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专业学位类别(工程领域)机械工程 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

2021-01-17 来源:钮旅网


专业学位类别(工程领域)机械工程 专业学位(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代 码: 0802

一、 学科概况与研究方向

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依托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和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建设,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994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获首批工程硕士授权,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1981年获首批硕士点,1998年获博士点,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原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学科1981年获首批博士点,1987年获原机械部重点学科,1994年获江苏省重点学科。车辆工程学科1996年获博士点,是全国高校第4个获得该领域博士点的学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面向“长三角”国际制造中心机械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机械工程中心实验室为主体组建的江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工业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 1.激光加工、检测与表面工程 2.CAD/CAM/CAE与模具设计制造 3.光子制造与集成技术

4.高速、高效、超精密加工及装备 5.先进成形技术与先进材料制造及表征 (二)机械电子工程(080202) 1.微/纳机械电子系统及其集成技术(MEMS/NEMS) 2.机电系统多尺度构造与可靠性 3.机电系统的驱动、控制与自动化 4.流体传动与控制

(三)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 1.农业装备智能化技术 2.现代机械设计及理论 3.机械系统动力学与机器人 4.机械数字化设计

(四)车辆工程(080204) 1. 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

2. 车辆系统及零部件设计理论与方法 3. 车辆综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

1

4. 车辆NVH控制及安全技术 5. 现代汽车轮胎技术

二、 培养目标

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行业发展及科技进步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达到以下目标: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身心健康。

掌握机械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综合应用科学理论与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解决较为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在机械工程相关领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机械工程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 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三年。如确有必要可申请延长,延长期不超过一年。不允许提前毕业。

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或者导师领导下指导小组负责制,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和升学就业等工作,而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企业生产实践期间的培养,严格执行学校、企业(行业)“双导师”指导制。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其中学位课程学分应不少于14学分,非学位课程学分应不少于10学分。

鼓励硕士研究生参加QS前300名的世界高校机械工程学科、教育部2011年学科评估机械工程学科前20位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在线课程、Mooc课程和微课等核心专业学位课与专业选修课,学科可累计学分互认核心专业学位课不高于3学分,非学位课程学分不高于4学分。

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完成文献阅读、学术活动、专题研讨、实践环节等必修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经过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方可授予江苏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四、课程学分要求课程类别 公 共 学 位 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英语 数值分析 工程数学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期 开课单位 课程性质 备注 2 1 4 2 2 2

1 1 1 1 1 马克思学院 马克思学院 外国语学院 理学院 理学院 至少 4学分 必修 学 位 课 基 础

四、课程学分要求课程类别 理 论 课 核 心 专 业 学 位 课 土力学院/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双语 (重点建设) 双语 双语,前沿讲座 实验平台,双语 至少 实验平台 选2门 必修 至少 3学分 数理统计 2 1 工商学院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期 开课单位 课程性质 备注 机械工程计算动力学 3 1 先进制造技术 机械工程科技创新与学科前沿 3 2 1 1 材料强化与质量评定 先进制造及模具设计制造综合实验 工程信号测试与处理技术 车辆工程实验装备与实验 车辆系统建模与仿真 材料科学导论 基于网络的设计与制造 工程类科技论文写作 现代功能材料及成形技术 多元相反应 精密加工技术 快速成形及其应用 机电产品数字化虚拟开发 先进板料成形技术与性能 机械优化设计 微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

2 2 2 2 2 2 2 1 2 2 2 2 2 2 2 2 3

2 2 1 2 2 1 2 2 2 2 2 2 2 2 2 2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汽车学院 汽车学院 汽车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全英文 双语 双语 双语 双语 双语 双语 双语 双语 双语 双语 双语 至少 选一门 非 学 位 课 专 业 选 修 课

四、课程学分要求课程类别 薄膜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 分子模拟技术及应用 微机电器件设计与分析 液压比例控制系统 微纳米技术 新能源汽车技术 激光加工技术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 柔性制造技术与系统 高速加工、MQL加工理论及应用 塑料流变学与模具结构优化 机构分析与综合 现代设计方法 智能机械与机器人 传感技术 摩擦学与润滑设计 机电伺服系统 现代数控技术 电液控制工程基础 公 共 选 修 课 注:课程性质中请明确是“全英文” 课程、“双语”课程或“实验平台”课程等。

4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期 开课单位 课程性质 备注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2 2 2 2 2 2 2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汽车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农装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机械学院 双语 双语 双语 双语 双语 双语 双语 任选 全校所有学科的全部研究生课程 任选

五、实践学分要求

所有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完成文献阅读、学术活动、专题研讨、实践环节等必修环节,并获得相应的实践学分。实践学分和课程学分均满足要求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送审答辩环节。

1、学术活动(2学分)

