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写作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发展智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写作文难的现象。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和多方面提高积累素材的能力,并在平时做到多读多写多改,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生 写作能力 写作兴趣 观察生活 写作教学
写作能力,即书面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对今后的日常工作、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这足以说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写好作文呢?
一、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
要想让小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须知兴趣乃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想写、乐写,化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试想,一个学生拿起笔来就犯难,“谈写色变”,又怎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因此,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可谓至关重要。要培养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转变作文教学的观念。要变单一、刻板的作文教学模式为多样化、趣味化的作文教学模式;变封闭式的作文教学模式为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模式;变重形式而轻内容的作文教学方式为坚持从内容入手,边指导、边实践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容易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减轻他们对写作的畏难情绪。
2、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应注重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话,倾诉自己的真实情感。”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在《新课标》中,对于作文教学有明显的降低,写作训练重点放在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方面。对小学生的写作要求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材料入手,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而这些都需要从低年级开始抓起,可是,低年级学生在写话的时候,难有明确的习作意识,他们可能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发展下去,他们会很消极地对待写话,并对写话失去兴趣。如果能让写话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就愿意写、乐意写、也有话可写。写话后再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或欣赏,他们会感到满足,会把写话看成一
1
种生活需要,并自发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我曾教二年级语文时,就鼓励学生给我写心里话,把这项活动作为收集学生信息和习作的途径。我曾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都很喜欢老师,都很想把心里话说给老师听。老师也很想多听听同学们的心里话。 如果同学们能把心里话写在纸上,直接交给老师,那么,老师就能利用晚上的时间,细细地看同学们的心里话了。你们愿意把心里话写给老师吗?”“同意!”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从此,我每天都能收到一沓大大小小的纸片。上面有写一两句话的,有写三五句话的,也有写一大段话的。对那些真实表达思想,如实表明看法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得到同学们的赞赏,体验到写话的快感,享受到写话的乐趣,让写话逐步成为令孩子们快乐的事。记得有个学生写道:“老师,昨天我生病了,当您的大手抚摸我到我滚烫的额头时,我感觉您就像我的爸爸。”看到这里,我觉得学生得到了关爱,而我的内心也有种幸福的感觉。敞开心扉,只有这样,才能下笔如泉涌,行文如流水。只有这样,写作对于小学生而言,才是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和体验。
3、及时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也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肯定。朱绍禹先生就曾说过:“作文好受到鼓励,远比作文不好受到批评更有利于鼓舞作文的信心。”作文评价更要多表扬,多鼓励。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常常用红笔圈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写得好的句子;对写得有意思的地方,写上几句发自内心的称赞的话,或者写出自己阅读后的感爱;挑选一些比较好的作文,张贴在作品展览栏中。对那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倍加关爱,悉心指导,稍有进步,及时表扬。我班学生沈兴旺同学写作能力很差,我常在他作文本中写上“能看出,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只要能多阅读,多积累,你的作文很快就会出现在作品展示栏中的”之类的话,对他鼓舞很大,特别是有一次看图作文,他写道“小猴子害羞的低下头。”我在班级同学面前大大的表扬了一次,他也高兴的害羞低下了头。没过多久,沈兴旺也能写出像回事的作文了。
赏识、鼓励是最好的阳光雨露。所以,老师要善于及时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要善于挖掘学生习作中闪光的地方,及时予以肯定。给予肯定的可以是一整篇作文,也可以是一篇作文的局部,包括作文的立意、篇章结构、叙述顺序,甚至一句话、一个用词。肯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老师可以给习作打高分,或在学生的习作中批注肯定、激励的话语,也可以在课堂上予以表扬、朗读他们的习作。赞扬、肯定的阳光须普照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在作文上感到比较吃力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肯定,使他们树立起作文的信心。
4、在活动中培养兴趣。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表现的机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培养写作兴趣。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表达,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原则。对于进步大或在某方面有特长的作品,通过朗
2
