去从从容容地坦坦诚诚地真实地生活与工作。

顺其自然就是自由、自然,但并不意味着大家什么也不做,因为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大家应当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有目的的有原则地去顺其自然,才能够更有艺术地生活。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要理解材料的内涵。材料是《庄子•骈拇篇》中记载的一则简短的寓言故事,这段话意思是“太长了不要认为就多余了,太短了也不要以为就不够。所以野鸭的腿虽然短,加长了就不行;鹤的腿虽然长,截断了就是很悲伤的事情”,这就是说长短皆系天性,不能违背。由材料中所反映的事物来看,万事万物都有

第14页,共20页

其规律,凡事应顺从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如违背自然规律会让原本合适的事物偏离所愿;由事物联系到个人,个人也有个人的活法,无需羡慕别人,花有花的烦恼,叶有叶的骄傲,要懂得知足,活出自己的价值比什么都重要。故学生可以围绕“顺应自然规律”“懂得知足”“活出自己的价值和风采”等方面立意。材料中没有规定文章体裁,但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文体清晰,如果写议论文,一定要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思路清晰,学生可以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方式打开思路;如写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文章借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谈起,引出了中心论点“真正高明地选择还是顺其自然”。然后又列举“小草不会选择土地”“流水不会选择河道”“骆驼不会选择地势”三个例子来论证中心论点。接着又从另一个角度“当然顺其自然也不是消极的等待”进行了补充论证。最后深化论点,总结全文。

11.【答案】【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C.正确。

D.有误,句意:单人独车,不带随从。屏:屏退。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据此断句为: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ABD.正确。

C.有误,根据“奏复其旧”可知,“他还亲自督工修复白鹿洞书院”说法错误。

第15页,共20页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短,诋毁;谓,对……说;句意为:有人诋毁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的确大有可观。” 答案: (1)D (2)B (3)C

(4)有人诋毁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的确大有可观。”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有人诋毁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第16页,共20页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2.【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概括。节选的这三个段落,前两段写

保尔在医院与死神抗争,第三段写保尔拒绝医生给他再做一次手术的建议,准备投身写作事业。答题时以保尔为主语,概括这个事件即可。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文段“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死神的黑色翅膀曾经三次触及到他,然而他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生命力顽强的、坚强的人;从“我已经向科学献出了我的一部分鲜血,剩下的留给我做点别的事吧”可以看出乐观积极、对新生活充满热爱和追求。 答案:

(1)保尔在医院与死神抗争,拒绝医生给他再做一次手术的建议,准备投身写作事业。 (2)顽强,乐观积极,对生活充满热情(或珍惜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 【小题2】

【解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困苦中战胜别人也战胜自己,才会真正成长为钢铁战士。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13.【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从第①段的“我非常喜欢听这首

歌,他唱得格外温情脉脉,一开始就那样缓缓低飞如同飞机要平稳安全着陆到家的感觉,

第17页,共20页

充满着他歌中少有的温馨”可概括出,歌曲中充满了温馨;从第②段的“真的让我感动,像是很少听到的一种叮咛……这种叮咛是那样感人而清新,一下子让人觉得亲近,而心生温暖。更何况,这种叮咛来自一个陌生人,甚至异邦”可概括出,歌里反复唱的歌词像叮咛,让人感动,觉得亲近而心生温暖。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从③段的“地铁对于人们尤其对于上班族,却是不可一日能够离开”可概括出,地铁对于人们尤其是上班族,一日都不能离开;从④段的“特别是道路越来越拥挤,住处越来越趋向郊区,地铁便越来越和人们密不可分。地铁的公共空间,便成了流动的空间,连接着人们从起床到工作再到睡觉的若干个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是任何一个公共空间都无法比拟的”可概括出,地铁是连接着人们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流动空间;从⑤段的“只有在地铁里,……所谓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可概括出,地铁让人们身子紧贴,但彼此心灵隔膜。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与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喻体为防空洞。防空洞是为了防备敌人空袭减少损害而挖掘的洞,多用于储备粮食或军需物资。平时是空着不用的。再结合原文中的“不是那样大而化之”“只是‘名词’和‘形容词'垒起来““而是浓缩到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一点上”,可以确定“防空洞”比喻的是歌词内容空洞,不能打动人心。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结合第⑨段中的“客气的礼貌,并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生日的豪华蛋糕和999朵玫瑰,代替了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关照”可以概括出,作者在批评生活中客气的、徒有仪式的虚情表现;“温馨和温情,已经被挤压得如同人们品尝咖啡时壶底的碎末或嘴里含过的干话梅核,可以被随手扔掉”可看出,作者表达了对温馨和温情的呼唤;对现实中缺少温馨和温情的担忧。 答案:

(1)歌曲中充满了温馨;歌里反复唱的歌词让人感动,觉得亲近而心生温暖。 (2)地铁对于人们尤其是上班族,一日都不能离开;地铁是连接着人们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流动空间;地铁让人们身子紧贴,但彼此心灵有隔膜。 (3)内容空洞,不能打动人心。

(4)批评生活中客气的、徒有仪式的虚情表现;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温情缺失的担忧;希望人与人之间有温情,提醒人们尤其要关注与珍视琐碎生活中的温馨和温情。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第18页,共20页

【解析】文章①②段,概括“我”非常喜欢听这首《地铁》的原因;③—⑤段主要记叙了地铁的奇特之处;第⑥段主要写这首歌能滋润着我们麻木而干涸的心;⑦—⑩揭示文章主旨:批评生活中客气的、徒有仪式的虚情表现;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温情缺失的担忧;希望人与人之间有温情,提醒人们尤其要关注与珍视琐碎生活中的温馨和温情。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14.【答案】【小题1】答案:

(1)示例:短视频的内容能引起青少年的轻松愉悦感;家长对青少年手中的电子产品监管不力;青少年缺乏自制力。

xx同学你好,(2)示例:我发现你最近学习状态很不好,你是不是也迷恋上刷抖音了,如果是这样,作为好朋友,我劝你还是赶快戒掉。看短视频既耽误学习,又影响视力;并且短视频的有些内容是不适宜我们看的,所以建议你尽量少看或者不看短视频。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阅读探究。青少年沉迷短视频,原因很多,可以从满足感官刺激、放松身心,自制力差,家长监管不力等方面概括。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由题意可知,本题表达的对象是一名年级学生,表达的目的是劝说她不要再沉迷短视频,所以要用通俗的语言,给她讲清沉迷短视频的危害,陈述理由要充分有力。注意语气委婉,语意连续,不能有语病。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

第19页,共20页

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20页,共2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