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道德规范讲座”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研究生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后必须形成完整的学术报告。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活动(0.2分/次)。鼓励并认可博士极参加QS前300名的世界高校机械工程学科、教育部2011年学科评估机械工程学科前20位的学术活动研讨,学术活动由学科或导师负责考核。

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1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2学分/次; 国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1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1学分/次; 全国性高层次学术会议宣读本人论文并交流发言1次,出具有效证明材料,0.5学分/次; 2、外文文献阅读(2学分)

根据《机械工程阅读专著、文献阅读指南》阅读20篇以上的经典名著和外文文献。并完成2篇以上英文文献的翻译。学位论文开题前需进行考核并记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开题环节。在英文期刊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并被EI/SCI收录的可视为外文文献阅读环节合格。

3、专题研讨(≥1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在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1次以上文献研读交流、学术研究进展汇报或专题研讨汇报;倡导英文专题研讨;倡导研究生跨学科研讨。

4、实践环节(6学分)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不少于6个月(应届本科生不少于1年)的企业(行业)技术(技能)实践。 为突出实践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实验选修课需至少选2门。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1、论文开题

开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首要环节。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外文文献,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并作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论述学位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预期目标与科研成果、工作计划等关键问题。

研究生学位论文试行集体开题,由学科(学院)统一组织,学位论文开题必须经导师审核同意方可进行。鼓励学科方向或者指导小组组织预开题,确保开题质量。学科成立学位论文开题专家考核小组,由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至少5名专家组成(本学科专家不得少于一半,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必须回避),确定一名负责人主持开题考核工作。学位论文开题试行专家小组评分(等级)制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

5

文开题暂缓通过的比例不得少于实际开题人数的10%。各学科(学院)应提前将学位论文开题的时间、地点等具体信息上网公开。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多两次学位论文开题机会,两次开题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两次开题均未通过者按退学处理。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通过一年(至少11个月)后方可申请送审、答辩。 2、发表学术论文与获得的科研成果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撰写学术论文,获取一定的科研成果,具体要求详见《江苏大学关于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如仅是申请发明专利,必须有一篇核心期刊以上的投稿论文(必须经过导师同意并审核)。

3、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格式参见《江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要求》。

4、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等要求详见《江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和《江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工作暂行办法》等相关要求。

在学位论文送审前,必须提前1个月进行学科内预评阅,确保论文送审质量。鼓励学科方向或者指导小组组织预答辩,确保答辩质量。

七、其他要求

参见《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简介》。

1、论文评审审核要求: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2、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

3、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6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 主要经典著作

1、虚拟制造. 肖田元.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现代CAD技术. 童秉枢.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机械优化设计. 孙靖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机构学的数学工具. 沈守范.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5、自动测试系统集成技术. 李行善等.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6、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 孙友传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7、智能检测系统与数据融合. 滕召胜等.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The Art of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D. C. RAPAPOR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9、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田民波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0、微机电系统设计与加工,(美)Mohamed Gad-el-Hak编,张海霞 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1、汽车系统动力学及集成控制. 陈无畏 等著. 科学出版社,2014 12、车辆动力学及控制. 拉贾马尼(美)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3、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设计基础(原书第2版),IQBAL HUSAIN(美).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二、 主要中文专业学术期刊 1、机械工程学报 2、中国机械工程 3、液压与气动 4、机电控制工程 5、数字电子技术 6、模拟电子技术 7、电子学报 8、机械与电子

9、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10、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11、自动化与仪表 12、农业机械学报 13、农业工程学报

14、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15、工程图学学报 16、中国图形图像学报 17、振动工程学报 18、汽车工程 19、汽车技术 20、中国公路学报 21、汽车发动机技术 22、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7

23、内燃机学报 24、客车技术 25、力学学报 26、吉林大学学报 27、清华大学学报 28、江苏大学学报 29、机床与液压 30、物理学报 31、物理化学学报 32、工程材料

三、 主要外文专业学术期刊

1、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2、Tribology letter

3、Hand book of micro nanotribology 4、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5、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microelectronic fabrication 6、Mechanical behavior of material 7、Springer Handbook of Nanotechnology 8、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Electronic Engineering 9、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10、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11、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12、Mechanim and Machine Theory

13、Form; Zeitschrift fuer Gestaltung 482E0054 0015-7678 4 Springer-Verlag, GERMANY 14、The International Design Magazine 15、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6、Automotive News International 17、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 18、Active vehicle

19、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 21、Automotive Design & Production 22、Automotive Engineer

23、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coustics 24、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25、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6、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27、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28、Mechanical Engineering

8

29、Safety Scienc

30、Applied Physics Letters 31、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32、Nano Letters 33、Physical Review B 34、Physical Review Letters 35、Physical Review E

36、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 37、Acta Mechanica Sinica

