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
优 化 设 计
(送审稿)
二〇一四年三月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
优 化 设 计
项目负责: 方案编制: 审 核: 总工程师: 法人代表:
二〇一四年三月
目 录
1前言 ..................................................................... 1 2工程概况 ................................................................ 2 2.1治理区地质环境条件 ............................................ 2 2.2边坡现状及稳定性 ............................................... 3 2.3原设计方案概述 ................................................. 6 2.4项目实施现状 .................................................... 7 3优化设计原因 .......................................................... 7 4优化设计方案 .......................................................... 8 4.1设计依据 ......................................................... 8 4.2优化设计范围及分区 ............................................ 8 4.3优化设计方案 .................................................... 8 4.4设计计算 ....................................................... 10 5治理工程施工 ........................................................ 17 5.1施工工序 ....................................................... 17 5.2施工要求 ....................................................... 18 5.3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 25 6说明 ................................................................... 28
附件:
附件1 原设计审查意见 附件2 锚索基本试验报告 附件3 边坡稳定性及下滑力计算
1、10-10剖面(III1′区)圆弧滑动法计算
2、6-6剖面(III2′区)圆弧滑动法计算 3、III2′区赤平投影分析
4、10-10剖面(III1′区)加固后稳定性计算 5、6-6剖面(III2′区)加固后稳定性计算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1前言
位于幕燕滨江风貌区内的达摩古洞为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已荒废多年。为了打造高端旅游度假休闲区,恢复历史文化古迹,南京幕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拟进行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达摩古洞景区项目的建设。其中百变金身达摩像项目位于达摩古洞景区内的山间谷地中,谷地周边边坡原为采石宕口,现已废弃,由于前期开山采石,致使边坡高差较大,坡面陡立,形成三面陡崖环伺的地貌现状,且坡面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受结构面切割及长期风化影响较为破碎,危岩摇摇欲坠,险象环生。项目区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已影响百变金身达摩像项目的进展,且对后期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严重威胁,鉴于此,南京幕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拟对该边坡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委托我院承担达摩古洞景区项目一期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设计工作。
受治理区地形条件、项目工期等因素影响,治理区未布置专项勘察工作,拟在项目施工阶段具备勘察施工条件后进行补充勘察。按照委托单位要求,我院根据地形测量、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现场调查、水平钻孔勘察成果对该边坡进行初步治理设计,在施工阶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设计。初步设计于2013年10月10日通过专家评审(见附件1),并作为项目施工招标依据。
