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2024-03-31 来源:钮旅网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第4s、第2s至第4s……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物理意义 分类 决定因素 方向 联系 速度 速率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量 标量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 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 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 无方向 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 它们的单位相同(m/s),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意义 速度 加速度 速度变化量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 的物理量 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小程度的物理量,是 一过程量 定义式 单位 决定因素 vm/s x tam/s 2v tvvv0 m/s v的大小由v0、a、t 决定 a不是由v、△v、△t v由v与v0决定, 决定的,而是由F和 而且vat,也 m决定。 由a与△t决定 由vvv0或 方向 与位移x或△x同向, 与△v方向一致 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① 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① 速度对时间的变 ② 位移对时间的变化 化率 率 ② 速度改变量与所 ③ x-t图象中图线 用时间的比值 vat 决定方向 大小 vvv0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③ v—t图象中图线 小值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vv0at (2) 位移—时间关系式:xv0t12at 222(3) 位移—速度关系式:vv02ax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v1v0v 21v0v 2(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vtv2(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x22v0v22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xxmxnmnaT2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

x-t图象 ②表示物体静止 ③表示物体静止 ④ 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初 位移为x0 v—t图象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静止 ④ 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 v0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 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⑤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的支点相遇时 ⑤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 的位移 度 ⑥t1时间物体位移为x1 ⑥ t1时刻物体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 示质点在0~t1时间的位移) 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

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

程求解

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

运动。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ax6x5x4x3x2x19T2

(2)v—t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考点一:关于弹力的问题 1、弹力的产生: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 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 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 弹力的大小:

(1) 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Fkx。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x代表形变量。

(2)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考点二: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 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FN来求解

3.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考点三:物体的受力分析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整体法:以整个系统为(1) 方法

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2) 选择接体)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及运动情况隔离法:研究系统(连部某物体的力(内力)和运动时整体法:不涉及系统内

2.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

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 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 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考点四:正交分解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1. 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2) 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1.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 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 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 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 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

2.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

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 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

和初始状态

(3) 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

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 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 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考点二: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时常用的方法、技巧 1. 理想实验法

2. 控制变量法 3. 整体与隔离法 4. 图解法 5. 正交分解法 6. 关于临界问题 处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

考点三: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

1. 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 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Fma,合力只要不

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 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 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

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 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1) 轻绳:

① 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 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 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 ④ 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2) 轻杆:

① 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② 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 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

④ 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 ⑤ 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 (3) 轻弹簧:

① 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② 弹力的大小遵循Fkx的关系

③ 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 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1) 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2) 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

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则失重

(3) 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①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②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特征

(1)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2)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中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必定有加速度。(注意:合外力为零只有两种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一定变化,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反之,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从动力学角度看: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匀变速运动: 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运动。 也可以说是:合外力不变的运动。

4曲线运动的合力、轨迹、速度之间的关系

(1)轨迹特点:轨迹在速度方向和合力方向之间,且向合力方向一侧弯曲。

(2)合力的效果:合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F2改变速度的大小,沿径向的分力F1改变速度的方向。

①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增大。

②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减小。

③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举例:匀速圆周运动)

2.绳拉物体

合运动:实际的运动。对应的是合速度。

方法:把合速度分解为沿绳方向和垂直于绳方向。

3.小船渡河

例1:一艘小船在200m宽的河中横渡到对岸,已知水流速度是3m/s,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5m/s,

求:(1)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时间是多少?船经过的位移多大?

(2)欲使航行位移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位移是多少?渡河时间多长?

船渡河时间:主要看小船垂直于河岸的分速度,如果小船垂直于河岸没有分速度,则不能渡河。

tddtmin

v船cosv船(此时=0°,即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

解:(1)结论: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

渡河的最短时间为: tmin=d合速度为:v合v船2v水2 v船合位移为:xxAB2xBC2d2(v水t)2 或者 xv合t

(2)分析:

怎样渡河:船头与河岸成向上游航行。 最短位移为:xmind 合速度为:v合v船sinv船2v水2对应的时间为:td v合例2:一艘小船在200m宽的河中横渡到对岸,已知水流速度是5m/s,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4m/s,

求:(1)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时间是多少?船经过的位移多大?

(2)欲使航行位移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位移是多少?渡河时间多长?

