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岩上新蕾秀红梅花开

2023-04-29 来源:钮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红岩上新蕾秀红梅花开

作者:智明 紫茵

来源:《歌剧》2018年第02期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一首名曲在中华大地传唱了半个多世纪,那文辞、音律、歌声早已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新年前夕在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12月16日开幕式,一曲《红梅赞》唱响南京江苏大剧院:12月20日,全本《江姐》亮相无锡人民大会堂,那文辞、音律、歌声仿佛犹在耳畔回旋心海激荡。2018年1月12日至14日,重庆川剧院新版川剧《江姐》闪耀登场龙凤呈祥大剧院。

在《歌剧》杂志上写川剧听后随感,有点另类是否出圈?但若了解歌剧《江姐》创作历程,应不会太有讶异之感。空政文工团1964年9月4日在北京首演歌剧《江姐》,音乐素材大量汲取川剧川曲(四川民歌、四川曲艺)并借鉴越剧、婺剧、京剧和杭滩等南北地方戏曲中的元素。全剧优美流畅的歌唱性华章,深刻描画了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

这部歌剧前后诞生了五代江姐,从万馥香(B.蒋祖绩C.郑惠荣,1964年),孙少兰、杨维忠(1978年电影版);到金曼(1981年),铁金(1992年);再到王莉(B.伊泓远C.哈辉,2007年)。所谓五代十位江姐,基本按空政本团复排上演入选。而中国歌剧舞剧院万山红、重庆歌剧院张礼慧、甘肃歌剧院高咏梅、浙江歌舞团金永玲等领衔主演的歌剧《江姐》也有广泛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歌剧院,从1965年开始排演歌剧《江姐》,已有500多场演出纪录。青年演员何晓楠与周琛成为新一代(第六代)江姐,双秀并蒂引人瞩目,已然“红岩年年英雄来,红梅岁岁花儿开”。

20世纪60年代,全国大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地方剧种都演过《江姐》。最具代表性的有:韩少云担纲的评剧、田惠珍领衔的越剧、张一凰饰演的潮剧,更有吴琼主演的黄梅戏和张火丁挑梁的京剧。因歌剧里的《红梅赞》《绣红旗》旋律优美动人极具歌唱性,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很多戏曲原版新版都绕不开这两首名曲。吴琼在黄梅戏《江姐》中,更是干脆原曲引用翻唱歌剧的《红梅赞》和京剧的《绣红旗》,希望观众重温经典的无穷魅力。

实际上,原著《红岩》诞生地四川、重庆从未甘于落后。一位生于成都长于重庆的剧作家陆綮,1960年代初曾先后创作歌剧和川剧《江姐》,相继上演大受欢迎。因空政文工团歌剧《江姐》一经问世传播迅猛,成都市川剧院最早采用阎肃文本移植的川剧《江姐》,经陈书舫、竞华、杨淑英和许倩云川剧“四大名旦”挂牌主演而留下珍藏版本。

经典歌剧《江姐》汲取了川剧音乐的精华,新版川剧《江姐》也要从歌剧《江姐》往回拿东西,拿什么?怎么拿?这是引起好奇的根源所在。沈铁梅领衔主演开台大戏,再添一份特殊魅力难以抵挡。 一片丹心向阳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数九隆冬梅林暗香,新版川剧《江姐》首演当天,正值农历丁酉冬月甘六,节令三九第四天。重庆渝北区龙凤呈祥大剧院,红灯高照人潮涌动,大厅里演出广告巨幅大牌上,一双美瞳凝眸透射出一种坚毅与沉静的神光,红衣、蓝袍、白丝巾,这就是沈铁梅饰演的江姐,还未张口开腔,已自成一派艺术形象。

新版音乐基本按阎肃歌剧文本也是川剧文本谱曲。原四位唱腔设计均已谢世,沈铁梅乃是其中一位前辈江姐饰演者竞华的亲传高徒关门弟子。在川剧“四大名旦”中,竞华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人称“竞派”。巴金老人生前最爱看竞华的戏听竞华的腔。中国第一届“金唱片”颁奖时,竞华与梅兰芳、程砚秋、常香玉、红线女、袁雪芬、严凤英等并列入选。沈铁梅的《江姐》既是经典剧目传承发展,又是“竞派”艺术继往创新。

