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毛中特复习笔记

2023-08-31 来源:钮旅网


毛 中 特 复 习 笔 记

(一)总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提出

(1)必要性:

1.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过程:

1.李大钊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的思想;

2.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3.延安整风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共识;

4.刘少奇在七大中进一步从理论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5.党的七大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二、内涵

1

1.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实践

2.与中国历史相结合:a总结中国历史经验b总结中国实践经验

3.与中国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角度表达马克思主义

三、进程

I毛泽东思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II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二者共同点: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四、三个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方向与性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

2

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I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

2.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

II形成过程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期间,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3.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4.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理论提出,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发展。

3

III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等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

I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3.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

II形成过程

1.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4.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了等熊平理论的基本轮

4

廓;

5.1992年党的十四大系统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6.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III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I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2.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3.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4.前提条件: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

II形成过程

5

1.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2.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3.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III主要内容

贯彻“三个代表”思想

关键: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坚持执政为民

(4)科学发展观

I历史背景

1.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现实基础: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3.重要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6

II形成过程

1.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3.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4.2006年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十一五期间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5.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III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7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六、理论成果的精髓

I形成发展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2.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3.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对党的思想路线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4.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实事求是”;

5.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系统阐释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6.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7.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期间,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8.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9.1980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

8

10.2003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中强调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11.2004年胡锦涛强调了求真务实的重要性。

II内容

1.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

a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三个着眼于:马克主义理论运用、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根本途径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有的放矢,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3.精髓核心:实事求是

a解放思想:前提条件、本质要求、思想保证

b与时俱进:创新与理论创新 三个要求: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

c求真务实:科学态度

4.验证条件和目的: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毛 泽 东 思 想

9

专题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历史背景

1.中国国情(社会性质):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2.社会矛盾:

a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次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推翻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形成过程

1.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2.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没有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3.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4.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0

5.八七会议中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6.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7.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8.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9.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0.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进一步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9.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8.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总结了解放战争以来的新实践,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1.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做了集中概括

9.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3)总路线

11

内容:及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I革命对象:三座大山 a首要对象—帝国主义

II革命动力

1. 工人阶级:基本动力 领导阶级

2. 农民:主力军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是农民革命

3. 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可靠同盟

4. 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 又斗争又团结

III革命领导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的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2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革命领导权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IV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12

a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b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

c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a区别与联系

b两种错误: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

(4)基本纲领

I政治纲领

内容: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无产阶级领导

2.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政权:人民民主专政

II经济纲领

13

1主要内容: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贵农民所有

2.应有之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特色内容:保护民族工商业

III文化纲领

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5)革命道路

I形成过程

1.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3.1928年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4.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以农村为中心,条件成熟夺取全国政权

5.1938年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把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14

II形成依据

1.由中国具体国情决定

2.农民是革命主力军

3.农村是反革命统治的薄弱环节

II现实可能性

1. 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2. 群众基础

3. 客观条件: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4. 主观条件:红军和党的正确领导

IV主要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6)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I统一战线

1.必要性:

15

a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

b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

2.可能性:诸多矛盾交织

3.两个联盟:

a工农联盟: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其他劳动者 基础作用b重要联盟: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

4.主要经验:

a党的独立自主原则;

b策略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c最根本经验: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关系

II武装斗争

1.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6

III党的建设

1.思想建设

a党内思想上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

b思想建设党的建设的首位

2.作风建设:三大作风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和人民群众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c自我批评的作风

3.组织建设

专题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

I社会性质: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II经济成分

17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地位

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过渡形态

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绝对优势

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改造对象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形态

III阶级构成

1.工人阶级

2.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3.民族资产阶级

IV社会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

a.土地改革

b.官僚资本

18

2.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2)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I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和总任务

2.内容:一化三改

a.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3.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

4.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5.必然性:

a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c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客观需要

6.可能性

19

a.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b.土改后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c.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d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II改造道路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a.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b.初级社—半社会主性质

c.高级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供销小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b.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性质

20

c.生产合作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i/方针:和平赎买——必要性与可能性

ii/过程

a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利润分配:四马分肥

b.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半社会主性质—利润分配:四马分肥

c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完全社会主义性质—利润分配:10年定息

III历史经验

1.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2.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3.和平方式改造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I标志: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21

1.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2.政治: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政体: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社会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II意义:略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板块一:三大理论

专题一:社会主义本质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I理论成果

1.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进行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的“第二次结合”

22

2.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

3.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

4.1958年毛泽东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2)社会主义本质

I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II科学内涵

1.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a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b公有制占主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途径一:生产力角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途径二:生产关系角度—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4.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涛哥十六大)

(3)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23

I发展才是硬道理

1.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3.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

II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 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理事责任的需要;

2. 只有发展才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3.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条重要经验。

III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IV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4

1.提出

a.1953年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来建设国家

b.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c.1958年毛泽东提出要来一个科学技术革命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内容

a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b.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重要推动力量

c.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3.发展

a江泽民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强调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b科教兴国战略:

25

c人才强国战略:

专题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形成过程

1.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不太发达的阶段,第二个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2.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3.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新概念;

4.党的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6.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7.党的十七大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

