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歌的特点:
丰富的想象:超越时空,以象言情; 凝练的语言:巧于修辞,工于炼句; 奇特的构思:风骚并举,虚实相生; 深挚的情感:景情交融,物我同化; 深邃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多样的风格:豪放雄奇,婉约沉郁。 而在中考之中,也是围绕这些特点分别来命题。考查要点如下: 1、考查学生对诗段或诗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或情感的理解归纳能力。 3、考查对诗句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
4、考查学生扩充性描写的能力,再现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5、考查学生在原诗基础上举一反三的领悟力及对诗中句式、修辞的仿写能力。
诗词鉴赏类的考题一般放在阅读理解或积累运用部分,一般一首诗两个小题,所占分值4分左右。考试的内容以赏析诗词的内容、主题、表达技巧为主,也有适当拓展,如考查学生的模仿运用能力。总之,要做好此类题,需具备一定的鉴赏技巧和表达能力。
自中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的出现,对考生来讲无疑是增大了解题的难度。但无论如何变化,都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其思想内容,而在应考复习中,我们应该“舍远求近”,充分利用中考题,熟识各个常见作家的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写作题材,以应对现有的变化。按照“精练-精讲-矫正”的思路训练。精练就是选题要典型,可以适当选一些近年的中考题。“精讲”在于得法,了解考点所在,学生失分所在,对症下药。“矫正”至关重要,针对学生弱点反复操练。
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答诗词鉴赏题,最主要的是要能把握整首诗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理解其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下面结合中考题关于如何把握意旨谈谈看法,以期有所帮助。
(一)、了解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型。
熟悉诗歌类型,按照诗歌规律,容易找到答案。诗歌按照选材来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这些诗歌所抒发的的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但也可以按照诗歌的特点,找到一些规律,大体上思想感情可以分为这几种: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
忧国伤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观沧海》、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破阵子》。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石壕吏》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等。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望江南》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杜牧《赤壁》。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方法指导:
1、第一个方法:看题目。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诗,一题目中有“送”字,一题目中有“忆”字,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句,这两首诗的情感就容易把握了。分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再如,《春夜喜雨》这个题目中可以紧紧抓住“喜”这个字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第二个方法:抓作者。也即知人论世。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与经历,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写作角度。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与经历,我们自然要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再如学李白的诗,要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李白(701-762),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诗人,他生于思想解放的盛唐时代,自幼百家杂学无不接触,因而未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他又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矛盾时代,经历政治生活的几次重大挫折,因而造成了极其矛盾的思想性格。他的诗歌基调是积极反抗、昂扬进取的,同时又夹杂着消极颓废,交织着痛苦的矛盾,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作品的中心主题有: (1)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然也有集中表现他追求和幻灭,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矛盾斗争的,如《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还有部分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强烈反抗封建秩序与道德的叛逆精神,如“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强烈要求摆脱羁绊,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在其山水诗、游仙诗和饮酒诗中表现的最充分。(3)还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如,《塞下曲》六首则热情歌颂边疆将士抗敌御侮的战斗精神,是一组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但直接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为数不多。总之,李白是以清新飘逸为基本风格的。
3、第三个方法:明意象。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如《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诗中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
2
几个意象表现了秋天郊外凄凉之景,烘托作者的愁思之情。如:《天净沙· 秋思》《渔家傲·》
小技巧:归纳古诗词中一些特定的景物表达特定的情感。菊-高雅莲-高洁 柳-惜别 月光-思念落日-惆怅 春风-得意浮云-飘零落叶-失意 秋雨-忧愁 流水-叹惋 松:坚贞高洁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吹笛、笙箫:离别之苦,乡思之情,内心孤独。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理解诗歌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一个字、一个句子运用得好,绝妙异常,可以给整篇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理解诗歌语句的含义,要抓住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出语句,让学生去品味关键词语的妙用。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与“圆”两字妙在何处?再如06年盐城卷《渡荆门送别》第一小题: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这一小题考查考生对诗句中重点字的品味,也就是品味用词的精妙。再如06年南京市中考题考查《饮酒》一诗,题目是这样的: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其中第1题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类型来解答上面我们已经说过,答案很简单是恬淡心境。而第2题是一道语言品味题。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二是对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这些诗句一般描写优美,考生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的手段,从整体进行扩充描写。比如06年泰州市试题(b)“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其中题干就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句,考生要适当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如:“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二)品味诗歌的的语言特色。
不同的诗歌所体现出的语言有不同的特色,但在诗歌的创作中,一些著名的诗人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等。有关语言方面的评价关键词主要有:语言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朴实无华、风趣幽默、简洁生动、绚丽华美等。
四、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表达技巧是一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
1.抒情方式: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它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情感的方式,这是一种间接而储蓄的抒情方式。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托物言志。像刘禹锡的《陋室铭》,借陋室衬托自己品德的高尚。
以上三种抒情方式属于间接抒情方式。此外还有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借助任何事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束部分,就直接抒发了作者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如上面讲到的06年成都市中考题“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其中的抒情方法即是直抒胸臆的方式。
