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闻学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经验

2024-07-18 来源:钮旅网
新闻学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三大亮点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

“三个面向”:面向地市级媒体;面向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工作;面向各级文化传播公司和网络传媒公司。

“四能”人才:能在新闻传媒及其他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公司从事新闻报道与写作、新闻编辑、视频节目创作与摄制、媒介经营与管理;能在互联网站从事信息采集与网络编辑;能在各类企业从事文化建设;能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

专业委员会与专业同步诞生。七位成员由院、系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组成(肖云儒、张书省、贺信民、王斌、李培元、袁秋香、杨军),或为著名学者,或为高校资深教授和媒体资深专家。

专业委员会的三大作用:指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指导专业建设;结对“传帮带”,以老带新,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授课水平;指导帮助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3.四个标志性成果

一个基础优势:作为本科基础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07年获省级高职重点专业;

一个优秀团队:平面媒体教研室06年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一位教学名师:李培元教授06年获校级教学名师;

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青年讲师唐艳艳07年获第二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

二、四大特色

1.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新闻学专业分别针对平面媒体(报纸、杂志)和电波媒体(广播、电视)的人才需求,建构课程体系,形成了以“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为基础平台,以“新闻摄影—新闻编辑—报编实务—新闻评论”为平面新闻课程模块,以“广播电视新闻—电视摄像与剪辑—电视访谈节目—电视节目策划—播音与主持”为广电新闻课程模块,配套校内实训基地,能够完成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的模拟运作,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2.完善校内“拟态环境化”实践教学体系

以国外“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校内非线编实验室、电视台、广播台、平面新闻实验室、新闻苑、暗室等6个实验室及多媒体教室和机房,按照实践教学大纲,强化“实战”训练,使学生在校即能获得“第一份工作体验”。

3.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用

专业实习分职业资格培训、集中实习、分散实习三个阶段,衔接合理,每个阶段都有固定的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制定有详细的计划,实行“双导师制”,由媒体中级以上从业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本专业派出讲师以上教师担任理论指导教师。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填写实习登记表,撰写实习报告,提交实习单位鉴定,最后由指导教师负责给出成绩,进行总结表彰。

第一阶段,聘请媒体资深专家来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培训,由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进行认证。

第二阶段,由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安排学生集中在陕西广播电视报实习,完全由学生制作出版一期报纸(专版)。

第三阶段,新闻专业与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共同推荐学生到合作媒体进行实习,或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

2005级79名新闻学专业学生在第六学期的专业实习中,接受了职业资格培训,并获得了培训合格证;2008年6月5日采访编辑出版了多达88版的《陕西广播电视报〈高考直通车〉》专版。还在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陕西广播电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阳光报、宝鸡日报、渭南电视台、随州电视台、商洛人民广播电台、延川电视台等28家媒体和网站、广告公司进行实习。由于专业实习期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部分学生未能保存实习作品,现有51名学生提交实习作品970余篇,人均19篇。

4.人才质量良好

人文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新闻学专业学生重视政治理论学习,积极要求进步,党课学习和组织发展工作一直走在全校前列。该专业05—08级在校生285人中,有221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参加党课学习的有205人,发展学生党员34人(正式15人、预备19人)。

07年12月参加国家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2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2人获二等奖;参加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大赛,1人获二等奖。反映校园文化建设新闻作品获“陕西高校新闻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其他校园活动奖8项。

截止2009年3月应届毕业生79人:通过大学英语四级16人、六级1人;获得计算机二级证书25人;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9人;获得新闻职业资格证书79人;签约就业60人,占应就业人数的8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