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经济 2012年第2期 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演变的实证研究 马鹏媛 ,米红 (1.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基于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着重从规模及其地理空间分布两方面,探索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 长关系的演变。实证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增长,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亟待持续提高,高等教育潜在规模仍有较大的增长空 间;高等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灵敏度逐渐提高,而且基本能做出相应调整,与经济增长日趋同步;高等教育人I:1重心 与经济重心的地理空间分布趋同,而且均有南移态势,迁移距离缩减,高等教育规模变化速度趋于平稳。 关键词:高等教育规模;经济增长;弹性系数;人口重心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12)02-0017-05 t 20世纪后期以知识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取代了以制造业为中 575.4万人,在校学生数由413.4万人增至2231.8万人。扩招以 心的经济增长,教育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 一来,在校生的平均增速为16.8%,且头7年增速高达26.5%。其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尤其密切,高等教育规模变 中,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比重逐年攀升,截 止2010年民办高校在校生占9.05%,独立学院占10.81%,高职 院校占28.44%。 从高校学生规模存量看,全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大 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学者对高等教 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诸多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间的计 量关系分析,鲜有将计量分析与其地理空间分布相结合的研究。 本研究基于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现状,选取《中国统 专以上人数由1999年的3560.25万人增至2010年的11966.2 万人,年均增速为19.7%。但与同年的劳动年龄人口相比,其数量 悬殊仍然甚大。从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即大专以上人口,劳动年 龄人口)来看,1999年以来虽然整体呈增长趋势,由4.19%增至 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的相关历史数据,运用高等教 育弹性系数与高等教育人口重心测算模型,着重从高等教育规 模当量和存量两个维度,审视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及其空间地 理分布,进而探索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演变。 一2008年的8.60%,但仍不足10%,直至2010年达到11.97%。《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 、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概况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 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将比 2009年翻一番”。从发展目标及趋势来看,高等教育的潜在规模, 即高等教育系统可以接受所有的入学申请者时达到的规模,(11仍 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亟待持续提升。 1999年普通高校扩招政策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 扩张。普通高校数从1999年的1071所增至2010年的2681所, 增长了1.5倍。其中,民办高校数已达到353所,独立学院发展迅 速已增至323所。 就高等教育学生规模而言,其当量和存量都有大幅提升。从 高校学生规模当量来看,普通高校招生数由1999年的159.7万 人增至2010年的661.8万人,毕业生人数由84.76万人增至 二、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演变 高等教育规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高等 收稿日期:2012-03—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建设”(编号:08JZD002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项目“我国人口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定量分析” 作者简介:马鹏媛,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米红,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厦门大学高等教育 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及公共管理研究. 17 教育结构、质量和效益等共同构成高等教育宏观发展战略的基 本范畴。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状况 高度相关。以下基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着重从高等 教育弹性的视角,考察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演变。 (一)指标选取 基数。其中,高校数、在校生数及人口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999—2011),大专以上人口、民公办院校数及职业院校在校生 数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10)。 (三)实证结果分析 选取《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1)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998—2010)的相关数据,根据指标体系,将其数据整理如下(见 表2)。 高等教育规模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涵盖了数量与结构两方 面。其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是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性指标。