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移动短视频的社交关系链探究

2023-06-21 来源:钮旅网
移动短视频的社交关系链探究

作者:柴东阳 袁超

来源:《艺术科技》2021年第02期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5G概念以及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短视频作为新兴的内容社交呈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移动社交的格局。本文从移动短视频的社交媒介表征入手,研究移动短视频社交关系形成的特点,在研究移动短视频强弱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互动仪式特征,从而为移动短视频的社交关系链的构建与优化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移动短视频;社交;强弱关系;互动仪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02

移动新媒体的发展逐步趋于媒介智能化和视频化,自2016年以来,移动短视频在众多社交媒体中崭露头角,获得了井喷式发展,目前我国短视频行业发展逐步进入成熟期。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0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1.26亿,占网民整体的94.1%;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1]。

移动短视频以低门槛的平台属性、泛娱乐化的媒体属性和多元化的传播内容与社交系统,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用户数量增长,同时也作为新型社交媒介登上社交舞台,简洁的操作方式、丰富的社交内容、层出不穷的特效工具以及用弱关系连接的用户群体,更加直观地满足了受众日益增长的社交和表达需求。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短视频社交媒介涌现,各大社交媒体

纷纷利用短视频丰富平台的内容,通过受众参与短视频内容的互动社交形成反馈,从而增强用户黏性。

1 移动短视频的社交行为建立

1.1 社交行为构建:去中心化的弱关系社交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社交中的强弱关系理论,将社交关系划分为强关系社交和弱关系社交。社交活动形成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包含线下网络和在线网络,两者共同构建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和社交图谱,且相对独立[2]。移动短视频的弱关系社交主要载体为在线网络,通过内容生产聚集受众,具有弱连接性和更弱的传递集聚特征,因此在关系的拓展、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方面具有优势。而强关系链接更多依托于线下网络,社交团体往往具有更强的结构性和稳定性,在社会支持和信任方面更具优势。

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融媒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传播媒介中的社交领域中心化,即具有较高关注度的人更易成为社交领域的核心人物,受众会追随中心人物的一举一动。而移动短视频作为更符合当代移动互联网用户触媒习惯的新型媒介形式,展现了惊人的去中心化效果,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成为公众眼中的中心人物(如下图)。

移动短视频在社交逻辑上从核心人物为主导变为由内容为主导。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硬件技术的支撑,满足了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信息浏览以及参与社交的需求;另一方面,移动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采用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相结合的内容生产方式,使用户同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这种双向传播的模式造就了短视频社交生态的开放性。这种由媒介融合产生的技术层面的整合与平台化,进而影响到全民媒介化转变,而优质的内容推动以短视频为基础的媒介向社会全媒介连接、扩散与延伸。 1.2 社交行为进阶:“虚拟在场”的互动仪式

如今数字媒介的发展打破了社交的空间界限,虚拟空间的无限延展性、虚拟性、共享性和便捷性拓宽了交流的渠道,柯林斯在著作《互动仪式链》中将互动仪式定义为“身体在场”,而此著作问世于2004年,彼时社交网络的发展仍在萌芽期,柯林斯无法预测社交网络后续的高速发展,因此互动仪式链中的“身体在场”随着社交媒介的发展拓展为“虚拟在场”。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是际遇者由资本和情感的交换而进行的日常程序化活动,资本包括每个人的文化符号资源和情感资源的不平等程度。融媒体时代个人资本的表达和情感表达依托于社交媒介,以移动短视频而言,这种互动仪式由内容生产者发起,通过标签、关注、推送等方式,实现群体“虚拟在场”聚集,短视频的呈现将虚拟空间暂时划分为不同维度且独立的空间,镜头与网络的呈现、粉丝与观看者点赞、评论形成集体在场的感觉与自我呈现的举动。如今移动短视频作为一种虚拟社会的社交重构方式,打破界限壁垒。内容生产者通过视频图像,呈现

五官符号、情绪符号、环境符号与音频符号;信息的接收者及时获取推送后,可以进行评论、关注、点赞、私信等;内容生产者可以立即回复甚至通过视频作出回应,虽然不是同一空间內面对面的“身体在场”,但这种“拟同步性”实现了“虚拟在场”的全新社交互动仪式。在移动短视频的社交传播中,对共同信息的关注者群体形成聚集,彼此之间互相评论或辩驳形成群体内影响,同时在短视频本身传达的思想中产生情感共鸣,实现“虚拟在场”的完整互动仪式。 1.3 社交行为升华:共享的情感流动

