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温江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研究

2020-10-23 来源:钮旅网
温江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研究

区委12届3次全会提出了“优二兴三、一三互动”的产业发展方向,并明确指出,要牢牢树立现代服务业是温江产业“未来的希望”、是温江富民强区的必由之路的观念,充分利用大成都的资源平台,围绕打造大城西城市副中心的目标,加快推动三产由零星散落向特色集群提升转变。为此,我局组织课题组专门就温江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持续快速增长,总量上台阶。

2004年以来,全区服务业以两位数的年均速度快速发展,达10.1%。2006年服务业总量突破30亿元大关达30.98亿元,比2004年净增6.08亿元。

2004年—2006年服务业增幅及总量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增幅(%) 12.6 7.1 10.6

总量(亿元) 24.90 27.33 30.98

2、种类丰富,内部结构进一步改善。

随着温江区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人民商场、国美电器等商贸企业,仁和春天大道、香瑞湖等房地产业知名品牌,传媒、信息等新型行业的店企纷纷入驻

温江。目前,新型行业中零售业已形成了以大型商场、综合超市等聚集的现代物流布局,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12.5%;房地产业已形成了旅游复合地产、高档住宅区为代表的房产格局,占服务业比重达14.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2.43亿元,同比增长9.0%,零售业增加值达3.89亿元,同比增长12.4%,房地产业增加值4.41亿元,同比增长11.0%。

3、投资规模加大,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2006年,新引进项目主要分布在商贸、房地产、旅游等行业,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78.6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5.0%,进一步夯实了温江区服务业发展基础。

4、对税收的贡献比较明显。

2006年温江地方财政收入达11.6亿元,其中,国税收入为0.8亿元,地税收入(主要来自服务业)为4.4亿元,财政部门组织收入6.0亿元。按行业分,服务业创造的税收收入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42.9%。

5、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充分就业。

2006年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8.9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的比重达40.2%,分别比2004年和2005年提高4.6和4.4个百分点,是工业从业人员的1.3倍。

2004年-2006年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情况 单位:人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从业人员合计 202941 210734 222708

农业 69496 68995 58002

工业 29557 34213 39430

服务业 72320 75397 89602

二、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业总量偏小,比重偏低。

从近三年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来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较快,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三年间共下降4.3个百分点,2006年仅达32.0%,这与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达65%和55%的经济结构相比,我区服务业的发展还显得非常不足。

2004年—2006年主要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单位:%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农业 10.8 9.7 8.7

工业 42.5 46.3 49.7

服务业 36.3 33.4 32.0

从2006年成都市十九个区(市)县的情况看,温江服务业总量排第十一位,占GDP比重排第十六位。在第二经济圈层中,总量排第五,占GDP比重排第四位。与相邻的双流和郫县比,总量分别相差66.12亿元和3.97亿元,比重分别低10.2和2.9个百分点。

2、服务业企业规模不大,产业关联度低。

从占服务业比重较高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房地产等行业看,上规模的企业不多。截止2006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仅有1家,住宿餐饮企业6家,年销售上亿元房地产企业7家。虽然有苏宁电器、人民商场入驻,丰富了温江零售业的行业和种类,但因其总部未在温江,给温江带来的收益很小。其次,企业服务水平不高、地方特色不浓,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传统领域。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的可持续能力差,自身产业链接力不强,与一二产业互动不够,如餐饮行业没有更好地带动旅游、休闲、娱乐等行业的发展。

3、内部结构不优,新兴行业发展滞后。

一是行业结构不优,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兴服务业行业发展滞后。温江区拥有花木资源、鱼凫文化资源,但开发利用不够,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业等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科研教育等基本属于非赢利行业,自主发展不足。二是组织结构不优。温江区现代服务业的物流业、信息产业等有发展,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不高。

2005年、2006年服务业主要行业总量、比重 单位:亿元,%

2005年 比重 2006年 比重

服务业 27.33 — 30.98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67 6.1 1.78 5.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0.33 1.2 0.38 1.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0.57 2.0 0.66 2.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49 1.8 0.54 1.7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99 7.2 2.12 6.8

教育 2.19 8.0 2.38 7.6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45 5.3 1.65 5.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94 3.4 1.05 3.4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34 8.6 2.65 8.6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小。

从收入来看,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别为6030元、6392元和7156元,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从地区生产总值中居民消费的构成看,2006年,城镇居民消费 18.59亿元,增长31.6%,农村居民消费6.65亿元,下降15.1%。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结构来看,2006年,农村实现商品销售额7.81亿元,增长9.3%,增幅低于城市高达1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占全区总人口的44.4%,所占商品销售的份额仅有39.6%。

2004年—2006年城乡收入比较 单位:元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10375 11256 12508

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 4345 4864 5352

差距 6030 6392 7156

三、对加快温江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按照成都加快成都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的空间布局的战略要求,温江作为“四城”中的“西部文化休闲城”,应主动对接成都市发展需要,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壮大。

1、加强宏观调控,推进现代服务业基础建设。一是编制规划,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引导。加快修订和完善温江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规划,建立现代服务业规划体系,明确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做到各项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相互配套。二是制定政策,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氛围。尽快出台加快温江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市场准入、税收、资金、用地等方面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重点扶持力度,吸引民间资本、银行信贷对现代服务业的重点投入,

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三是加强领导,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组织保障。由于服务业覆盖面广包括14个门类和1个大类,涉及的部门较多,管理和协调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问津的情况,建议新设立现代服务业发展局,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服务保障。四是加大招商,用项目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提档升级。依据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重点引进、包装宣传一批市场前景好,适合温江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的项目。