38、European Journal of Transport and Infrastructure Research 39、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40、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41、IET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4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4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ashworthiness 4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4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Transport Logistics 4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9

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先进制造技术

课程性质:双语核心专业学位课

总目标:本课程系统讲授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内涵、技术特征及工程应用。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熟悉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利用先进制造的技术原理与方法,结合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与重点项目需求,系统开展机械技术研究与高新机械产品开发的能力。 内容简介:

第1章 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及特征 第2章 CAD/CAM一体化技术 第3章 高速加工技术 第4章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 第5章 快速成型技术 第6章 激光表面改性技术 第7章 MQL技术

第8章 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展望 实验内容:

(1)高速加工系统稳定性 (2)金属材料激光增材制造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实验报告

(2)课程名称:机械工程科技创新与学科前沿

课程性质:前沿讲座/双语

总目标:了解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规范与要求,了解机械工程科技创新、技术研发资助体系与申请流程,了解科技成果、科技奖励体系与申报流程,了解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了解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了解机械工程学科前沿与行业发展动态。初步掌握机械工程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知识产权获取流程、方法、与技巧。初步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获取能力。

内容简介:

第1章 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规范 第2章 机械工程科学研究方法 第3章 机械工程科技创新 第4章 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 第5章 机械工程知识产权

(1) 专利基础知识 (2) 机械工程科研专利挖掘 (3) 专利申请文件撰写 (4) 专利审查意见答复和修改 (5) 专利信息检索与利用 (6) 专利运用策略

第6章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

10

实践内容: (1) 产学研创新实践;(2) 专利撰写实践 考查方式:

(1)平时考勤;(2)笔记;(3) 前沿讲座认识与体会;(4)专题报告。

(3)课程名称:材料强化与质量评定

课程性质:实验平台/双语

总目标:了解材料强化技术的内容,了解机械强化和激光强化机理、工艺与装备,了解材料强化表面质量的内容与评定方法,主要内容涉及金相组织、硬度、物相分析、孔隙率、残余应力、织构、残奥含量等等。掌握残余应力的测试方法、研究动态与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了解的材料物性X射线衍射检测原理,掌握材料物相分析、残余应力、材料织构、残奥含量的X射线衍射检测方法与仪器操作技能,进一步从检测结果中分析材料的物相、残余应力状况、材料织构状况和残奥含量;通过综合应用训练,巩固和加强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测控问题的实践能力,掌握软硬件调试、结果处理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设计、思维能力与素质。

内容简介:

第1章 机械强化技术

第2章 激光热效应强化技术

第3章 激光冲击波效应强化技术 第4章 材料强化质量评定 第4章 材料强化残余应力评定

第5章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与点阵参数精确测定 第6章 X射线衍射材料织构状态分析 实验内容:

(1) 热效应激光强化实验 (2) 冲击波效应激光强化实验 (3) 激光强化质量评定实验 (4) 材料残余应力X射线衍射测试实验 (5) 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对比实验 (6) 材料织构X射线衍射测试实验 (7) 残奥含量X射线衍射测试实验 (8) 物相分析与点阵参数精确测定 考查方式:

(1)平时考勤;(2)笔记;(3)训练认识与体会;(4)训练专题报告。

(4)课程名称:先进制造及模具设计制造综合实验

课程性质:实验平台

总目标:先进制造与模具技术综合实验是针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而设立专题综合研究型实验项目。该实验项目融合本方向所学的各相关课程和专业知识,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侧重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机械产品快速开发、分析、制造等科研综合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实验分四个专题,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老师的引导选择一个或多个专题进行综合研究和实践,通过研究与实践,使研究生在机械产品快速开发、分析、制造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高提升,适应其从事

1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的工作需求。

内容简介:

1逆向工程产品快速开发

(1)产品数字化测量 (2)逆向设计

(3)产品样件快速成型 (4 硅胶模具制作及成形件制作 2 先进成形技术(选做任一专题)

(1)同种或异种金属材料激光焊接实验研究及性能测试 (2)同种或异种聚合物材料激光熔接实验研究及性能测试 (3)金属与聚合物激光连接成形实验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4)金属薄板激光微冲击成形及形貌表征 (5)激光弯曲成形及其成形性能表征 3 模具CAD/CAM

(1) 模具CAD

(2)模具设计及制造 4学时

4典型成形工艺的CAE分析与模拟 8学时

(1)选择典型的零部件的成形工序: (2)选择对应的CAE软件:

(3)分析各工艺参数对零件成形质量和成形性能的影响 (4) 模具的快速原型成形

考查方式:

