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2019版地理课堂导练必修二湘教通用版试题: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测评 Word版含解析

2021-03-16 来源:钮旅网
第四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联合国大会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读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区分布图,完成第1~2题。

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区分布图

1.下图表示气候干旱与荒漠化发展的因果关系,方框内数码表示的内容是( )

A.①风沙活动频繁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流水作用微弱 ④生态环境脆弱 B.①流水作用微弱 ②地表植被稀疏 ③风沙活动频繁 ④生态环境脆弱 C.①流水作用微弱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流水作用微弱 ④风沙活动频繁 D.①风沙活动频繁 ②流水作用微弱 ③地表植被稀疏 ④气温日较差大 2.甲、乙所在大洲是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其原因是( ) ①河流短小,径流量缺乏 ②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广布

③地形平坦,地表对风沙阻挡弱 ④沙漠、戈壁广布,地表多疏松物质 ⑤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⑥来自其他大洲的环境污染转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②④⑤

解析第1题,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因此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缺水导致植被稀少,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大风加剧风沙活动;以上因素造成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为荒漠化发展提供自然条件。第2题,非洲和亚洲有面积广大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多大风,地表荒漠广布,加之社会经济发展落后,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等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植被破坏,加剧荒漠化发展。 答案1.B 2.D

导学号52084075图甲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乙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

况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有( )

①坡地垦田 ②围湖造田 ③林地利用 ④果园开发

1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对于该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 )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增强 ③环境污染 ④下游洪水威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3题,对照甲、乙两幅图可以看出,甲图中500米等高线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在图乙中却分布有耕地,属于陡坡开垦;对照甲、乙两图,不难发现乙图中湖泊面积缩小,且周围分布有较多耕地,因此主要是围湖造田造成的。第4题,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陡坡开垦,会导致水土流失,造成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造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产生洪涝灾害。图中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造成生态破坏及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3.A 4.D

下图为纳米比亚局部区域图。图示地区可观赏“倒沙入海”的奇景:红色沙漠依偎着蔚蓝的海洋,滚滚沙流飞泻入海。上万只火烈鸟聚集在附近的浅滩上。据此完成第5~6题。

5.“倒沙入海”奇景的形成( )

A.反映了当地气候干旱并盛行离岸风 B.源于入海河流的含沙量大

C.将导致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 D.是人类填海造陆的结果

6.附近浅滩火烈鸟聚集是由于该地( ) A.气候较同纬度地区温暖,利于繁殖 B.附近雨林茂密,利于栖息

C.沿岸有上升流,鱼类丰富,利于觅食 D.地势低平,利于筑巢

解析第5题,根据纬度,图示地区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广布。由于此处吹离岸风,沙流吹入海中,形成这种“倒沙入海”奇景,A项对。入海河流的含沙量大,不能形成“倒沙”的景观,B项错。将导致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影响,不是形成原因,C项错。与人类填海造陆无关,D项错。第6题,附近浅滩火烈鸟聚集是由于该地受离岸风影响,沿岸有上升流,鱼类丰富,利于觅食,C项对。受寒流影响,沿岸气候较同纬度地区凉爽,利于繁殖,A项错。附近景观以沙漠为主,B项错。地势低平,沙滩不利于筑巢,D项错。 答案5.A 6.C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经历了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后工业时期;人地关系思想也先后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天人相关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据此完成第7~8题。

7.“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定胜天论 C.天人相关论 D.和谐论

8.“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可持续发展论 B.人定胜天论 C.天人相关论 D.地理环境决定论

解析第7题,“愚公移山”体现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勇气和人定胜天的思想。第8题,“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天论》中的理论,体现了天人相关的思想。

2

答案7.B 8.C

作为2018年央视春晚分会场的贵州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当地分布着面积较广的稻作梯田(见右图)。梯田浸泡过冬,春季波光粼粼,稻鱼共生,金秋鱼肥稻香,景色宜人。当地在政府引导、企业帮扶下,形成了“稻—鱼—游”的生态产业模式,吸引着八方游客。据此完成第9~10题。 9.形成该生态产业模式的主导因素有( ) A.气候和市场 B.气候和水源 C.土壤和市场 D.劳动力和交通

