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医学三基名词解释

2023-07-31 来源:钮旅网


1.呼吸膜:是指肺泡和血液间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又称为气血屏障。依次由下列结构组成:(1)肺泡表面的液体层(2)I型肺泡上皮细胞及其基膜(3)薄层结缔组织(4)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2.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的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黑-伯反射,或肺牵张反射。它有两种成分: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3.氧离曲线:氧离曲线或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该曲线即表示不同PO2时,O2与Hb结合的情况。曲线呈S形,因Hb变构效应所致。

4.动脉血氧分压差(PaO2):是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范围为~(95~100mmHg),主要临床意义是判断有无缺氧及其程度。

5.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是指动脉血,氧与Hb结合的程度,即单位Hb含氧百分数,正常范围为95%~98%

6.pH值:表示体液中H离子浓度的指标或酸碱度,正常范围为~

7.肺性脑病:是由于慢性肺胸疾病伴有呼吸衰竭,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8.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

9.阻塞性肺气肿: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

远端的气道弹性减弱、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于肺组织、肺血管、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得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11.支气管哮喘:气道的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它是由肥大细胞、嗜酸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它的存在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和广泛的、可逆性气流阻塞。

12.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储留,从而引起一些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3.I型呼吸衰竭:缺氧而无CO2潴留(PaO2<60mmHg,PaO2正常或降低)。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A-V分流)的病例,如ARDS

14.II型呼吸衰竭:缺氧伴CO2潴留(PaO2<60mmHg,PaO2>50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所害,则缺O2更为严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在严重感染、床上、休克等打击后出现的以肺实质细胞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特点:严重低氧血症、呼吸频速、X线胸片示双肺斑块状阴影。病理生理特点:肺内分流增加、肺顺应性下降。

16.肺炎:由于多种病原体或物理化学、过敏性因素引起的,肺实质(包括终末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17.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的肺实质的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18.院内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入院后48-72h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1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的肺炎。

20.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在睡眠时多种病因引起反复发作的低通气或呼吸暂停,导致低氧、高碳酸血症,严重者甚至发生酸血症。

1.心房颤动的治疗原则:转复窦率、控制心室率与抗凝治疗三个方面。

2.急性冠脉综合症: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3.Adms-strokes综合征: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使心脏泵血不足,导致脑部缺血缺氧,患者出现暂时性意识丧失,甚至抽搐。

4.kussmaul征: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吸气时周围静脉回心血量增多,而已缩窄的心包使心室失去适应性扩张的能力,致使静脉压力增高,吸气时颈部静脉扩张更明显。

5.Sss: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征表现。

6.文氏现象: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不能下传心室。相邻RR间期进行性缩短,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2倍。

7.eisenmenger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患者晚期,由于重度的肺动脉高压,原来的左向右分流变成右向左分流,从无青紫发展为有青紫。

8.高血压急症:短时间内血压重度升高,舒张压>130mmHg和或收缩压>200mmHg,伴有重要器官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性损害。

9.主动脉狭窄三联征: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

10.Osler结节: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手指和脚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色或紫色痛性结节。

11.稳定型心绞痛: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12.变异型心绞痛:由于冠状动脉的一个大分支发生短暂的、局部痉挛收缩,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

13.预激综合征:指在正常的房室传导途径以外,在房室传导环以外还存在着附加的房室传导束。

14.Kerly B线:x线胸片肺野外侧可见的水平线状影,是肺小叶间隔内积液的表现,慢性肺淤血的特征性表现。

15.R-ON-T:室性期前收缩落在前一个心搏的T波上,处于心室易颤期,容易发生心室颤动。

16.尖端扭转性室速:多形性室速的一个特殊类型,QRS波的振幅与波幅周期性改变,如同围绕等电位线连续扭转。

17.心律失常: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和激动次序的异常。

18.心脏电复律:在严重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时,外加的高能量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造成心脏短暂的电活动停止,然后由最高自律的起搏点重新主导心脏节律的治疗过程。

19.肥厚型心肌病: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症的心肌病。

20.心力衰竭:在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心脏排出的血液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

1.GERD: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等症状。

2.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胃泌素瘤。由胰腺非β细胞瘤分泌大量促胃泌素所致。特点为高胃泌素血症伴大量胃酸分泌,导致胃十二指肠不典型部位发生多发性难治性溃疡。

3.功能性消化不良:

4.Peutz-Jegher综合征:本病系伴有黏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

5.球后溃疡:溃疡发生在球部以下、十二指肠乳头以上,多具有DU的特点,但夜间痛和背部放射痛更多见,对药物治疗效果差

6.肝性脑病: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症,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

7.Cushing溃疡:由中枢神经病变所致的急性溃疡。

8.Curling溃疡:由烧伤所致的急性溃疡。

9.亚临床肝癌:指起病隐匿,早期除血清AFP阳性外,没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原发性肝癌。

10.Mallory-Weiss综合征:胃食管撕裂综合征,由剧烈呕吐或腹内压骤然增加等情况,造成胃喷门、食管远端的黏膜和黏膜下层撕裂,并发大量出血。

11.早期大肠癌:是指肿瘤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

12.肠易激综合征:在过去12个月里至少累计12周时间里有腹部不适或疼痛症状,并且伴随一下3条中的2条:排便后缓解;大便次数改变;大便性状改变。

13.巨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直径大于2cm,胃溃疡大于3cm

14.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为肝内细小胆管的非化脓性炎症与阻塞,有长期肝内胆汁淤积,最终演变为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临表是长期阻塞性黄疸,肝大和瘙痒。

15.Barrett食管:食管黏膜因受反流物的刺激,食管与胃交界处的齿状线2cm以上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

16.肠腺化生:在慢性胃炎时, 胃腺细胞可发生形态变化,胃腺转变为肠腺,含杯状细胞。

17.Grey-Tunner:胰腺炎时少数患者因血液、坏死组织液、胰酶穿过筋膜与肌层渗入腹壁时,可见两侧胁腹皮肤呈灰紫色斑。

18.Courvoisier征:查体可扪及囊状、无压痛、表面光滑并可推移的肿大胆囊。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体征。

19.Charcot三联征:腹痛、黄疸、寒战高热。

20.皮革胃:胃癌组织累及整个胃,使胃变成一个固定而不能扩张的小胃。

1.无功能垂体瘤:不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但仍可合成和分泌糖蛋白激素的α单位,血中过多的α单位可作为肿瘤标志物

2.亚临床甲亢

3.Cushing病:垂体ACTH分泌过多,伴有肾上腺增生。多为微腺瘤。

4.糖尿病足: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的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等。

5.继发性治疗失败:指磺脲类降糖药一开始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治疗1-3年后失败。

6.胰岛素抗药性:在无酮症酸中毒也无拮抗胰岛素因素的情况下每日胰岛素需要量超过100-200U

7.Trousseau征:血压稍高于收缩压10mmHg2-3min,如出现手足抽搐即为阳性。

8.肾性尿崩症:是一种家族遗传疾病,肾小管对AVP不敏感,从而导致多尿,

9.Kallmann综合征:自幼嗅觉丧失,至青春期缺乏第二性征,男性表现为类无睾丸。

10.垂体卒中:垂体瘤内突然出血,瘤体增大,压迫正常垂体和邻近神经组织,呈现急病危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