(1)实验态度;动手操作;理解问题与实验报告

(5)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导论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科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了解材料结构、材料物性、材料制备科学中基本科学技术,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材料强化/材料抗疲劳/材料抗腐蚀/材料抗磨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途径,分析先进制造与现代装备中的材料科学技术问题,为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和未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内容简介: 第1章 材料的结构 第2章 材料的物性 第3章 材料制备科学基础 第4章 材料微结构与性能表征 第5章 材料的强化理论与实现技术 第6章 材料的抗疲劳理论与实现技术 第7章 材料的抗腐蚀理论与实现技术 第8章 材料摩擦学理论与实现技术

第9章 先进制造与现代装备中的材料科学技术问题

12

考查方式:笔试(闭卷)

(6)课程名称:工程类科技论文写作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和训练,使机械工程研究生可以适应制造业和国际化的发展,掌握本专业学术和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与技巧。

内容简介:

第1讲 学术行为规范和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第2讲 学术论文结构 第3讲 常用句式/范文讲解

第4讲 学术论文各部分的撰写要点(题目、摘要、正文、讨论、结论、参考、致谢) 第5讲 学位论文和报告的写作规范与要求 第6讲 论文发表过程 考查方式:

平时考勤;(2)作业;(3)论文

(7)课程名称:现代功能材料及成形技术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功能材料及成形技术的内涵、研究内容及其主要应用,掌握国内外迅速发展的与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相关的一些新型功能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制备及应用,如智能材料结构、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超塑性与塑性科学与技术等,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学生的再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内容简介: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智能材料结构及材料成形技术 第3章 纳米材料及成形技术 第4章 超塑性材料及成形技术 第5章 非晶态材料及成形技术 第6章 其它功能材料及进成形技术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8)课程名称:多元相反应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多元相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体会和掌握多元相反应基本理论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多元相实验的类型、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分析测试的基本知识,为多元相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内容简介:

第1章 多元合金系统及多元相概论 第2章 典型三元系统及其相规则应用

13

第3章 复杂三元系统及其相规则应用 第4章 针对工程实践的三元模型及其图解

第5章 多元合金系统中的合金凝固与相分析及其计算 第6章 多元合金系统及其相平衡实例 实验内容:

(1)工程材料材质的多项定量表征和分类 (2)多元合金系统中析出相的测量分析及计算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实验报告

(9)课程名称:精密加工技术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

总目标:掌握精密加工过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掌握在线检测与误差补偿技术的基本原理,能合理选择精密方法与精密机床、刀具及工艺参数。

内容简介: 第1章 概述

第2章 精密加工的理论基础 第3章 精密切削加工 第4章 精密磨削加工 第5章 精密特种加工

第6章 精密加工的发展展望 考查方式:(1)考试;专题报告

(10)课程名称:快速成形及其应用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

总目标:介绍国际现有的主要快速成形技术及相应的原理、技术参数、模型、材料和优缺点,并对设计、规划、制造、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及建筑领域的应用进行举例讲解。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快速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快速成形技术的特点、相关技术及应用,熟悉快速成形的典型工艺,了解快速成形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典型算法及实现策略,了解快速成形技术应用、开发及研究的最新动态,初步掌握快速成形技术的研究方法。

内容简介:

第1章 快速成形概述

第2章 快速成形的工艺链

第3章 液基快速成形系统 第4章 固基快速成形系统 第5章 粉末基快速成形系统 第6章 快速成形的数据格式 第7章 快速成形的应用及举例 第8章 医疗及生物工程应用 实验内容:

(1)选择性激光烧结实验

14

(2)熔融沉积制造实验 考查方式:

笔试(开卷或闭卷)或论文报告

(11)课程名称:机电产品数字化虚拟开发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

总目标:产品数字化虚拟开发技术涉及到产品的创新开发技术、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模型技术、CAD/CAE/CAM技术、PDM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等。本课程旨在培养工科学生掌握应用数字化虚拟技术来进行复杂机电产品开发的技能。针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本课程还将介绍“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个方面的专业知识。

内容简介:

第1章 机电产品的三维数字化建模

(1)三维CAD软件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 参数化技术 (3) 特征技术

(4) 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混合建模技术

第2章 数字化机电产品性能分析

1. 有限元理论

(1). 有限元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2). 有限变形理论

(3). 数值模拟的静态隐式和动态显式算法 (4). 弹塑性本构关系 (5). 单元技术 (6). 材料模型 (7). 边界约束条件 (8). 摩擦条件及接触算法 2. 产品性能分析实例

(1). 产品机构动力学仿真 (2). 产品机构运动学仿真

第3章 数字化机电产品可制造性分析

(1) 数控加工仿真 (2) 冲压成形仿真 (3) 注塑成形仿真

第4章 数字化机电产品管理与MRP-II

(1) 数字化机电产品管理

(2) 数字化机电产品制造资源计划MRP-II

第5章《中国制造2025》规划(工业4.0)