10.该案例给贵州省各地“精准扶贫”带来的启示是( ) A.发挥特色优势,加强产业融合 B.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扩大种植规模 C.引进稻鱼模式,提高旅游收益

D.加强政策扶持,发展绿色产品加工

解析第9题,材料中提示梯田浸泡过冬,春季稻鱼共生,金秋鱼肥稻香,显示了农业的季节变化,属于气候因素,而开展“稻—鱼—游”的生态产业模式,是适应当今游客的对自然—人文—天人合一景观的猎奇旅游需求,因此,市场是该类模式的主导因素,据此选A项。第10题,结合上题,该省“稻—鱼—游”生态产业模式,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并结合当地的特色优势,将旅游业、农业、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在一起的发展模式,是精准扶贫的成功典例。故贵州省各地“精准扶贫”要发挥特色优势,加强产业融合,选A项。

答案9.A 10.A

下图示意不同社会阶段的资源利用,图中数码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主要指区位条件)。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图中数字与资源类型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智力资源 ②矿产资源 B.①空间资源 ③矿产资源 C.②空间资源 ③智力资源 D.②矿产资源 ③智力资源

12.工业文明阶段,曲线①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B.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高 C.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 D.劳动力数量增多,素质提高

解析第11题,随着社会推进,智力因素影响越来越重要,故③为智力资源;工业革命后,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进入生态文明阶段,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减弱,②为矿产资源。第12题,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对空间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增强。

3

答案11.D 12.C 读某地水稻循环经济加工产业模式图,完成第13~14题。

13.有关该地水稻种植业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商品率高 B.劳动力投入少 C.科技比例大 D.机械化程度高

14.在水稻循环经济加工产业模式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订单农业”抑制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 B.循环经济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C.精深加工有利于促进当地工业化的发展 D.品牌优质大米主要靠精深加工环节实现

解析第13题,该地种植的水稻经过精深加工面向市场,商品率高。第14题,精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促进该区域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不能实现零排放。 答案13.A 14.C

读我国某市生态经济示范区体系示意图,完成第15~16题。

15.该生态经济示范区体系中a、b、c、d表示的事项依次为 A.市场、环境、自然资源、环保体系 B.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环境 C.环境、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 D.自然资源、市场、环境、环保体系

16.关于该示范区生态经济体系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降低了产业对资源的依赖 ②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③拥有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 ④依托海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该生态经济示范区体系中a、b、c、d分别表示自然资源、市场、环保体系、环境,故B项正确。第16题,该示范区生态经济体系中的企业有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资源通过海运、陆运从外地运入,不接近原料产地;生产过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依托海港,运入原料,运出产品。故D项正确。 答案15.B 16.D

( )

4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

17.关于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D.⑤区土壤盐碱化普遍

18.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季节变化最小

解析第17题,结合图中各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判断,①表示西北地区,主要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说法错误;②区域位于黄土高原,故水土流失严重,说法正确;③位于华北平原,滑坡、泥石流灾害少,说法错误;⑤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土壤盐碱化较少,说法错误。故选B项。第18题,①区河流主要受冰川融水和季节性降水补给,故水位的季节变化大,说法错误;②区域的河流以季节性降水为主要补给方式,故夏汛明显,说法错误;③位于华北平原,受上游黄土高原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因该地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河流有结冰期,说法正确;⑥区河流位于南部沿海地区,雨季长,故河流汛期长,径流季节变化大,说法错误。 答案17.B 18.C 读某地区环境问题示意图,完成第19~20题。

19.图中不能揭示该地区( ) A.环境问题的表现

B.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C.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问题 20.该地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发展问题 B.粮食问题 C.资源问题 D.人口问题

解析第19题,图示内容揭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揭示了环境问题的产生过程、环境问题的表现,但是不能揭示该地区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第20题,从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该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导致该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19.C 20.A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第21~22题。

5

21.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③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④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2.该图显示了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有(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综合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2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属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保护了当地环境。第22题,该图显示了该湖区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建立各种农业基地,培育了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答案21.D 22.D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中心位置:42°22'N,116°53'E),海拔1 010~1 940米。55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5.73万公顷,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图b为塞罕坝机械林场局部卫星地图(图中河谷地带林木稀少),图a为图b中一处风电铁塔的放大图。据此完成第23~25题。

