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1年4月第2期 闽商与其它新商帮比较研究 7 闽商与其它新商帮比较研究 廖新平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福建福州350012) [摘要]经过3O来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我国目前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发展活跃区域。 在这些区域形成了一批新的商帮。本文对山东商帮、苏南商帮、浙江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进行比较,分析 闽商与其它新商帮之间的地域特征、文化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异同。 [关键词]闽商;新商帮;比较 [中图分类号] l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11)02—0007一O6 一、地域特征比较 薄发的强劲力量,进入21世纪,浙商开始突起,并 (一)山东商帮 成为中国各大新商帮之首。 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内的青岛、威海、烟台、济南 (四)闽南商帮 等地。特点是受国营模式影响较大,企业与政府的荣 主要分布在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受闽南和闽 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山东的“儒商”们往往把自 越文化共同影响,是一种典型的客家商业文化,特点 己的智慧释放在国有企业的崛起和品牌上。山东民营 是“爱拼才会赢”,但多为家族企业。改革开放3O 企业的起步普遍在1985年左右,蓬勃发展在小平同 多年来,闽南人特有的“拼”劲不仅造就了闽南地 志南巡讲话之后。 区几十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大批知名企业家,而且这 (二)苏南商帮 些闽南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在地域上不断扩张。在福建 主要分布在苏州、无锡、常州等地。苏南模式的 的周边省份、华东地区,以及其它东部沿海发达地 文化背景是吴文化。吴文化重格物致志,强调均衡、 区,闽南商帮在外来投资经商者中占着主导者的 集体、等级。其特点是集体所有制模式。苏南商帮的 地位。 崛起,源于苏、无、常地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在 (五)广东商帮 1998年之后的产权改革中,乡镇企业剧烈分化,一 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东莞、顺德、中山、珠 批民营的品牌企业脱颖而出。 海等珠三角地区。受岭南文化影响较大。特点是胆大 (三)浙江商帮 务实、精明灵活、擅长贸易,并与港澳及海外资本有 主要分布在温州、宁波、台州、义乌等地。受永 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的各县市及潮汕 嘉文化(也叫浙东文化)影响较大。永嘉文化重经 地区,充分利用与香港邻近的地域优势、土地资源优 世致用,强调个性、个体、能力。其特点就是温州模 势、劳动力廉价优势、华侨多的优势,做起了来料加 式。温州人靠勤奋吃苦,在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边缘完 工和吸引外资工作,建立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使广 成了资本积聚,并逐渐从分散的家庭作坊过渡到现代 东商人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有了一定实力的 私营企业。20世纪90年代后,浙商开始显示出后积 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再次掀起了创造名牌产品的工 }收稿日期:2011—03—12 作者简介:廖新平(1970一),男,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文化、中小企业创业管理。 E—mail:lxp0718@163.com 8 业化浪潮。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4月第2期 说:“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热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浙江 商人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风险、敢为人先,最让人 佩服。” 二、文化特征比较 现代意义的商帮需要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从中国 现代新商帮总体看,他们都是具有强烈企业家精神的 商帮。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应具备三个条 受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福建各地 人的性格很难一言以蔽之。 件:一是有眼光,能看到市场潜在的商业利润;二是 有能力、胆略,敢冒经营风险,从而取得可能的市场 利润;三是有经营能力,善于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 “闽北人安贫乐道,闽东人求稳怕乱,闽西人重 宗内聚,闽南人讲究出洋。”从商人素质和商业精神 的角度看,闽南人是一个优秀的群体。闽南人敬奉海 进行并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最终获得利润。中国 现代新商帮背后都蕴涵着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这就 是以创业文化、海洋文化为基础的冒险精神和崇商意 识。无论是福建的泉州人、浙江的温州人,还是山东 的青岛人、广东的深圳人等都具有吃苦耐劳、崇商敬 业、敢于冒险的品质和强烈的老板意识。 山东是孔孟儒家发祥地,山东商人是儒商的代 表。儒商并不是仅指有读书人风度的商人,而是儒与 商的有机结合,是智慧与道德的交融,是将经营之道 与做人之道完美统一的化身,或者说是既具有中国传 统人文美德,又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的商人。无论 是土生土长的山东商人,还是在山东成长起来的企业 家,都深受孔孟文化的影响,在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着 儒家文化的血液,山东商人正把先辈的精神发扬光 大,成为推进商业进步的推动力。 