解:(1)结论: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

渡河的最短时间为:tmin=d合速度为:v合v船2v水2 v船合位移为:xxAB2xBC2d2(v水t)2或者 xv合t

(2)方法:以水速的末端点为圆心,以船速的大小为半径做圆,过水速的初端点做圆的切线,切线即为所求合速度方向。

如左图所示:AC即为所求的合速度方向。

v船cosv水vv2v2vsin合水船水相关结论:dv水 dxminxACcosv船xdtmin或tv合v船sin4.平抛运动基本规律

vxv01. 速度: 合速度:vvgty22vxvy 方向:tanvyvxgt voxv0ty1gt222.位移 12 合位移:x合xy方向:tanx2vygto23.时间由:y2y12(由下落的高度y决定) gt 得 t2g4.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切规律在竖直方向上都成立。 5.tan2tan 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为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正切值的2倍。 6.平抛物体任意时刻瞬时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与初速度方向延长线的交点到抛出点的距

离都等于水平位移的一半。(A是OB的中点)。

5.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质点通过的圆弧长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vs2rr2fr2nr单位:米/秒,m/s tT2.角速度: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的角度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22f2n 单位:弧度/秒,rad/s tTT2r2单位:秒,s v1单位:赫兹,Hz T3.周期: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4.频率:单位时间完成圆周运动的圈数。

f5.转速:单位时间转过的圈数。

nN单位:转/秒,r/snf (条件是转速n的单位必须为转/秒) tv222rv()2r(2f)2r 6.向心加速度:arTv22m2rmvm()2rm(2f)2r 7.向心力:FmamrT三种转动方式

6.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

1.“绳模型”如上图所示,小球在竖直平面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注意:绳对小球只能产生拉力)

(1)小球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绳子和轨道对小球刚好没有力的作用

绳模型

v2mg =mv临界=Rg R(2)小球能过最高点条件:v≥Rg (当v >Rg时,绳对球产生拉力,轨道对球产生压力)

(3)不能过最高点条件:v 2.“杆模型”,小球在竖直平面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注意:轻杆和细线不同,轻杆对小球既能产生拉力,又能产生推力。)

(1)小球能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v=0,F=mg (F为支持力) (2)当0F>0(F为支持力) (3)当v=

Rg时,F=0

(4)当v>Rg时,F随v增大而增大,且F>0(F为拉力)

7.万有引力定律

1.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是一个常量。

r3k (K值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 T22.万有引力定律:F万Gm1m2 2r (1)赤道上万有引力:F引mgF向mgma向 (g和a向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 (2)两极上的万有引力:F引mg

3.忽略地球自转,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GMm2(黄金代换) mgGMgR2R4.距离地球表面高为h的重力加速度:

GMmRh2mgGMgRhg2GMRh2

5.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F万GMmF向 2rGMmGM (轨道处的向心加速度a等于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g轨) maa22rrGMmv2GMmv 2rrrGMmGM2mr r2r3GMm42r32 mrT2rGMT6.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gR2方法1:GMgRM (已知R和g)

G22GMv2r方法2:v (已知卫星的V与r) MrG23GMr (已知卫星的与r) 方法3:Mr3G42r342r3方法4:T (已知卫星的周期T与r) MGMGT2GMv3rvT (已知卫星的V与T) 方法5:已知M2G42r3TGMGMvv3 (已知卫星的V与,相当于已知V与T) r方法6:已知MGGMr37.地球密度计算: 球的体积公式:V4R3 342r3M2GT3mM22 近地卫星 (r=R) 3G2m()r2MM3rGTrTV4R3GT2R338.发射速度:采用多级火箭发射卫星时,卫星脱离最后一级火箭时的速度。

运行速度:是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线速度.当卫星“贴

着” 地面运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7.9km/s。卫星环绕地球飞行的最大运行速度。地球上发射卫星的

最小发射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11.2km/s 。 使人造卫星脱离地球的引力束缚,不再绕地球运

行,从地球表面发射所需的最小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16.7km/s。使人造卫星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

的宇宙空间去,从地球表面发射所需要的最小速度。

8.机械能

1.功的计算。

WFxcos

W合WF1WF2WF3WFnF合xcos

W

P

2. 计算平均功率:t 计算瞬时功率: P瞬Fv瞬

PFvPFvcos (力F的方向与速度v的方向夹角α)

3. 重力势能:EPmgh

重力做功计算公式:WGmgh1mgh2EP初EP末 重力势能变化量: EPEP末EP初mgh2mgh1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之间的关系:WGEP

重力做功特点:重力做正功(A到B),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C到D),重力势能增加。 4.弹簧弹性势能: EP1kx2xll0(弹簧的变化量) 2 弹簧弹力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变化量的负值:W弹EPEP初EP末 特点:弹力对物体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小。弹力对物体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 5.动能:EK12mv 21212mv2mv1 22 动能变化量:EKEK末EK初6.动能定理:W合EKEK末EK初 常用变形:WF1WF2WF3WFnEKEK末EK初

7.机械能守恒: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动能和势能会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达式:EP1EK1EP2EK2(初状态的势能和动能之和等于末状态的势能和动能之和)

EKEP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势能的减少量)

EAEB (A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B物体机械能的减少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