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现代物流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以来,甘肃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全面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同时,物流业进入了整合、推进和提升的新时期,为“十二五”期间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是物流行业规模快速扩大。2010年,全省公路货物运输量达到2.41亿吨、货运周转量达到524.09 亿吨公里,分别占综合运输体系的16.98%、32.6%;全省公路物流经营业户(个体)近12583家,从业人员30多万人,占全省总就业人数的1.34%左右。同时,新兴第三方专业化物流发展迅速,年业务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物流外包趋势明显。中铁快运、中铁行包、中铁现代等一批国内大型专业化物流企业纷纷落户甘肃。二是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我省基本形成了铁路运输干线化、公路运输网络化、民航运输辐射化、管道运输系统化的物流运输网络。兰州、天水、酒嘉、张掖四个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十个省级公路枢纽和50个区域级公路主枢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运输网络站场项目已部分建成,一批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货运场站、货物分拣中心、大型仓储配套设施等日趋完善,新型物流技术装备和工具开始应用,物流效率有了较快提升。三是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全省公用通信网的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甘肃省道路信息化建设较快发展,省运输信息中心及14个市州级道路信息中心、86个县市区级信息站、150个运输企业信息站相继建成,初步实现了公路运输四级联网运行。“甘肃运输信息网”、“甘肃电子商务网”、“甘肃物流网”、“甘肃邮政网”等一些专用物流信息网络相继建成开通,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车辆跟踪服务系统、道路运输视频系统投入使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四是物流政策环境大幅改
1
善。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发展,通过用地保障、财税扶持、融资支持、便利通行等政策扶持,推动物流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快速转变。
从总体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省物流业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又面临着历史性挑战。面临的机遇表现在: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物流产业需求日趋加剧。全省经济总量扩大、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化步伐加快、外贸依存度提高,尤其是特色优势产业(有色金属、大宗农副产品、陇东煤炭和石油天然气)的快速成长和三大基地建设,必然带来物流需求总量的急剧增加。二是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物流合作日渐深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大协作日益成为经济生活的常态,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将不断加快,东西协作将进一步密切。三是物流装备快速发展,物流技术保障不断强化。条形码、智能标签、信息管理系统等现代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电子信息基础。四是国家支持力度加大,物流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家《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系列支持甘肃发展的政策,对促进甘肃物流发展、加大物流建设投资和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做了宏观指导,甘肃物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发展能力弱。甘肃自然环境差、加工制造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等因素,长期制约物流发展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二是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处在全国后列,以商品流通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受到深远影响。三是基础条件差,物流成本高。交通基础设施总量少、水平低、性能差是制约甘肃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铁路覆盖密度小、干线通过能力不足,公路网密度不足、等级结构不合理、农村公路通行条件差,民航客货吞吐量小、机场等级低、基础设施建设
2
不完善;交通运输场站建设滞后,运输装备条件不高,制约了交通运输功能的整体发挥,造成物流成本高。四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互动能力弱。三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制约刚性强、产业链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城市化进程慢,农业人口多;各地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老少边区发展落后;经济开放程度低,参与国内外经济循环不足,省际间、省内区域间、城乡间、三次产业间互动性不足。
从自身发展现状来看,我省物流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困惑。一是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理念,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全省大部分工业企业缺乏对企业内部物流业务进行重组剥离的热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产生和发展,致使企业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不能转化为社会化有效的市场需求,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形成和物流企业业务发展空间的扩大。二是物流产业自身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主要有:(1)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仓储设施比较陈旧落后,运输装备现代化程度较低,现代物流机械化程度较低。(2)行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整体上处于小、少、散、弱的状态,物流业务仍停留在简单运输和仓储服务阶段,社会化物流服务网络尚未形成。(3)专业人才匮乏。我省物流专业教育与培训力量相对薄弱,现有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全省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4)发展不平衡。一半以上集中在兰州市,已有的物流企业主要以仓储运输为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5)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货运信息不对称。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发展不足,造成货运信息不对称,影响运输效率的整体提高。(6)体制机制不完善。政府管理职能整合力度不够,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现象突出;园区、中心等物流建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物流资源整合共享功能发挥不足。此外,在现代物流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也比较滞后。
3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按照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要求,根据全省产业布局、区域规划和各市州资源、区位和商品物资流向等因素,围绕《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一主五副、两大重要节点”(“一主”即建设兰州西北区域物流中心;“五副”即建设酒嘉、天水、平庆、金武、张掖地区性物流中心;“两大重要节点”即建设临夏、陇西物流节点)物流业发展布局,打造一个物流核心圈(兰白都市圈为依托的物流核心圈)、四大物流通道(新亚欧大陆桥、甘川渝、青甘宁内蒙和甘陕宁物流通道)、六大物流枢纽(兰州、天水、庆阳、金武 、酒嘉、陇西)、六大物流集聚区(兰白定、酒嘉、天成、金张武、平庆和南部物流集聚区),构建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技术信息、物流政策三大平台,实施九大物流工程(多式联运及转运设施工程、物流园区工程、城市配送工程、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物流科技攻关工程、应急物流工程),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贯通东西、连接南北、服务西部、辐射中亚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功能并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物流产业新格局。
4
甘肃道路运输概况