江苏商人以源远流长的洞庭商帮历史文化积淀为 背景,显示出温文尔雅的经商风格。其最大的特点就 是扬长避短、稳中取胜,是最有耐心的商人群体,折 射出其高超的商业智慧。江苏紧邻山东与浙江,在性 格上具有较为中性的品质:做事沉稳不轻浮,这些方 面类似山东人;头脑机敏,有胆有识,这些方面又类 似浙江人。在经商时,江苏商人多独资经营。造成这 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江苏商人独立经商能力强;另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亲情和乡谊约束,是较 为独立和自由的商人。 浙江人从商有悠久的历史,“哪里有市场,哪里 就有浙江人,哪里没有市场,哪里也将会有浙江 人”。目前已经成为全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 最大的创业群体,成为当今中国人气最旺的创富商 帮。浙江人善于交际,“绍兴师爷湖南将”;宁波人 四海为家,灵活善变;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天生 不安分的一个群体。经济学家焦新望说:“浙江人的 经商意识是渗透到骨子里面的”。经济学家吴敬琏 神马祖,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在闽南有一句很 流行的话:“不当老板不算好猛男”。闽南人爱拼敢 拼,“爱拼才会赢”是闽南的“国歌”。石狮人天生 就爱做生意,石狮人做生意擅长打“侨牌”。有人写 了这样一首诗来形容石狮:盖地铺天万式装,有街无 处不经商,客来四海皆惊异,货去神州尽道洋。 广东人有开放、自由的文化传统,有天生的商品 意识,这既是生存环境作用的结果,也是千年历史的 积淀。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先人的经商传统,全民皆 商,言必言商,言必言利,是“彻底的商人”,“一 心只闻盈利事,两耳不听他人言”。广东人来去匆 匆,办事效率高,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广东商人 的性格是:开拓、变通、实在、开放、淡泊政治。这 使广东人的商业本色更加浓厚,其商业传统也更加接 近国外市场经济。广东商人更能站在纯商业的角度思 考问题,对商业的理解也更透彻、更深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闽商的冒险精神比其它商帮 更强。有的福建商人把6o%以上的销售收入拿去打 广告,CCTV一5曾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晋江频道”, 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区域文化上的差别还表 现在:闽商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推崇 “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三分本事七分胆”。 闽商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爱拼才会赢。与浙商相比,浙 商强调个性和能力,看准了就做,“更加理智”,不 仅重视自身发展,也注重群体发展,强调扎堆效应; 闽商是做了再看,更强调主动出击,创造机会,“更 富激情”,但合作不够。除此之外,闽商特别是海外 闽商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并善于利用当地政府的 资源。 三、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比较 (一)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共同点 1、少数地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 从经济总量和经济中心看,福建主要集中在福 201 1年4月第2期 闽商与其它新商帮比较研究 9 州、厦门、泉州、漳州;浙江主要集中在杭州、宁 波、温州、义乌、台州;山东主要集中在青岛、烟 在珠江三角洲的400多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 为特征的镇占了1/4。广东的传统产业分散到上百个 产业集群中,如南海西樵的纺织印染、盐步的内衣、 台、济南、威海;江苏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 锡、常州;广东主要集中在广州、惠州、东莞、顺 德、深圳。泉州、温州、东莞无论在GDP总量、人 均GDP,还是在三次产业结构和人口流动上,都具有 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的共同点可以用“地瓜经济” 来概括,即根在本地,但发展范围已经大大超过了地 区的界限。 石湾环城的童装、张槎的针织、中山沙溪的休闲装、 东莞虎门的服装、云浮罗定的针织、佛山石湾和南海 南庄的陶瓷、云浮云城的石材、高要金利的小五金 等。家具业集群则分布在顺德、龙江、乐从等几个 镇。广东集群经济的发展有三个特点:集群产业链的 延长突破了市、县(区)、镇的行政范围,成为由产 业链紧密联系的经济区;实物经济和虚拟经济相结 合;集群经济的发展已从珠三角地区向广东的东西两 翼地区扩展。 泉州、温州、东莞三市均为沿海开放城市,常住 人口基本相近,同属地级市。改革开放以前,三市经 济总量几乎相同,财政收入基本相近,发展起点大体 相似。它们都缺自然资源,且国有企业少。改革开放 以来,三市各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勇于 实践,民营经济均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 的中心和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泉州产业集群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比较大的竞争 力,主要有纺织服装集群、鞋业集群、建陶石材集 群、工艺品集群。 纺织服装集群。共有纺织服装企业近万家,形成 纺织、漂染及成衣系列产业链。主要集中在市区以及 晋江、石狮、南安市,其中石狮被誉为“中国纺织 从全国来说,泉州、温州和东莞均是民营经济起 步较早的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之路上曾涌现出闻名 遐迩的“晋江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 服装产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该集群内规模 以上服装企业年产量达1.8亿件,占福建省服装总量 这三大模式最大的显著特点就是走市场化,大力发展 以民营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在长达3O来年的 发展中,基本保持20%以上发展速度,泉州、温州、 东莞三市民营工业占全社会工业的比重已由初步发展 阶段的60.8%、80.8%、75.4%逐年提高到黄金发 展阶段的93.9%、97.3%、96。