I科学含义

26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性质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发展程度

▲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根本区别: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II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内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1956年党的八大首次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2.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次系统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

III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根本原因: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7

I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

II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

1.根本任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

2.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3.发展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III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1.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2.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

IV基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I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II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III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8

IV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

I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提出过程

2.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确定下来:

a第一步:1981—1990——解决温饱问题

b第二步:1991—2000——达到小康水平

c.第三步:2001—2050——基本实现现代化

3.党的十五大分解了第三步目标:

a第一阶段:2001—2010——GDP翻一倍,完全市场经济体制b第二阶段:2011—2020:更完善

c.第三阶段:2020—2050:现代化

II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大新要求

29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专题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I本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基本制度不变,具体制度变革

II目的:民族复兴—制度完善—党的先进

III意义——必由之路

(2)怎么办1:如何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I改革的全面性

1.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30

2.三个有利标准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南方谈话中提出)

a不误判姓社为姓资而排斥

b不误判中性为姓资而排斥

c允许符合标准的姓资存在

II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三者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主要原则:

a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进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怎么办2:如何开放——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I原因:

31

1.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立足点,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II如何开放?

1.全方位:对所有国家都开放

2.多层次:从沿海到内陆不同层次

3.宽领域:各种领域慢慢来

III新挑战: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经济安全

版块二:四大布局

32

专题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I形成过程

1.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

2.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方针;

3.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4.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说法;

5.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不是特属于某种社会制度,从理论上破除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旧观念;

6.1992年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

7.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8.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3

9.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政策。

II内涵和特征

1.内涵

a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b作为调节经济和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二者各有优势;

c市场经济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就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特征。

2.基本特征

a基本经济制度b按劳分配制度c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2)基本经济制度

I确立

1.内容:

34

a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2.基本依据:

a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一起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II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实质与核心: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与他们的共同的意志。

2.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构成

35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方式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质的提高

4.公有制实现形式

内涵: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问题

a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

III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 非公有制经济的构成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2.依据

a根本原因: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36

c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分配制度

I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含义:每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2.依据

a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b社会主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II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实质: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2.两类生产要素:

a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

37

b人的劳动: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

3.三种分配形式:

a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 个体劳动者:收入源于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取得的收入

▲ 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收入实质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

b.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资本所有者——资本—生产经营活动—利润

▲生产要素所有者——货币或资本——借贷——利息

▲生产要素所有者——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租金

c.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生产要素——专利、创造、信息、科技发明等

III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38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IV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保障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新的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I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质量和效益+速度

1.重大成就为前提 2.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 3.速度也重要

II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必要性和紧迫性

2.建设创新型国家

a含义: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优势

b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c关键——科技

39

d核心——人才

e基础——教育

III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两个坚持

a坚持走中国特新型化工业道路

b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2.三个转变

a.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b.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c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十二五纲要基本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主攻方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b.重要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

40

c根本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d重要着力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e强大动力:改革开放

IV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要求:

a生产发展——中心环节和物质基础

b生活宽裕——目的与基本尺度

c乡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要求

d村容整洁——人与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

e管理民主——政治保证

V统筹区域发展

1.内容: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2.基本目标与基本途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41

VI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内涵

a资源节约型: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b环境友好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自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2.前提: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十七大首提)

4.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专题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I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42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II国体——人民民主专政(阶级性质)

1.定义: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2.历史内涵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革命阶级联合政权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实质——无产阶级专政

a性质相同;b作用职能相同;c历史使命相同

4.特色

a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b党派关系;c概念表述。

5.要求: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43

b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III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鲜明的特点;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基本政治制度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

b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c实质: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4.特征

44

a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b中共和民党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目标;

c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

d.都以宪法为活动根本准则。

3).基本政治制度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的权利。

2.依据:

a历史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

b政治基础: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c.现实条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

4).基本政治制度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范畴2.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45

a农村村民委员会——主要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b城市居民委员会

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2)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I形成

1.1996年江泽民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2.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深刻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3.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是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II含义

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主体: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46

2.客体: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III意义

1显著标志——社会文明进步

2.基本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重要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4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

5.根本保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6.客观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对外开放

IV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有法可依——前提

2.有法必依——核心

3.执法必严——关键

4.违法必究——保障

47

(3)具体措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I政治体制

1.含义: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包括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

2.评价原则(邓小平版)

a国家政局是否稳定;

b是否能增进人民团结;

c.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3.改革原则:

a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c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4.改革任务

a健全民主制度

48

b完善法律制度

c完善司法体制机制

d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e健全政府职责体系

f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g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II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

1.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政权构成形式——由济基础决定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区别

a资本主义民主: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是形式上的民主

b社会主义民主: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是真实的民主

▲民主建设的历史过程性——我国还不完善,要继续丰富

2.自由——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49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区别

a资本主义自由:实质是金钱和财富的自由,表现在法律的惯常模式中

b社会主义自由:实质是最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

3.人权——生存权、发展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区别

a资本主义人权:实质是个人的政治权利,而不大讲经济和社会权利

b社会主义人权:实质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三者关系

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专题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板块三:内外环境

板块四:建设主体

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