移动短视频中社交关系建立的另一个要素是共享的情感流动,在移动短视频信息的发出和反馈中,参与者可以分享共同的情感状态并产生关联,由于移动短视频的双向互动性,参与者可以关注彼此的情绪焦点,使情感状态变得越来越强烈且具有支配性。就移动短视频内容产出而言,参与者通过内部的交流与互动,与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者或其他参与者之间产生短暂的情感共鸣,通过情绪的表达形成情感能量和情感符号,其表征为对视频内容生产者的关注或短视频后续的关注,随着这种集体“兴奋”的产生,完成持续的、循环的、彼此分享的情感流动。例如用户通过短视频内容引起情感共鸣,参与互动进行评论、关注、点赞、转发等行为,与此同时短视频内容生产者也会对评论作出相应的反馈,在特定的群体中产生共享的情感。 2 移动短视频社交发展瓶颈 2.1 内容同质化影响用户社交黏性

移动短视频的发展由内容社交产生,PGC、UGC的内容生产带动社交关系的建立,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平台以及内容提供者的增多,优质内容输出成为衡量短视频平台口碑的标准,但视频内容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当一个现象级的短视频作品出现后,同类型产品的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激增,既不能保护原创版权,又给大众带来审美疲劳,降低参与社交互动的欲望,以致削弱用户对社交和产品本身的黏性。而移动短视频社交关系链的建立离不开高质量的内容产出,以内容拉动社交频率提高和社交关系建立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 2.2 弱社交关系用户难以沉淀

以抖音为例,截至2020年1月5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已经突破4亿,作为国内最大的短视频平台,继续领跑市场[3]。毫无疑问,作为头部平台的抖音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视听享受。尽管如此,抖音也难逃缺乏完整社交关系链的难题,用户对短视频内容的转发分享仍依赖其他社交应用。2018年3月,微信宣布关闭抖音直接分享至微信好友的渠道后,微信用户无法直接在聊天页面打开抖音的分享链接,引发抖音的强烈抗议。這不仅是微信捍卫自己在社交领域的地位,更表现出抖音对于自身缺乏完整社交关系链的无奈。

短视频社交意在形成一个兼具社会化媒体和社交网络属性的平台,但它暂时无法动摇更无法替代微信、微博完整的社交链路[4]。微信属于典型的强关系社交产品,将用户的关系链从

线下搬到线上,在微信上进行社交的是强关系用户。现阶段移动短视频社交内容分享主要呈现出弱关系社交状态,与微信这类强关系社交相比,虽然弱关系社交的覆盖面相对广泛,但社交的对象以陌生人为主,建立的社交关系不够牢固,用户的稳固社交很难沉淀在短视频平台,这也就不难理解用户为什么在短视频平台遇见,但后续的社交行为往往转移到其他平台。因此以内容为基点的弱社交关系很难转化成完整的社交链路、产生更多的社交行为,不能满足聊天、添加好友等社交需求。 2.3 互动仪式尚不完善

移动短视频虽然满足了柯林斯指出的互动仪式链的四大基本要素,但由于将“身体在场”趋同于“虚拟在场”,那么互动仪式中所产生的群体团结、社会关系符号、个体情感能量及道德标准等都是基于虚拟空间产生的,而去中心化的弱关系连接强化了其虚拟属性,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推荐机制又强化了同一性质的情感能量,因此移动短视频的互动仪式链产生的社会关系符号缺乏多元性,用户间的情感多产生激烈情绪或潜移默化的情感能量,不利于将“虚拟在场”与“身体在场”进行转化。

3 移动短视频社交关系链优化措施 3.1 立足优质内容生产,稳固弱关系社交

短视频社交应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内容本身的价值不容忽视。短视频平台从无到有,经历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发展后,进入视频内容精耕细作期,为此,短视频平台和短视频内容生产者都应付出相应的努力。

短视频平台应对UGC的内容生产进行严格把关,剔除同质化、缺乏创新性的劣质内容,选取其中的优质原创内容,采取流量推广、制作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他们不断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生产出有深度和价值的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签约专业MCN机构,将PGC内容联合,帮助有想法的内容创作者快速成长,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

