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

2021-08-13 来源:钮旅网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

作者:王新亮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5期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民营企业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给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民营企业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经营方式和理念也在不断完善,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逐渐丰富,对于管理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内部审计风险就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因此,深入分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和控制对策,对于促进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一般特征

在分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之前,有必要首先对内部审计风险的一般特征予以明确,这样才能帮助民营企业及时发现内部审计风险,进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的发生,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般来讲,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 内部审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内部审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就算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也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1]。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不管民营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具有多高的专业素质,内部审计风险都不能完全消除。所以说,在民营企业发展实践中,内部审计人员只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通过专业的操作来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发生的频率。

2. 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可控制性

尽管在民营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内部审计风险会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环节,但是,内部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2]。也就是说,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行业素质,对民营企业潜在的审计风险进行预先判断,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的发生,或者通过合理的程序和方式,将内部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所以说,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 对于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直以来,民营企业都将经营的重点放在主营业务之上,工作的规划和开展也都围绕如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对于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工作一直处于忽视的状态。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传统经营理念的综合影响,当前民营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也一直保留着原有的工作作风,不重视审计和监督工作,对于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更是可有可无[3]。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从事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欠缺一定的风险控制意识,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工作意识,才能实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工作质量的整体提升。

2. 缺乏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

在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工作一直不被重视,甚至有些民营企业的审计人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即使意识到了,在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机制构建过程中也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因此,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是当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4]。除此之外,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有些民营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但是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对于审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有效解决,无法真正发挥风险控制的作用。

3.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对于民营企业,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民营企业来说,其主要问题就是生存和发展,如何将主营业务不断扩大,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而有些民营企业尚不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因此在人才的引进方面还存在短板,很难吸引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方面的优秀人才,从事风险控制工作的一般都是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绝大多数都是没有经过专业院校培养的,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一直采用较为传统的审计形式[5]。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要想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工作卓有成效,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水平上的局限,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致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体系滞后于社会发展,影响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对策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并不会从根本上消除,但是却可以通过专业的审计方式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而民营企业在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能一味的追求形式,应该采取一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总体来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降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1. 积极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机制

对于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来说,造成内部审计风险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机制,针对这个问题,民营企业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健全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具体来说,民营企业应该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程序进行规范,及时建立评价监督体系,注重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内部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从根本上控制审计风险的发生。除此之外,民营企业还应该针对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内部审计方案,然后严格按照审计方案实施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做好分工,确保内部审计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出现错误,从而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几率。

2. 健全相关法律,确保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从当前的内部审计工作形式来看,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都处于一种较为随意的状态,审计工作杂乱无章,没有规矩可循。因此,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体系是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所以,为了构建起科学的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将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6]。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过程中,不规范的工作形式是十分常见的,如果缺乏科学的法律监督体系,任由这种工作方式和审计形式发展,将会给民营企业工作带来较大问题,随着民营经济体量的提升,长期以来的传统内部审计工作方式将难以为继,健全民营企业审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倒逼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改革,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发展。

3. 不断强化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财务管理与审计监督会产生大量数据,在人工操作模式下,不仅容易出现漏洞,也容易出现审计安全隐患。对此,要积极引入现代审计工作

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提升审计水平。在内部审计系统开发和应用上,要结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寻求合适的信息化审计工具,并根据审计实践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满足当代民营企业审计工作需求。

4. 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责任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明确工作责任对于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开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要强化落实责任,由于内部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十分容易出现审计漏洞和问题,要进一步落实审计责任,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具体职责,发挥责任机制的约束和指引作用,提升综合管理效能。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实践中,要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审计人员,对于审计信息的整合与统计,都要有明确的责任指向,尽可能减小内部审计中的机制风险,最大限度的控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有效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民营企业应及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对策,提升抵御内部审计风险的能力,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