2、聚集整合资源,打造“成都休闲游乐最佳体验目的地”。温江区作为成都市的近郊区,虽然没有都江堰市那样的自然文化遗产作为支撑,也没有双流县的航空产业作为发展基点,但温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13万亩的花木基地“天然氧都””这一亮点与基石,建议把温江打造成“成都休闲游乐最佳体验目的地”。一是点燃“天然氧都”亮点,吸引市民观光休闲。“国色天乡”第一期项目运营以来,已经吸引近300万人次游客到温江,如果能以“市民休闲后花园”加大宣传,吸引更多成都市民到温江享受“天然氧都”空气。二是依托项目,建设独具特色的乡村酒店和休闲会所。建议区上在规划上,把13万亩花卉的发展与三产业的发展布局结合起来,依托国色天乡、云湖天乡、金马西湖等大型旅游项目,打造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乡村酒店和高级休闲度假会所,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体验旅游、商务旅游,吸引各个层次的市民前来住宿、观光和休闲娱乐。三是整体包装,打造大城西特色餐饮区。西延线美食片区,年创造出了销售额高达150亿元(报道数据)的奇迹,为金牛区的税收作出了显著贡献。为此,可以借鉴成都西延线经验,给予资金、土地上的支持,在整体包装和宣传营销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大城西特色餐饮区。四是以“多赢”思路为主导,加强推

进产业互动发展。建议区上实行“强强联合策略”,一方面出资让花木业主建设完善花木园艺场的硬件设施,打造特色花卉休闲观光园,另一方面引进和引导成都著名餐饮企业以租用等方式入驻,并给予政策或奖励。这样既可以解决餐饮业发展的土地问题,也促进了花木园艺场的升级换代,实现花木、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间的互动“多赢”。

3、依托科技园,拉动创意产业园、总部经济并驾齐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行业的利润在“设计——生产——销售”三个环节呈“微笑曲线”,利润集中在设计和销售环节,建议在发展新型工业的基础上,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不断形成和扩展专业化的区域市场,集中形成核心产业,众多企业相互分工合作,组成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其他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区内集聚,形成生产、销售、服务相互衔接的专业化区域市场,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一是引进脑力资本,建立创意产业园。着力延伸工业的上游链条,在政策和资金上提供优惠,吸引时尚设计、影视传媒、广告策划、数字网络、摄影美术、动漫游戏、文化艺术、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金融保险、风险投资、信息咨询等企业及个人工作室入驻园区,为工业园区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成为温江区经济的增长点。同时学习《云南印象》带动了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双发展的典型经验,以人才带动产业,吸纳文化体育产业高新人才人入住创意产业园,结合温江区现有的四川省舞蹈艺术学校等文化艺术资源,推动温江区文化传媒产业高位起步。二是建立总部经济园区,形成产供销一体经济带。温江食品、医药、印务三大主导产业可以借鉴义乌市产

销一体经验,紧紧抓住工业的下游链条,利用现有的会展资源,建立交易中心,形成专业市场,获取更多的利润。

4、借助高校的入驻契机,大力发展校园经济。温江现有高校7所,在校师生数高达5万余人,高校的入驻对温江来说,同时拥有了智力和人力资源。校园经济如何发展,重庆的沙坪坝区的经验对温江有较多的借鉴意义,其区位、环境与温江都有很多类似之处,沙坪坝区现有 12所大学,在校大大学生8万多人,沙坪坝区以发展科教文化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的目标,实现了骄人业绩。建议温江区发展校园经济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周边农民进行培训,提升服务档次。加快餐饮、服装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目前每个学生的每月平均生活费用为300元,吸引其中200元在校外消费,按九个月计算,每年将带来近1个亿的收益。二是与大学实现资源共享,享有大学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一方面把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让群众感受大学氛围,潜移默化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另一方面,大学的文艺资源为地方服务,目前大学的文艺团体参与了温江的新春等假日活动,丰富了温江的精神文明生活。再次,温江有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共计37.51万人,其中高校师生人数达5万余人,属于“智力高密度区”。为此要留住高校人才在温江创业,提升“智力高密度区”的含金量。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入驻、创办证券交易所、发展金融产业、现代咨询业、医药产业,丰富温江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内容,促进现代服务业更高层次发展。三是以科技园的建设带动大学科技园建设。政府、大学、企业三方面合作,建立与创意产业园配套联动的中医药大学产业园、西南财大金融服务园、高新科技孵化园等,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通过校企自我链接,促使科技直接转化成温江发展的生产力。

5、完善配套与政策,变“睡城”为“税城”。“住在温江”的品牌效应,吸引了大量成都人和外地人在温江购买住宅。目前新城区的房地产销售势头正旺,但能否把购房人留下温江生活消费是促进温江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契机。现在购房人部分是投资,部分是自住,加之新城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新城区暂时没有形成商气和人气,投资人无法将房子转手,入住的人没有地方消费,到了夜晚,新城区如同“睡城”。新城区2020年未来规划人口将达40万人,随着人气和商气的聚集,新城区的服务业的蛋糕将不断做大。新城区入住的人群基本上由高文化层次、高收入两大人群构成,根据这两大人群进行消费定位,建议区上以珠江国际投资项目等重大商务项目为依托,建设一批以总部大楼、高档写字楼等为代表的特色楼宇,吸引企业区域总部、研发设计中心、结算中心、行业协会组织等机构入驻,大力发展金融、中介、咨询、法律、会计、信息等专业服务,打造“成都西部生态商务中心”。同时,尽快完善新城区的配套设施不断拓展文化、餐饮、高档用品、娱乐等不同的消费市场,使“生活温江”像“住在双楠”一样成为成都市民向往的高品质生活区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