3
2.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反衬),有以人衬人的如《秦罗敷》借“行者”“少年”的反映来烘托秦罗敷的漂亮,也可以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用典。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来写世事变化之大,抒写作者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
虚实。如曹操的《观沧海》。
另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比兴、以小见大、欲扬先抑、铺垫等。 3.修辞 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 五、解答鉴赏题的注意事项:
1、紧扣题干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要以“字”或“词”为阅读单位,悉心揣摩,切忌以“行”为单位,粗枝大叶,无故失分。
2、过程要完整,感悟要清楚。要熟悉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先揣摩诗题,再推敲词句,然后体味意境,最后明辨技巧。
3、强化分析。特别是做表述题时,写答案如同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应结合诗句逐点分析,要点要齐全,语言应准确。
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归类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诗歌类别: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咏怀诗(包括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和闺怨诗)等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诗歌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4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方法
考点透视
综观近几年中考,不难发现古诗词鉴赏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古诗词鉴赏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难度不大,所选古诗词大多来源于课本或《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二是所考内容一般有常识记忆、词语理解、情感领会、表达技巧分析、名句品味等。三是所考题型有选择题、主观表达题以及鼓励创新的开放题,后两种题型有增加趋势。
解题指津
应该怎样复习古诗词鉴赏的内容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赏析诗词语言。
赏析诗词语言,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其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答题时,要结合诗词的主题及写作背景,反复揣摩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比如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一个“坼”字、一个“浮”字,就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形象。
2、赏析诗词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主要是指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完成这类题目,要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词的写作背景。比如阅读虞世南的《蝉》,我们一方面要理解蝉在诗中清高尊贵的形象,另一方面要明白作者是借蝉抒怀,以此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
3、赏析表达技巧。
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主要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表达了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情感。
4、 评价思想内容。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可以抓住主旨句、情感句进行分析,可以从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可以从作者的情感倾向、生活志趣进行分析,还可以就诗词所表达的人生哲理进行分析。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词人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正在抗击西夏的侵扰。了解了词人的生活经历,就不难理解这首词的主题思想了:这首词主要描写北宋西北边境的军旅生活,描绘了边地奇异的秋景,从而表达了词人慨叹功业未建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诗歌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1.表现方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学生应积累一些必需的术语,如: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术语去鉴赏诗词。
2.修辞手法
我们要善于用平常学习到的修辞知识去分析、鉴赏诗词。比喻、借代、对偶、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常用于古典诗词里,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3.表达方式
写作中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常见于诗词中,鉴赏时须注意。如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后两句从“雪白”“梅香”的特征出发,评判出梅雪均佳,各有千秋:梅花虽白,终究逊霄三分;雪白胜梅,但没有梅的清香。诗人通过这个评判在暗喻人们,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各有长处,但又是美中不足的,梅雪是这样,社会生活方面的事情何尝不是这样呢?
5
诗歌分类及鉴赏技巧
1.了解简单的分类
古代诗歌的分类很复杂,作为初中学生,只要能够了解简单的分类即可。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
①根据诗歌的内容,一般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②根据诗歌发展演变的形式,又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词曲。其中近体诗又可分为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掌握多姿的风格
古代诗歌的风格多姿多彩,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是基本风格。在谈到宋此时又会提到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对于单个的诗人来说,更是千姿百态:曹操古朴苍凉、陶渊明质朴冲淡、孟郊孤寒奇峭、李白清俊飘逸、杜甫沉郁顿挫、刘禹锡寄意深远、欧阳修疏朗自然、苏轼旷达豪放、杨万里清新泼辣、辛弃疾慷慨纵横、陆游激昂悲壮。
3.分析多变的手法
手法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一般情况下,主要会提到下面一些术语,我们要作简单的了解。如渲染和烘托、正衬和反衬、想象和联想、象征和用典以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直抒胸臆等。
4.欣赏形象的语言
诗歌语言虽然瑰丽多姿,千变万化,但也有一些共性:有的典雅庄重,有的自由随意;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清新质朴;有的刻意求工,有的浑然天成。
5、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类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人在低头采菊与仰头见山这一不经意的瞬间,与篱菊和南山形成了一种若有若无的默契关系,进入了悠闲淡远、恬然自适的佳境。
第二类情感:伤春惜春,对人生苦短的慨叹。“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北宋?王令《送春》)以惜春之情来写送春,新颖别别致。作者通过写花、鸟,把自然物象点化为情感现象,抒发出对春的一种执着、深厚、缠绵、凄婉的依恋之情。
第三类情感:秋思、秋恨,对离愁别绪的咏叹。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唐?温庭筠《梦江南》)“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既是写眼中所见,又借景物巧妙地烘托出一种怅然若失的痛苦心情,那凄清的景象,不正暗示了那悠悠不返的男人辜负了女主人公的脉脉之情吗?读罢使人感同身受,平添一种怅恨。
第四类情感:爱国报国之志。此类诗歌通常从亡国之痛、壮志难酬这两个角度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唐?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两句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不顾年迈体衰,一心想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两句借助梦境把诗人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五类情感: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控诉。 ①不劳而获。“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北宋?梅臣《陶者》)作者通过对比,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社会现实。
②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徭役、战争)。 ③****无能(南宋、清朝)。“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民众的感情融成一股情感的潮水,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清政府****无能的愤怒之情。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