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良渚社会用玉制度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一方面反映出整个社会具有高度一致的“一神”化崇拜的早期信仰体系,而这种集体认同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就产生了良渚玉器这样独特又统一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权力的高度集中,唯此才可以集聚或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这些“文化符号”的制作和流通。 良渚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于,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它仅凭借基本生计资源(即农产品的交换和分配)获取社会权力,并达到区域内的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整个长江下游高度统一的物质文化更多体现在了玉器上。因此,很大程度上,良渚的社会权力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以及对玉器所承载的信仰体系的建设和实践。
长江下游自给自足的淡水资源和水稻技术是这个社会得以复杂化的基础条件,却非社会权力赖以集中的基础。良渚贵族集团和高等级社会网络均是基于稀缺资源以及相配套的专门化技术所产生的。无论是玉器、象牙器还是漆器,它们都是复合技术体系下产生的非实用产品。这就意味着,若要获取它们,必须有能力去集合各类资源与技术。背靠着庞大的资源与技术体系,这些产品的价值得以体现。这样的手工业经济及其承载的信仰体系,既是良渚社会权力的来源,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社会权力来源的主要表现。
(摘编自秦岭《良渚的故事》) 材料二:
良渚文化墓葬中大量玉器的发现,证明了良渚时期社会财富的流向,以及建立与维护这种财富流向的社会权力的存在。良渚文化大墓的主人,拥有代表神权的琮、象征军事统帅权的钺和体现财富的璧,他们凭借神的力量来建立和加强自己的权势和威严,支配人世间的生杀予夺和财富的聚敛。《说文》释“灵”字:“以玉事神为之巫”,与良渚玉器上表现的神人兽面像以及这些玉器持有者的身份完全吻合。“玉帛牺牲”是巫奉献给神的礼品,巫是神的意志的体现者,玉又是神的物质表现。巫、神、玉三者之间存在着三位一体、互为表里的依存关系。
玉器的流行并不在良渚文化的晚期,而在它的早、中期,年代大致和在陶器上刻有文字或符号的山东省莒县凌阳河等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同时。良渚文化玉器上已经出现了如此精细繁密的神人兽面的图画,而且有些图形简化省略的规范化程度很高,把他们看作脑力劳动的成果是不会过分的。卜辞所记述的内容表明,围绕着原始崇拜开展的巫术活动,是当时智力劳动的主要方面。在巫术活动中,记录和传达神的旨意显然是头等重要的事情,这种需要是促进文字出现的动力,卜辞就是最好的明证。因而,在良渚文化时期,出现若干与巫术活动有关的某种文字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可以想象的。一般地说,字义的产生比字形的出现要早,经过长期流传的汉字中,从玉的字或与玉字相连的词的含义的确定,应该产生在“以玉事神”、玉被神化的时代。我们不妨将良渚文化时期看作文字出现的前夜,这个时期,也就是曙光已经出现,人类文明即将到来的阶段。
玉之所以能够在中华民族的心理上造成如此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其原因之一是这种被赋予“山岳精英”的矿物,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起了催化酶的作用,从而将随着文明而来的政治权力,牢牢地包裹在了神秘的袍套之中。可以说超越自然属性的玉和政治的神秘化共同熔铸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
(摘编自牟永抗《〈良渚文化玉器〉前言》) 材料三:
把年代上大大早于汉字的玉礼器作为一种华夏精神的和物质的符号,今日的学人能够从中解读的文化史传统,居然是长达万年的。这比传统文献所说的华夏五千年多出一倍!当代的玉学研究提供的全新知识,前无古人,也是今日的学者赖以重新进入华夏历史源头深处,提出文化大传统理论的学术依据。
根据21世纪的考古新发现,我们将“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理论,更进一步细化为“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再统一中国”。即从分步骤分阶段的视角,具体说明玉文化统一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今可以推测说,古人在阅读《史记》讲述的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事件时,大多会困惑不解:西周统治者的一次改朝换代革命,就能缴获前朝统治者积聚数百年的宝玉数十万件吗?为什么司马迁特意要写殷纣王自焚时的细节:取出宫廷所藏各种宝玉缠绕在自己身体上,然后再点燃自焚之火?尽管执笔者司马迁没有对这个纣王用玉的细节做任何解释,若对照5300年前地方统治者的玉殓葬,还是能够清楚判断殷纣王宝玉缠身的玉石神话信仰意义:那是利用天赐神物获得灵魂升天的能量。
这个案例表明,大传统的新知识,对于解读小传统文献的深度透视和解码作用。由此可知,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一定是来自四五千年以上的文化大传统之中,也一定与神话观念和史前信仰传统密切相关。这是古人的眼界所无法企及的全新的考古学成果。正是万年中国史的大传统视角,帮助我们读懂了古代读书人无法看懂的小传统史书的叙事之谜。 要真正做到深度认识中国——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首先需要有真正能够深度透视的理论大视野。文学人类学一派的理论建构,将这种深度的大视野称为文化的“大传统”,与之相对的是汉字记录的文化传统,称之为小传统。大传统新视野的创新意义在于:开启万年中国史观,必将极大释放被汉字小传统压抑3000年的潜在知识能量,和被秦帝国武力统一所压抑的、比中原华夏国家要大得多的地理空间的文化认同潜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一神”化崇拜的早期信仰体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良渚玉器的制作和流通。 B. 长江流域自给自足的淡水资源和水稻技术是良渚社会复杂化的基础,却非社会权力赖以集中的基础条件。
C. 良渚文化大墓主人拥有象征权力财富的琮、钺和璧,可以佐证材料一的观点:良渚的社会权力大多与玉石资源相关。
