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药

2020-03-10 来源:钮旅网


1.道地药材:指某一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状况的特异,出产的某种药材比其它地区出产的药材有着更好的临床疗效,因此称为道地药材。

2.炮制的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3.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4.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即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5.毒性反应: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与人的体质因素等也有密切的关系。

6.中药的功效:中药的治疗作用

7.中药的性能(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8.中药的性状: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

9.四气

中医学认为,病证寒热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引起的。

四气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药物的温热寒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发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一般来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10.五味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缓,即有补缓、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能泄,能燥,广义通泄、有降泄、有清泄、燥湿等作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1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降浮沉之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物都是沉降的。

12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概称。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不知经脉而用药,其失也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用药时也不能拘泥于归经,应考虑脏腑经络间的关系“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13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毒性反应是临床用药时应当尽量避免的。由于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储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15.中药的配伍(目的:全面兼顾治疗要求,制约药性,防止不良反应,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单行:用单味药致病

相须: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配伍同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

相畏:一种药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消失

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16.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二,妊娠用药禁忌

分禁用和慎用两部分

属禁用的多是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禁用药: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蛰、马钱子、蟾蜍、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蒌、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牤虫、三棱、莪术等。

属慎用药的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物。

慎用药: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

解表药

1、麻黄与桂枝

共性:二药性味辛、温。均能发汗解表,用于风寒感冒。

个性:

麻黄:兼微苦味,为辛温解表峻品,多用于风寒实证。并能

①宣肺平喘,用于咳嗽气喘证

②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

③散寒通滞,用于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桂枝:兼甘味,甘温助阳实表和解肌,配白芍治表虚有汗者。并能:

①温通经脉,用于寒凝血滞痛证

②助阳化气,用于痰饮、蓄水证及心阳不振之心悸

清热药

1.石膏与知母:

共性:二药皆性味甘寒,均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善泻肺胃火。用于气分实热证,如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及肺热咳喘等,常相须为用。

个性:

石膏:

①味兼辛,寒凉性大于知母

②清热泻火功效强于知母,性味辛寒善透解肌热,为清肺胃实热的要药,亦可用于阳明胃火牙痛、头痛,气血两燔而发斑疹。

③收敛升肌,用于疮疡久溃不收口,湿疹,水火烫伤等。

知母:

①味兼苦但质润多液而善滋阴润燥,用于阴虚咳燥,骨蒸潮热盗汗,消渴及肠燥便秘。

2.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湿热证

湿热证包括

①湿温或暑温夹湿,症见身热不扬、胸脘痞闷、小便短赤

②脾胃湿热,症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

③大肠湿热,症见泄泻、痢疾、里急后重

④肝胆湿热,症见黄疸尿赤、胁肋疼痛、耳肿流脓

⑤下焦湿热,症见带下色黄,或热淋涩痛

⑥湿热流注关节,可见关节红肿热痛

⑦湿热浸淫皮肤,则可见湿疹、湿疮 (另:多味药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亦可常用于实热证及热毒证)

3.金银花与连翘

共性:二药为寒性,均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用于外感发热,温病初起;气分实热证;热入营血及疮痈肿毒等,常相须为用。

个性:

金银花:

①味甘,寒凉性大于连翘

②清宣疏散,善散表热,常用于热毒血痢(凉血止痢)

连翘:

①味苦,性微寒

②善清心火,用于热入心包之神昏及热病心烦

③消痈散结,用于瘰疬痰核,有“痰家圣药”之称

④热淋涩痛

泻下药

1、大黄与芒硝

共性:二药均苦寒,能泻下通便,清热;用于大便秘结,目赤,咽痛,口疮,疮痈肿毒

个性:

大黄:

①苦寒沉降,力猛善走,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胃肠的作用,是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尤善治热结便秘证。

②清热解毒之中还用于烧伤

③泻血分实热而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学

④活血祛瘀:用于淤血证

芒硝:

①味咸,长于软坚润燥通便,为治燥屎坚结之要药,清热消肿,以外用为主。

化痰药

1、川贝母与浙贝母

共性:性味均苦寒

①化痰止咳,用于热痰咳嗽

②清热散结,用于痰热郁结之证

个性

川贝母:

寒性较小,清热力不足,但有甘味且质润,故偏于润肺化痰,多用于治肺燥咳嗽,虚劳久咳;清热散结力不及浙贝母,多用于体虚痰结者。

浙贝母:

苦寒性较大,清热力较强,偏于清肺化痰,多用于治痰热郁肺或风热咳嗽,痰黄浓稠等;其清热散结力较强,多用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结核、肺痈、疮疡肿毒等。

补虚药

1、人参与黄芪

共性:均属甘、微温,具有补脾益肺之功,每用于脾肺气虚诸证。

个性:

人参:

①善大补元气,补气固脱,用于气虚欲脱及元气暴脱证

②补中益气之中,尤善补气生津,用于气津不足者

③安神益智,用于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黄芪:

①补中益气之中,善升举阳气,主要用于中气下陷诸证

②善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及气虚外感诸证

③利水消肿,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

④托疮生肌,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2、当归与熟地黄

共性:性甘温,均善补血,用于血虚诸证及妇女月经不调,每相须为用。

个性

当归:

①味兼辛,温性较大,辛温散通,善活血调经止痛,用于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痛经、经闭,为妇科调经止痛的要药;亦常用治虚寒腹痛、淤血作痛、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证 ②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③疮疡初起,用之以消肿止痛,痈疽溃后,用之以补血生肌。

熟地黄:

温性不大,纯甘而腻,既能补血,又能滋阴,善益精填髓,为滋阴要药,用于肾阴不足之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及肝肾精血亏虚之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

3、龟甲与鳖甲

共性:二药性味咸寒,均能滋阴潜阳,退虚热,用于阴虚阳亢,阴虚风动及阴虚发热等证个性

龟甲:

①味兼甘,滋阴之功胜于鳖甲,善益肾健骨,用于肾虚骨萎,小儿囟门不合等证

②养血补心,用于心虚心悸,失眠,健忘

③固经止血,用于阴虚血热,冲任不固的崩漏,月经过多等。

鳖甲:

①清退虚热功胜,为治阴虚发热的要药

②善软坚散结,用于症瘕积聚,疟母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