根据现场踏勘结果,施工单位提出取消原设计方案中的III区削坡、留设平台,调整为坡形修整、清坡;锚杆钢筋改为预应力钢绞线
1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等建议,为此,2013年12月14日委托单位组织专家对原方案进行了专题会议讨论。
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前期施工阶段,完成部分削坡、坡顶截水沟、部分锚杆基本试验等工作。
我院根据论证会专家意见、锚杆基本试验、补充调查结果,对原设计进行了优化。
2工程概况
2.1治理区地质环境条件
治理区及周边地层分布见治理区地质环境图,地层走向北东东,层面产状300~310°∠ 75~80°。地层岩性描述如下:
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n):岩性以浅灰—灰白色中厚层—厚层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碎屑白云岩、泥质白云岩。
寒武系下统幕府山组(∈1m):岩性以灰白—灰色中薄层—厚层含燧石结核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白云质灰岩。
寒武系下统炮台山组(∈1p):岩性以灰—灰黄色中—薄层含灰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为主,岩层经挤压局部呈挠曲状。
治理区位于幕府山复背斜南东翼,区内地质构造作用极其强烈。主要发育北东东向的断层f1、f2及近东西向的断层f3。由于强烈的地质构造作用,拟治理边坡坡体节理裂隙极其发育。根据现场调查,治理区主坡面发育的主要节理裂隙统计如下:
2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治理区节理裂隙统计表 表2-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产状 300°∠85° 5°∠80° 305°∠79° 315°∠80° 307°∠80° 35°∠86° 145°∠40° 225°∠78° 225°∠73° 序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产状 180°∠88° 95°∠45° 30°∠85° 120°∠79° 285°∠32° 304°∠79° 192°∠18° 262°∠76° 76°∠20° 序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产状 305°∠83° 215°∠82° 195°∠86° 38°∠84° 80°∠25° 120°∠75° 303°∠80° 310°∠79° 220°∠72°
2.2边坡现状及稳定性
治理区边坡沿百变金身达摩像所坐落场地北、东、南三面蜿蜒呈凹弧状分布,边坡长度约125m,相对高差10~65m,边坡中部区段高差最大,向两侧逐渐降低。坡面坡度较大,呈陡崖状,局部近似直立,甚至反倾。坡面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岩体较为破碎,多处存在悬危石、探头石等危岩体(见照片2-1、2-2)。因边坡开采后未进行有效的治理,坡面裸露,基本无植被发育,山顶原始坡面较为平缓,植被生长旺盛,治理区边坡周边无有效截排水系统,致使坡面汇水横流,对局部坡面已造成严重冲刷(见照片2-3)。
3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照片2-1 节理裂隙较为发育
照片2-2 坡面危岩体
4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照片2-3 坡面冲刷、溶蚀严重
根据现场调查,治理区边坡目前尚未发现明显的整体滑动迹象,但坡面中部区段边坡曾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受崩塌体牵连拉扯影响,周边大块岩体已发生较大变形,甚至与母岩脱离,存在较严重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见照片2-4)。
5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照片2-4 坡面岩体崩塌
2.3原设计方案概述
原设计方案将治理区分为I区、II区和III区3个分区进行治理,其中主坡面两侧高度相对较小(小于30m)的区域分别作为I1区和I2;北段中间部分为较完整的灰岩,为斜交边坡,稳定性好,将其作为II区;其余达摩洞身周围的高陡坡段作为III区。详细分区见设计图。
I区:设计按55°削坡降坡,削坡完成后进行挂网客土喷播。坡脚切坡部分采用方形格构+锚杆支护,完成后喷浆护面。
II区:该区边坡岩体完整性好,且为斜交边坡,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设计采用清坡的方法清除坡面个别危岩,消除崩塌地质灾害。
III区:
6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Ⅲ区主要为达摩洞身后侧的山体,该区边坡总体特点是坡高壁陡,最大高度达65m,坡度一般在60°~ 85°。根据地层分布及后期规划情况,将Ⅲ区分为三个亚区,即Ⅲ1区、Ⅲ2区和Ⅲ3区。
