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相映红—读赏与中学课文有关的名联
作者:汪蒲宝
来源:《课外语文·下》2015年第04期
【摘要】中学阶段我们学过许多名家名篇,这些名家名篇脍炙人口、广为传颂,人们对它提炼、加工、概括、总结形成很多名联,我们可以联系这些课文品赏有关名联,使之更好地理解课文。
【关键词】课文;名联;读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联语的海洋中,有一部分涉及中学语文课文作者或课文内容、人物的联语浪花,晶莹灵秀,趣味无穷。学习它,鉴赏它,既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趣妙韵、艺术魅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还可以学到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仗技能,可谓一石三鸟,受益多多。
一、这些联语中有些是对作者成就功业及高尚人格的赞美 如: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此联高度地概括司马迁高尚的人格、不屈的个性及伟大的成 就:通过《报任安书》我们可以对此联有更深的了解。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诗酒皆仙,吟魂醉魄归何处?江山如画,月色涛声共一楼。 青山埋忠骨,岂能折腰事权贵;白发怀丹心,甘愿低头为庶民。
对李白的诗才、傲骨以及飘逸洒脱、桀骜不驯的个性,千百年来后人一直赞不绝口。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洒脱;他有“自言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引三百杯”的飘逸豪迈;他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硬气;他才思横溢,“斗酒诗百篇”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以上四联是对李白诗才人格的全方位写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唯留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留三亩旧祠堂。 在中国文学史上白居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是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三大诗人,更重要的是他倡导并实践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这是对李清照婉约词风及其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高度概括。地名巧对作品名,工整别致,既交代了词人的出生地,又点明了词人的文采才华。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美芹”指辛弃疾阐述抗敌之策的论著《美芹十论》。“悲黍”指《诗经》中抒发故国之哀的名篇《黍离》。上联以“铁板铜琶”的铿锵之声和“大江东去”的磅礴之气表现辛词豪放的创作风格。下联借其论著和《黍离》之悲表现他忠贞的爱国情怀。
二、有些名联涉及或暗引课文内容,甚至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总结 如:志涪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忠信廉洁智,情系荆楚;任疏黜迁沉,志托离骚。
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对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作了简要的叙述和准确的评价。这两联从不同的角度对屈原的品德、贡献、遭遇作了总结,特别是后联既概括了屈原高尚的人格魅力,又交代他非同寻常的人生遭遇。
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绝境此何来,版图原非刘氏土;避秦且休问,世家本属晋时人。 洞辟几时问桃花而不语,亭蹲一角对潭水以怀清。 流水当年怀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的理想生活乐土总是让人无法忘怀,以上四联皆缘《桃花源记》有感而发。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少长咸集畅叙凿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拙朴自然中见精工隽永,简洁地概括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巧妙地借用王勃《滕王阁序》的意象赞美湖山风光,含蓄隽永别具情趣。 大梦何迷离,几可游仙揽月;圣贤多寂寞,安能摧眉折腰?
此联从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作了概括。
沾湿何由彻,由风而雨,困天下之寒而寒;叹息肠内热,推己及人,为天下之忧而忧。 可怜三重茅屋,怎耐乱世风雨?安得千万广厦,大庇天下寒士? 书忧时恤民之怀,三吏三行三别曲;为茅屋破被所苦,一琴一榻一草堂。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前三联都由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来。后一联让我们自然想到《客至》中“但群鸥日日来”的美好意境,由此也联想到了杜甫高洁美好的心灵。 热泪湿青衫,相怜天涯沦落;长句赠歌长,痛感琵琶铮枞。 枫叶四弦秋,根煞天琶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秋风枫叶千尺水,明月琵琶一腔情,这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千载流传,润泽后世。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优乐到心头。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使后人永远感佩不已。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并未成翁.到此无须杖履;不能一醉,常来辜负林。
怎能忘记那山林之乐,与民同乐的惬意醉人?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留下了一片风景一篇美文一段佳话,芬芳齿颊、怡人情怀、流传千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编辑:陈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