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分享行为分析
在过去的20年中,基于因特网的虚拟社区得到了飞速发展,用户通过公告栏、聊天室等电子交流工具交换信息、共享知识。因特网使得知识分享采用以前不可能实现的网上团体会议的形式进行。这使得虚拟社区不必汇集其参与者便可进行知识分享。今天,越来越多的个人参与虚拟社区,以便获得解决工作中一些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许多组织开始认识到虚拟社区作为一个有价值的系统,对知识分享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虚拟社区与知识分享的概念
关于虚拟社区的概念,Rheingold首先指出:“虚拟社区”是“一群主要通过网络彼此沟通、讨论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充分的感情,分享某种程度的信息与知识,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个人关系网络的社会集合体”。Hagel和Armstrong认为虚拟社区是“通过因特网串联,以满足网友在幻想、兴趣、人际关系及交易需求的小团体”。Romm则认为,“虚拟社区是一群人由电子媒体相互沟通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本文采用的虚拟社区概念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由相互之间联系相对密切的人们所组成的虚拟生活共同体,并以共同的兴趣和利益为纽带,把身处不同地方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交流和分享知识的虚拟社会集合体。
对于知识分享,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和描述,其中包括“沟通”的观点、“学习”的观点、“知识互动”的观点,等等。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将知识分享的概念总结为:打破不同知识所有者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自由使用的过程。知识分享是一个沟通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提供者将其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外化,以获得某种有形或无形的收益;而知识接受者通过各种方式与知识提供者互动学习,吸收和获得知识。
二、虚拟社区中影响知识分享的因素: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和信任
虽然虚拟社区使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结在一起,但他们之间的知识分享并没有达到预期期望。著名学者Davenport和Prusak曾提出知识分享通常是不自然的,
因为人们认为知识是有价值的并且非常重要,储藏知识以及对从他人得来的知识持怀疑态度是自然现象。很明显,在培养虚拟社区方面的最大挑战是使其成员之间有分享知识的意愿。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来研究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分享行为。
(一)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社会认知理论是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社会认知理论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和认知的理论。一个人对以某种方式行动的认知力有两个基本决定性方面: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组织和控制预期行为的能力产生影响的信念,是潜在地影响做出知识分享决定的重要因素。
与奖励体制有关的结果预期同样是影响做出知识分享决定的重要因素。依据经济交换原则,个人将会以理性的自利原则行事。因此,当知识分享的结果超过其成本或达到其预期值时,知识分享将会发生。这就是为什么实践者会为实现成功的知识分享实施奖励体制。一方面结果预期表明:如果虚拟社区的成员认为他们会从知识分享中得到诸如货币奖励、提升或再教育的机会等内在利益时,他们将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知识分享态度;另一方面如果成员认为他们将会得到诸如自我满足感、社会认同或权利等外在利益时,他们同样会乐于进行知识分享。
(二)信任。虚拟社区是网络社会化的重要产物,在众多网络应用中发展极为迅速。虚拟社区以现实社区为原型,社区成员之间的交互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任关系,稳定良好的信任环境对于虚拟社区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信任,一个关于其他团队将会以可信任的方式行事并且不会利用自己团队弱点的潜在信念,已经被认为是影响知识分享的重要因素。知识分享是成员利用虚拟社区的主要动机。与传统组织不同,虚拟社区中成员是以共同的利益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并且没有共同的规范和常规作为成员和组织之间的纽带。因此,与传统组织相比,成员和虚拟社区之间的关系更容易破裂,缺乏面对面的沟通和法律保障使得虚拟社区的成员分享知识更加困难。因此,在虚拟社区中信任是重要的,它可以创造一个成员之间更加坦率交流的氛围,排除了机会主义行为。在该视角下,信任是维持虚拟社区存在性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信任划分为三个结构方面:以经济为基础的信任,以信息为基础的信任和以识别力为基础的信任,用于检查它们对个人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
三、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和信任对虚拟社区中知识分享的影响