读、张贴等形式展示交流。给学生品尝成功乐趣的机会。如我校每星期四“红领巾”广播站稿件采集,我一开始是鼓励语文课代表去投稿,当她的稿件被播出以后,更增强她写稿的兴趣,学期结束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其他同学在羡慕的同时也以她为榜样,积极投稿。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更高的写作热情,班级稿件数量增加,学生习作兴趣高昂。另外,在劳动中、体育比赛中、美术展览中、作文评比中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与甘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写作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当学生对写作“乐之”了,将其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了,教师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生花妙笔。
二、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力,积累写作素材
当然,树立起学生对写作的信心,激发起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并非就万事大吉了。学生想写、乐写,还要让他们有东西可写。这就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并养成习惯。
1、在活动中积累素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细心观察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多走出家门,多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开阔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比如,让学生进村镇、逛市场、走集市;看新闻、开展社会调查,调查社会环境污染状况、商店牌匾不规范用字情况等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关心社会的自觉性,并从活动中积累写作的素材,为学生写作打下基础。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的各种爱好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并巧妙地把作文训练寓于饶有兴味的活动之中,为他们积累作文的素材。比如:学校开办“红领巾”广播站,学生一开始投稿都是讲学校怎么样干净,那儿又被弄脏了,内容单调,投稿成功率低,我就问学生,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写什么?大家踊跃发言,最后总结出,还可以写身边的好人好事,热点新闻,学习方法,心里话,美文------,随着视野的开阔,同学们留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投稿的积极性更大,成功率也更大了。记得“三八”妇女节那天,有个同学写道:“老师您是太阳,给我们温暖,您是园丁,培育我们健康成长------老师您就像我们的妈妈,疼爱着我们。”这激情的文字让学校的女老师好一阵兴奋。此外课外活动、作文竞赛、趣味运动会等,这些都是培养写作兴趣的好阵地,都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3
2、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现在更多的学生缺少的并不是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欠缺观察事物的方法。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的学生只有养成了事事细心留意、时时认真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日积月累,脑子里库存的可利用的写作素材就丰富了。到了写作的时候,就会信手拈来,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写作的的确确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了。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长就写多长。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在没话可写,写一两句也行。记得一个学生写道:“柳树吐出了嫩芽,随着柳枝在春风中跳着欢快的舞蹈,啊!春天来了“多美的语言,写起来自然轻松。 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观察积累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须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鸿篇巨制也是从一句话、两句话开始的。要让学生觉得写作其实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写作其实也很轻松,很有趣。哪怕只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一阵来去匆匆的细雨,一朵赏心悦目的小花,一个悠然心会的感悟,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事物时,要注意观察的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前而后、或由表及里。要让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间观察事物,同一事物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貌特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观察者的立场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所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以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当然,只有观察并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只有通过思考和联想才能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第三学段做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这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观察的习惯,养成思考的习惯,将观察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积累起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贴近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感人至深的好文章。因此培养小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物多问自己几个“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以“疑问”带动观察,例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一单元作文——《春天的晚霞》,我这样引导学生“你观察过云吗?你是在什么地方看的?你看到的云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说:“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有的像连绵起伏的群山,有的像浮在大海上的白色岛屿。”“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想象很丰富,有没有注意到周围景色的变化?”学生说:“河中的水一般是绿的,一半时红的,这使我想起一句诗‘半江瑟瑟半江红’”等等。应该说,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在大人看来,也许有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但是在学生眼中,又是那样的自然。
4