D. 材料三把玉礼器作为一种华夏精神 和物质的符号,这里的“符号”就是指材料二中所说玉的“超越自然属性”。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良渚社会的发展并不凭借基本生计资源来获取社会权力,因为其社会权力集中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
B.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传统社会权力来源可以通过对稀缺资源以及相配套的专门化技术的整合体现出来。
C. 良渚文化玉器上已经出现了简化省略的规范化程度很高的图形,预示着以文字为代表的人类文明即将到来。
D. 被赋予“山岳精英”的玉催生出了中国的古代文明,也给中华民族的心理上造成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琮上下圆代表天地,贯穿上下的射孔是通道和主柱,这一复杂几何形式的立体是当时天地宇宙观的象征。
B. 玉钺,是高等级墓地中男性权贵的随葬品,一般每墓一件;璜作为颈饰串饰,是女性权贵的重要玉器。
C. 打磨精细的璧的出土位置往往在墓主的上身部位,而那些大量制作粗糙的璧,往往呈堆叠状位于脚端部位。
D. 良渚古城的良渚文化晚期城壕堆积中,陶器上也有神圣的神像摹刻,完全丧失了早先神像的神圣和威严。
4. 材料二、三分别用《说文》《史记》来论证,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5. 以玉文化取代文字来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 衡
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
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摘自2021年9月9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泥瓦匠“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说明他们在砌墙之初并未想到墙在风雨的侵蚀下,会产生艺术美。
B.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
C.作者说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从侧面表现了大自然墙体绘画的神妙,也反映出儿子对大自然的敬畏。
D.结尾处“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写出了作者对“老墙”逝去的无奈,为深巷里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而欣喜。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写徽式民居巷窄、墙高、房近而造成出入不便,欲扬先抑,增加了散文的叙述层次。B.作者善用比拟,以“风雨如刀,岁月如锥”写出了对墙的“雕琢”,让墙具有立体的美感。
C.文章前半部分聚焦对墙进行细部刻画,后半部分对墙进行整体描述,不枝不蔓,详略相宜。
D.作者选取“青瓦”“绿苔”“灿烂的花”等物象,让被人遗弃的土墙也具有了独特的美感。8.作者开篇认为“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请结合文本,概括“墙”的内涵。(4分) 9.文章结尾处,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①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
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②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齐景公,愧悔无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卷二十)
【注】①勍敌∶强敌。②齐庄;齐后庄公,齐景公的异母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
B.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
C.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
而出/
D.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是谥号,义为\"布义行刚\",可见齐景公在位时国内虽有多次动乱,但他还是有所作为的。
B.骖,指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
C.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见秦伯的烛武、到元营的文天祥皆属此类。文中泛指奉命办事的人。
D.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士专用的丧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没有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晏子认为要用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如果不符合,不如让他们离开,去危害其他国家。
C.公孙接说自己能搏骗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沙场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则表示自己兼二人之长且超越之。
D.高士奇认为《左传》所记晏子数事显示其没有尽到辅佐君王的责任,且言行不一∶言论源自老子,而用计杀人却趋向刑名律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 (5分)
(2)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3分) 14.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晏子做出该判断的依据。(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题。