该区设计首先采用削坡的方法降低坡度,根据建筑景观设计的要求,边坡坡脚需向内推进(见设计图),沿推进后的坡脚线垂直削方,形成直立面。其余坡面坡度设计为75°,为方便施工及后期边坡绿化,在85m标高处留设平台,平台宽度4m。削坡降坡后,采用锚杆+格构对边坡进行加固,锚杆采用全粘结形,锚杆长度11~29m。锚筋采用2~3根HRB335钢筋,直径25mm/32mm。格构采用外露式布置,格构内布置植生袋,外侧用主动防护网进行加固防护。对于拟建建筑背部山体则改用喷浆护面。
截排水系统:设计在坡顶布置截水沟,平台、坡面、坡脚均布置排水沟。截(排)水沟采用M7.5水泥砂浆浆砌块石砌筑。
2.4项目实施现状
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前期施工阶段,完成部分清坡、坡顶截水沟、部分锚杆基本试验等工作。
3优化设计原因
(1)由于拟治理边坡处于幕府山自然生态保护区内,原设计方案中的+85m平台设置、坡面削坡要求自上而下施工,而坡顶处于生态红线内,坡顶施工空间问题未能协调,因此平台设置及削坡难以实施。 (2)原设计方案III区锚杆为全粘结形,锚杆较长(11~29m),
7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锚筋为2根或3根HRB335钢筋,施工需逐段焊接,花费时间,难以满足项目工期要求。
(3)原设计未进行专项勘察,设计计算所取参数仅为经验参数,项目施工后需根据锚杆基本试验结果重新进行设计计算。
4优化设计方案
4.1设计依据
(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2)《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5)《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SS 22:2005) (6)治理区锚杆基本试验结果 (7)甲方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
4.2优化设计范围及分区
本次优化设计范围为原方案中的III区,包括III1区、III2区及III3区。
根据调整后的坡形修整情况,将III区重新分为III1′区、III2′区。具体分区情况见设计图。
4.3优化设计方案
根据项目施工实际存在的困难及专家论证意见,拟采用以下方案
8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对III区边坡进行治理:
采用静态爆破结合人工清坡对坡形进行修整,达到坡面平整度要
求后,对边坡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方案加固。根据设计计算,锚索长度及配筋见表4-1。框架梁采用方形布置,考虑到边坡岩体较破碎及方便边坡后期绿化,框架梁间距不宜过大,设计为2.5m×2.5m,采用外露式布置。框架梁截面350mm×350mm。采用从上往下的顺序逐层施工框架梁和锚索,并在已施工完成的框架梁内布置植生袋,植生袋外侧布置主动防护网(GTC-65A型),达摩洞身后侧框架内采用锚喷护面,喷射C25细石混凝土,喷层内配置双层φ8@200mm×200mm钢筋网。为保证边坡的整体稳定,在边坡中部设置腰梁,腰梁上设置排水沟。另外,由于治理区位于景区,为防止坡顶落石伤及游人,在坡顶设置被动防护网(RX-075型)。
预应力锚索设计参数 表4-1 序号 1 III1′区 2 3 4 1 2 III2′区 3 4 5 标高(m) +40~+50 +50~+60 +60~+70 +70以上 +40~+50 +50~+60 +60~+70 +70~+90 +90以上 锚索 锚固 长度(m) 长度(m) 27 34 37 39 25 30 37 40 37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锚索配筋 5×φ15.2(1×7)钢绞线 5×φ15.2(1×7)钢绞线 5×φ15.2(1×7)钢绞线 5×φ15.2(1×7)钢绞线 5×φ15.2(1×7)钢绞线 5×φ15.2(1×7)钢绞线 5×φ15.2(1×7)钢绞线 5×φ15.2(1×7)钢绞线 5×φ15.2(1×7)钢绞线 备注 腰梁处锚索长44m 腰梁处锚索长45m 9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4.4设计计算
4.4.1 计算参数及计算方法确定
由于强烈的地质构造作用,拟治理边坡坡体节理裂隙极其发育。III1′区为断层f2、f3分布区,边坡岩体破碎,且溶蚀现象发育,部分坡体为溶洞充填物。该区边坡属于较大规模的碎裂结构岩质边坡,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等相关规范要求,可采用圆弧滑动法计算稳定性及下滑力。岩体基本质量级别定为V级。III2′区边坡岩体较III1′区略好,发育若干组结构面,根据该区边坡的特点,分析认为该区边坡可能存在两种破坏模式:一是沿着结构面的平面或楔形滑动;二是整体圆弧滑动。按照两种破坏模式分别进行稳定性和下滑力计算,取较不利计算结果进行设计。岩体基本质量级别定为IV级。
物理力学参数参照《工程岩体分级标准》等相关规范选取,具体见表4-2。岩体与锚固体粘结强度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方法并结合锚杆基本试验结果确定(见附件2)。
边坡岩体力学计算参数 表4-2
参数 III1′区 III2′区 III2′区结构面 岩体天然重度Y(kN/m3) 21 23 内聚力c (kPa) 105 180 20 内摩擦角 (°) 26 30 27 岩体与锚固体 粘结强度特征值(kPa) 100 109 10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4.4.2 设计计算