甘肃境内铁路密度小,水路通航河流少,航空能力有限,道路运输是占主导地位的运输方式,自古以来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甘肃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始建于1984年,按行政区划分为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截至目前,全省设有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143个,其中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1个,设为省道路运输管理局,为省交通运输厅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市(州、矿区)道路运输管理局(处)16个(兰州市另设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全部为正县级单位;县(市、区)道路运输管理分局(所)87个,为科级建制。全省道路运输管理体制实行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市(州)、县(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组织领导和人事管理隶属地方人民政府,行业管理接受上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全省道路运输机构共有在职职工2893名,离退休职工692名,均纳入省级财政供给。
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在省交通运输厅的领导下,负责全省道路运输行业管理,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省道路运输政策法规、运政执法、发展规划和行业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组织及实施;负责全省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监管及抢险救灾、战备物资运输指令性计划的组织实施;负责全省道路旅客运输、货物运输、运输场站、维修检测、驾驶员培训及相关业务管理工作;负责指导全省城市公交、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负责全省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与推广应用工作;负责全省道路运输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负责指导全省道路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运政人员岗位培训等工作。局机关内设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运政法规处(运政大厅)、规划发展处、财务资产处、人力资源处、城乡客运处(出租汽车指导办公室)、货运物流处、建设管理处、安全执法监督处(运政执法总队)、科技信息处、
5
维修检测处、监察审计处、离退休职工工作处14个处(室),另按照有关规定设臵纪委、工会、团委,核定编制104人。局下设省道路运输应急指挥中心、省道路运输场站资产监管运营中心、省道路运输科技信息中心、局机关服务中心4个副处级建制事业单位,核定编制76人。
截至2011年底,全省从事道路运输业户72866户(含个体运输业户),从业人员46.6万人。其中,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经营业户511户(班线客运183户,出租客运226户,旅游客运31户,公交客运69户,包车客运2户),从业人员11.5万人;从事道路货物运输经营业户63823户(普货63482户,专用运输161户,大件运输6户,危货运输174户),从业人员27.1万人;从事客货运站场经营业户614户(客运站场549户、货运站场65户),从业人员9920人;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业户6996户(一类115户,二类972户,三类5351户),从业人员5.1万人;从事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经营业户30户,从业人员560人;从事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业户297户(一级9户,二级133户,三级149户),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39户,从业人员9091人。
截至2011年底,全省营业性车辆达到24.42万辆,其中营运客车5.50万辆(班线车1.38万辆,出租车3.04万辆,公交车6103辆,旅游车914辆,包车8辆,租赁等其他客车3847辆),营运货车18.92万辆(普通货车18.23万辆;专用载货汽车6825辆,其中危险货物运输车辆4344辆)。全省开通客运班线4394条,平均日发班次22749个,其中跨省班线384条,延伸到了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市(州)班线729条,快速客运覆盖到了全省所有县(市、区);全省开通农村客运班线2913条,平均日发班次15446个班次,全省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89.12%。
截至2011年底,全省等级客运站达到851个,其中一级站22个,二级站44个,三级站72个,四级站97个,五级站616
6
个;简易站及招呼站达到5795个。货运站65个,其中一级站5个,二级站24个,三级站9个,四级站27个。
2011年,全省累计完成营业性车辆公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5.83亿人和265.06亿人公里,公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2.88亿吨和647.41亿吨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95.8%、44.60 %、84.2%和36.1%;全省道路运输实现产值达到380亿元,增加值178亿元,增加值约占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3%。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7
甘肃简介
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臵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臵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境内地势起伏、山岭连绵、江河奔流,地形相当复杂。这里有直插云天的皑皑雪峰、有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和天水、陇南相临的甘南、临夏两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境内的拉卜楞寺,不但有着精美绝伦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采。古朴典雅的临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众们的聚礼之地,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8
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黄帝登临、广成子修炼得道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播阵地和民间经济的交易场所。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关传说、玉门关和古阳关、桥湾人皮鼓、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突出、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的省份。经过建国以来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粮食实现了省内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基本形成了草畜、马铃薯、水果、蔬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制种、中药材、啤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黄花菜、花椒、油橄榄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业和产品。教育、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现有普通高校34所,中央所属的科研机构22个。文化事业不断进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享誉全球,《读者》杂志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
2011年,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省完成生产总值5020亿元,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00亿元,增长40%;大口径财政收入933.6亿元,增长25.3%;地方财政收入450.4亿元,增长2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9
入达到14988.7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3909.4元,增长14.2%。
当前,甘肃正处在负重爬坡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和中央支持四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力度加大,特别是为甘肃量身定制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等政策机遇,使甘肃面临着难得的政策叠加期和黄金发展期,步入了奋力赶超、转型跨越的历史阶段。2012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提出了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继续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以及“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目标,更加注重开发开放,更加注重转型转移,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更加注重民族民生,更加注重安全安定,全力做好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各项工作,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