拟选取每l0万人口在校生数、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每 100万人口高校数作为反映高等教育数量的指标,选取民公办高 校比例与高职在校生比例作为反映高等教育结构的指标,同时, 采用客观赋值与专家赋值相结合的方法,赋予指标权重;选取人 均GDP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见表1) 表2 1 998—201 0年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表 每10万 高等教 100万人 民公办 高职在 人均 年份 人口在校 育人口 口高校 高校比 校生比 GDP 生数(人) 比重(%) 数(所) 例(%) 例(%) (元) 1998 273.12 328.65 438.75 3.784 4.190 5.268 0.819 0.851 0.821 0.0449 4.358 0.06l5 5.733 0.0776 6.506 6392 7159 7858 1999 2O0o 表1 一指标体系 二级指标 级指标 指标名称 每10万人 权重 0.5 计算方法 在校生数/地区 2001 2oo2 563.42 703.26 5.061 6.253 0.960 0.1249 9.969 1.087 8622 0.1528 13.252 9398 高 口在校生数 人口数(万) 10 0.2 2003 2004 2o05 857.87 1025.86 1194.42 7.233 7.394 7.285 1.2O1 0.1838 17.103 10542 等 教 育 规 高等教育 人口比重 每100万人 口高校数 大专以上人口/全 国劳动年龄人口 高校数,地区 人口(万)*100 1.332 0.3156 20.115 12336 1.370 0.3552 22.340 14053 O.1 2O06 1322.80 2007 2008 8.066 8.460 8.605 1.420 0.3751 25.204 16165 1.444 0-38l8 27.403 19524 1.704 0.3943 28.442 22698 1426.56 1521.8l 模 民公办高 校比例 高职在校 .民办高校数: 0.1 公立高校数 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2009 2010 1606.83 1664_39 9.348 11.970 1.727 1.759 0.3995 33.442 25575 0.4019 35.O91 29992 0.1 生比例 数:全国在校生数 人均GDP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相关 数据计算而得. 利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分别计 算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进而求得1999—2010年 高等教育的弹性系数。(见表3) 表3 1 999—201 0年高等教育弹性系数表 经济增长 (二)实证方法与数据来源 1.实证方法 弹性是经济学范畴的概念,是指用一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相应于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来反映变量之间变动的敏感程 度,弹性的大小可用弹性系数来衡量。弹性系数是一定时期内相 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它是衡量一个经济变 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其计算 方法为:弹性系数=Y变动的百分比/x变动的百分比。若弹性系 年份 高等教育规 经济增 模增长率 1999 20o0 差值 0.0756 0.1575 高等教育 弹性系数 1.6296 2.6126 长率 0.1200 0.0976 0.1955 0.2551 数大于1,则表明Y增长速度快于x增长速度,并且y在x中的 比重有上升趋势;若弹性系数等于1,则表明两者实现同步增长; 若弹性系数小于1,则表明y增长速度慢于x增长速度,且新x 增量中Y集中度下降。 2o01 20o2 2003 20()4 2005 20o6 0.2653 0.2397 0.2011 0.2026 O.1O57 0.0973 0.O972 0.O900 0.12l7 0.1702 O.1392 0.1503 0.1681 0.1497 0.0794 0.0324 -0.0335 -0.0530 2.7290 2.6633 1.652l 1.1905 0.7592 0.6471 基于以上弹性系数的概念,引入高等教育弹性,即普通高等 教育规模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变动做出反应的程度,其大小用高 等教育弹性系数表示。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用以衡量高等教育规 模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计算方法为:高等教育弹 性系数=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率/经济发展的增长率。瑚 2.数据来源 2007 20o8 0.0612 0.0619 0.2078 0.1626 -0.1466 一O.1007 0.2945 0.3807 1999年的普通高校扩招是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转折 点。因此,拟选取1999—2010年作为主要研究区间,但为了便于 2OO9 2010 0.O655 0.0814 0.1268 O.1727 -0.0613 -0.0913 0.5166 0.4713 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的计算,增加1998年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的 】8 - 教育人口重心明显偏东南。经济重心的整体趋势明显南移小幅 东移,且1989—1996年的南移幅度相对较大。 纵观高等教育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轨迹迁移,高等教 育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地理空间分布趋同,且均有南移势 表4 1989—2010年三重心的经纬度变化区 重心 纬度 经度 经济重心 [32.71N,33.27N] 【114.79E,115.52E1 态。此外,三重心的经纬度变化区间相对集中,纬度变化处 于【32.71N,34.83N】,经度变化处T-j1 14.19E,1 16.62E],见表4。 表5 高等教育当量人口重心 【33.19N,34.15N】 【1 14.19E,1 15.12E] 高等教育存量人口重心 【33.54N,34.83N] 【1 15.68E,1 16.62E] 单位:km 一大 I匕^.[重 188.905 124.316 138.532 158.157 1989—2010年高等教育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年际迁移距离 年份 经济重心 高等教育当量人口重心 高等教育存量人口重心 在校生一经济重心 大专以上人口一经济重心 桃1989 10.537 l990 l99l 1992 15.442 9.426 l1.O45 88.25 89.397 77.430 88.937 14.381 23.163 87.430 88.937 105.626 89.5l1 157.059 109.444 159.753 193.964 277.870 207.054 1993 20.742 1994 10.868 64.564 33.393 56。296 15.247 65.5l0 83.993 66.246 75.296 118.416 124.117 134.022 124.921 203.337 205.391 186.t76 210.559 174.350 201.374 120.073 129.315 1995 48.946 1996 53.878 1997 1998 1999 5.984 4.969 4.444 9.499 4.920 4.218 70.823 82-343 69.857 119.870 114.438 111.573 272.346 205.542 257.061 203.066 l22。412 190.193 2000 2001 2o02 4.714 1.57l 6.479 11.712 4.461 5.414 12.244 57.883 84.522 . 