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 行)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适应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需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各地应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年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品德与社会 课 程 门 类 品德与生活 科学 思想 思想 思想 品德 品德 品德 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地理) 科学 (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体育体育体育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与健与健与健康 康 康 艺 术 (或选择音乐、美术)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地 方 与 学 校 课 程 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年 级 一 品德与生活 课 程 门 类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九年课时 总计(比例) 品德品德品德品德品德思想 思想 思想 与生与社与社与社与社7%~9% 品德 品德 品德 活 会 会 会 会 历史与社会 (或选择历史、地3%~4% 理) 科 学 科学 科学 科学 科学 (或选择生物、物7%~9% 理、化学) 语文 数学 体育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20%~22%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13%~15%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外语 6%~8% 体育体育体育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与健与健与健10~11% 康 康 康 9~11% 艺 术 (或选择音乐、美术)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16~20% 地方与学校课程 周总课26 数(节)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学年总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时(节) 注:1. 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2.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表三: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 年 周 各学级 科九 课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年总 课时 时 课程门类 品德与生3 3 活 品德与社 2 2 2 2 696 会 思想品德 2 历史 地理 科学 生物 物理 化学 语文 数学 外语 体育 2 2 2 2 3 3 2 2 2 2 1 313 2 3 793 8.3% 7%~9% 666.54~856.98 3.3% 3%~4% 285.66~380.88 各类课程课时国家规定的 占总百分比 课时的百分比 7.3% 7%~9% 666.54~856.98 3 2 3 8 4 8 4 7 4 7 4 2 3 6 5 3 3 6 5 3 3 5 5 4 5 5 4 5 5 4 1985 20.8% 1425 15% 762 8% 20%~22% 1904.4~2094.8 13%~15% 1237.86~1428.3 6%~8% 571.32~761.76 10~11% 952.2~1047.42 9~11% 856.98~1047.42 16~20% 1523.52~1904.4 2 3 3 3 939 3 1 1 5 3 1 1 6 1703 17.9% 906 9.5% 9.9% 体育与健 3 康 音乐 2 2 2 2 2 6 1 1 6 1 1 6 1 1 6 美术 2 2 2 综合实践 活动 6 地方与学4 4 校课程 周总课时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学年总课91时 0 910 101010101111119522 100% 50 50 50 50 90 90 22 表四: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综合) 年 周 各学级 科九 课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年总 课时 时 课程门类 品德与生3 3 活 品德与社 2 会 2 2 2 696 2 3 4 5 5 4 2 3 4 5 5 4 309 762 各类课程课时国家规定的 占总百分比 课时的百分比 7.3% 7%~9% 666.54~856.98 思想品德 2 历史与社 3 会 科学 语文 数学 外语 体育 2 8 4 8 4 7 4 2 7 4 2 3 3 6 5 3 3 3 6 5 3 3 4 5 5 4 3.2% 8% 3%~4% 285.66~380.85 7%~9% 666.84~856.98 20%~22% 1904.4~2094.8 13%~15% 1237.86~1428.3 6%~8% 571.32~761.76 10~11% 952.2~1047.42 9~11% 856.98~1047.42 16~20% 1523.52~1904.4 1985 20.8% 1425 15% 762 8% 2 3 3 3 939 3 2 3 2 906 9.5% 9.9% 体育与健 3 康 艺术 4 4 4 4 2 2 2 综合实践 活动 地方与学4 校课程 4 6 6 6 6 6 6 6 1738 18.3% 周总课时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学年总课91时 0 910 1010101011111150 50 50 56 90 90 22 9522 100%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说明
1.表一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表三、表四是根据我省实际分别制定的义务教育分科类和综合类的课程计划实施表,供各地选择。各地在制定本地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时,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范围内作调整。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各市、州依据本文精神,结合当地实际作出相应调整,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3.地方和学校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共占课时总量的16%~20%,该部分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课程层次化、多样化的体现,各地在课时的具体分配上要体现课程均衡性原则;其它学科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学校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4.课程的设置既有分科课程,又有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由各地依据当地实际选择开设。七至九年级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有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5.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具体要求按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鄂教基[2001]16号)执行。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积极改进义务教育课程教学
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坚决摒弃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提倡启发式,重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重视相互讨论,重视彼此交流,重视以合作的方式学习;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倡导基于网络前提下的多媒体教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人文类学科的教学要努力改变概念化、教条化倾向。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时代要求,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形成认识,学会思考,学会辨别;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加强横向沟通,使学生在获得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形成综合能力。
自然科学类学科的教学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要使学生历经认识科学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要改变封闭式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密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人的关系。
积极探索综合课程的教学。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与社会、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是新设置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教学在内容上要体现“综合”特点,在方式上以活动为主,突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开发和合理使用综合课程的课程资源,密切联系社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力求学生在广泛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体验,有所收获。
改革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加自尊和自信;有利于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重视和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控制好考试规模和考试总量的前提下,着重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考试应依据新的课程标准进行,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发掘学生学习潜能。
湖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施意见
(试 行)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为适应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与推广工作的需要,加强对我省地方课程的开发、管理和指导,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地方课程的目标
湖北省地方课程,由湖北省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结合湖北省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自主组织开发、管理和实施。
湖北省地方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湖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地方教育资源与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加强对湖北省地方课程的管理、开发和实施,对满足我省不同地方、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1.湖北省地方课程的目标是:
——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地方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