3、在阅读中让思想得到升华。积累写作的素材还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多背诵课文,读课外书。古人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上的一篇篇文章大多是文情兼美的范文,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逼真如画的景物描写、飘逸的意境、传神的语言,无不昭示着语言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因此在平时我规定学生每月多多少书,每周进行阅读交流,在交流中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并养成习惯。学生读得多了,背得滚瓜烂熟了,自然就“下笔如有神”了。
三、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
很多同学认为写作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其实,作文跟世界上任何事情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规律,\"难\"也就自然变为\"易\"了。 这儿的规律,实际上就是指写作技巧。而写作技巧,不外乎就是“多读,多写,多改”。
1、要“多读”,阅读优秀的作品,并从中体会和学习作者的写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效果立竿见影。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维。有些人写文章如行云流水,笔到之处,文意丰富,这和他读书多有极大关系。记得我曾教过的一个叫杨烨的同学,是一个特喜欢读书的同学,读的书内容丰富,写出来的不管是日记还是作文可以说篇篇文质优美。阅读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别人的好文章读得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作法。鲁迅先生也特别提倡这一点,他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熟读名篇佳作,往往会从写法上加以效仿。读多了,效仿的次数多了,慢慢便会变成自己的方法,并能有所改进和创造。优秀的作家都是从阅读别人的佳作开始,接着模仿,最后超越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要尽可能地多读名著,并且在看内容的时候,更要留意文章的问题和写作的技巧。 因此,教师在讲解新课时,也要注意给学生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传授学生文章篇章结构方面的初步知识。要让学生知道不同类型的文章要写些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注意些什么。例如,《冬天的早晨》这篇文章,作者详细记叙了他在初冬的早上所看到的景色。整篇文章,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一片大雾”中的景象,再写“雾慢慢地散了”以后所见到的景象。而在描写景物时,作者又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先写“远处的塔、小山”,再写“近处的田野、树林”。作者在写景状物时,观察是非常仔细的。作者在文章中还应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如“隔着一层纱”等等。讲解时,要让学生懂得好的比喻会给人如临其境之感。只有把文章分析透彻了,让学生熟读了,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遇到这种类型的文章,学生就知道如何下笔了。
2、要让学生“多写”,尽可能多地写。学习如何写作,其实和学习其他的学问是一样
5
的道理,都要靠“熟能生巧”。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靠自己的实践。凡是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及写作经验时,没有一个不强调“做”字的。全情投入地写,练得越多,你的写作水平就提升得越快。因此,教师平时可以要求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常练笔、常常动手写一写,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习作,而后跟课文进行比较,分析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模仿练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方法。教育家朱熹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 由仿到创,培养学生自觉地把习作植根于阅读,从中汲取别人的语言智慧。例如学习《杨梅》一课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本课的写法也介绍一种水果,从外形、颜色、味道各方面进行描写;学习《滥竽充数》一文,让学生接着续写故事:“南郭先生逃跑之后,边逃边想:---不行我一定要拜师学艺 ---南郭先生马上又打起精神,专心地练起来。 ----- 南郭先生以后每天都给齐淐王吹竽---自己母亲的病也好了。 南郭先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要勤奋,不能滥竽充数。”运用本文中的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明白道理。
3、教师还要教学生学会“多改”,运用多种方式,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文章质量、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好的作品都是经过反复的推敲和修改而成的。让别人读读你的文章并给你回馈,认真地听,会让你写得更好。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博采众长,反复修改,文章方能长进。古今中外许多大作家都是这样做的: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几次更改的故事,贾岛 “推敲”的典故,由此可见修改的重要。
因此,在作文指导课中,教师可以专门安排时间让同学们进行修改,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修改,再到小组中请同学为你修改,听听同学的意见与想法。还可以挑一篇文章让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进行评议并修改。修改的内容可以是修辞方法运用不当、语言不够生动,或是谋篇布局不够严谨,也可以是病句、错别字,甚至是标点符号运用的错误,记得《拔河》那篇作文,因为同学们有亲身的体验,所以写的都很流畅,但是不够丰满,在评讲的时候,学生提出了不少的好建议:“同学们有的咬紧牙关往后拉,有的把绳子背在肩上往前拖,个个都满头大汗”,“一、二、三,拉!一、二、三,拉!”宣传委员的口号声在助威声中时隐时现。”这堂课通过回忆当时情景,紧扣修改作文的“读、想、该”三步引导讨论交流,教会了学生如何具体生动的刻画活动过程中的场面。让学生懂得修改的重要性及作用,培养他们养成修改的好习惯。
四、结 语
学生养成了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并积极思考的习惯,学会了观察生活的方法,积累了丰
6
富的写作素材,又懂得了写作的技巧,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写作文就会是一件得心应手的事,一件快乐的事。只要他们对写作文不再苦恼,还从中获得或多或少的乐趣,他们就会更加自觉地观察生活,更加自觉地积累词汇,更加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更加乐于写作文。这样,小学生写作文就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牟芳冰.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J].阅读与鉴赏,2008年第13期. [3]王永梅.浅谈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三期 [4]张云鹰.开放式习作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黄菊初.叶圣陶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