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诗词鉴赏
临江仙·滚滚长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是明代诗人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所写的一首开场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一词的上片写古往今来多少英雄,已如大浪淘沙,是耶,非耶?成耶,败耶?均伴随着时间的长河流尽。只有青山仍在,夕阳又红。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事业、是非成败、转头皆空、尽付东流的感慨。下片将笔宕开,写渔樵闲话,浊酒闲谈。那古今多少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只不过成了江渚上隐者聊以佐酒的谈笑资料而已。 铜雀台赋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获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年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赋,是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与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长期交流、渗透和融合的产物。“赋者,古诗之流也。” 《铜雀台赋》是在曹植《登台赋》的基础增饰而成的。其中有两段十六句为原文所没有。曹植的《登台赋》作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小说家将它借用到赤壁大战的情节中,从时间上来说,提前了五年。从内容上来讲,增饰的部分主要是与智激周瑜一情节的内容相统一。 译文如下: 我侍从圣明的父王游园,登上层台承天的铜雀台,心旷神怡。大府雄伟,宫门广开,见到父王新造的建筑,宏丽典雅。门楼巍峨,双阙入云。华观冲天而立,飞阁凌空而起,那阁道与城西楼台相连。面临漳河长长的流水,满目园中累累的果实。左右两边是玉龙和金凤两个楼台。若怀抱江南美女“二乔”,朝夕与共,在此享乐,那该多么欢快。俯视皇城宏伟壮丽,远望云霞明灭变幻。群英俊杰,人才荟萃,仿佛周文王得遇姜太公一样,令人欣慰。沐浴在柔和的春风之中,聆听百鸟的鸣叫。凌云之志已经树立,盼父王的夙愿快快实现。弘扬仁义教化于天下,敬事尊崇天子在许都。就齐桓公、晋文公时期的强盛,哪里能赶上父王的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辅翼我皇家,安定那四方。这功德如天地无私,与日月同辉。永存尊贵,寿比东皇。龙旗开路,鸾车护驾,遨游天下,流览景物。恩泽四海,万物丰足,民生康乐。愿这铜雀台的坚固,永世存在,万古流芳。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生真伪有谁知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这首诗取自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的后半部分四句,除个别字眼稍有不同外,基本意思没有改变。
这是一首很好的哲理诗,它以通俗的语言讲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就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内部,为了争权篡位,常常出现“兄逼弟”或“弟逼兄”,甚至“子逼父”、“母杀子”的事情,何止曹丕如此?……同根相煎,骨肉相残,这是封建时代家天下的必然产物。然而这种充满血腥味的权力之争,有时却常常掩盖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淹没在骨肉情长的缠绵之中。七步诗的细节显示了这一特色,温文尔雅的吟诗场面之后,充满了刀光剑影的杀机。在平平淡淡的文字描写中,曹丕和曹植的性格相互咬合着,搏击着,矛盾冲突的表现方式是含蓄的,张力是内向的。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三国演义》引入的这首诗,是杜甫当年初到夔州时所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 关于诸葛亮的“八阵图”,历史上流传已久。瞿塘峡的夔门是入川的咽喉要道,战略上非常重要。那里有一大片宽阔的卵石河滩,每当枯水季节会全部露出,这就是八阵图所在地。郦道元《水经注》上记载:“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南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王应麟《玉海》载:“汉昭烈帝初置五军,其将校略如西汉,诸葛武侯治蜀,以八阵教练将士。”可见,八阵图很可能是诸葛亮当年的练兵场。 刘备之死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夔州,即奉节,唐宋时代改奉节为夔州。杜甫在这里触景生情,回顾历史,写下了这首咏怀诗。在唐代永安宫已不复存在,杜甫游临历史故地,面对空旷的山峦,寻觅永安宫的遗址,感慨万分。当年威赫显贵的皇上行仗,只能浮现在想象里,巍峨富丽的宫殿也消失在寂寞荒野的寺庙中。这首诗前四句都是对刘备之死的哀叹,后四句才转入对刘备的追念。 诸葛亮之死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 虎账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着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 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巨星陨落,贤相逝世。诸葛亮活跃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整整二十七年,从“定三分隆中决策”至“陨大星汉丞相归天”,《三国演义》用了66个章回进行描写,占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这其间正是三国鼎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时期,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直接伐兵交战最紧张、最激烈的重要阶段,诸葛亮在三分天下的历史演进中,成为社稷的栋梁,激流的砥柱,巨轮的轴心。“门下三千客”,“胸中十万兵”,他的所作所为,几乎都牵动着全局,构成了《三国演义》最精彩的篇章。 咏史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诸葛亮之死这一章回穿插了四首诗,这第二首是借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咏史》一诗。诸葛亮之死,犹如最富有感染力的音符奏响,使历代多少人至诚至敬地膜拜,又使历代留下多少荡气回肠的诗篇。白居易这位大诗人写下了《咏史》一诗,颂扬诸葛亮感刘备的知遇之恩,忠义报国,死而后已。此诗恰如一块光彩夺目的玉石,被镶嵌在《三国演义》艺术大厦之中。 孔明庙赞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这是诸葛亮之死情节中,设置的第三首诗。此诗为唐朝诗人元稹所作,被小说家借用到小说情节之中。
在诸葛亮之死的情节里,小说家接连设置了三首诗,每首诗的意境各不相同,第一首突出巨星陨落,大才骤逝,哀哉痛哉;第二首意在铺叙诸葛亮辉煌业绩,颂扬其忠义报国;第三首则是涵盖诸葛亮忠君、将略、治术、修身集于一身的伟大人格,这是其可敬可叹、可歌可泣的根本所在。这三首诗并不是简单地插入情节之中,而是依照每首诗各自意境透视出的思想意蕴,层层深入,从而表达对诸葛亮完美人格的礼赞。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春杜甫刚到成都不久,就特地去瞻仰了武侯祠,写下了着名的七律《蜀相》。武侯祠在唐以前是成都唯一的丞相祠堂,唐丞相武元衡及其僚佐裴度等曾立碑于此。在当时就已远近闻名了。只是唐代的武侯祠早已不存在,历经沧桑,数代修葺。我们今天游览的祠地,大都是清代建筑物,只有像“三绝碑”才是唐代的文物。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在安葬诸葛亮,为其建庙的情节里,一连穿插两首诗。这第二首也是杜甫的诗,专咏诸葛亮文治武功的业绩和非凡的才能,是杜诗中的名篇。 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66年),诗人杜甫在夔州瞻仰了武侯祠,钦慕有感,发而为诗。由于诗中没有描述祠庙的景致,而集中歌咏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以及诗人的感叹。所以借用到情节中,放到由祠庙写起的第一首之后,很自然贯通。 西塞山怀古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益州刺史王浚奉命伐吴,亲率水军,顺流而下,突破东吴的层层江防,直逼金陵。孙皓出降,东吴灭亡。 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时,在东吴灭亡的情节中,借用了一首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名作《西塞山怀古》,使小说里的诗文辉映,情趣横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