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第一章 审计总论
1审计的定义:审计是由有胜任能力的独立人员对特定的经济实体的可计量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价证据。
2审计定义包含的要素:胜任的独立人员、系统过程、管理当局认定、既定目标准、审计证据、客观性、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审计基本要素:审计主题、审计对象、审计依据、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
3认定是指被审计组织的管理当局对本组织的经济活动和事项。
认定包括五类:存在或发生、完整性、权利和义务、估价或分摊、表达与披露。
按主体来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民间审计
4审计的分类 按审计内容分:财务报表审计、管理审计、合规审计 按法律义务分:法定审计、自愿审计
按检查范围分:专项审计、全面审计、综合审计
5审计流程: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
审计计划阶段工作:预备性检查、进一步考虑客户的可接受性、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重大错报风险评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具体 外勤审计工作计划、召开审计实施前会议。
审计实施阶段工作:执行对客户内部控制的测试和对一些交易的实质性测试。
审计报告阶段工作:出具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风险作最终评价。
6审计产生的原因: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 客观原因:受托责任的存在。
7审计在受托责任关系中发挥功能的机理:四种观点。 (一)、信息论。
存在对审计的需求,是因为审计具有改善财务信息质量和通过信号传递有效配置财务资源的作用。审计的本之功效是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和增加财务信息价值。 (二)、监督论。
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不完全一致,产生了监督代理人,抑制其机会主义行为的需求,审计就承担了这种监督的社会角色。 (三)、保险论。
由于风险转嫁理论与实践存在的合理性,审计是一种保险机制,将企业经营失败和投资者决策失误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转移给审计师,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险,以补偿他们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 (四)、冲突论。
财务报表的提供者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之间,以及不同使用者之间,存在现实的或者
623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2
潜在的利益冲突,审计就是协调这种冲突的活动。
8审计的发展历程包括: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
现代政府审计模式:立法型模式、司法型模式、独立型模式、行政型模式。
查证防弊阶段(英国式审计)——详细审计
特点:简单重复,工作量大,效率低,成本高 民间审计发展 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美国式审计)——抽样审计 特点:依靠经验
财务报表审计阶段(制度导向审计)——抽样审计
第二章 审计职业规范
1 审计业务准则 职业道德准则 审计规范体系 质量控制准则 后续教育准则
充分的技术培训和精通业务 2 一般准则 独立的精神状态 应有的职业谨慎
10条原则性的公认审计准则 恰当的计划和监督 (三段式审计准则) 外勤准则 对内部控制的充分了解 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报表是否按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编制 报告准则 公认会计原则本期采用是否与上期一致 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对财务报表整体性表示意见
3美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分为四个层次:职业行为原则、行为手册、行为手册解释及 职业道德裁决。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包括《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 一般原则
专业胜任能力和技术规范 基本准则 对客户的责任 对同行的责任 其他责任
1独立性 2专业胜任能力 具体要求 3保密
4收费和佣金
5不得有与执行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 6协调接替前任注会的审计业务 7不得进行广告、业务招揽和宣传
623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3
4 1 AICPA要求3年内累计完成120小时的后续教育,并且每年不得 少于20小时
后续教育准则 2 IFAC要求后续教育每年至少为30小时,或者3年至少为90小时 3 我国规定,3年累计不得少于180学时,每年不得少于40学时, 接受脱产教育3年不得少于120学时,每年不得少于20学时
会计准则及国家其它财务会计法规 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 独立审计准则及其它职业规范 与职业相关的其它法规
职业所需要的其它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 审计行业管制
1我国取得注会的条件和要求:具备大专或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会计、审计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在连续五年内通过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及大综合考试,并且具有两年以上的审计职业经验。 2 独资型会计师事务所 合伙型会计师事务所① 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型 有限责任合伙制② 我国只采取①②两种形式 专业服务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型会计师事务所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质——行业自律组织
1、加强自律性监管、指导、监督注册会计师公证职业,严格遵守职 业道德规范。
2、加强职业标准建设、强化业务指导、不断提高注会执业水平。 注册会计师协会职能 3、认真组织注会考试,完善后续教育制度。 4、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注会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改善注会执业 环境。
5、提供必要的专业援助,努力维护注会的合法权益。 6、加强行业与国际组织、执业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形成了包括自我管制与政府管制在内的多4 政府管制模式
层次、全方位的行业管理体制。在我国,财政审计管制模式 自我管制模式
部门、国务院证券监督机构和工商行政管理部 独立管制模式
门可参与审计行业的政府管制。
会计师事务所(含相关机构)的审批职能 注册会计师的注册与审批职能
财政部门管制 审计准则(包括其他执业准则、规则)的审批职能 注会及证券期货资格考试的有关职能 对注会及事务所的监督检查职能
623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4
其他职能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商登记、业务范围监督。