1.边坡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计算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及确定的计算参数,分别选取III1′区的10-10′剖面、III2′区的6-6′剖面进行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计算(具体计算见附件3)。
取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为1.3计算滑坡推力。 2.预应力锚索计算 (1)10-10剖面
滑坡推力F=下滑力×1.3-抗滑力
= 14703×1.3- 15041=4073KN/m
①确定单根锚索轴向拉力设计值
NtElasintancosns
式中 Nt——设计锚固力,KN;
E——单位宽度滑坡下滑力,KN/m;
——滑动面内摩擦角,(°);
——锚杆与滑动面相交处滑动面倾角,(°);
——锚杆与水平面的夹角(锚固角),(°)。
la——锚杆垂直于滑动方向的间距,m; ns——锚杆沿滑动面方向的排数。
根据计算滑坡推力为4073KN/m,滑动面内摩擦角26,锚杆与滑动面相交处滑动面平均倾角52,锚杆与水平面的夹角
11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2.5m,坡面竖直方向共布置25道锚杆。 15。锚杆间距为2.5×
ElaNtsintancosns=485KN
②锚索钢绞线截面积
As0Nt 2fy式中 As——锚索钢筋截面积(m2);
2——锚筋抗拉力工作条件系数,永久性锚杆取0.69; 0——边坡工程重要系数取1.1;
fy——锚筋抗拉强度设计值(kPa),采用
15.2mm的7丝钢绞
线,取1260N/mm2。
As0Nt=614mm2 2fy 设计采用5×φ15.2(1×7)钢绞线。 ③锚杆锚固体与地层的锚固长度
lmNt1Dfrb
式中:1——锚固体与地层粘结工作系数,取1.0;
D——锚固体直径,取0.165m;
frb——地层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取100kPa; lmNt=9.35m 1dfrb④锚杆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锚固长度
la0Nt1.28m 3ndfb12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式中: 3——钢筋与砂浆粘结强度工作系数,取0.6;
n——钢筋根数(根),取5根;
d——锚杆钢筋直径,取0.015m;
fb——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2950kPa;
根据规范要求,锚杆锚固段长度应取锚固体与地层锚固长度与锚杆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锚固长度中的最大值,因此取锚杆锚固段长度10.0m。
(2)6-6剖面
滑坡推力F=下滑力×1.3-抗滑力
= 24273×1.3- 26769=4786KN/m
①确定单根锚索轴向拉力设计值
ElaNtsintancosns
式中 Nt——设计锚固力,KN;
E——单位宽度滑坡下滑力,KN/m;
——滑动面内摩擦角,(°);
——锚杆与滑动面相交处滑动面倾角,(°);
——锚杆与水平面的夹角(锚固角),(°)。
la——锚杆垂直于滑动方向的间距,m; ns——锚杆沿滑动面方向的排数。
根据计算滑坡推力为4786KN/m,滑动面内摩擦角30,锚杆与滑动面相交处滑动面平均倾角61,锚杆与水平面的夹角2.5m,坡面竖直方向共布置28道锚杆。 15。锚杆间距为2.5×
13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NtElasintancosns=533KN
②锚索钢绞线截面积
As0Nt 2fy式中 As——锚索钢筋截面积(m2);
2——锚筋抗拉力工作条件系数,永久性锚杆取0.69; 0——边坡工程重要系数取1.1;
fy——锚筋抗拉强度设计值(kPa),采用
15.2mm的7丝钢绞
线,取1260N/mm2。
As0Nt=674mm2 2fy 设计采用5×φ15.2(1×7)钢绞线。 ③锚杆锚固体与地层的锚固长度
lmNt1Dfrb
式中:1——锚固体与地层粘结工作系数,取1.0;
D——锚固体直径,取0.165m;
frb——地层与锚固体粘结强度特征值,取109kPa; lmNt=9.43m 1Dfrb④锚杆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锚固长度
la0Nt1.41m 3ndfb式中: 3——钢筋与砂浆粘结强度工作系数,取0.6;
14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n——钢筋根数(根),取6根;
d——锚杆钢筋直径,取0.015m;
fb——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2950kPa;
根据规范要求,锚杆锚固段长度应取锚固体与地层锚固长度与锚杆钢筋与锚固砂浆间的锚固长度中的最大值,因此取锚杆锚固段长度10.0m。 3.框架梁计算
框架梁按连续梁计算,内力及配筋计算如下: (1)内力计算 T设=533KN
T=cos15T设=515kN 垂T垂=103kN/m q=22.5 伸缩缝间距设为15m,按5跨连续梁计算内力:
根据《静力计算手册》查得跨中及支座弯矩、剪力分配系数。 最大正弯矩为第一跨(对称第五跨)跨中弯矩:
M1=M5=0.078ql2=50.2kNm
最大负弯矩为第二支点(对称第五支点)支座弯矩:
MB=ME=-0.105ql2=-67.6kNm
最大正剪力为第五支点右侧剪力:VE右=0.606ql=156.0kN 最大负剪力为第二支点左侧剪力:VB左=-0.606ql=-156.0kN (2)配筋计算
弯矩设计值取67.6kN.m,剪力设计值取156.0kN。
15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①正截面计算:格构梁截面尺寸取350×350,设计的C30混凝土考虑喷射施工强度的折减,取C25强度计算,钢筋采用HRB335级。
h0=350-35=315mm, fc=11.9N/mm2, fy=300N/mm2, ft=1.43N/mm2 查表得:
1=1.0,1=0.8, b=0.55
求截面抵抗矩系数:
M67.6106s===0.163 221fcbh01.011.9350315=1-1-2s=0.179<b=0.55,所以不会发生超筋破坏。
s=0.5(1+1-s)=0.957
67.6106As===747mm2
fysh03000.957315M选用3Φ20,实配面积为941mm2。
941=0.85%
350315fthh1.43350min=0.45=0.450.238%
h0fyh0300315=min
满足要求! ②斜截面受剪计算
16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V156kN0.25cfcbh00.251.011.9350315328kNV0.7ftbh00.71.43350315110.4kN 5.1施工工序 目前,坡脚高程已堆至47m,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及专家意见,首先将整个坡面进行坡形修整、清坡达到平整度要求后,采用至上而下的顺序从坡顶逐层施工锚索、框架梁及植生袋、柔性网及锚喷。待全部坡面施工完毕后进行坡脚切坡段的施工。 为缩短施工工期,水平方向可分区进行。 高度方向可按2~3层锚索作为一个施工段,每一施工段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施工: 施工准备工作→搭设钢管工作平台→框架梁放线、定位→人工找平梁底坡面(必要时抹砂浆或填素砼)→锚索放线、定位、成孔钻机就位→锚索施工→框架梁施工→锚索张拉、锁定及封锚→码放植生袋、铺设主动防护网或锚喷→逐层拆钢管架→完成此段施工。 为节省工期、部分工序可交叉进行,如上段锚索的张拉、锁定具备条件时(锚固体及框架梁达设计强度后),上段锚索的张拉锁定及 17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植生袋、防护网或锚喷施工与下段锚索、框架梁的施工即可同时进行。 坡脚开挖从上至下分层逐段开挖,分层高度不宜超过3m,该层做好,立即施工锚杆框架梁,待锚索锁定后再施工下一层。 5.2施工要求 5.2.1 坡形修整及坡面清理施工要求 可采用静态爆破结合人工对坡面进行修整和清理危岩。坡顶处尽可能修整圆滑,坡面修整要基本平整,满足框架梁平顺连接的要求。 5.2.2锚喷施工要求 1.锚杆采用1Φ20钢筋,钻孔植入,钻孔直径不小于110mm,倾角为15°,孔深比锚杆长度深30cm。宜选用螺旋钻机成孔,在钻进困难情况下,可采用空气锤冲击工艺。成孔过程中遇有障碍物可适当调整倾角或孔位。 2.锚杆注浆强度等级为M25,一次注浆采用水泥砂浆,二次注浆采用水泥净浆。一次注浆压力应控制在0.5MPa左右,二次注浆压力不小于0.8MPa。稳压时间应大于1min以确保充盈度。 3.成孔后应及时安设锚杆钢筋并插入注浆管,注浆采用底部注浆方式,导管的出浆口始终处在孔中浆体的表面以下,保证孔中气体能全部排除,孔口部位宜设置止浆塞及排气管。 4.锚杆采用梅花形布置,与铺设的外层钢筋网焊接。 5.面层为C25细石砼。面层厚120mm,分三次喷射:初喷30~50mm, 18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安设第一层钢筋网后喷射30~40mm,再安装第二层钢筋网,终喷到位。要求喷层砼初凝小于10min,终凝小于30min。喷射混凝土的喷射顺序应自上而下,喷头与受喷面距离控制在0.8m~1.5m范围内,射流方向垂直指向喷射面。喷射混凝土应按规范要求设置施工缝。 6. 坡面应按设计要求设置泄水孔。 5.2.3 预应力锚索施工要求 III区预应力锚索孔径均为165mm,锚索长度分布见设计图,倾角为15°,锚筋为5×φ15.2(1×7)钢绞线,锚固段长度为10m,采用M30水泥砂浆灌注。 (1)锚索孔位纵横向偏差不得大于50mm,钻孔深度要比设计深度深50cm,成孔倾角偏差为±1°。成孔后采用高压空气从孔底进行清孔,直至无大颗粒渣土喷出为止。 (2)锚索钢绞线长度见设计图,杆体通长,不允许有接头,锚索长度应比设计长度长1.5m,作为锚索下锚后的外露长度,以保证张拉、锁定的需要。锚杆杆体用钢绞线应符合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的规定。 (3)锚索的防腐要求: ①锚固段:锚固段防腐采用注浆体均匀包裹防护。水泥浆与自由段保护管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0.3m。 ②自由段:采用三层防护体系防腐,即防腐剂涂层、塑料套管及水泥砂浆体。