①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 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①短述∶篇幅短小的诗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内容判断此诗作于\"漂泊西南\"时的可能性较大。 B.首联既交代\"聊短述\"原因,也表达自己的创作态度。 C.颔联中\"老去\"和\"春来\"相对,表达对花鸟的歉疚。 D.颈联避实击虚,用\"水槛\"\"浮槎\"侧写江水及悟海势。 16.请简要说明尾联是如何体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诗人常借助星宿名来表情达意,杜甫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比喻亲友隔离不得相见。唐代诗人李白则用“ , ”两句来表达蜀道的险峻。
(2)《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 ”,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3)“小楼”是古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诗人们借助“小楼”,寄寓着思念、闲适、落寞等情感。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部史诗级战争大片,事件的铺陈与宏观的视角 。电影《长津湖》虽聚焦于“长津湖战役”这一具体战役,却是将其置于整个朝鲜战争的大背景下来呈现。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彭德怀司令员匆匆赶来晤面,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影片所带来的思考也是深度而 的。当新兵伍万里在疾驰的车厢里接住年轻的女卫生员抛来的红围巾时,当连长伍千里阻挡弟弟把复仇的子弹射向本已奄奄一息的敌人时,当美国将军为“冰雕连”的精神所折服而情不自禁致以军礼时,人性的力量跳跃出来, 了战争的冷酷。这让影片在爱国主义的基本立场上有了人类的高度,也让所有热爱和平的人都有理由去憧憬一个铸剑为犁、再无战争的新世界!
山河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用热血创造的辉煌战绩。我们珍爱和平,但是,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依然是猎枪和我们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 !
(宋扬《山河不会忘记》,摘编自《大众日报》)
18. 填入文中横线上,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相得益彰 多元 淡化 庄严承诺 B. 相得益彰 多样 柔化 庄严承诺 C. 缺一不可 多样 淡化 铮铮誓言 D. 缺一不可 多元 柔化 铮铮誓言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无一不凸显着所面临的新中国“参战还是不参战”这一生死抉择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B.气氛凝重肃然的中南海,深宵灯火不眠的毛主席,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这一生死抉择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C.中南海气氛凝重肃然,毛主席深宵灯火不眠,匆匆赶来晤面的彭德怀司令员,无一不凸显着新中国所面临的“参战还是不参战”这一生死抉择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D.中南海气氛凝重肃然,毛主席深宵灯火不眠,彭德怀司令员匆匆赶来晤面,无一不凸显着所面临的新中国“参战还是不参战”这一生死抉择的重要性与严峻性。 20. 排比的修辞功能可以概括为“增文势”、“广文义”,请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其实,( ),这是因为 ,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21天内,血小板制剂是4天内,血浆制剂是1年内。除此以外,血液制剂需要“ABO血型”和“RH血型”等不同的血型,定期采血, ,有助于应对各种用血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安全献血量不能超过全身血量的1/10,而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体重越大,血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血量就越少。因此,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血液是需要定期采集的 B. 血液定期采集是一种常态 C. 定期采集由血液特性决定 D. 定期采集血液至关重要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文课上,老师介绍王勃的生平:他勤奋好学,六岁能诗,诗情英迈;九岁时,撰写《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所注《汉书》错误;十六岁科试及第;任沛王府修撰,沛王与英王斗鸡,写《檄英王斗鸡文》为沛王助兴,被高宗斥责“身为博士,不行劝诫,反作檄文,夸大事态”而免官;后私杀官奴,再次被贬;滕王阁盛会上,他一挥而就,成就千古绝唱《滕王
阁序》;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老师还介绍了唐人裴行俭对他的评价:他认为王勃“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并评论说,“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意为,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应当先培养器量见识,其次才是文才技艺。
王勃过人的才华和坎坷的经历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王勃英年早逝,让同学们喟叹不已;而裴行俭的“致远”一词,又让同学们陷入沉思。他们纷纷发言,有人说,才高致远;有人说,行稳致远;有人说,经历风雨,才能致远……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答案
1. C 2. A 3. B
4. ①材料二引用《说文》释“灵”字,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互为印证,增强了说服力。②材料三举武王伐纣的事例,使论证更具体,有力证明了大传统能够解读小传统文献的观点。(每点2分,共4分) 5. 合理。
①以玉文化为代表的良渚文化比文字出现更早,二者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②考古新发现支撑了“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再统一中国”的理论,玉文化具有统一中国的普遍性。