国务院证券监督机构:只具有对部分事务所行使部分行政处罚的权力。
第四章 审计人员法律责任
1 被审计单位负有一下会计责任:1、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2、保护本单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3、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与完整。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 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 经营失败是指企业由于经济或者经营条件变化,而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预期,造成无法归还 贷款。
审计失败是指审计人员由于缺乏职业谨慎或没有遵循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形成或发表了错 误的审计意见 违约 3产生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原因包括社会原因和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 过失 欺诈行为
623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5
4重要性和内部控制有助于区分审计人员的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
如果财报中的错报或漏报是重大的,审计人员因疏忽而未查出,造成重大后果, 重要性 称之为重大过失。
如果财报有多处小额的错误或漏报事项,但综合起来对财报造成了重大影响, 称之为普通过失。
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但审计人员应当发现,由于疏忽造成了重大的错报 内部控制 或漏报事项,审计人员将负有重大过失责任。 如果内部控制制度本身非常健全,但职工串通舞弊或管理当局超越内部控制,导 致内控失效,审计人员因这些隐蔽性很强的舞弊行为而导致的错报或漏报, 审计人员只需负普通过失责任 5、审计人员法律责任推断流程图 开始 未查出的错误或舞弊 没有过失 否 重大吗
否 是 是 分析性程序能揭示出来么? 内部控制失效了吗? 是 否 是
普通过失 运用了实质性测试了么?
否 是 审计人员是否串通? 欺 诈
否 重大过失
623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6
第五章 审计目标、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1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内容:总体审计策略、具体审计计划、分析表、问题备忘录、重大事项概要、询证函回函、管理层声明书、核对表、有关重大事项的往来信件以及被审计单位文件记录的摘要或复印件等。
2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审计过程记录,审计表示及其说明,审计结论,索引号及页次,编织者姓名及编制日期,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其他说明事项。
1 是链接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
2 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 3审计工作底稿的作用(防火墙) 3是解除审计责任、考核审计质量的依据 4 是审计质量控制与监督的手段 5 是后续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体目标(一般目标):公允性是它的核心概念 4 审计目标分为 具体目标 特殊审计目标
1 财务报表是否按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编制
总体目标 2 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发生——已记录的交易事项已发生并与主体有关 与所审计期间的交易和 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被记录
事项相关的具体审计目标 准确性——与已记录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和其他数据已被 恰当的记录
截止——交易与事项已被记录在正确的会计期间 分类——交替事项已被记录在恰当的账户中
存在——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存在
权利与义务——主题拥有或控制了资产的权利或承 担了负债的义务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具体审计目标 完整性——所有当记录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已被记录
估价或分摊——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以恰当金 额纳入财务报表,并且相应的估价 或分摊调整已被恰当的记录
发生及权利与义务——已披露的事件、交易和其他项 目已发生并与主体有关
完整性——所有应当纳入财务报表的披露已被纳入 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被恰当的列报和描述、 并且披露被清晰的表达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具体审计目标 准确性和估价——财务和其他信息被公允地并以恰当
623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7
金额披露
5 认定是指被审计组织的管理当局对本组子的经济活动和事项提出的陈述、断言与声明。 存在或发生 完整性 认定分为 权利和义务 估价或分摊 表达与披露
6 审计证据是指被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证明审计事实真想,形成审计结论的证 明材料。
审计证据=基础会计数据+确证性信息
含义: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要求被审计数据的数量足 以支持审计意见的形成。
充分性 注意:判断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要注意考虑重要性、内部控制 系统的有效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等问题。
含义;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 易、账户余额、列报披露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 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7 审计证据的特征 (详见后面批注)
适当性 注意:判断审计证据的适当性要考虑实施的审计程序和搜集 的审计证据是否能够有效的支持某类认定,与具体审 计目标是否相关,还要考虑证据的类型、来源的可靠 性、证据的失效性、证据相互间的印证性和内部控制 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因素 相关性指的是审计证据必须和特定的审计目标相关。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应当考虑 1、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与其他认定无关 2、针对同一项认定可以获取不同来源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
3、与某项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代替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
证据的类型 证据的来源 在确定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时,应当考虑 证据的时效