(1) 智能工厂

15

(2) 智能生产 (3)智能物流

考查方式:

(1) 平时考勤;(2) 课堂互动、回答问题;(3) 课堂交流PPT质量;(4)大作业。

(12)课程名称:先进板料成形技术与性能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研讨,使学生掌握板料成形技术的成形性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体会和掌握先进成形技术的成形性能基本理论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先进成形技术的成形性能可试验的类型、试验的基本方法的基本知识,为先进成形技术的成形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介绍特殊成形条件下的力学问题,各种模拟成形性能指数及试验,特殊成形条件下的成形极限的基本理论和试验方法,分析材料参数、变形速度、温度、压力、板料尺寸、晶粒度、冶金因素等对成形性能的影响,主要先进成形方法与成形性能等内容。

第1章 特殊成形条件下的力学问题

特殊成形条件下的板条单向拉伸试验,变形物体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任意应力状态下屈服准则,塑性应力应变关系,薄板成形问题的求解方法。

第2章 各种模拟成形性能指数及试验

各种模拟试验方法,模拟试验的相似性问题,复合模拟试验,单向拉伸试验与模拟试验间的关系,成形性能指数与实际成形的关系,变形的形式与模具几何参数间的关系。

第3章 板料的成形极限及其影响成形性能的因素

成形极限的基本理论,建立成形极限曲线的试验方法,材料参数对成形性能的影响,变形速度对变形的影响,温度对变形的影响,压力对成形的影响,晶粒度对成形性能的影响,板料厚度对成形性能的影响,冶金因素对成形性能的影响。

第4章 差厚板/拼焊板成形技术

差厚板/拼焊板的制备,差厚板/拼焊板成形设备,差厚板/拼焊板成形机理,成形性能分析与评判准则,差厚板/拼焊板的回弹分析,应用实例与分析。

第5章 板料温成形技术

板料温成形设备,板料温成形机理,成形性能分析与评判准则,应用实例与分析。 第6章 激光束板料成形

激光热应力成形技术、设备与成形机理,激光冲击成形技术、设备与成形机理,激光喷丸成形技术、设备与成形机理,成形性能分析与评判准则,应用实例与分析。

第7章 板料微成形技术

微塑性成形理论、设备和工艺,成形性能分析与评判准则,应用实例与分析。 第8章 其它板料成形新技术

电磁成形技术及成形性能分析,电子脉冲成形技术及成形性能分析,电液成形技术及成形性能分析,爆炸成形技术及成形性能分析,水力成形技术及成形性能分析。

考查方式:

(1)平时考勤;(2)笔记;(3)专题报告或笔试(开卷)。

16

(13)课程名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学生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基本内容、关键技术与实施的技术路线、方法与手段、发展水平等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运用、规划和开发能力,重点掌握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的实施技术路线、方法与手段,从而为学生以后开展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容简介: 第1章绪论

第2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高级技术 第3章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术(CAID) 第4章 逆向工程(RE)技术 第5章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应用技术 第6章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系统智能开发工具 第7章 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理论与编程技术 第8章 PDM与C4P集成技术 第9章CAD/CAE/CAM开发基础

第10章多学科集成技术与多学科设计优化平台(Isight) 第11章 网络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第12章 虚拟设计与制造 考查方式:大作业类题目或专题技术方案制定

(14)课程名称:激光加工技术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课,硕士生

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激光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规律和激光设备要求,掌握现代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及其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拓宽知识面,增强科学素养;初步具备激光加工参数的优化选择以及根据加工参数判断加工效果的能力,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求。 内容简介: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激光加工材料的理论 第3章 激光去除材料加工 第4章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第5章 激光焊接技术 第6章 激光表面改性技术 实验内容:

(1)激光精密打孔成型及其质量分析 (2)金属材料激光熔覆增材制造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实验报告

(15)课程名称:高速加工、MQL加工理论及应用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17

总目标: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高速加工-MQL加工理论及应用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理解高速加工-MQL加工的发展现状、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为学生从事切削加工技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简介: 第1章 绪论

高速加工-MQL加工技术的提出、发展、内涵与特点。 第2章 高速加工的理论基础

切屑形成,切削力,切削热,刀具失效,安全技术 第3章 高速切削加工刀具 可靠性,刀具材料,刀具结构 第4章 高速切削加工机床

高速切削加工机床特点,机床动力学特性,机床构造特征 第5章 高速切削加工表面质量

表面形成特征,表面粗糙度,残余应力,表面硬化 第6章 工业生态学与绿色切削技术

工业生态学,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干切削,冷风切削,MQL加工 第7章 MQL基本原理

