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儿童多动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是( ) A.4-6岁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2.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 A.杜威 B.巴甫洛夫 C.华生 D.斯金纳
3.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保罗•朗格朗 B.罗杰斯 C.索尔蒂斯 D.布鲁纳 4.苏格拉底法又称为( ) A.问答法 B.发现法 C.讲授法 D.雄辩术
5.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练习 B.学习 C强化 D.巩固 二、多项选择题
6.下列选项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感知 7.长时记忆包括( )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程序记忆 D.言语记忆 E.动作记忆
8.下列哪些属于注意的品质特征? ( )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分配 E.注意的时间
9.下列哪些理论是对遗忘理论的解释? ( ) A.共同要素说 B.痕迹衰退说 C.干扰说 D.同化说 E.动机说
10.班主任建立良好集体可以采取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主要有( ) A.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B.确立共同的集体教育目标 C.建立一支学生骨干队伍 D.营造健康的集体舆论 【参考答案】
1.C【解析】儿童多动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是8-10岁,且男孩较多。
2.B【解析】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通过观察狗的唾液分泌得出经典性条件反射。
3.A【解析】“终身教育”这一专门术语,最早是由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的。 4.A【解析】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从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5.C【解析】强化是联结学习理论的核心。
6.ABC【解析】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
7.ABCDE【解析】长时记忆的类型:一类是程序性记忆或技能性记忆,另一类是陈述性记忆或事实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对程序性知识的记忆,即知道如何做,这些记忆通过动作来表达;陈述性记忆又可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8.ABCD【解析】注意的品质特征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9.BCDE【解析】运用排除法A选项的共同要素说是迁移理论的一种,因此答案为BCDE。 10.ABCD【解析】班主任建立良好集体可以采取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主要有:确立共同的集体教育目标、建立一支学生骨干队伍、营造健康的集体舆论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
1.学生对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愉快心情的记忆是(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逻辑记忆 D.动作记忆
2.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3.学生解出一道难题感到无比的兴奋、内心充满轻松愉悦的体验,这属于(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4.研究表明,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这是(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范围 D.注意的起伏
5.附属内驱力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期是( )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6.在学习过程中设置学习目标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组织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7.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是( )
A.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B.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 D.瑞文智力测验量表
8.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期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现象,心理学上称为( ) A.低谷期 B.高原现象 C.疲劳现象 D.潜伏现象 9.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 ) A.顿悟的过程 B.同化顺应的过程
C.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D.尝试—错误的过程 10.在教学中运用变式的主要目的是( ) A.激发学习兴趣 B.引起有意注意 C.丰富学生想象 D.突出概念本质 【参考答案】
1.B【解析】题干中接到大学录取通知后的愉快心情中的“愉快”是一种情绪。这道题把握关键词不难选出。这种愉快的心情属于情绪中的激情。我们对这种情绪的回忆就属于情绪记忆。
2.C【解析】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
3.B【解析】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解出一道难题属于智力活动范畴。 4.D【解析】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它是由于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的。 5.A【解析】附属内驱力是为了获得长辈的赞许和表扬而表现出的动机。在儿童早期,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意义,这种动机特别明显,学生学习主要追求的就是家长老师的表扬和奖励。
6.B【解析】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其中,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设置思考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等。
7.A【解析】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由比纳和西蒙编制的比纳——西蒙量表,后经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修订,与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纳量表。 8.B【解析】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9.D【解析】顿悟是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的学习过程,形成认知结构的学习过程是布鲁纳提出的,同化顺应的过程是奥苏伯尔、皮亚杰所持的观点。
10.D【解析】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三)
1.孟禄认为“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是教育起源论中的( )
A.生物起源论 B.交往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2.“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实体出现,教育初步定型”,这些特征的出现标志着学校教育制度进入( ) A.前制度化教育阶段 B.制度化教育阶段 C.非制度化教育阶段 D.学校教育萌芽阶段 3.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邓小平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学记》提出“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揭示了教学中应(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5.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用的德育方法是( )
A.锻炼法 B.实践法 C.示范法 D.说服法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观是( ) A.主体性的教师观 B.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C.专业化的教师观 D.促进发展的教师观
7.教育与社会诸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其中,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技水平 D.文化传统
8.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9.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说明学生的认识具有特殊性,表现在( )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有领导的认识
10.某一测试在多次施测之后所得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称为(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参考答案】
1.C【解析】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2.A【解析】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它的形成或多或少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
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3.D【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C【解析】“学不躐等”:学习不能超越学生已有发展顺序。“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这两句话对教育的启示是教师应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学中循序渐进。
5.D【解析】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6.D【解析】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由以前的知识传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促进者,促进学生的发展。
7.A【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教育管理等。
8.B【解析】本题需要把握的关键词是“年龄特点”,对应的选项是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9.D【解析】选项中是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四个表现,题干中的关键词“在教师指导下”,不难选出教学过程是“有领导的认识”
10.A【解析】题干中的表述是再测信度的含义,再测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多次施测的前后一致性程度或者说稳定性程度。一致性程度越高,说明测验的信度越高。效度是指一次测验是否能有效测到之前想要测的内容的程度。如果想要测学生的基础能力,却用难的题目考学生,那么我们就说这个测验的效度很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