关门弟子并未原封不动照搬宗师传谱。老谱旧腔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戏剧性张力,某些唱腔虽优美悦耳却显得陈旧老套,难以兼及人物性格差异和情绪气氛变化。沈铁梅在《江姐》中的角色不单是领衔主演,还任艺术总监亲率导演组,亲任唱腔整理改编设计。全剧近20段包括江姐独唱领唱的六大段唱腔,沈铁梅和刘枫两人,一段一页、一行一句,从头到尾重新梳理,有机调整适度改编,既保留川剧声腔特色,又赋予《江姐》新的生命。

“看长江战歌掀起千层浪”,江姐出场气度不凡,蓝色斗篷米色裙装:“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西南公署长官的小姐没有多余的肢体动态,沈铁梅饰演的江姐,开始一派名门淑媛风范,高傲端庄娴雅淡定。此后的江姐,从县城教师、山村农妇到游击队长、革命志士,沈铁梅演出了一个兼有悲喜爱憎、更有理想信仰的江姐,在她身上闪耀着女性的美丽、人性的光辉、英雄的力量。

在川剧旦角里,沈铁梅声腔艺术以其音乐性与歌唱性著称。她音色圆润甜美,音域通达宽敞,行腔流丽婉转,吐字清晰准确。她承袭“竞派”声腔特色,借鉴民族和美声唱法,从京、昆、越、梆等地方戏曲中寻找无界通识技巧。自由开放不拘一格,广纳并蓄灵活化用,形成自身独具的唱腔特色,可比作川剧中的“梅派”。早在2004年沈铁梅与郭文景合作,将川剧声腔《凤仪亭》《思凡》首次作为中国民族新歌剧,带入西方音乐殿堂,在荷兰、意大利、瑞士、法国、德国等数十个欧洲城市备受好评。

新版《江姐》集中体现了“竞派”唱腔艺术精华魅力,同时很好发挥展示了“梅派”发声运腔独创特性。“……我怎能在这里痛苦悲伤”采用四川扬琴原声原腔,一个“伤”字,一咏三叹曲曲弯弯,绕来绕去如诉如泣。既能施展川剧演唱的特殊技巧,又宜表现人物此刻的内心状态,深度悲恸却无法言说的强制隐忍。这个人物是沈铁梅运用中低声音区最充分的一个角色,原本清亮甜脆的天然音色,有意识调暗拉宽加厚,使之更符合女主角的本性与身份,坚忍顽强与沉稳镇定,互为依存相得益彰。

在新版《江姐》中,“三度梅”沈铁梅联袂孙勇波(饰演甫志高)和胡瑜斌(饰演沈养斋),“三朵梅”同台竞艺竟异彩纷呈。所有角色回归戏曲表演范式,圆场造型化的“手眼身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步”,一个亮相、一个眼神,举手投足动静之间,既在锣鼓“点”上,又在人物“眼”上。演唱中声与情贯通交融丰富生动,最大限度发挥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强力优势。 中国戏曲的“假定性”应时随机灵活便捷,手上挥鞭象征神驹一匹,脚下迈步意味夜行千里。川剧《江姐》正是走了一条回归戏曲本体的路,很多被遗忘丢弃的表现手段,用于该剧毫无违和感。第五场“被捕”前江姐和甫志高、蓝洪顺的背工轮唱,依照戏曲表演方式走位调度,自由穿越室内室外,三个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表现,恰如其分恰到妙处。一条围巾、一把雨伞,可能于话剧演员就是道具,沈铁梅却将其化作无声的语言,围巾一搭、雨伞一抖,耐人寻味意味深长。江姐的举手投足神韵身段,一派正气凛然视死如归革命者风范。 高歌欢庆新春来

