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疑问 大学问
作者:刘景明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6年第03期
摘 要:“疑是思之始”。课堂中的小小疑问的产生,凝聚了教师无限的智慧,启发了学生无限的思维,是一门大的学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课堂; 设疑启疑;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55-001
外出听一位老师执教《游园不值》,他问学生:“假如你就是那出墙的一枝红杏,在园子内,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有的说看到了树木,有的说看到了高墙,有的说看到了水,还有的说看到了花草树木……就是不往“满园春色”上说,最后只能是老师自己将答案说出来。这种情况在平时的课堂上经常遇到。表面上看是学生不紧扣老师的问题思考,究其实质来说,是教者对学情没有把握透,问题没有问到位,不能很好地启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思维的浪花。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这是很有道理的。就语文课堂来说,“疑”的产生与解决就是我们的教学艺术。“疑是思之始”,课堂中的小小疑问的产生,凝聚了教师的智慧,启发了学生无限的思维,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疑”要反惯性寻意图
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四上《第一朵杏花》时,引导学生多次从惯性思维出发,启发学生质疑:见过什么花?长什么样子?当学生调用脑海中的“花花世界”时,老师当即揪住一个问题:“知道第一朵花开的样子吗?”学生当即摇头,却也明白了,不经意的小事其实值得我们去看一看。接下来观察杏花的图画: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让你写杏花,你会写杏花的什么?课文为什么不这样写?这样的引导,学生渐渐明白,跳出惯性,反向思考,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这样多次反复启疑,学生在以后也能反惯性,逆向思维,为阅读文本开启另一条道路。 二、“疑”要在比较中见真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同样是教学《第一朵杏花》,另一位老师的课堂更是“疑”的“集中营”,尤其精彩的是后来写作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写人可以抓住一件小事来写,顺势点出学生疑惑:简简单单的一件小事,怎么能让我们的字数变多呢?孩子们很快知道了——写对话。于是老师领着孩子们去绞尽脑汁地想对话,加各种各样的提示语,让自己的对话丰富起来。可是,正当孩子们被老师夸奖得洋洋得意时,老师突然话锋一转:能否将加了提示语的对话换回到课文中呢?学生静下心来思考,体会到了竺可桢急切之心,在比较中懂得了写对话要关注人物情境。以后学生写文章遇到对话,肯定会停笔斟酌一番。 三、“疑”要解自疑,进层次
一位老师教学苏教版五上《早》这篇课文时,开始就将“学贵有疑”四字工整板书,整节课都是在引导着学生提出疑惑——“写三味书屋的陈设与‘早’有什么关系呢?”“写后院的蜡梅又与‘早’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自己去深入文本,去发现字里行间蕴含的“早”,试着去解决疑问。最后老师还告诉学生:“学贵有疑,解决一个,还有新的问题。你们能提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问题吗?”启发学生在今后阅读文本时不断自问: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设疑启疑是每天必做的事。新课改要求我们一切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紧扣课文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注意问题表述具体、指向明确、难易适度,就一定能打开学生的思路。“一石激起千层浪”。根据所听的这么多节课,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探索出语文课堂中启疑设疑的两种技巧: 一、设计启发疑问
学生的想象不是漫无目的的妄想,而是需要一定的开导和引领,疑问则是学生展开想象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开启智慧。在设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留有疑问空间,设置问题尽量不下结论,为学生想象留下余地。教学过程中经常设疑,对于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误持宽容态度,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
二是教师要适当点拨示范。当学生思维出现盲目性和无目的性,教师要注意点拨,对质疑进行示范,精心设计问题,寻找问题与目标最佳的结合点,比如可用课文的知识对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点”进行质疑。在《游园不值》教学中,如果学生所提的问题达不到预期效果,我们可适当提示学生根据诗意的内容去想象,让学生作出全面合理的思考和判断,思想自然会回到我们所要的教学目的“满园春色”上,从而提高思维水平。 二、设计逆向疑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问题设计从逆向思维角度切入,有意给学生设置“障碍”,激发学生去辨析、比较、探索、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静夜思》一课时,我问他们谁愿意背给妈妈听?接下来老师当妈妈,学生们背给我听。我提醒他们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说话中故意误说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的,学生立即纠正是李白写的。然后角色变了,老师当奶奶,顺便装糊涂:“那么多的白天不写,干吗写夜呢?”学生先是一愣,小脑筋动得特别快:“因为——当时诗人是在夜里睡不着,望着天上的月亮,思念故乡写的这首诗。”如此设计寓教于乐,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由开始扮演妈妈时对学生的鼓励,到在作者、诗句、中心等方面“犯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表达观点的“创造场”,这样的“错误”情趣盎然。 三、设计“补白”疑问
小学语文课文在某些方面留下空白,给学生提供了遐想、体味、补白的空间。如果能够对空白点设计补白式提问,就能够唤起学生无限遐想,建立起师生、生生、文本与学生、学生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学生就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展开想象,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巧妙利用课文中的“补白点”发问,给学生提供可以展开想象的空间,成为语文课堂设疑启疑的“亮点”。
问题提出后,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去说,所以要保持一份宽容,要循循善诱,和颜悦色,任其性情自然发展,不揠苗助长,使每个学生在原知识基础上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