MQL 的内涵,MQL 系统,MQL切削液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16)课程名称:塑料流变学与模具结构优化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流变学在常见塑料加工工艺(如注射成型、挤出成型、压延成型)中塑料流体的流变模型建立方法及流变行为;掌握常用塑料成型模具的流变学设计理论及方法;掌握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塑料流变过程进行建模和仿真的基本理论及方法。为塑料成型工艺方案优化、塑料成型模具的结构优化及塑料制品的质量控制奠定理论与方法基础,为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内容简介:

第1章 流变学概论 第2章 塑料流体的流变特性 第3章 流变学基础

第5章 注塑机和注模内的流动 第6章 注塑成型模具的流变学设计 第7章 挤出机及挤出口模内的流动

第9章 塑料流变过程建模、仿真及模具的结构优化分析方法 考查方式:

(1) 平时考勤;(2)笔记;(3)论文报告。

(17)课程名称:表面工程与再制造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18

总目标: 系统阐述各种表面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应用及最新技术,掌握典型表面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本课程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以技术应用为目标,把熟悉原理和掌握应用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学习中应力求系统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内容简介:

第1章 绪论

(1) 表面工程的发展背景 (2) 表面工程技术的学科体系 (3) 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 (4) 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2章 金属表面物理

(1) 金属表面的结构与组织 (2) 金属表面的自由能及表面张力 (3) 金属的表面现象及表面反应 (4) 表面缺陷与表面扩散 第3章 真空技术基础

(1) 基本概念

(2) 气体分子与表面的作用

第4章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基础

(1) 概 述 (2)低气压气体放电 (3)气体放电过程及特性 (4)带电粒子与表面的作用 (5)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第5章 表面覆层的界面结合机理

(1) 覆层界面结合的类型、结合力及影响因素 (2)堆焊层的结合 (3) 热熔融涂层的结合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18)课程名称:柔性制造技术与系统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柔性制造技术的内涵和体系,柔性制造中的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及其控制结构,熟悉柔性制造中的自动化加工装备及其物料储运系统,掌握柔性制造系统的规划、设计及其优化运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生应用现代制造基础理论及从事柔性制造工艺过程决策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简介:

第1章 柔性制造技术概论 第2章 柔性制造中的加工系统 第3章 柔性制造中的物流系统

19

第4章 柔性制造中的信息流系统 第5章 柔性制造中的质量控制系统 第6章 工业机器人在柔性制造系统中的应用 实验内容:

(1) 模块化生产系统MPS的结构和原理 (2) 柔性物料储运系统中的检测与控制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实验报告

(19)课程名称:微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微机电系统是机械学科的前沿领域,主要介绍国、内外关于微机电系统的研究进展,学生了解和掌握微机电系统的基本概念、设计准则、设计方法及工具、微尺度效应及材料、微制造方法及工艺等理论,熟悉微器件与微传感器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典型微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能力。

内容简介:

第一章 MEMS和微系统概论 第二章 微尺度效应 第三章 微机电系统设计 第四章 微机电系统材料 第五章 微系统加工工艺 第六章 微系统设计中的工程力学 第七章 微封装与检测技术 第八章 微传感器制造及其应用 考查方式:

(1)专题汇报;(2) 实验训练认识与体会;(3) 课程总结报告

(20)课程名称:薄膜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薄膜技术中常用的真空技术基础知识,各种物理和化学气相沉积

技术和方法,薄膜材料的形核及生长理论,薄膜材料微观结构的形成以及薄膜材料的厚度、微观结构和成分的表征方法等,了解薄膜材料在力学、光电子学、磁学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能力。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薄膜制备的真空技术基础 第二章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 第三章 薄膜的化学气相沉积 第四章 薄膜的生长过程和薄膜结构 第五章 薄膜材料的表征方法 第六章 薄膜材料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20

第七章 薄膜材料与器件

考查方式:(1)实验训练认识与体会;(2) 专题研讨;(3) 课程总结报告

(21)课程名称:分子模拟技术及应用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

总目标:分子模拟技术最普遍的应用是从微观尺度预测材料的性质,分析材料的物理变化机理。本课程通过介绍微/纳尺度分子模拟技术及应用领域,使学生了解微/纳尺度常用的分子模拟方法及应用前沿,熟悉微/纳尺度的分子建模方法,了解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基本计算流程和结果分析办法。最终使学生初步具备纳米尺度材料的数值建模能力,丰富学生的研究手段,启发学生针对微/纳尺度材料性能的研究思路。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分子模拟的主要应用领域 第三章 微/纳尺度常用的分子模拟方法 第四章 分子动力学方法及应用领域 第五章 纳米尺度材料模型的构建 第六章 分子模拟的后处理技术 第七章 LAMMPS软件介绍及使用方法 第八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应用实例 考查方式:(1)课程报告(2)专题研讨

