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微博的社会学视角解读

2023-05-16 来源:钮旅网
2011年05月总第165期第05期黑河学刊HeiheJournalMay.2011SerialNo.165No.05微博的社会学视角解读

崔伟萍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微博作为新型的网络互动平台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基于

微博的特点和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阐述,微博虽并未从完全意义上表明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但为公共领域的转型创造了机遇。

【关键词】微博;公共领域;公众;大众【中图分类号】

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1)05-0140-02

一、引言

伴随着web2.0的深入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如火如荼的展开,相应的产品也层出不穷,微博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众多名人纷纷开博,和普通草根进行网络互动;两会期间,新华社在新浪网采用微博报道两会新闻、评论和精彩点滴;网民共同关注、跟进社会热点事件等等。2010年,如果要列出互联网的几个关键字,“微博”绝对不可或缺,甚至名列前茅,与其相关的新潮语言,诸如“围脖”、“微生物”、“脖(博)领儿”等也是屡见不鲜。

显而易见,微博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和追捧与其相应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与当今社会网民的需求相契合,很多学者都关注网络空间和公共领域的关系,而微博的诞生和不断发展壮大是否意味着互联网公共领域的形成,笔者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二、概念界定

社交网络:微博是一种新的社交网络服务形式,社交网络,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社会互动:微博也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互动类型,所谓的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性活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互动具有不同的意义,它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微博:微型博客的简称,是Web2.0时代新兴起的一种社交网络形式,是一种集信息传播、获取、分享为一体的新

一种可以型互动平台。其实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

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于博客的系统。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发送不超过140字的信息,可以上传图片、音频、视频,随时与他人分享你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实现即时分享,还可以选择要关注的对象,随时获取相关信息。

三、微博与公共领域的契合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媒介的作用和影响日趋壮大,有学者认为网络媒介正在重构着公共领域。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互动交流工具,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写着媒体的历史,无论是在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社会中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我们是否可以将微博理解为互联网所建构出的公共领域,这值得探讨和思考。

“公共领域”是一个哲学与社会学概念,是指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公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参与公共事务而不受干涉。该词不是哈贝马斯首创,但他却做了较经典的阐述。

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在此公众能够就所关心的事件自由的讨论与沟通意见,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国家只能作为保障自由的权力机关,而不能干预自由。

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公共领域》中,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定义为“一种用于交流信息和观点的网络”。由此,我们可以简要的理出公共领域存在的条件:首先是信息的发出者———公众的存在;其次是信息的载体———媒介的存在和

【作者简介】崔伟萍(1986-),女,山西大同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9级研究生,从事网络社会学研究。

··140

使用的普及,并能够保证自由和充分的信息的交流;具备了以上两点,还需要公众能够利用媒介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广泛、充足的讨论,通过理性的见解达成某种共识,形成公众舆论。

作为一项全新的互联网产品,微博也具备互联网所涵盖的特点。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络用户数量不断上升且跨越不同的年龄、知识层级和经济层次。具体到微一段视频或者一副图片博,其内容只是由简单的一句话、组成,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同时还可以利用短信或彩信方式阅读和更新,因此,其潜在用户数量巨大。微博内容五花八门,分类整合程度高,通过加“关注”“收藏”,用户可以便捷而有针对性获得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关乎自身利益的信息,并持续关注自身感兴趣的人或者相关话题,“滚雪球”似的扩大这一范围。

传统媒介限制了接受者的反应,剥夺了言论和反驳的机会,互联网的使用,web2.0的诞生,使得网民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兼具接收者和发布者双重身份,网民可以更加随意、自由的在网上冲浪、分享信息。微博相关的“评论”和“讨论组”也能够调动和满足用户就某一话题发表个人看法和参与讨论。

互联网的便捷性有目共睹,简单的“输入”、“回车”便可以获得海量信息。微博同样如此,通过注册、登陆、搜索便可以实现点对点或者点对多的互动。简单易用,便于分享、转载、更新。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即兴发布,不受地点约束,地域与空间等概念已经不再重要,能够满足快节奏生活下用户的需求。

在整个微博互动过程中用户类型庞杂并且潜在用户数量巨大;使用方便快捷,不受地域空间影响;用户可以较为平等开放的表达个人想法。但不能就此认定微博已经意味着公共领域的最终形成。

四、微博与公共领域的差距

微博的使用虽然平等开放,和主流媒体相比,我们可以听到更多草根的声音,网民的参与性更强。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并非任何人的信息都会引起关注。微博上的人气排行便说明了这一点。在微博中同样存在着意见领袖。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也就是说传播“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并不是直接

间环节,再由他们转达给相对被动的一般大众,其模式如下: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哈贝马斯也指出,20世纪资产阶级的社交形式转变的共同点是:对文学批判和政治批判的禁戒,社交讨论让位于无需担负责任的集体活动,但是这些活动缺少一种特别的机制力量以确保社交成为公共交往的基础。所以,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得文化批判的公众转变为文化消费的大众,尽管这里主要探讨的是报纸、电视、收音机等,但就网络微博的使用现状来看同样具备上面的特征。

公众和大众有着明显的差异:公众当中有许多人在表达意见,通过讨论彼此的意见能够得到有效回应,相关的权力机构不会渗透到公众中,进而保证行动的自由。“大众”却与此相反。

在现阶段,微博的博主仍然还是网民大众。

网络的匿名性,微博内容的“碎片化”,140个字数的限制,使得对于某一问题的探讨不一定能够表述清楚,很难形成深度讨论的氛围,往往只表明一种态度和立场,就某一具体问题而言,容易形成某些阵营———群体,正如勒庞所说的:大众群体是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就使得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这在网络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微博在关系公众利益的突发事件的报道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有目共睹。但内容主题包罗万象,博主对于生活点发泄,使得微博网站几乎变成了汇聚诸多信息滴的书写、

的“大杂烩”,太多的唠叨,琐事也容易促使“无聊”信息的增长,导致信息的泛滥成灾,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其中,甚至难辨真假。

最后,互联网的自由只是相对于传统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而言的,微博的使用同样受到政府和运营商的监管,所谓的“话语权”的实践只是相对而非绝对。

五、小结

微博的即时性和碎片化的语言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需求,为网民提供了新型的互动平台。网民借助微博的交流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公共领域,这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但作为社交网络的新形式,微博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着网民的“话语权”,也为公共领域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葺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J].安康师专学报,2005,(02).[4]田飞,王海龙.微博的社会文化传统分析[J].今传媒,2010,(09).

□编辑/付国霞

··1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