23.该林场人工种植的树种主要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4.该林场河谷地带林木稀少的原因可能是( ) A.地下水位高,盐碱化严重 B.日照时间短,热量不足 C.地形不利于机械化造林 D.河谷以水田为主

25.图a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推断正确的是( ) A.拍摄卫星位于风电铁塔东南上空 B.拍摄于当地的上午

C.风电铁塔位于图中地势最高处

6

D.道路沿等高线分布

解析第23题,该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纬度为42°22'N,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但海拔为1 010~1 940米,热量较少,故该地的人工种植树种是针叶林。第24题,当地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说明当地降水少,蒸发作用强,蒸发旺盛可能会导致土地盐碱化。当土壤含盐量太高则可导致植物低产或不能生长,因此林木稀少可能与土壤含盐量大有关。而河谷地带相对于周边地区海拔低,热量条件较好,且地形平坦,有利于机械化造林;本地区为半湿润区,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第25题,从图a可以看出物影指向西北方向,说明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可以推断出此时应为上午,而从图b可以看出拍摄卫星应该位于图像的中央,风电铁塔位于中心点的西部,说明拍摄卫星位于风电铁塔东部上空;风电铁塔位于道路旁边,山区道路一般位于谷地中,地势较低,再根据谷地和坡地及图像中的弧线可判断,图中弧线应与等高线平行,则道路明显与等高线相交。 答案23.D 24.A 25.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6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

(2)近年来导致A周边地区沙尘暴常有发生的气候原因是 。 (3)对A周边地区沙尘暴现象的出现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4)B地区酸雨现象严重,分析其原因和治理措施。 (5)图中部分河流水质严重下降的原因是 。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A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及过度放牧,致使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而且在风力作用下易产生沙尘暴现象。B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工业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黄河、珠江部分河段水质较差,其原因是流域内工农业发达,废水排放量大。

答案(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过度樵采,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2)降水少,春季风力强 (3)退耕还牧、植树种草。

(4)原因:该区有色金属冶炼发达,排出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易形成酸雨。措施:减少SO2的排放或回收利用,制成硫酸。

(5)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河流

27.(10分)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7

(1)图①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2)如果图②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这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提示: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

(3)三个时期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图 ,该图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个观念? 解析第(1)题,图①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的活动场景,属于采猎文明时期,那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靠采集与狩猎为生。第(2)题,图②所示为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的大量破坏,甚至消失。第(3)题,图③反映了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为,体现了环境的观念。 答案(1)依赖自然(或畏惧自然、崇拜自然)。

(2)生态环境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启示:环境具有提供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采取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最终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答案合理即可)

(3)③ 环境的观念。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由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五大支持系统、16个变量、45个指数和225个基本要素指标构成。

材料二 下图反映我国200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1995年全国平均水平为100)

材料三 在江苏13个大市2011年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的调查中,南京的科技支撑能力排第2,经济外向度排第8,社会保障能力排第9,资源支撑能力排第12。 (1)简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

(2)A、B两省区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较低的是 (填字母),并分析原因。 (3)结合材料三,分析南京市可采取哪些措施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

解析第(1)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分析。第(2)题,直接读图,A(西藏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较低,可从西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材料三反映南京的经济外向度、社会保障能力和资源支撑能力等方面排名较低,故主要从这些方面的改善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

答案(1)庞大的人口基数;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2)A 高寒的气候,生态脆弱;人口稀少,科技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8

(3)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加强对外经济联系。(任答两点即可) 29.导学号52084080(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材料二 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67种,其中钾、镁、锂、锶、芒硝、石棉、电石级石灰岩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许多矿产资源间的关联度极强,综合利用率高。 材料三 柴达木盆地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1)读柴达木盆地某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①填出图中甲、乙两处的工业部门:甲 ;乙 。 ②示意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做法有哪些?

(2)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还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第(1)题,甲和乙工业部门根据工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可作出判断;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可结合图中及教材内容回答。第(2)题,该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要结合该地区特点来合理安排。

答案(1)①电力工业 建材工业 ②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大力实施副产物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体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的循环经济原则。

(2)荒漠化植被、草地、育林地保护与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沙化土地保护和治理等。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