(22)课程名称:微机电器件设计与分析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

总目标:本课程从常见的微机电器件原理入手,介绍了微机电器件的设计原则,包括力学梁膜结构、空气阻尼、静电驱动、电容敏感和压阻敏感等。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生开设本课程,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微机电器件的设计原则,为将来开展相应方向的课题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微机电器件简介 第二章 梁膜结构 第三章 空气阻尼 第四章 静电驱动

第五章 电容敏感和电激励效应 第六章 压阻敏感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23)课程名称:液压比例控制系统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液控制基础技术、比例控制系统辅助元件、液压比例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了解液压控制阀和动力机构的基本特点;熟悉液压比例控制系统的特点和设计方法;了解常用的电液控制新技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21

内容简介: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电液控制基础技术

第3章 电液控制系统辅助元件 第4章 液压动力机构 第5章 液压控制阀 第6章 液压比例控制技术

第7章 电液控制新技术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24)课程名称:微纳米技术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

总目标:使学生能从整体的角度了解微纳米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介绍微纳米加工技术基础,对各种加工技术着重讲清原理,通过应用举例说明现代高新技术与微纳米加工技术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并演示如何灵活应用来推动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光学曝光技术 第三章 电子束曝光技术 第四章 聚焦离子束加工技术 第五章 扫描探针加工技术 第六章 复制技术

第七章 沉积法图形转移技术 第八章 刻蚀法图形转移技术 第九章 间接纳米加工技术 第十章 自组装纳米加工技术 第十一章 微纳米加工技术的应用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25)课程名称:机电伺服系统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总目标: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机电伺服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构成、计算机控制、系统参数分析与校正、方案选择,以及伺服系统辅助功能和电动机的参数综合计算。

内容简介:第1章 位置伺服系统的基本问题 第2章 现代交流伺服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3章 单片微机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统 第4章 交流位置伺服系统中控制环节的分析及参数校正 第5章 交流伺服系统的辅助功能 第6章 负载及电动机参数综合计算 实验:开放式实验

22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26)课程名称:现代数控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总目标:掌握现代数控机床的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编程技术、发展趋势,掌握运动控制器的使用和编程技术,能开发出一种专用数字控制系统并应用于实践。

内容简介:第1章 现代数控机床概论 第2章 数控系统编程基础(VC)

第3章 基于PC运动控制板卡的数字控制系统 1.运动控制器介绍 2.单轴控制 3.多轴协调控制 4.Home,index捕获 5.函数调用

实验: 开放式实验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27)课程名称:电液控制工程基础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液控制基础技术及其应用领域;了解液压控制阀和动力机构的基本特点;熟悉常用的电液伺服控制、比例控制技术的常用元件和控制方法;了解电液控制新技术以及应用范畴。

内容简介: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电液控制基础技术

第3章 液压控制阀 第4章 液压动力机构 第5章 电液伺服控制技术基础 第6章 电液比例控制技术基础

第7章 电液控制新技术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28)课程名称:微纳光电子封装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总目标: 微纳光电子封装技术课程在机械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理论和技术性

都较强的专业选修课。它是进行微纳光电子器件设计制造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微纳电子封装技术基础理论和技术,学会应用这些封装技术进行微纳光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制造,并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进行科学研究、开拓新的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简介:

23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微纳光电子封装的物理学基础 第三章 微纳光电子封装技术

第四章 微纳光电子封装元件环境测试技术简介 第五章 微纳电子封装及可靠性评估案例 考查方式:论文报告

(29)课程名称:机械优化设计

课程性质:双语专业选修

总目标:学生应了解工程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学习并基本掌握常用的单目标、连续变量函数的无约束、有约束问题的最优解的求值思想与具体算法,了解高等优化算法的发展。课程要求学习结束后,学生要具有使用上述优化算法解决实际机械工程领域的优化设计问题的能力,以及进一步自学高等优化设计知识的能力。

内容简介:

第1章 优化设计的概述 第2章 优化设计的前期数学基础

第3章 一维优化问题 第4章 无约束优化问题 第5章 有约束优化问题 第6章 高等优化算法简介 考查方式:笔试(闭卷)

(30)课程名称:机构分析与综合

课程性质:核心专业学位课

本课程是在“机械原理”课程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机构结构、机构运动和机构综合的课程。 课程主要介绍机构学发展现状与研究动向,介绍机构学研究中所用到的数学基础知识,如矢量运算、坐标变换、刚体位移矩阵的建立与运算,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等;介绍机构的结构组成原理,包括空间机构的自由度计算、机构的结构分析与综合;介绍平面机构和空间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方法;讲述刚体导引机构、函数发生机构以及轨迹发生机构的综合过程;简要介绍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机构的平衡理论。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机构学中平面机构及空间机构的结构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拓宽和加深机构学理论基础,加强机构学领域的分析研究能力。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机构学的发展与研究动向、课程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机构的组成理论(运动副及运动链的表达及分类、空间机构自由度计算,空间机构自由度