——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发展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湖北省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目标是:
——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教育质量。
——加强课程与地方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优化义务教育的课程结构。
——增强课程对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形成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
——推动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课程管理与课程开发的能力。
二、地方课程结构
3.根据我省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地方课程资源和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设计湖北省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结构。
湖北省地方课程结构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和开发的课程,主要包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二是湖北省自主开发的对学生发展和湖北社会发展具有独特教育价值的课程。湖北省自主
开发的地方课程主要包括:社会适应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湖北文化、体艺活动、环境教育、生活经济、综合阅读、职业指导、新科技、农村实用技术、专项教育与训练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适应教育着重发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生存意识,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在复杂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中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学会学习、增长智慧、懂得生活、体验幸福,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湖北文化使学生分专题地了解湖北的历史、地理、民族、文艺、文化名人以及湖北省的社会发展等广泛内容,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形成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体艺活动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并参与一项体育活动、一项艺术活动(包括器乐演奏、合唱、舞蹈、音乐剧、音乐与舞蹈创编、绘画、雕塑、陶艺、版画、书法、摄影等),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
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关心、了解身边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发展学生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增强学生对当地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生活经济向学生简明地介绍经济常识,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主要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关心地方经济发展,学习家庭理财与投资,初步具有效率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诚实守信等良好的品质,为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生活奠定基础。
综合阅读以问题形式和专题形式进行,目的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整体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职业指导着重向初中生介绍社会产业和职业的变迁与发展,使他们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的特点及其对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发展学生的择业能力,培养敬业精神,并为他们形成创业能力奠定基础。
新科技着重向学生介绍影响人类现代生活、有代表性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新观念,让学生逐步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农村实用技术结合农村实际,选择与当地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种植、养殖、工艺等实用技术,使学生在学习最基本的实用技术的同时,牢固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
专项教育与训练是依据教育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专项性的地方课程学习领域,使学生在某一方面素质得以发展和提高。专项教育项目主要包括:社会热点问题透视与小学低年段的行为规范养成、英语口语训练、实用写作、演讲与辩论、生活中的数学、科技与模型制作、书法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地方课程开发能力的不断增强,根据湖北省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对地方课程门类进行调整,各市(州)可根据本地实际,增设相应的地方课程,供学校选择开设。
4.地方课程具有领域课程的性质。以上各门地方课程实质是不同的课程领域。地方课程门类的设置以综合课程、专题课程为主,注重不同内容的整合。注重地方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与地方实际的联系。地方课程也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型,以选修课程为主,各地可根据地方实际自主确定。
三、地方课程的管理
5.湖北省地方课程管理权属湖北省教育厅,实行以省统筹、分级管理和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省教育厅负责湖北省地方课程的规划、设计、审定与管理。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湖北省实际,制定湖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计划,全面规划湖北省地方课程;组织力量对列入规划的地方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南,规划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
6.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湖北省课程实施计划以及本实施意见,制定具体的地方课程实施方案,包括所选择和开设的地方课程门类、开设年级、年段和课时分配、所选用的教材(课本、读本、活动手册、课程包)等,并报省教育厅备案。积极参与湖北省地方课程的管理,并指导学校实施。经省教育厅批准,各市(州)方可分步骤地独立规划和开发本地区的地方课程。
省市各级教研机构、教育部在湖北设立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有关社会力量应积极参与湖北省地方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实施等方面的工作,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加强对学校实施地方课程的指导。
四、地方课程的实施
7.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专题性、实践性。地方课程的开设,不宜每门课程都从1-9年级逐年逐学期长期开设,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分年段开设,具体的开设时间和年段可由各市(州)根据本地实际统筹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课时总量占总课时的16~20%。地方课程的课时可根据课程需要,既可集中安排课时,也可分散安排课时。 8.地方课程的实施应体现层次性和选择性。不同的地方课程在不同年级和不同年段开设。不同的地方可根据本地实际,选择不同的地方课程,或根据本地实际,选择特定的课程内容。
9.地方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克服单一知识灌输式的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地方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发挥新课程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得到全面的学习和提高。要
注重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可采取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样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进行研究、讨论、调查、考察、参观、测量、设计、制作、服务等具体活动。
地方课程的实施,要注重与相关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注重各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0.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地方课程的标准研制、教材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地方课程教材开发实行立项核准制度。经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编写;地方课程教材须通过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实验区进行试用,然后推广。
地方课程的教材应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开发不同性质的教材,如读本、指导手册、课本、学习包等。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要控制地方课程教材的份量和数量。
五、地方课程的评价
1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课程的督导和评价,督促学校落实地方课程计划,切实开好地方课程。
各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员负责地方课程的组织、管理与评价工作。各地应根据地方实际,在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时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
各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调动学校实施地方课程的积极性,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估指标之中。
12.各市(州)、县(区)教研部门应加强地方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指导工作,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断提高地方课程的教育水平。 地方课程的教师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师队伍的现状妥善解决。要加强教师培训,发展和提高教师参与地方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能力。鼓励学校所有教师承担地方课程的教学工作,将地方课程的教学任务计入教师工作量,并纳入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内容。
13.重视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发展评价。要重视对地方课程中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注重以学生“自我参照标准”为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可采取考试、考察、汇报、演示、竞赛、成果展示、总结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