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茶诗中的茶文化探析

2020-11-17 来源:钮旅网
历史·文化古代茶诗中的茶文化探析张君凤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2470)

摘要:古代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诗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既丰富了诗的主题与内涵,也促进了茶文化发展。在这里,本文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以探索古代茶诗中的茶文化为目的,以唐诗为分界点分析了唐之前与唐之后茶诗中的茶文化,从而发掘茶诗的文学意愿。

关键词:茶诗;唐朝;南北朝;文学意蕴;茶文化

我国有着诸多的文学作品,古诗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是我国传统文

化的绚丽瑰宝。茶诗是古诗的一种类型,通过分析茶诗的意境与内涵可以具体认识茶文化,同时还可以再发掘传统文学作品的价值。所以,分析古代茶诗中的茶文化是重要的,利于了解茶文化的形成与表现,这对茶文化内涵认识与传承有着重大的价值。基于此,结合诸多的文献资料分析了我国古代茶诗中的茶文化。1茶文化及其与古诗的融合

茶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关于茶的文字记载。在秦汉时期,对茶的描述只关注茶的本身,并未赋予茶更多的文学意蕴和内涵,尽管如此,这依然是茶文化的起源与奠基,对后世茶文化发展与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诗经》中的“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等诗句,被后世所称道。唐宋时期的封建社会制度已经比较成熟,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也较好,为古诗创造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巨匠,如李白、白居易、杜甫、苏轼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古诗,这些作品广为传播,流传后世,至今依然被人们所称颂。在这一时期,盛行饮茶之风,上至皇亲贵胄,下至平民百姓,都把饮茶视作为一种新风尚,饮茶俨然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饮品。茶饮不仅解渴,也能提神醒脑,开拓思维能力,所以倍受文人墨客喜爱,创作过程中经常饮茶,茶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一些古诗中,并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茶文化融入古诗,或是借物言志,或是借情抒情,或是表达情怀,二者相互渗透,齐头并进发展。唐宋是古代茶诗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优秀茶诗,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食后》、柳宗元的《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等,这些茶诗都体现了茶文化,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精神、情感、人格与情怀。

明清时期,人们备受封建统治阶层压迫,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更倾向于冷淡、消极,其中包括文人墨客。一些文人墨客怀才不遇、归隐山林,创作出来的茶诗主要描绘浅俗化一类东西,表现的态度比较消极。如,谢晋的《访陈校理》写道“读书声里萝窗午,风散烹茶一缕烟。”作者借茶表达了自己壮志不酬的无奈心情。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来,茶文化在古代茶诗中的融入十分普遍,或是写物、或是抒情,它们之间的融合完美无缺,一点都没有违和感。特别是唐朝时期创作的茶诗深受释家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影响,形式更丰富、内涵更深刻。2古代茶诗中的茶文化分析2.1唐之前茶诗中的茶文化

饮茶始于秦汉,不仅能解渴、养生,也具备清新、淡雅特征,所以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喜爱。随着饮茶活动的逐渐兴起,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茶文化,赋予了茶更多的含义。茶不再是单纯的饮品,更代表着清雅、廉洁等精神品质。所以,此时期的茶诗除了将茶饮外,更注重借茶隐喻。如,张载的《登成都楼诗》大力称赞成都香茶,讲香茶是人们热爱的茶种之一。再如,左思的《娇女诗》描述了两个小女孩急于喝茶的情景,语言风格诙谐,既突显了小女孩活泼性格,也借助饮茶与语言表现了浓浓的生活情趣。

《登成都楼诗》、《娇女诗》是南北朝时期的茶诗,此时的茶诗以咏茶、颂茶为主要主题,多表达诗人本人对茶的喜爱与溢美之情。除了南北朝时期外,西晋也出现了茶诗,如《荈赋》,该首茶诗是目前可查史料的最早茶诗之一,从侧面反映出了晋代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西晋时期,饮茶文化虽然没有全面普及,但是“以茶代酒”的习俗已经比较普遍,说明此时茶文化已经兴起,特别是巴蜀地区。《荈赋》中写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足见人们对茶的喜爱。经过西晋时期短暂的统一,茶文化从巴蜀地区传入了中原地区,一些茶区出现了“弥谷被岗”盛况,这一点在《荈赋》中有所体现。但是统一的时间并不长久,被后期少数民族的混战打

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诗发展。从这一角度看,我国茶诗、茶文化的发

展起源虽然较早,但是严格意义上,茶与诗的结合是唐朝以后才逐渐显现出来了,唐以后茶诗逐渐自成一体。2.2唐之后茶诗中的茶文化

众所周知,唐宋时期盛行饮茶之风,茶文化初步形成,备受文人墨客喜爱,此时涌现了大量的茶诗,佳作频传。茶诗的出现,对诗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是我国文化历史的辉煌篇章。文人墨客借用茶艺、茶道、茶品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心性品德,将咏茶和吟诗完美的结合起来,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茶文化的内涵、精神,使茶文化传颂后世。唐之后,茶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茶诗中的茶文化更有内涵、更具韵味,引人遐想。2.2.1表现“幽隐”意象