计算应注意的几种情况及处理方法,机构组成原理分析及型综合理论概述)

第三章 高等机构学数学基础(矢量及其运算,常用坐标变换与矩阵运算)

24

第四章 各种典型方法在机构运动学分析中的应用(复数矢量法、坐标变换法、位移矩阵法) 第五章 低副机构的运动综合(刚体导引机构的综合、函数生成机构与轨迹发生机构的综合) 第六章 机械系统动力学及机构的平衡

考试方式:闭卷

(31)课程名称:基于网络的设计与制造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本课程是现代制造模式与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硕士研究生掌握现代CAD技术、虚拟制造、虚拟装配、网络化制造、云制造等原理和方法,了解基于网络的设计与制造的发展趋势,并掌握基于网络的设计与制造在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工程中进行应用。

内容简介:

第一讲 引言 第二讲 现代CAD技术 第三讲 虚拟制造 第四讲 虚拟装配 第五讲 网络化制造 第六讲 云制造技术

第七讲 应用案例-国家“863”项目技术分析 第八讲 基于网络的设计与制造的发展趋势

考核方式:论文报告 + PPT汇报

(32)课程名称:现代设计方法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现代设计方法主要探讨工业产品的设计思维、设计过程、设计规律和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硕士生综合考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产品。具体来说,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设计的内涵以及研究内容;掌握创新设计的一般方法;了解冲突的概念、分类及其解决原理和冲突矩阵;了解技术系统进化的模式;掌握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平面问题的基础理论;掌握可靠性的统计描述和表达、产品可靠性指标,掌握根据正态分布的应力和强度分布函数计算零件的可靠度及系统可靠度的计算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及产品设计。

内容简介:

第一讲 现代设计的内涵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讲 创新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三讲 设计中的冲突及其解决原理 第四讲 利用技术进化模式实现创新 第五讲 弹性力学的基本理论 第六讲 弹性力学有限元法

25

第七讲 产品可靠性及其度量指标 第八讲 零件的可靠性设计 第九讲 产品和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第十讲 现代设计案例分析--面向数控机床群的智能移动机器人设计与研究 考核方式:笔试(开卷)+ PPT汇报

(33)课程名称:智能机械与机器人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智能材料结构的定义及应用前景,掌握智能材料结构中常用的驱动元件和传感元件的特性。了解机器人的分类和技术参数,掌握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理论、机器人轨迹规划的常用方法,了解机器人的本体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对机器人进行建模和分析。

内容简介:

第一讲 智能材料结构的定义和应用前景 第二讲 智能材料结构中的驱动元件 第三讲 智能材料结构中的传感元件 第四讲 机器人的分类与技术参数 第四讲 机器人运动学 第五讲 机器人静力学与动力学 第六讲 机器人的轨迹规划 第七讲 机器人本体基本结构 考查方式:论文

(34)课程名称:传感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传感器研究现状和本专业适用传感器的原理,着重介绍本专业专用传感器的设计、标定和精度分析,掌握专用传感器的设计方法。 内容简介:

第一讲 传感器技术概述、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第二讲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第三讲 电容式传感器 第四讲 电感式传感器 第四讲 压电、热电传感器

第五讲 光电、光纤、PSD和CCD传感器 第六讲 气敏、湿敏、离子敏、EC传感器 考查方式:开卷考试

(35)课程名称:摩擦学与润滑设计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26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机械工程实际中的各种摩擦学现象,掌握摩擦、磨损、润滑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而学会应用摩擦、磨损、润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机械零部件或复杂机械系统的摩擦学设计,在此基础上,掌握摩擦学的现代实验测试方法,此外,让学生了解摩擦学的发展趋势。

内容简介: 第1讲 绪论 第2讲 固体表面性质 第3讲 固体表面接触 第4讲 摩擦原理与设计 第5讲 磨损原理及设计 第6讲 流体动力润滑及应用 第7讲 弹流理论及其应用

考查方式:笔试(开卷)+PPT汇报;或读书报告++PPT汇报

机械工程计算动力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讲授机械结构和机械系统在各类瞬态载荷作用下动力学响应的数值分析方法。本课程由机械结构有限元动力学分析、计算碰撞动力学以及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三部分所组成。机械结构有限元动力学分析部分主要包括有限元的基本概念、机械结构的有限元离散、有限元动力学分析的基本列式、有限元动力学求解等;计算碰撞动力学部分主要介绍碰撞检测、碰撞响应等的数值模拟;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部分主要介绍利用多体动力学处理复杂机械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值仿真方法。本课程一方面注重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讲授,另一方面也结合机械工程研究和应用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及借助通用软件解决动力学问题的能力。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