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这种压力在加入WTO过渡期后面临国际银行业巨头的竞争下变得更加迫切。本文首先归纳了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各种优势,这些优势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主要动机,然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可能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 国际化经营 对策
加入WTO过渡期(5年)后,外资商业银行将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允许其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在指定的地区可享受国民待遇,这就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大门在入世五年后就将全面开启。在这种新形势下,国内商业银行原来享受的保护将不复存在,其经营和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优势分析
商业银行国际化理论主要是将跨国公司理论与银行经营的特殊性相结合来分析银行的国际化成长。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通过跨国经营海外扩张,实现国内国际业务一体化发展,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可以分散风险,推动金融创新,增加低成本资金来源,扩大对母国跨国公司服务,以及规避监管,降低税费负担,增加收益。 “引导效应”。这一假说最早由Aliber(19 8
4)提出,是较为传统的国际化经营学说。认为银行跨国战略是由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所引致的,跨国银行的主要发展动机是配合国际贸易的进行。在主要的贸易伙伴设立分支机构可以使贸易结算和支付更为便利,从而提高本国出口商的竞争能力,银行也可从经营中获取稳定的中介收入。后来Gruber(19 7
7)和Aliber(19 8
4)研究认为,银行国际化的目的在于为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继续服务。国际直接投资(FDI)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直接刺激了跨国银行业务的发展。由于这些银企有着密切的联系,跨国公司扩张带动了银行网络的扩大,以适
1
应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国际化。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 19 8
3)和莱文(Levine,19 9
6)的研究,认为跨国银行反过来又有引导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的作用,即银行的角色是双重的,既有“跟随者”,又有“领导者”的功能。银行服务于贸易或海外投资,可以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海外业务量,在国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可以使净利润有大幅提高的可能。
区位优势。这一假说是指东道国的独特优势,如管理体制、市场利率、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外资银行优惠,或是经营环境好于跨国银行的母国,从而对跨国银行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具体表现为:一是税收优惠,二是存贷款利差大,发展中国家出现较高利差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抑制”。三是市场容量大,四是监管环节宽松,出现“严内松外”的现象,其监管制度不健全为外资银行的运作降低了成本。还有其他优势,如东道国劳动力成本低,或东道国政局更加稳定、金融体系更为安全等,均构成区位优势从而形成比较利益,推动银行国际化。 规避风险。资产组合理论说明,只要在资产组合中的不同资产收益率变动不完全正相关,则资产多样化(分散投资)可以降低同等收益率下的风险(主要是非系统性风险)状况。托宾和马柯维茨建立的资产选择理论可以证明银行国际化战略会有效降低银行资产组合中的风险系数,从而提高净收益。近年来,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力地支持了资产国际化可以规避风险的假说。赫斯顿(Heston)和罗曼豪斯(Roumanhorst)在1995年的研究中发现:银行资产分布在不同国家可以有效规避国别风险从而确保收益的稳定性。
获取银行综合优势。英国里丁大学邓宁教授(Dunning)吸收了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等成果,形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这些理论都可以从银行的综合优势解释跨国银行的行为。一是声誉、经验等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优势;二是规模经济的所有权优势,跨国银行的规模经济主要体现在资产存量和银行网络规模上;三是内部化优势,这是指银行通过可控制的交易内部化取得利益,实现途径有资金的调拨定价、广泛的客户联系、广大的信息网等等。
银行体系重整。银行体系的改革和重组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都面
2
临的问题。世界银行(19 9
6)认为,对国内银行体系的改革有三种思路,一是准入方式,准许新的银行自由成立,并对外资银行开放市场,多数金融体系落后或初始金融条件恶化的国家(如俄罗斯和拉美各国等)应选择准入方式;二是整顿和复兴方式,即对现有银行系统进行改良,多数原有银行体系完好且公众信任度高的国家(如波兰和匈牙利等国)应选择这种方式;三是准入与整顿复兴并举方式。一般而言,在发展中国家,跨国银行的进入受到各国法令的严格限制,所以它们会静观其变,等到东道国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后,相关金融改革措施出台、市场开放之际,借收购等手段强行进入。因为此时进入不仅不会存在严格的限制壁垒,而且可能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市场机会。
我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的必然性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入WTO后,银行业将逐步向外资开放,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挑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商业银行国际化是顺应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客观需要。截止2004年6月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7万家,实际使用外资5353亿美元。银行业作为一种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业,必须适应国内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要求,在境内外提供全面的融资、支付和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
加快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应对金融竞争国际化的迫切需要。随着中国政府对外资金融机构经营管制的逐步放开,外资银行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的重要竞争力量。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如果国内商业银行的产品、业务、服务以及工作效率、人员素质等不能向国际标准靠拢,就会失去客户和市场,乃至淘汰出局。 商业银行国际化也是适应金融规则国际化的现实需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按照国际统一的游戏规则运作,是我国金融业融入世界经济和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前提和基础。