新版川剧《江姐》特邀作曲家指挥家王晓刚,从音乐编配上新翻杨柳“整旧如新”。按照作曲家原先的想法,肯定用管弦乐队最能体现发挥交响性的厚度与力度,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海港》《龙江颂》《杜鹃山》等现代京剧。但面临种种客观因素所限,只能围绕重庆川剧院自家民乐队做文章。重点是歌剧音乐对社会的深远影响,新版川剧如何处理两者关系? 在经典歌剧与老版川剧里,《红梅赞》独具光彩。那就从中演化主题,再围绕主题想辙。可以这样改那样编,唯独不能让人听了说“这不是川剧是‘四不像”’。新版《江姐》音乐,必须留住川剧的根保住川剧的魂,否则,沈铁梅就通不过,且所有川剧爱好者也不答应。 全体15个人,不算打击乐。弓弦乐器五件,还要分出声部各自为政,再让弹拨乐吹管乐黏合到这个小弦乐组,真是难为作曲家。原谱最大的问题,还是音乐的戏剧性张力不够,悲哀、高兴、愤怒、思索……所有情绪基本采用一类腔型,十分不利于音乐的推动与发展。《江姐》的题材决定其必须具备英雄性、革命性,王晓刚显然不想做成“样板戏”式的主要角色清一色的“伟光正…‘高大上”。他希望沈铁梅的江姐,走下神坛、褪去光环,在音乐中还原成为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有丈夫的妻子、有孩子的母亲。在坚定理想与执着信仰中,用情感的温度、情怀的宽度,尽可能软化一些硬度与锐度。江姐的形象,应带给人们更多的美好记忆。 在全剧提纲概括式的序曲里,《红梅赞》的主题成为点睛之笔。重庆的故事、重庆的英雄,音乐用浓重笔墨刻画重庆地貌特色质感,岩石般的坚硬、雕像化的坚韧、英雄式的坚强;同时,一条悲剧性式的副线若隐若现,预示隐喻一种不祥之兆,潜含着光明降临前夕江姐被害的不幸命运。铿锵锣鼓引出一声川江号子:“哟嘿嗬/长江流水长又长/哟嘿嗬嘿/波浪滚滚向前方”,牵动观众随之入戏。

在主旋律的走向与结构下,作曲家编配用心思、下功夫,采用复调音乐的对位技法,尽量回避传统戏曲简单常规的伴奏方式。某些地方采用五声部、四声部、三声部,最多的是两声部对位。全剧音乐并未贯穿一个全面完整的和声构思,和声体系无从一而终的固定风格,自由灵活不受约束。在强烈全奏时,大小调体系与五声调式置换结合以渲染气氛营造高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部戏两个多小时,再美妙动听的旋律,重复太多也会引起审美疲劳。《红梅赞》若每次原封不动出现,从技术上和情节上都不是最佳方案。音乐为避免主题单一化,所有再现都有调式调性、节奏速度的变通,使之更加丰富多彩耐人寻味。原本川剧高腔极富特色,天然具有中国式“歌剧”的品相与特质,它能为音乐的创作编配提供足够的空间。王晓刚融合现代作曲技法,借鉴歌剧有机元素,使和声的织体、色彩别有新意,但又绝对不是要把川剧《江姐》搞成一部歌剧。

新版《江姐》远非一部川腔渝调的歌剧,而是一部新意迭出的川剧,许多处理和歌剧或其他剧种有着显著差异。最抢眼的是《绣红旗》的处理,别具匠心与众不同。曾经见过的舞台作品,基本都用大幅红绸,江姐和狱友飞针走线随之呈现五星红旗。新版川剧则通过舞动金色长绸,在调度与动态中最后“编织”成金星,满铺红色背景天幕与之合成一面高度艺术化的国旗,视觉心理的冲击力分外强烈,全场观众报以如瀑掌声。

重庆市川剧院自觉担当本分,重现红色历史再塑英烈形象,更为文化名城增辉添彩。新版《江姐》在本土化、本体化上有所突破,歌剧的神采与川剧的声韵,互为相衬浑然一体。如果接下来主创班子听取意见,全剧还能精雕细刻一些,音乐与声腔之间融合度再讲究一些,重要唱段《红梅赞》《绣红旗》情感与美感更丰富一些,相信回归故里的“江姐”将攀至艺术新高峰,百花园中红梅迎春,新蕾挺秀香飘云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