具体做法为:自由段锚索束每隔1.0m用细铁丝绑扎, 19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涂刷防锈油,套上波纹管,管内注满黄油,两端封闭,外绕工程胶布封闭固定;也可以每单根钢绞线套一根PVC塑料保护管,两端10~20cm范围内注满黄油,外绕工程胶布封闭固定。自由段需灌注M30水泥砂浆。 ③锚头:锚头部位必须设置过渡管,管内注满防腐剂,自由段保护管必须延伸至过渡管内至少100mm。锚垫板下往往由于注浆体收缩而形成空洞,因此,孔口必须进行补注浆,补浆后对垫板下部注满油脂。预应力钢绞线锚头外露段必须采用除锈,涂防腐漆三度后用现浇混凝土封闭。 (4)锚索锚固段每1.0m设一个扩张环,用厚度20mm的聚氯乙烯塑料板加工而成,每两个扩张环中间用细铁丝绑扎锚索。 (5)注浆用42.5水泥配置的M30水泥砂浆,应事先做好水泥浆配合比设计并试验,现场严格按配合比设计配制,锚固段灌浆采用一次有压孔底反浆法注浆,即把灌浆管下到孔底,由孔底向孔口方向反向压浆。灌浆压力0.6~0.8Mpa。自由段与锚固段同步注浆,锚固段与自由段间采用胶带缠绕,以防砂浆进入聚乙烯管内。至浆液自孔口溢出方可停止注浆,要保证孔内的浆体饱满,拔管时要保证注浆管在浆体中的埋置深度。锚固段和止浆袋的压浆量应大于理论压浆量的120~130%。 (6)当框架梁和注浆体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张拉锁定。首次张拉先对锚索各单根钢绞线进行张拉,张拉力10KN。二次张拉采用整体张拉,预应力锁定值取设计锚固力的30%(III1′区为145 20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KN、III2′区为160KN)。为防止锁定过程中的预应力损失,可进行锁定值1.1~1.15倍的超张拉。 锚具应符合《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的规定。 (7)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锚杆抗拔承载力的检测试验,检测数量不应少于锚杆总数的5%,各分区检测数量不少于3根。 5.2.4 框架梁、腰梁施工要求 (1)Ⅲ区框架梁横向、纵向间距均为2.5m,采用方形布置。框架横梁、纵梁截面尺寸均为350×350mm,腰梁截面为600×6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每隔10~15m设置一道伸缩缝,伸缩缝设置在梁结点之间的中部位置,缝宽20mm,采用浸沥青木板填塞。 (2) 框架梁、腰梁施工前应先按设计位置测量放线,然后采用人工找平梁底坡面(必要时可填素砼或抹砂浆)。 (3) 钢筋铺设时要保证主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5mm,钢筋搭接长度不小于35d,箍筋采用ф10@200。 (4)框架梁、腰梁混凝土施工应采用现场浇筑。浇筑时,应及时振捣密实。混凝土浇筑应保证框架梁表面光滑平整,无蜂窝、麻面等问题。 (5) 混凝土施工12小时内采用适当的材料对其进行覆盖,混凝土终凝后洒水养护14天。 21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5.2.5主动防护网施工要求 坡面主动防护网型号为GTC-65A型,网型为TECCO-65高强度钢丝格栅。产品进场前必须进行常规检验,提供正式的出厂合格证明,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 (1)网片应基本与坡面平行,紧贴坡面。 (2)锚钉采用Φ16mm的螺纹钢筋,孔径42mm,采用M25水泥砂浆灌注。锚钉有效锚固长度为1m,锚钉与坡面呈90°打入岩层,出露50mm。锚钉在坡面上纵向和横向间距均为500mm,梅花型布置,锚头处用100×100mm的薄钢板作为锚垫板,用螺母将防护网牢固的固定在短锚钉上。 (3)锚垫板及锚头均需做防锈处理。 (4)钻孔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在坡面上定出孔位,做出标记。 (5)孔位、孔径、孔深及布置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6)材料型号、规格、品种,及其它各部件质量和技术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7)锚钉使用前应平直、除锈、除油。 (8)孔内积水和石粉应吹洗干净。 (9)水泥砂浆拌合均匀,随拌随用。一次拌合的砂浆应在初凝前用完,并严防石块、杂物混入。 (10)注浆开始或中途停止超过30分钟时,应用水或稀浆润滑注浆管及其管路。 (11)注浆时,注浆管应插至距孔底50~100mm,随砂浆底注入 22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缓慢匀速拔出,短锚钉插入后,若孔口无砂浆溢出,应及时补注。 (12)待水泥砂浆凝结后,铺设防护网和锚垫板,安装螺帽。 5.2.6被动防护网施工要求 坡顶被动防护网型号为RX-075型。RX-075型被动防护网、钢筋、水泥、砂石料等都必须进行常规检验,提供正式的出厂合格证明,严禁使用不合格产品。 (1)基础施工 ①在开挖前,根据测量点进行基础尺寸的放样工作,基础采用人工开挖,禁止爆破作业。对坡面防护区域内的浮土及浮石进行清除或局部加固。在开挖完毕后,经现场技术人员复核检查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②当基础位置基岩裸露或者覆盖层很薄时,直接钻凿锚杆孔;当基础位置覆盖层厚度小于基础深度时,覆盖层部分用混凝土置换,下部直接钻凿锚杆孔,形成复合基础,锚杆及锚杆孔规格与岩石基础相同。 ③按设计深度钻凿锚杆孔并清孔,孔深应比设计锚杆长度长5cm,孔径不小于Φ45mm,当受凿岩设备限制时,构成每根锚杆的两股钢绳可分别锚入两个孔径。钢柱基础地脚螺栓锚杆孔径不小于Φ45mm,基础顶面采用100mm C20细石混凝土或M20水泥砂浆抹平;拉绳锚杆孔径不小于Φ45mm。 ④放线测量确定锚杆孔位,并在每一孔位处凿一深度不小于锚杆 23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外露环套长度的凹坑,一般口径20cm,深20cm。 ⑤不小于Φ35mm的锚孔内,形成人字形锚杆,两股钢绳间夹角为15°~30°,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⑥注浆并插入锚杆,浆液标号不低于M20,宜用灰砂比1:1~1:2、水灰比0.45~0.5的水泥砂浆或水灰比0.45~0.5的纯水泥浆。确保浆液饱满,在进行下一道工序前注浆体养护不少于三天。 ⑦钢柱砼基础高度超过300mm时,基础内需设置Φ16钢筋笼,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0mm,拉锚绳锚杆基础采用C20混凝土;钻孔注浆锚杆采用M20水泥砂浆或纯水泥浆。 (2)上部结构安装 ①安装纵横向支撑绳,张拉紧后用二至四个(支撑绳长度小于15m时用三个,大于30m时用四个,其间用三个)绳卡与锚杆外露环套固定连接。 ②从上向下铺挂格栅网,格栅网间重叠宽度不小于5cm,两张格栅网间的缝合(以及格栅网与支撑绳间)用Φ1.2铁丝按1m间距进行扎结;有条件时该道工序在上道工序前完成。 ③从上向下铺设钢绳网并缝合,缝合绳为Φ8钢绳,每张钢绳网均用一根长约31m的缝合绳与四周支撑绳进行缝合并预张拉,缝合绳两端各用两个绳卡与网绳进行固定联结。 ④砼基础顶面与SNS系统走向中心线处底面齐平;钢柱基础长轴方向与该基础中心和左右基础中心连线夹角的平分线一致。 柔性防护系统技术要求、柔性防护系统试验方法、柔性防护系统 24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检验规则、柔性防护系统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参照《铁路沿线斜坡柔性安全防护网》(TB/T 3089-2004)等相关规范。 5.3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5.3.1 坡形修整及坡面清理 坡形修整及坡面清理施工质量主要控制项目有以下两点: 1. 边坡上应无不稳定岩块等地质灾害隐患。 2. 清理后,坡面基本平整,应无陡坎。 实测项目指标见下表: 坡形修整实测项目 表5-1 项次 1 3 4 检查项目 边坡上应无不稳定岩块 边坡平整度 边坡顺直度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50~100mm/m2 前后坡面交错不超过200mm 检查方法和频率 目测:对边坡进行全面检查 钢尺,直尺100~200m2检查一处 钢尺,直尺根据现场而定 5.3.2 挂网喷浆 挂网喷浆施工质量主要控制项目有以下几点: 1.钢筋和钢板网的强度、数量、规格必须符合设计和有关规范的要求。 2.混凝土及砂浆所用的水泥、砂、石、水和外掺剂必须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按规定的配合比施工。 3.边坡坡面应符合要求,应无风化、无浮石,喷射前应清理干净。 4.钢筋应清除污锈,钢板网与锚杆应连接牢固,喷射时钢板网不得晃动。 25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5.锚杆插入锚孔深度不得小于设计长度的95%,孔内砂浆应密实、饱满。 6.喷射前应做好排水设施,对漏水的空洞、缝隙应采用堵水等措施,确保支护质量。 7.钢板网、锚杆不得外露,混凝土不得开裂脱落。 实测项目指标见下表: 锚喷防护实测项目 表5-2 项次 1 2 3 4 5 6 7 8 9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砂浆强度(MPa) 锚杆孔距误差(mm) 锚孔深度(mm) 锚管(杆)杆体强度 杆体长度(mm) 锚固角度 孔径(mm) 喷层厚度(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在合格标准内 ±50 ±50 设计要求 ±50 <1° 不小于设计 检查方法和频率 依据《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 107 依据《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 98—2000) 全部,经纬仪、钢尺测量 尺量:全部 检测试验,全检 尺量:全部 钻孔测斜仪:全部 探孔器:每孔测量 平均厚不小于设计厚;60%检查点的尺量(凿孔)或雷达断面仪:每10m厚度不小于设计厚;最小厚度不小于检查l个断面,每3m检查l点 0.50设计厚,且不小于设计规定 5.3.3 预应力锚索 预应力锚索施工质量主要控制项目有以下几点: 1.孔径、内锚固段长度、钢铰线强度、钢铰线配置、杆体长度、砂浆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 2.单根钢铰线不允许断丝。 3.承载力检验用的千斤顶、油表、钢尺等器具应经检查校正。 4.锚具应经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5.