在文人墨客心中,茶绝不是单纯的饮品,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受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一直秉持着淡雅、廉洁、与世无争的处事哲学,一些人不入世,归隐山林。茶生长于山林,具有清新、淡雅、幽野等特性,与文人墨客淡泊、宁静的心灵、处事态度非常契合,所以文人墨客将茶视为知己,借饮茶品茗表现出来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趣。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经常借助茶来表现“幽隐”的文化意象。如,白居易的《食后》描述了作者午睡醒后饮茶时的感想,借用茶表现自己闲适散淡的生活态度。再如,他的《琴茶》将蒙山茶引为知己,借用蒙山茶表达自己的隐逸思想。除了白居易之外,陆龟蒙也常借用茶来表现自己的“幽隐”思想。如,他的《茶人》写道自己天性与大自然相通,对山谷之茶的灵性、野性十分钟情。作者通过对山野之茶的钟情姿态来表达自己的隐逸心态。

明代时期的诗人也喜爱用茶来表现自己的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如诗人文征明,他借饮茶品茗表达自己隐世的生活态度,这一点在《煎茶》、《咏惠山泉》等茶诗中都有体现。明代的文人墨客嗜好饮茶,他们将茶看做是隐逸的象征,认为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可以让人清醒,创达一种淡泊、隐逸的心态,侧面表现出了当代文人的人生态度。2.2.2创造特定意境

意境论是我国诗歌的主体论调,它认为诗歌艺术的内在价值主要集中在意境创造上,意与境的融合能够表现出超越文字表面的审美情趣,这样的意境论对后世的茶诗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这种意境论影响下,很多茶诗通过对茶的描述来构建特定意境,如空灵虚静、和谐、高洁等,用以表达诗人自己内心深处的向往、美好及想象。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构建空灵虚静的意境。茶具有清新淡雅的特质,一些诗人常用茶的这种品质构建空灵虚静的意境。如,皎然的《访陆处士羽》描写了寻访不到友人后的惆怅心情,尽管内心不悦,但是看到眼前的青山绿景,引发了诗人作诗的兴趣。皎然熟识各种茶,对茶有着很深的了解,他以茶怀友,借用恬静、空灵的意境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构建和谐意境。茶文化融入了道家的以和为贵、顺其自然等思想,很多诗人喜爱利用茶的这种品质构建和谐意境。如,唐代大诗人陆游晚年向往恬静的生活,以茶神自居,常以茶会友,茶成了他安顿身心的寄托,这在《八十三令》等茶诗中有所体现。《八十三令》正是陆游晚年时期创作的诗,他在诗中寄情于茶,借用饮茶品茗表达自己对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第三,构建高洁的意境。在文人墨客心中,茶向来具有质朴、淡泊、高洁、孤傲等珍贵品质,茶与环境的融合能勾勒出韵高境幽的画面,营造高洁的意境。如,皮日休的《煮茶》描写了煮茶过程,认为泉水甘寒清冽,用于煮茶可以使茶更加甘甜。诗人通过描写煮茶的过程将中国传统的水脉

(下转第389页)

作者简介:张君凤(1980-),女,河南郑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汉语言文学。

2018年第05期387

历史·文化(上接第386页)

上,都是当前我们在对其进行具体有效传承过程中的关键。当然,我们也要从整个茶文化机的发展成长状况中,认知到该文化机制之所以,能实现其最大价值,根本上在于其中能够有效吸收其他资源,所以,只有通过不断融合才能让宾阳炮龙文化得以发扬。

客观来看,任何一种文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都需要进行创新突破和价值认知,无论是具体的文化资源,还是相应的艺术机制,实际上都是基于社会大众认知和理解的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重要时代内涵,总的来说,在当前整个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中,人们极其关注文化与艺术之间的融合应用,特别是对于宾阳炮龙文化来说,其从形成到发展,都是在长期的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而人们也是其中的核心主力。所以,如何发挥社会大众的传播力量才是关键。当然,对于该文化体系的倡导来说,合适的比赛机制,无疑是最恰当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对于炮龙文化来说,其本身就有着丰富的观赏属性和价值趣味,所以,比赛是最佳的展现方式。当然,在进行具体的发展时,要认识到学生也就是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力量,所以,要大力倡导该运动进校园、进课堂的活动方式,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从而让整个艺术传播活动,更有时代价值。5结语