③以玉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大传统能够更大释放文化认同潜力。 (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共6分) 【1题详解】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偷换概念。“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良渚玉器的制作和流通”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唯此才可以集聚或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这些‘文化符号’的制作和流通”可知,应是“这些‘文化符号’的制作和流通”,而不是“良渚玉器的制作和流通”。B.曲解文意。“长江流域自给自足的淡水资源和水稻技术是良渚社会复杂化的基础”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长江下游自给自足的淡水资源和水稻技术是这个社会得以复杂化的基础条件,却非社会权力赖以集中的基础”可知,原文是“长江下游”,不能说成“长江流域”。 D.曲解文意。“材料三把玉礼器作为一种华夏精神的和物质的符号,这里的‘符号’就是指材料二中所说玉的‘超越自然属性’”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以说超越自然属性的玉和政治的神秘化共同熔铸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可知,“超越自然属性”是指玉象征着社会权力;再依据材料三第一段“把年代上大大早于汉字的玉礼器作为一种华夏精神的和物质的符号”可知,材料三中的“符号”是史学研究中的对华夏这个概念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的象征。因此二者不是一回事。 【2题详解】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良渚社会的发展并不凭借基本生计资源来获取社会权力,因为其社会权力集中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因果倒置。依据材料一第二段“良渚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于,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它仅凭借基本生计资源(即农产品的交换和分配)获取社会权力,并达到区域内的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整个长江下游高度统一的物质文化更多体现在了玉器上。因此,很大程度上,良渚的社会权力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可知,原文是“因此,很大程度上,良渚的社会权力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表结果。 【3题详解】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论述了良渚的社会权力来源于对玉石资源的掌控,以及对玉器所承载的信仰体 系的建设和实践。
A.体现的是“琮”是“天地宇宙观的象征”。
B.“玉钺,是高等级墓地中男性权贵的随葬品,一般每墓一件;璜作为颈饰串饰,是女性权贵的重要玉器”能够直接体现出社会权力和玉的关系。 C.说明的是“打磨精细的璧”和“制作粗糙的璧”放的位置不一样,其作用也不一样。D.说明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像的神圣和威严是有变化的。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依据材料二第一段“良渚文化墓葬中大量玉器的发现,证明了良渚时期社会财富的流向,以及建立与维护这种财富流向的社会权力的存在”可知,引用《说文》是在这个内容之后,目的是把“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和这段史料记载相互结合,从多角度进行论证,增强说服力。 依据材料三第三段“这个案例表明,大传统的新知识,对于解读小传统文献的深度透视和解码作用”可知,这个案例表明的内容是承接上一段列举的“武王伐纣的事例”,所以用事实说话,有力证明了“大传统的新知识,对于解读小传统文献的深度透视和解码作用”这句话。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合理。原因有三:
依据材料二第二段“我们不妨将良渚文化时期看作文字出现的前夜,这个时期,也就是曙光已经出现,人类文明即将到来的阶段”可知,以玉文化为代表的良渚文化比文字出现的要早,所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
依据材料三第二段“根据21世纪的考古新发现,我们将‘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理论,更进一步细化为‘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再统一中国’”可知,肯定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再统一中国,所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
依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大传统新视野的创新意义在于:开启万年中国史观,必将极大释放被汉字小传统压抑3000年的潜在知识能量,和被秦帝国武力统一所压抑的、比中原华夏国家要大得多的地理空间的文化认同潜力”可知,以玉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大传统能够更大释放文化认同潜力,这也是传统新视野的创新意义,所以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6.B (“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错,西边的新房壁立眼前,将作者观察老墙的视线挡了个严严实实,而不是破坏了老墙之美。) 7.D(A项,“造成出入不便”“欲扬先抑”错;B项,“比拟”应为“比喻”;C项,应为“文章先对墙变化与特点整体描述,后聚焦老墙及土墙细部刻画”。) 8.①墙是泥瓦匠的作品,体现了匠人造墙的智慧和艺术,值得解读;
②墙是岁月和自然的艺术作品,沉淀了自然与岁月的丰富印记,值得欣赏; ③墙是生态墙、文化墙,承载了许多鮮活的生命,值得思考; ④墙是历史和文明的载体,见证了逝去的岁月与文明,值得品味。 (每点1分,共4分,每条答出第一句即可得分) 9.①对老墙承载的过往历史文明的怀想。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是历史和文明的印记。 ②对老墙终逝的无奈。“可惜”“弃了”“别了”等,说明随着社会发展,老墙终将消逝,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无奈。