锁定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 6.承载力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26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应进行锚杆(索)承载力检验。宜随机抽取总数的大于5%进行超张拉检验,张拉力为设计锚固力的120%。锚杆(索)质量合格条件:所试验锚杆(索)的锚固力应达到设计锚固的120%以上。 7.非锚固段套管安装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与相关标准。 8.锁定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 实测项目指标如下: 1.锚孔:孔位、孔径、锚固角度、内锚固段长度等项目; 2.锚索杆体的制作与安放:钢铰线强度、钢铰线配置、杆体长度、架线环密度,钢铰线时应无接头; 3.注浆:砂浆配合比、强度、注浆管的插入深度等; 4.张拉与锁定:锚垫板平面与孔轴线垂直情况、张拉荷载、锁定荷载、锚具、锚具保护层等项目。 预应力锚杆(索)实测项目 表5-3 项次 1 2 3 4 5 6 7 8 检查项目 孔距误差(mm) 内锚固段长度(m) 孔径(mm) 锚固角度 钢铰线强度及锚具 钢铰线配置、杆体长度 砂浆强度(MPa) 锚固力和张拉力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50 不小于设计 不小于设计 <1° 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 在合格标准内 设计的120%以上 检查方法和频率 全部,经纬仪、钢尺测量 尺量:每根测量 探孔器:每孔测量 全部,钻孔测斜仪 检测试验,全检 目测结合尺量:每根测量 依据《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 98—2000) 检测试验,全检 5.3.4 框架梁 框架梁施工质量主要控制项目有: 钢筋混凝土格构的原材料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砂浆、混凝土的配合比应试验确定。混凝土表面密实,不得有突变;与原表面结合紧密,不应起鼓。 27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实测项目指标如下: 框架梁实测项目 表5-4 项次 1 2 3 4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框格梁轴线位置 框格梁断面尺寸 框格梁表面平整度 (凹凸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30mm ±15mm ±10mm 检查方法和频率 依据《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 107 每20m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检查3点 每20m用水准仪检查1点 每20m用2m直尺检查3处 5 平均厚不小于设计厚;60%检查点的尺量(凿孔)或雷达断面仪:每喷层厚度(mm) 厚度不小于设计厚;最小厚度不小于10m检查l个断面,每3m检0.50设计厚,且不小于设计规定 查l点 6说明 (1)由于坡底可能为溶洞充填物,坡脚切坡施工过程中应通知设计单位,视地质条件对设计进行必要优化。 (2)由于边坡地质灾害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潜在滑动或出现局部边坡欠稳定的情况,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 (3)由于部分治理区坡高壁陡,为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施工时需划定管制区,并建议委托方成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加强安全管理。 (4)主体支护结构施工前,需经建设、监理及设计单位对坡形修整、清坡情况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步施工。 (5)由于治理区边坡存在断层带(见设计图),施工时预应力锚索孔位布置、锚索间距在断层带附近可作适当调整,避开断层部位。 (6)由于本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且未进行详细的工程勘察,项目施工应采用信息化施工。在钻、挖、护的每一步施工过程中,跟踪揭 28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示的地质条件与本方案有较大差别,应及时向设计单位反馈,以便对方案进行优化。 本方案锚索锚固段深度、锚固段长度由理论计算及锚孔施工钻进揭示的地质情况双重控制,因此,施工单位应将锚索成孔钻进的钻速、孔内反出的岩粉情况及时向设计单位反馈,以便对锚固深度、锚固段长度进行调整。 (7)本治理项目位于幕燕滨江风貌区内,施工过程中主要涉及坡面清理、切坡、沟槽开挖等施工内容,施工时会产生土石方及粉尘,因此应采取防护栏及防尘网等有效措施防止施工对景区环境造成的污染。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