1o7.5lO 1o9.108 113.728 264.742 235.756 185.024 212.674 2l3.29l 136.935 2003 2o04 2005 2006 2007 2o08 2009 2010 1.57l 3.514 4.444 2.222 1.57l l2.899 13.938 13.922 12.082 14.883 11.687 9.756 5.014 7.216 11-341 7.454 24.685 32.143 76.144 23.916 44.580 9.142 31.429 16.025 105.543 95.174 85.769 80.236 79.294 70.378 73.778 61.280 168.975 146.413 201.682 186.412 145.605 155.611 149.588 149.113 142.446 l22.280 206.587 205.097 164.955 179.701 183.013 171.147 均值 11.960 28.781 51.850 l04.127 198.544 167.67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其迁移距离整体呈缩小态势。高等教育人口重心(包括其当量人 3.迁移距离测算 高等教育当量人口重心、存量人口重心及经济重心各自的 年际迁移距离及其重心间的迁移距离见表5。 口和存量人口)的年际迁移距离经历了起伏变化后已逐步趋于 平缓,且高等教育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间的年际迁移距离不断 缩小,变化速度日趋平稳,且逐渐向经济重心靠拢。相对而言,高 等教育当量人口重心与存量人口重心间的年际迁移距离波动较 大,但波幅亦有明显缩小的态势。 由表5可知,同比例下高等教育人口重心相对于经济重心 的迁移变化,在移动距离和移动方向上均有较大的波动性,经济 重心的平均年际迁移距离约为11.96km,而高等教育存量人口重 心约为51.9km,是经济重心的4.3倍之多,高等教育当量人口重 心的迁移相对于存量人口重心而言略显稳定,其平均年际迁移 距离为28.8km,是经济重心的2.4倍。这说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 综上分析,高等教育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迁移轨迹特点 主要有:其一,高等教育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落于中国版图几 何中心的东部略偏南区位,大体处于河南省东南部且濒临山东、 安徽的省域范围内;其二,同比例下高等教育人口重心在迁移距 平稳,高等教育人口的变化速度较快,尤其是其存量人口,即大 专以上人口分布的迁移性大,就业流动性显著。此外,同比例下 在校生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间的距离相对稳定,平均迁移距离 离和迁移方向上均有追随经济重心迁移的趋势,且整体向南移。 其三,经济重心迁移趋势及幅度相对稳定,高等教育当量人口重 心次之,高等教育存量人口重心波动较大,但其波幅不断缩小, 变化速度逐步减缓渐趋稳定。 约为104.1km;在校生人口重心与大专以上人口重心间的迁移距 离次之,大专以上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间的平均迁移距离最大。 纵观表5,经济重心年际迁移距离的变化趋势相对稳定,且 20 四、结论 1.随着经济增长,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亟待持续提高,高等教 育潜在规模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 人数的比例长期不足10%的现实,为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提 供了发展空间。同时高等教育内部结构体系要不断优化,提高高 参考文献 【1]李文利,闵维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与潜力分 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7—39. 等教育自身的供给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级 专门人才的需求。 [2]米红,孙静.美国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关系演变的实证研 究【J].教育与考试,2009,(1):78—83. 2.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弹性系数看,高等教育规模对经济 增长的灵敏度不断提高,且基本能做出相应调节,逐渐与经济增 【3】毛盛勇.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分析[J】.统计研究,2008,(3): 55-59. 长趋于同步。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呈明显的反经 济周期性,高等教育规模变化逐步趋于稳定。 3.从地理空间分布看,高等教育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地理 空间分布趋同,均处于我国河南省东南边界,其中经济重心较高 等教育人口重心更偏东南,引领高等教育人口重心的迁移,且两 [4】米红,周伟,史文钊.人口迁移重力模型的修正及其应用[J]_ 人口研究,2009,(4):99—1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1)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6]qa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者均有继续南移的态势,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现状具有较 大关联性。 (1998—2010)[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Evolution ofHigher Education Scal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Pengyuan MA ,Hong MI (1.Institute ofEducation,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2.Administration School,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 10058,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this paper emphatical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evol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cale and economic growth from scale and geographical distibutrion since the expansion of China’S universities.The empiicarl study proves that with economic growth,the rate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al population needs improving urgently and higher education potential scale still have larger rgowth space.The higher education scale Can mak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to keep pace with economic rowtgh,which has more and more h gsensitivity.Higher education population gravity and economic ravigty run mostly in the same direction in geographical spatila distribution.and they ll ahave southward trend.Meanwhile,their miratgion distance is shrinking,and the growing speed of higher education scale tends to be stable. Key words:hiherg education scale;economic growth;modulus of elasticiyt;population ravgiyt 责任编辑肖利宏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