知识分享是在一个组织中个人对其他成员传播已有知识的行为。早期的研究已经强调了影响个人知识分享意愿的多个因素,如:成本和利益、激励体制、外在和内在的动机、组织氛围等。为了探究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分享行为,我们利用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角色。
本文中,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作为个人因素的指示器,因为这两个因素对用户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信任是影响个人行为的重要环境因素,因为它可能影响组织的结构基础,减少组织的复杂性,并且创造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组织。
(一)自我效能和知识分享。自我效能是自我评估的形式,影响抉择采取何种行为,以及当遇到困难时,继续实施该行为的努力和持续程度,最终还影响行为的掌握。有高度自我效能意识的人比自我效能意识弱的人更容易实施相关行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自我效能,指出如果我们怀疑成功实施行动的能力,那么,对行动的积极结果预期是徒劳的。社会认知理论主张:只有知识分享的愿望对于实施知识分享是不充分的,知识的创造者必须有认知能力去完成它。这些能力包括:创造知识的内容、把个人知识贡献给组织数据库、在团体内或团体间通过正式的交流分享个人知识,或在个人之间进行非正式的交流。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在各种不同的信息技术使用背景下,自我效能是影响用户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拥有它,虚拟社区的成员就可以通过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形成社会网络,为与其他成员交流以及交换知识提供渠道。用户的知识分享自我效能对他们的知识分享有正面影响。
(二)结果预期和知识分享。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结果预期是关于自我行为的预期结果。结果预期由三个重要方面组成:身体影响、社会影响和自我估计影响。在每一种形式里,积极的预期都被看作是激励,因此,人们的行为能够通过这些不同的影响形式加以控制。个人行为将会导致积极的结果,因为个人将会以社会经济交换理论中的自我利益标准行事。因此,对于成功的知识管理,奖励体制是极其重要的。从中我们认识到:虚拟社区中的个人只有在期望得到满足时,才会实施知识分享。
(三)信任和知识分享。信任对于人与人之间以及团体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已在不同学科的研究中证实。本文采用的信任的定义是:“信任是建立在对他人行为预期的基础上的,它是合作或交换双方在处于不确定的状况下,仍相信对方可靠,认为对方不会利用自己的弱点、自己会得到正面结果的一种行为”。从虚拟社区的角度看,个人或他人具有分享已有知识的意愿是关键所在,信任是加强知识分享的有效方法。
信任不仅需要花费时间才能产生,而且易破裂。因此,需要特别关注信任的持续发展。根据关于信任发展的文献,我们进一步把信任分为三个阶段:以经济为基础的信任、以信息为基础的信任和以识别力为基础的信任。在虚拟社区中信任是建立在可获得的经济利益、成熟的组织结构和健全的管理体制基础之上的,吸引成员参与并信任团体。虚拟社区中的信任,在起始阶段是建立在可获得的经济利益基础之上。随着时间的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的信任将会转移到以信息为基础的信任上,最后,转移到以识别力为基础的信任上。
以经济为基础的信任是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上,并且害怕违反信任带来的惩
罚。因此,信任可以通过对成本和利益的合理估计形成。以信息为基础的信任是依赖信息,而不是依赖对惩罚的害怕或值得信任得到的奖励为基础。以识别力为基础的信任是由个人之间的感情纽带构成的,人们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内部关系和共同的识别力,使人们在一起工作,并形成了集体的力量。以识别力为基础的信任有利于有价值知识的分享和增强新知识创造的可能性。因此,在虚拟社区的背景下,信任对知识分享行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增强成员之间的信任机制,有利
于有价值知识的分享并创造新知识。
四、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基于因特网的虚拟社区已得到了迅速发展,而用户参与虚拟社区的主要目的是从中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因此,对虚拟社区中影响知识分享因素的分析变得尤其重要。
本文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从个人和环境的角度,分析了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和信任对虚拟社区中知识分享的影响。通过本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自我效能在指导个人行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知识分享。个人积极的结果预期能够促进他们分享所拥有的知识,因此建立奖励体制可以提高个人的结果预期,从而能够加强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分享行为。信任作为影响虚拟社区中知识分享的环境因素,对知识分享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成员之间良好的信任机制对于有力地促进知识分享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和信任对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分享都具有正面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