③对老墙文化的留恋。作者希望“多读几段老墙”及深情“眺望”等,表现对老墙的留恋。(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共6分)
10.(3分)C 11.(3分)B 12.(3分)B 13.(8分) (1)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5分)
(2)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3分) 14.(3分)
三人崇尚勇力,无视长幼间的礼仪,会因为分桃不均、不服对方而相斗杀。(每点1分)15.(3分)C
16.(6分)①诗人用一“焉”字,自谦自己不如陶谢这样写景状物的妙手,显示出诗人对艺
术最高境界的执着追求,表达了与志同道合之友作诗游玩的期望。 ②运用想象,跳开眼前之景,进入想象的时空,开拓了诗境。(每点3分)(每点3分) 诗歌翻译: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人已越来越老,写诗全都是随随便便敷衍而成,对着春天的花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 河的小舟。希望有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坛高手相伴,肯定会在这时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
17.(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3)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8.D“相得益彰”,彼此间相互配合协作,更能使双方的长处和作用表现出来。“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原文为全段总起句,陈述“史诗级战争大片”必备的两个要素,使用“缺一不可”更合适。 “多样”,侧重样式形式。“多元”的定义为具有相似性而又角度不同的组合,此处描述影片带来的思考,“多元”更适用。 “淡化”,(问题、情感等)逐渐冷淡下来,变得不被重视或无关紧要。“柔化”,怀柔感化。此处如使用“淡化”,则有削弱电影主题之嫌,使用“柔化”则是在表现电影对战争的艺术化处理。故应填“柔化”。 “庄严承诺”,庄重而严肃答应做某事,多用于动词。“铮铮誓言”,掷地有声有决心的誓言,是名词。“铮铮”突出刚毅之气,与前文“豺狼”“猎枪”等词语匹配。故应填“铮铮誓言”。 19.B
20.增文势:三个介宾短语都是“当……时”结构,结构整齐,加强了表情达意的气势,烘托了志愿军的英雄气概和影片所传递的人性的力量。(2分)广文义:三个分句分别展示了志愿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军人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用不屈不挠赢得敌人的尊重,丰富 了影片主旨内涵。(3分) 21 A
22. 血液制剂有使用期限 保持血型多样性 献血时要考虑体重 附:文言文翻译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凭勇力打虎出名。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攻击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通过计算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呢?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我打过野猪又打过小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就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田开疆说∶\"我曾埋伏军队两次打退敌人的军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也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了国君坐车的左骖后潜到了砥柱激流之中。在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泳,只能在水下潜水而行,我逆着水流向上游走了两百步,又顺流而下走了九里,找到大鼋杀了它,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头,像飞鹤一样腾跃而出水面。像我这样的功劳,是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的,你们两个为什么不交回桃子?\"说着抽出剑站起身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二人都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说∶\"这两个人死了,就我一人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却夸耀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违背了武士的行为,如果不敢去死,这是没有勇气。即便是这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一个
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于是也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使者回复说∶\"他们都已经都死了。\"齐景公用丧服收敛他们的尸身,用士人的礼仪安葬了他们。
臣高士奇认为∶\"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深入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景公继位,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纠正。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他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我曾经读《晏子春秋》,他的言论很多是可以采纳的,都源自老子学说,用两个桃子杀死三个勇士,讲求清静无为的道家演变为讲求刑名律法的法家,难到不正是这样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