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维富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21年第05期
提 要: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战略部署,提出要以技术创新引领“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提高三次产业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首先,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卡脖子”瓶颈。其次,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强化制造业核心地位。再次,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第四,加快产业融合,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第五,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弥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突出短板。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于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打造产业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发展质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为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战略部署,提出要以技术创新引领“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提高三次产业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这既体现了“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重要导向,也为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指引。把这些重大部署和要求作为主要抓手和发展的着力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就能事半功倍,快马加鞭。
首先,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卡脖子”瓶颈。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中国的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大幅提升,技术引进的可行空间越来越小。尤其是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频频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推动与中国“技术脱钩”的当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和经济发展亟需在创新驱动引领下,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基础材料、关键成套装备等技术装备“卡脖子”瓶颈,提高产业技术的自主可控性、安全高效性,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此,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搭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层次创新载体和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进产学研用技术突破和集中力量攻关,加快实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头部企业带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和国产化替代,适时推出卓越工程或产业链现代化工程,形成局部领域领先的优势,获取和发达国家谈判的砝码及反制“卡脖子”约束的非对称制衡能力,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产业基础优势,打造一批具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其次,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强化制造业核心地位。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当前困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摇制造
业核心地位的因素有二:一方面,制造业中许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制造业吸引社会资源的能力大幅度下降。而且,与以往历次产能过剩有所不同的是,当前的产能过剩具有行业整体性过剩的特征。在产能普遍过剩的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制造业看不到投资机会和发展空间,社会资本对投资制造业的热情大幅度下降,劳动者对在制造业中就业感到前途渺茫,制造业对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和配置能力明显减弱,产业发展后劲和潜力受到极大压制。与此相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问题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脱实向虚严重,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速度过快,经济发展进程中去工业化和去制造业化趋势明显,产业空洞化风险明显加大。
促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制造业在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石地位,一方面,需要从政策导向和社会舆论导向入手,优化制造业发展政策软环境,树立投资制造业、就业于制造业光荣且前景广阔的社会氛围和价值导向,抑制社会资本追逐短期利益、赚快钱的劣根性,培育一批扎根制造业的实业家和大国工匠,促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数据信息等高端要素向制造业领域汇聚。另一方面,要供應侧和需求侧改革双管齐下,健全完善低端企业的退出补偿机制,加快过剩产能淘汰进程,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尤其要充分利用中国产业配套能力强、熟练产业工人多、国内市场容量大的新优势,扎实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切实增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产业基础能力,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低碳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构建主导产业链发展方向、占据价值链中高端地位的先进制造业新体系。
再次,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为后发国家实现产业升级和赶超跨越提供了“弯道超车”和“换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为了抓住机遇,我们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10个领域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抢先进行战略布局,以此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当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较快增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越来越大。
为继续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发展先机,中国还应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集成电路、超高清显示等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工程等产业化发展,加大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功能稀土材料、纳米材料、高端碳纤维材料等前沿材料,加快推进重大装备和系统技术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快推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进程,加快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节能和环境治理新技术、新工艺,加快航空发动机及机载设备等航空航天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双高”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能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集群集约发展,构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效益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瞄准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前瞻布局一批技术研发国家级团队,提高战略性、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供给能力,加快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第四,加快产业融合,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产业融合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融合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和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中国而言,现代服务业是中国产业体系的薄弱环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产品研发、创新设计、售后服务等环节发展滞后的制约。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需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服务需求,以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为动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供应链金融、检验检测认证、商务法律咨询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多样化、精细化、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提高制造业中服务投入的比重,增强价值链中服务环节的作用和价值创造能力,更好地支撑制造业的品质和效率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牢牢占据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
第五,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弥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突出短板。现代化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当前,中国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农业的规模化、绿色化、机械化、信息化和电气化水平都亟待提升,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叠加,供给保障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可以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短板在农业,关键在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此,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幅改善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条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不断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