证据间的相互印证性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8 八个方法搜集审计证据 检查记录或文件 函证
检查有形资产 重新计算 观察 重新执行 询问 分析程序 623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8
第六章 审计风险与重要性
1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是一种不可完全避免的客观存在,但可以适当控制。
审计风险分类:重大错报风险、可接受检查风险。
2 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在AR既定时,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 AR=MMR×DR 险成反向关系。 审计风险模型的作用: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过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的会计 报表存在错误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一是将审计的视角从会计系统扩展到更广泛的经营管理领域。 审计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二是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与分布。
三是优化配置审计资源,避免在某些领域审计过度或不足。
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通过模型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是否为低风险,若接受的检查风险低,则确定重要性水平为低,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程序的范围是否扩大。
3 可接受检查风险:指某一项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它错报是重大的,但审计人员存在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4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者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1、重要性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
2、重要性是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 理解审计重要性的特点,要把握以下几点 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4、重要性和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 需要合理地运用职业判断 设定时的原则 要兼顾审计效果与效率
审计重要性的评估原则
评估一项错报 要同时结合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及性质 是否重大的原则 不能忽视小额错报或漏报的累积影响
要从财务报表和交易账户两个层次加以考虑
5 审计重要性的运用
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要考虑以决定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和类型,进而设计应 执行的审计程序。
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为决定所发现的错报或漏报是否足够重要,从而应否作为审计
623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9
调整或重分类建议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时,也需考虑重要性。
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必须根据所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决定是否需要修正初始重要性水 平,进而评价是否已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总体审计风险维持 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
6 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三者之间的关系。
开始
评价重大错报风险
是 否 高风险
提高检查风险 降低检查风险
提高重要性水平 降低重要性水平
减少审计证据 增加审计证据
7 单项重要性水平(单个错报或漏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审计重要性水平分类 汇总重要性水平(两个或多个错报或漏报的共同作用对财报的影响)
第七章 接受委托、审计计划与风险评估程序 1
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评价自身的独立性及专业胜任能力 接受委托时审计人员的工作 与前任审计人员进行沟通 与老客户续约中的沟通 非常因素的考虑
是否与被审计单位各组成部分签约的考虑因素
623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10
2 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经济合同的性质。
3 审计人员通过实施以下三种风险评估程序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 实施分析程序
观察和检查
4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被审计单位的行性质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准则的选择和运用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第八章 内部控制与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1 内部控制理念发展的几个阶段
内部控制阶段 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结构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管理框架
战略目标 2 企业的风险管理框架四类目标 经营目标 报告目标 合法目标
内部环境 目标制定 事项识别 八个要素 风险评估 风险应对 控制活动 信息和沟通 监控
控制设计测试 重新执行相关控制程序 3 控制测试的内容 具体包括 进一步观察
控制执行测试 相关记录的检查与测试
控制测试的手段: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穿行测试(了解阶段运用)
4 在什么时候改进行控制测试?
一、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二、仅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5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后,把结果记录到工作底稿上,以供下一步控制测试和重大错报风险
623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11
评估之用,评估方法分为:内部控制备忘录、内部控制问卷调查表或核对表、内部控制流程图。
6 同部控制测试:指了解阶段穿行测试与控制测试阶段结合在一起。
7 内部控制测试的作用:进一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记录结论,根据初步判定,考虑是否需要对前面作的初步评价进行修改。
8 控制测试与重大错报风险之间的关系 了解被记录了初步评价重开始 审计单解的情大错报风险 位及其况 并记录结论 环境
是 否 需 要 否 进一步降低 某些认定的 风险
是
证 据 能 否 取 得 ? 是 否 否符合成
本效益原
则?
