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
作者:王春燕
来源:《求学·文科版》2013年第02期
广西大学这所历史复杂而悠久的高等学府在全国的知名度不算太高,以至于每当我和朋友说起她时,对方总是回以“桂林好漂亮”之类的溢美之词,试图将话题继续下去。
殊不知广西大学的所在地其实是南宁——一座头戴“绿城”“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宜居城市”等多顶耀眼光环,“半城绿树半城楼”的亚热带都市。在这个神奇的城市里,一年四季的街头巷尾,总有似锦繁花盛开,春有桃李夏有朱槿,秋有桂花冬有紫荆。
仿佛是为了向来者证明南宁森林覆盖率之高名不虚传,广西大学三步一树,五步一林,推窗可见池与湖,抬头尽是花果树。分布于东西校园的亚热带、热带果树品种多达数十种,挺拔魁梧的芒果、荔枝树常使初来乍到的北方新生们目瞪口呆——原来果树竟也是一种绿化。 走在绿荫掩映的君武路上,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广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那位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之后又与同道者创立广西大学的老先生,并想起老先生带领早期广西大学师生筚路蓝缕开辟广西大学老校址的那段沧桑史话。
学校成立初期,教学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贫乏,时任校长马君武带领师生修缮教室,挖掘池塘,种植果树。勤劳的师生员工只用了十多年时间,便使学校初具规模,并于1939年改名为国立广西大学。广西大学似乎自诞生之日起便和“勤”密不可分了,“勤恳朴诚,厚学致新”经马校长提出后成为广西大学的校训一直沿用至今。
时过境迁,勤恳依然。从1928年至今,广西大学为躲避战火曾几经迁移,从梧州到桂林,从贵州到广西,从桂林到南宁,校址在变,师生在变,物非人非,而精神如故。 广西大学之“勤”,勤在治学之态度。前有教授竺可祯、李四光、李达、陈望道、王力、刘仙洲、陈寅恪在广西大学的八尺讲台上躬身教学,辛勤耕耘;也有校友何康、李崇道、李兆焯等在油灯下奋发图强,勤学思考。后有新闻系教授虞达文潜心新闻心理学研究,著书立说,斩获韬奋园丁奖;中文系教授林仲湘十几年如一日主持编制《古今图书集成索引》,被尊称为“索引史上的里程碑”;动物科技学院诸教授屡败屡试,最终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克隆牛。 广西大学的“勤”,亦表现在莘莘学子对知识的探求上。多年之前,革命家徐特立曾为广西大学题词“手脑并用,又红又专”,以勉励师生勤学实践,报效祖国;多年之后,广西大学学生不仅并用了手脑,更锻炼出一种手能写作、脑能思考、口善讨论、脚善奔走的硬本事。仅以其新闻学为例,在广西大学,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网站、微博等媒体从采编到外联均由在校学生全权打理,自由报道,自负盈亏,俨然一副社会媒体的发展势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在广西媒体圈,广西大学毕业生占了半壁江山;为何在中国新闻奖的榜单上,广西大学学子频频上榜——黄祖松、官建文、唐润华、周仕兴、熊红明、龚升平等不一而足,这群50后到80后的毕业生,在中国新闻界的消息、通讯、评论、学术研究等领域成绩斐然。
广西大学之“勤”,也勤在对教学的探索上。勤于探索的广西大学师生,造就了一批批知名度极高的特色专业。不必说曾经培养出农业部部长的老牌院系农学院,单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东南亚语系列专业,已经凭借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在广西大学,最不缺的就是勤学思考的氛围和学以致用的机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