加快商业银行国际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革重点是将其推向市场,转变为合乎市场规律要求的商业化运作企业,以实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主承担其经营风险。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高负债率,使之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这便要求国有银行在体制改革之初就确立国际化的
3
目标,参与国际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逐步转变运行机制,改造自身,真正成为具有现代公司治理体制的商业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面临的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机构的国际化、股权的国际化和部分业务的国际化方面有所改善,但发展仍然相对缓慢。因此,有必要分析制约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
内部因素。当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管理,表现在管理理念的落后,管理体制的陈旧,管理技术的落后,管理机制的钝化。商业银行产品的创新与服务的改进,归根到底来自管理,商业银行要实施跨国经营,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是要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国际经验表明,如果管理跟不上,出去还得退回来。
外部制约因素。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大的环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未完成,市场目标仍未完全实现,世界许多国家便以此为借口,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认为中国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弱,国际信用等级低,从而限制我国银行的进入。另外,目前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也使得竞争对手的数量、实力远远超过想象。资本约束又是制约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速度情节”和“规模冲动”,累计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和风险,资本金严重不足。而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展遭遇寒流,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已见端倪。如何在资本的硬约束条件下,用有限的资本支撑相对多的规模,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将是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重大现实难题。
中国商业银行进行跨国经营,面临风险很多。但作为从事国际业务的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一是市场风险,如何在海外与对手竞争,是否具备足够的实力。二是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面临着不被信任的风险,而且资产也面临着成为不良资产的风险。三是运营风险,能否在管理文化上融合,能否控制经营管理权,有没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很高的管理水平管理海外机构。四是流动性风险,中国银行业潜在的危险就是负债高度流动,而资产是越来越不流动。而一旦丧失流动性,会引起“挤兑”,影响银行信誉,而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要提高流动性比率。五是政策法律风险,东道国的法律环境需要时间去适应。六是监管风险,监管环境不同于国
4
内,面临着歧视。 实施对策建议
西方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理论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存在着诸多优势。在我国,一方面,商业银行业面对着来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国际化又面临诸多风险和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在满足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比率,完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前提下,才能制定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实施策略。
循序渐进策略。国际化的目标是一个长远计划,需要逐步创造条件,包括熟悉法律和国际金融业务,培养国际人才,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步骤可能要走一条股权国际化-业务国际化-机构国际化-市场区域化-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次序。 地域拓展策略。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国际化地域应分以下三步:首先在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开展业务。一则可以了解最新的信息,二则也可以向领先的同行学习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经验。其次重点放在发达工业化和新兴的工业国家,在这些国家有相对健全的法制环境和政治环境,风险较小。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可以面向东欧等转轨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在以上的步骤中,应以华人居住区为主。地域扩展更多地要通过“并购”实现,透过花旗和汇丰的成长轨迹,我们认为并购是商业银行成长的关键推动力,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并购是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当然并购从国内开始比较稳妥,可以为海外并购积累经验和打下基础。
组织完善策略。首先要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借鉴同行的先进管理经验,使银行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化金融企业。在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股权国际化是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增发股票,相互换股等方式,改变产权结构,和取得自身规模的扩大。对于内部组织结构的改善,可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国际化的管理模式。
业务创新策略。在目前经济自由化的浪潮下,符合国际化的混业经营趋势,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要尽可能地实现经营业务的多元化,不断创新,在变化中求发展。在业务的创新中,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技术和产品,对产品和业务的筛选也很重要,并不是什么业务都能赚钱,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跟踪移民和跟踪贸易,率先发展自己熟悉的业务,并控制运营风险。
5
参考文献: 2.徐传湛等.“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与金融改革策略透析”.《经济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