是
执行控制测试
进一步评估重大
错报风险并记录
结论
设计实质性审计程序 623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12
第9章 交易循环及相关的控制测试 1
各类交易因具备的主要控制活动 交易授权 (控制的基本手段或关键控制点) 职责划分
凭证与记录控制 资产解除与记录使用 独立稽核
2
收入循环的控制测试 1销售业务 接受客户订单、批准赊销信用、按销售单供货和装运 货物、向客户开展账单、记录销售等业务环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
包括:催收贷款、办理和记录现金和银行有款收入、 转销应收账款或预售货款、办理和记录退货及 2 收款业务 销售折扣和折让,确认和注销坏账、提取坏账 准备等业务环节
3 主要控制目标:实现当期销售业务和收款业务记录的真实性,即存在与发生认定、入账的完整性、金额的正确性、归属期间的正确性、截止的恰当性、以及披露与列报的正确分类和列示。
4 销售业务的关键控制点:1 适当的职责分离。2、正确的授权审批。3、充分的凭证和记录。 4、凭证的预先连续编号。5、按月付账。6、内部稽核。 5
1 职责分离控制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及常用控制测试程序 2授权审批控制
3 会计记录控制 4 寄收对账单控制 5 内部核查程序控制
3支出循环的控制测试(采购付款循环和生产循环的统称)以下两项:
1采购与付款业务 包括:请购商品和劳务、编制订购单、验收商品、储存保管商品存 货、编制付款单、确认与记录负债、付款、记录现金与银行 存款支出等
2生产循环的主要业务活动 计划和安排生产、发出原材料、生产产品、核算产品成本、 储存产品、发出产成品
3支出循环的控制目标:实现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入账期间和截止的正 确性,披露列示的恰当性。
4 关键控制点:职责分工、预算批准、授权执行审批、账薄记录、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623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13
的划分、盘点清查、维护保 管、成本费用核算、审核对账等。
4筹资与投资循环。 (两业务、一目标、一关键控制点) 偿还本息或分派股利 审批授权 1筹资业务的主要业务活动 签订合同或协议 取得资金
计算利息或服务 审批授权
2投资活动的主要业务 取得证券或其他投资 取得投资收益
转让证券或收回投资
存在与发生 完整性 3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内部控制目标 权利或义务 计价和分摊 合理的职责分工 列报与披露 严格的记名等级制度 4 关键控制点 健全的资产保管制度 详尽的会计核算制度 完善的定期盘点制度
第11章 审计的抽样技术
1 审计抽样按章抽样决策的依据不同,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是利用数学和概率统计原理,依据随机原则较为科学、客观的抽取样本,能 够对抽样结果进行定量评价,使得审计抽样工作更为规范化 非统计抽样:是一种比较主观的审计抽样方法,其过程主要依赖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经 验判断,样本的选择不符合随机原则,对抽样结果只能进行定性评价,难 以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
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统计抽样利用概率法则来量化控制抽样风险。 非统计抽样全凭客观标准和个人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 本结果。
1、样本的选取不符合随机原则,导致样本的代表性下降,并且样 非统计抽样的缺陷 本规模适当与否难以确定
2、抽样过程依赖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经验。 3、审计人员只能对抽样结果进行定性的评价。 1、样本规范的确定较为科学和客观。 统计抽样的优点 2、样本是随机抽取的,更具有代表性。
3、审计人员可以对统计抽样结果进行定量的评价。
623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14
统计抽样便于促使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2 审计抽样是根据审计目标及环境要求作出科学的抽样决策,在有限的审计资源条件下,收集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 3 三个因素对样本力量的影响。 可容忍误差 预期总体误差 越高,要求的样本容量就越大;反之越低,容量越小。 越大,选取的样本数量越大;反之,越小,数量越小。 可靠水平(可依赖程度) 越小,选取的样本数量越大;反之,越大,数量越小。 4 按内容讲,审计抽样分为属性抽样、变量抽样、发现抽样。
属性抽样方法使用于控制测试,对错误或舞弊发生的频率进行估计。 变量抽样适用于详细测试,对错误金额或账户余额进行估计。
发现抽样适用于专项审计,当审计人员对某个审计领域有怀疑是,用以查找错误或舞弊。
5 变量抽样具体方法:单位平均数抽样、差额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概率比率规模抽样 (适用高估风险抽样)
(此二项样本中一定要存在误差)
第12章 收入循环实质性测试
1实质性测试是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与披露的过程,包括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的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分析程序。
2实质性测试一般针对三个层次进行:交易层次,账户层次,列报与披露的细节测试。
623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