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教学发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用
作者:舒才友
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05期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明的载体,在传承文化、颂扬精神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文言文的特点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实际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并不像白话文的通俗浅显、现代生趣,而是显得生涩难懂、枯燥无味,中考指挥棒的压力更是让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陷入“古汉语语法知识”课的窠臼。学生卖力背诵为的就是中考十到二十分的文言文阅读题解,这样的教学旨归是否真的贴近了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是否真的做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性质的统一?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也应该普及到语文课程的每个角落,特别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最多的文言文上。 一、传统文化的释义
说起传统文化,不得不首先谈到“文化”。在古代,“文”一指“纹理”,通“纹”;或与“质”相对应,“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或解为“善行”,如“文命敷于四海”(《尚书·虞书·大禹谟》)。“化”的解释相对较为统一,“教行也”(《说文》)。现在通行的“文化”则是外来语的意译。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而之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笔者以为,即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二、传统文化拓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1.新课标的科学要求——工具、人文相统一
语文课程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可以从“大纲”以及“课标”的变化中窥探而知。199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文本,除了在“前言”中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笼统说法外,基本未提到“文化”这一概念。而在2000年“大纲”中,“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词,并且新课标在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等各方面都作了文化层面的补充。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之浓,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必定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深刻地领悟文章本身意蕴。
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应记住:要以能完成文言文知识教学的基本任务为前提,然后研究如何在文言文知识教学中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即做到工具性、人文性相结合。钱理群说:“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它的复杂性还在于汉字难学。”这就启发我们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既要积累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等方面的知识,注重“言”的工具性;又要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的人文性占比,最终做到二者有机统一。 2.时代发展趋势需要——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所在。随着科学的飞跃,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不断入侵,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却渐渐出现了溃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也有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形态和内涵,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青少年一代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以本民族文化为母体,选择性地吸取西方文化有益成分,以传统文化为力量支撑自身价值发展,才能在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中,冶炼心性的筋骨,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陶冶高尚的情操。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文化涵养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什么是文言文?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这样看来,文言文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拓展文化知识,不仅是传统文化在文言教学中的一种有效融合,更有助于中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认识,从源头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帮助学生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大有裨益的。
三、传统文化拓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初中文言文教学从“重言轻文”到“重文轻言”再到“文言并重”,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期。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以为,围绕“文言相生”的理念,将传统文化拓展到文言文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实施策略。
1.以言带文,体悟涵泳
从文言的辩证关系来看,言是文的基础,文是言的载体,二者有机结合。所谓“以言带文”,即指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注意从字、词、句的解释着手,先理解疏通文章大意,而后以言入文,引导学生体悟涵泳,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艺术手法、审美情感、文化内涵等有所了解和领悟,从而达到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拓展和勾连融合。
笔者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时,采用检查预习、赏读课文、品鉴探究这样的思路,由检查预习来理解关键字词;由赏读课文来引出“骈文”与“书”的体裁文体知识;由“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关键句的品鉴,引导学生探究出作者这种厌弃世俗、志趣高雅的情操,继而对学生探究发问“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情?”引申出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在政治昏暗的魏晋时代,步履维艰的生存状态使得吴均在“入世”与 “出世”之间心生矛盾,于仕途坎坷中不禁生出“归隐”之心。这也跟学生一同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隐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最终达到真正领悟全文。这样的教学把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恰当糅合在一起,给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和精深的思维,学生也收到了更佳的学习效果。 2.以文带言,熏陶浸染
以文带言,简言之,即从分析课文的思路和含义入手,深化文章的文学、文化存在,带动全篇课文的字词知识学习。先让学生体味出感情,从感情中慢慢熏陶浸染,带着情感去品读课文、学习课文,文中的关键字词在文化的浸润下理解起来就变得迎刃而解了。
笔者在执教《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过程中,先从“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三国文化故事导入课文,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认识孙权、鲁肃、吕蒙这几个人,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吕蒙为武将,不争无志,鲁肃为文臣,学识过人;孙权为主公,爱才好学。理清这样的人物性格关系,才能有助于去了解全文,感受那种“学无止境”的意蕴。通过全篇文意解读,带动课文关键语气词“耶”“乎”等的理解,也带动关键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理解。这样的“以文带言”的探究方式,学生兴趣大增,带着文化学知识,最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不同教学时段、不同的课文,甚至是某一课文的不同部分采取的教学处理可以是不同的,关键要善于找出文言文教学和弘扬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避免牵强附会,力求自然妥帖,立足课文、立足教学,“文”“言”统一,做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真正融合。
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还将继续下去,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在文言文教学中拓展传统文化的课题上来,让文言文教学充分发挥其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健全我们的人格,丰盈我们的精神世界。
(通信地址:518106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