短视频内容生产者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号召,通过不断输出优质的内容,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打造自己的粉丝群体,动员粉丝参与互动、分享等社交行为,为短视频平台的弱关系社交网增添活力,实现内容与社交的良性循环。 3.2 推动弱关系社交向强关系社交转化

弱关系社交向强关系社交转化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在弱关系社交的基础上,根据用户习惯与关注点,为用户创造多次社交的兴趣触发点。例如,内容生产者通过运营打造粉丝社群,形成以短视频内容输出为起点,在一定的用户

群体间引导弱关系社交的转化;而短视频平台是依靠算法向用户推荐内容的,根据用户的搜索及浏览习惯,不断推送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的优质内容,将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群串联在一起,这也是弱关系社交的魅力所在。未来短视频平台需要优化建立更加成熟的智能算法体系,使各个垂直领域的弱关系社交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激发用户之间的分享,达成良好的社交互动体验。

二是提高用户对移动短视频平台的忠诚度,同时平台需要为弱关系社交和强关系社交提供不同的交流功能,满足用户在强弱关系转化中的产品功能需求。移动短视频平台一方面需携手各垂直领域的专业内容生产机构,结合当下热点打造流量话题,提高用户使用频率,扩大用户覆盖规模,为强弱社交关系的转化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品功能优化,逐渐向去中心化方向发展,使用户之间点对点的社交互动行为能够在平台内部完成,减少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使用户浏览短视频信息、分享传播等一系列社交转化行为都能够在平台内部完成。 3.3 强化移动短视频互动仪式中的情感能量

强弱社交关系强调移动短视频发展的起点和结果,而互动仪式的核心是传播过程。成功的互动仪式中,被关注具有双向性,这种双向性有利于强化短暂的情感能量。移动短视频提供了立体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提供了利用平台了解不同生活和技巧的途径,在相互的关注与评论中短暂的情感能量得以传递。而要建立稳定的社交关系链,需要将短暂的情感能量传递转化为长久的情感涌动,移动短视频平台应利用平台优势与技术支持,将“虚拟在场”的线上际遇与“身体在场”的线下际遇结合,例如在线上充分利用虚拟空间的无限性,将群体通过音频、符号、文字、视频等形式紧密结合,结合当下热门主题将虚拟际遇打造得更加完备与丰富,不断巩固与增强参与者的情感能量;在线下组织活动、同城比赛、主题专场等,使移动短视频爱好者面对面真实交流,更好地激发个人能量,保持共享的情感涌动,从而巩固以移动短视频为起点的社交关系链。

在互动仪式中,有节奏的合作和情感连带是必备构成要素,需要拥有共同关注焦点,当以上条件符合时,自然形成群体团结和群体共享符号,而群体共享符号的产生是互动仪式链情感能量的物化表现。通常来说,即使一条观看量十分可观的短视频引起的高度情感连带刺激集体兴奋,但往往是短暂的。有共同关注焦点的人群延长这种情感能量需要创建有体验感的符号,例如球迷群体支持的队伍拥有自己独特的标志与口号,这种共享的符号使陌生球迷之间快速形成联系,感受到群体团结,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将短暂的情感能量转变为稳定的共享情感能量。目前移动短视频的发展缺乏必要(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符号作为情感连带的延续,一方面需要具有平台本身的情感符号,另一方面内容生产者也需要具有自身识别性的情感符号。 4 结语

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的发展立足于优质内容生产,通过创新内容生产提升内容价值,建立与完善移动短视频社交关系链需要以弱社交关系带动强社交关系的沉淀,搭建强关系社交圈,

强弱关系搭配,构建完整的社交关系链,激发短视频社交应有的潜力。同时,在移动短视频的互动仪式中通过“虚拟在场”的线上际遇,为“身体在场”的线下际遇提供平台,利用主题互动创建群体团结和群体共享符号,将短暂的情感能量变成持续共享的情感流动,增强用户黏性,巩固移动短视频的社交关系链。 参考文献:

[1]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2020-04-28. [2] 谷斌,黄家良.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4,34(1):3-7.

[3] 抖音短视频App . 2019年抖音数据报告[DB/OL].流媒体网,https://lmtw.com/mzw/content/detail/id/ 180878,2020-01-06.

[4] 易艳刚.“反社交”的短视频社交[J].青年记者,2019(6):112.

作者简介:柴东阳(1994—),男,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袁超(1977—),男,江苏无锡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动画、媒体艺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