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节目主持人传播的主体第二节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角色: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理论包括角色学习、角色知觉、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规范、角色冲突、角色技巧等。角色扮演是核心,即角色承担者按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况遵循角色期待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三、角色对策1、坚持社会角色和自我角色的统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要求节目主持人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一样,忠诚地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抛弃个人私利和偏见,始终维护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自觉做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完成所担负的社会职责。2、建立主持人角色培育机制——先有栏目定位,再挑选气质、形象、语言等与之相符的主持人——先确定主持人,再量身打造节目3、挖掘主持人特质,为主持人度身定造栏目王小丫——《开心辞典》陈鲁豫——《凤凰早班车》崔永元——《CCTV春节联欢晚会》第五章节目主持人传播的主体第三节节目主持人的品牌价值一、品牌节目主持人的特征品牌——打算用来识别一个或一群卖主的货物或劳务的名称、名词、符号、象征或设计,或其组合,并打算用来区别一个或一群卖主和其竞争者。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品牌概念:——相对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观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接近性——相对稳定的质量和标准1、独特性(不可复制性)——过目不忘2、接近性——接纳和喜欢3、延续性——首因效应二、品牌主持人和名牌节目的关系1、品牌主持人是名牌栏目的影响力2、品牌主持人是名牌栏目的竞争力3、品牌主持人是名牌栏目的生命力品牌栏目——惯性收视——忠诚度三、品牌节目主持人的培育机制1、创制激励——建立一整套品牌主持人产生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并赋予主持人必要的创造权力2、传播造势传媒的影响力——平台——广告3、精心包装4、品牌延伸第六章主持人传播与受众第一节大众传播中受众观念的转变受众(audience)——最初指演讲的听众,后来也兼指戏剧、体育竞技的观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信息通过机械复制,受众大大增加,受众也不需要和传播者处于同一时空。现在意义的受众——大众传播信息接受者的总称。一、西方媒介受众观念的发展1、被动的受众大众——乌合之众(布卢墨):——大众分布广泛——大众是个不知名的群体——大众互不往来,很少沟通——大众独断专行,很难采取一致行动魔弹论2、主动的受众(1)传播流:由新闻媒介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过程。——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2)“使用与满足”理论微观层面上的关注类型:1)打发时间,解闷消愁2)人际关系3)监视环境4)确认自我新的受众理念:1)作为社会成员的受众2)作为市场的受众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二、中国媒介受众观念的发展1、对象期受众是宣传、教育的对象。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开播2、用户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媒体本位论动摇,受众主体意识觉醒,受众和传者平等的身份出现在传播中。3、权利主体期90年代初,——受众从传播的“靶子”成为传播服务的“主体”——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的“弱者”成为决定传播效果的“上帝”三、广播电视受众特点1、人数众多基本受众参照受众特约受众潜在受众2005年,全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5.81%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26亿户全国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4.48%10岁以上广播听众4.21人2、隐匿分散3、差异明显受众个体差异五种(美国传播学者梅尔文德弗勒):——心理因素的差别;——个人条件和后天环境形成的差别;——个人所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立场、价值观念、信仰等方面的差别;——由不同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人们在个人特性上的不同,决定人们在理解客观事件方面的差别:——由于对客观事件理解不同而形成的稳定见解,又影响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选择与解释。4、随机多变受众的收视习惯受社会因素、节目议程安排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但受众进入或退出传播交流活动,是自由和随机的5、动机复杂动机影响行为消遣型实用型欣赏型批评型对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偏好第六章主持人传播与受众第二节受众对主持人传播的心理期望随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主持人传播的影响必将扩大和加强,受众对主持人的依赖程度将会随之大大提高。传媒要尽可能多地争取受众,就必须强化受众对传媒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的深层依据就是受众的心理期望。一、受众期望的内容及其实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受众的需要是动态的:——随时期、时间的变化而不同——需要的内容会发生变化由于受众是有需要的,因此会对媒体产生一定的期望,即受众对媒体满足其需要的希望和要求。受众期望:期望的目标——即期望从传媒所获得的满足需要的内容。期望水平——即期望从传媒获得需要满足的程度。期望值——即受众根据经验判断某一传媒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概率。二、受众期望的形成1、受众心理结构和传统行为模式受众心理结构——指反映民族心理共同倾向性的民族成员的一般心理结构。根据与文化和行业模式的关系划分为:深层结构——积淀于心理结构深处,不易变化且影响和控制表层结构的心理内容组成的结构层次;表层结构——受到深层结构的影响并与行为模式有直接关系的心理内容组成的比较表面的心理结构层次。中国:文明样式(男耕女织、傍水而居)——乡土意识(浓厚)——感情表达方式(含蓄)对主持人:温婉蕴藉、入情入理——古典意味、人文情趣2、受众个性解放程度3、受众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三、受众基本心理期望“三解论”——20世纪90年代初期: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是解闷(晚会热、综艺热、周末热)——90年代中期: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是解气(新闻热、焦点热、曝光热)——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是解惑(讲坛热、探索揭秘热、访谈热)总体表现:受众的收视心理随社会环境变化具有多样性、变化性、差异性,同时也有稳定性、一致性和普遍性国内学者观点梳理:1、求新心理基于人们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不断兴趣”主持人心的面孔、发型、服饰等2、求近心理——地域接近——心理接近3、求知心理基于媒体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受众希望获得新知,要求主持人具有文化气息,且高自己一筹。4、求情心理情感需求是受众心理日渐成熟的体现。5、求乐心理娱乐消遣是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6、求同心理求同——受众在对视听对象的具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而深深地被视听对象所感动、所吸引,从而在受众与视听对象之间,从情感、意志到思想达到契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