客观来看,茶叶本身作为一种具体的生活饮品,因此,其在展现自身影响力和具体的内涵文化时,其中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生活元素,同时也是一种习惯和具体的价值认知。而其与宾阳的炮龙文化一样,其中浓厚(上接第387页)

文化融入茶文化当中,构建高洁、诗情画意的意象,以此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

2.2.3展现文学主题

茶诗是我国古诗的一种类型,以表现茶文化为主旨,向广大人们传达了优秀的茶文化。作为一类古诗,茶诗表现出来的茶文化大多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很多诗人喜欢通过茶来表现爱情、友情、亲情、爱国等文学主题,使茶文化更加丰满、有情感。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爱情主题。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是世界文学史都有共识,我国古代古诗中以爱情为主题的茶诗也有很多。如,清朝时期的郑板桥在其《竹纸词》中借用茶表现女子对心爱男子的喜爱之情。

第二,友情主题。如,黄甫然的《送陆鸿渐山人采茶》中描写了陆羽采茶时的情景,借此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再如,朱熹的《题休庵》描写了自己与休庵饮茶品名的情景,以此表达自己与休庵之间淡如水的友情。

第三,亲情主题。如,刘谦在其著作《从弟舒人惠茶》中描写了自己索茶与煮茶的过程,借此表达自己对堂弟送茶的感激之情。再如,陆游的《疏山东堂昼眠》中通过对茶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父子同享天伦之乐的向往。

第四,爱国主题。爱国主题是我国古诗的常见主题,茶诗也经常采用(上接第388页)

重要的影响。同样,对于英语语言学的发展与应用来讲,西方茶文化在英语语言学的具体应用状况,则可以具体反映出,西方人自身的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乃至具体的社会文化等,在英语语言学中整个茶文化的应用,也能够方便其他国家,尤其是东方国家人对英语的理解。所以,我们可以说,英语语言学中关于西方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展示和诠释,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发展成为我们具体了解西方文化,并对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差异,形成精准认知的关键所在。

3.3西方茶文化精神对英语语言学的影响

西方茶文化,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在这些精神的传播过程中,英语语言学也实际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正是这两种文化理念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从而对于其普及与推广有很重要的意义。客观的看,在当前社会大众对茶以及英语语言的价值认知日益成熟的大背景下,精神理念和人文内涵,已经成为人们具体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从其内涵底蕴角度出发,通过具体分析文化语言之间的直接关联,从而实现对英语语言学的深度传承。4结语

西方茶文化在英语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其不仅丰富了整个英语语言学中所具有的词汇内容,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其也让英语语言学的推广更加容易,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到更为地道的英语,同时,也有利于当

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具体交流与学习。而成熟探究该文化机制对于整个

语言体系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则让我们对当前整个时代发展进程中,多种文化机制的融入与交流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朱瑶瑶.茶文化在艺术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艺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文化背景探索[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2):125-128.

[2]朱锦锐.学习观背景下的“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基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117-122.

—中西方茶文化[3]卫景宜.英语专业教学中人文内涵的培养研究——

对比中的英语人文素质教学策略分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22-326.

[4]黄澄婷.英语语言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评《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226-229.

[5]李向京.英语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升研究———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概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6):212-215.

爱国这一主题。如,文天祥的《饮中泠泉》中写道“闲品茶经拜羽仙”,借用茶来表达自己面对刀枪剑戟时的心如闲云的旷然豪情,抒发了抗敌、重振家园的壮志。再如,顾炎武在《自大同至西口》中利用茶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3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在我国古诗中的融入十分常见,茶文化与诗文化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共同发展。其实从某种程度上看,茶文化的发展史也是我国古诗的发展史,茶文化与古诗相互影响才有了当今辉煌的文学成就,散发出令人瞩目的色彩,被后世所称赞。我国古诗中渗透出来的茶文化熠熠光辉,丰富了古诗主题、情感,也带动了茶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勇,何舒婷.茶诗在茶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考古,2015(2):210-213.

[2]张泽建.以茶为媒———谈我国茶诗中美的意蕴[J].福建茶叶,2016(3):390-391.

[3]王延.浅析陆游诗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17(9):385-386.[4]吴波.唐寅茶诗中的茶意象研究[J].福建茶叶,2017(8):318-319.的生活气息和价值理念都发展成为,当前我们倡导和发展多种文化元素过程中的关键与重点所在。当然,我们在进行传承和应用时,应该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结合和利用,从而让该文化艺术,更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严春燕,庄勤早.基于文化空间的民族民间体育节事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个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56-159.

[2]杜惟毅.另一方“土”的守与离———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论农村节俗旅游化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2):189-191.

[3]俞树毅援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个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33-135.

—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4]陈逸飞.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121-125.

[5]蒙鸿翔援商文化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功能与特征———以广西宾阳舞炮龙为个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3-105.

2018年第05期3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