5%,现已进入优化 的70%,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6.7%,行业产值400 多亿元,约占泉州工业总产值25%。其中40%纺织 服装出口到几十个国家,出口值占全市工业出口总产 值20—25%。 鞋业集群。共有各类制鞋企业3000多家,从业 人员35万人,鞋业类配套企业560多家,鞋类品种 1000多个,主要集中在晋江市。年产各类运动鞋、 旅游鞋7亿多双,占全国运动旅游鞋产量近一半,占 世界运动鞋、旅游鞋生产量的1/5。皮鞋近亿双,合 计产值近200亿元,成为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晋 结构、提高水平的发展新阶段。 2、产业集群效益明显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联企业及其支撑 体系在一定地域内的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发展能力 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我国的产业集群诞生于上世 纪八十年代初,现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 流模式之一,通过产业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保证了 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在浙江,有温州的皮鞋产业集 群、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嵊州的领带产业集 江市被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命名为“中国鞋都”。 建陶石材集群。共有建陶石材企业4000多家, 年产值200多亿元。石材业中板材生产区主要分布在 南安、晋江、惠安,其中南安市有“中国石材之乡” 之称。建筑陶瓷主要分布在晋江、南安两地,尤其是 群、义乌的小商品产业集群等;在山东,有青岛的家 电产业集群、济南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和计算机软件产 业集群、莱州的石材产业集群、滕州的中小机床产业 集群、广饶的橡胶轮胎产业集群等;在江苏,有杭集 牙刷产业集群、宜兴官林电缆产业集群、姜堰五金产 业集群等;在广东的珠三角和福建的泉州,产业集群 的特征尤其明显。 晋江市磁灶镇为主产区,该镇共有建筑陶瓷企业600 多家,年产值近5O亿元,被誉为“闽南瓷都(建筑 陶瓷)”。石材业的出口量占全国同行业的1/3;建陶 业外墙砖占全国产量的2/3;琉璃瓦则垄断国内 市场。 .工艺品集群。共有企业2000多家,主要产品有 10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4月第2期 陶瓷、树脂、木业、藤草、石雕、铁件、玩具等,年 产值150多亿元。主要分布在丰泽、晋江、石狮、惠 安、安溪、德化等地。树脂工艺以丰泽区为主,年产 装、轻工、机械、电子、家电等行业,投资方式主要 以境外加工贸易为主,投资区域以非洲、拉美、澳洲 和周边地区为主。 值6O多亿元,被称为“树脂之乡”。工艺石雕主产 区为惠安崇武镇、洛阳镇和螺城镇,产品有墓碑、环 境、手雕工艺、动物造型等几大类近1000个品种, 号称“中国石雕之都”。工艺陶瓷以德化县为主,是 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出口基地,被称为“中国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省外投资兴业的福建人数 量已达到250万人。在北京,目前就有闽人在那里注 册了5000多家企业。在京经商的闽籍人士及从业人 员约23.6万人,年产值逾500亿元,每年上缴国家 税费达30亿元。据上海市福建商会的统计,在上海 都”。玩具企业主要集中在晋江市安海镇,共有企业 100多家,年产值20多亿元,产品远销5O多个国家 和地区。竹藤木藤工艺主要分布在安溪县,共有企业 300多家。 3、投资方向上呈现一种“外向”态势 《关于促进省外浙江人经济与浙江经济互动发展 的调查报告》(2010)显示,省外浙江人数量达到600 余万人,占浙江总人口的10%多;浙商省外投资总 规模超过3万亿元;2008年省外浙商企业销售额达 1.7672万亿元,占当年浙江全省GDP的八成以上。 在2005年的第二届“泛珠三角洽谈会”广东省 的签约项目上,粤商累计投资近万亿元。美的、 TCL、康佳、华为、格力等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海 外扩展的先行者。它们普遍采取“贸易先行,制造 跟进”的战略,在商品贸易达到一定规模、积累了 国际市场运作经验之后,探索在境外投资建厂的新路 径。目前,粤商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巴西、 墨西哥、俄罗斯、德国、越南和东欧等,涉及的行业 包括电视机、程控交换机、电话、空调、DVD、摩托 车、服装等。 截至2005年,山东省有15家省管企业在省外设 立了98家企业,协议投资总额132亿元。这些企业 经营业务涉及煤炭、冶金、汽车、医药、电子、投 资、商贸等多个行业领域。据统计,仅山东烟台市自 2006年以来,全市有70多家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 境外项目112个,中方投资额达4.5亿美元。投资国 别及领域实现多元化,项目遍布欧美、东南亚、非 洲、拉美、中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到机械 制造、资源开发、商贸服务、销售网络、研发平台等 多个领域。 近年来,江苏对外投资呈跨越式发展,至2009 年已连续七年增幅超过30%,去年境外投资额突破6 亿美元。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服 的福建人4O万,有3万多家企业,经营规模在5O万 元以上的企业上万家,年营业额逾千亿元。 (二)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差异 l、产业结构方面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问的相互联 系及其数量关系。它不仅包括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 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选择、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升级 效应,还包括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等内容。 2003年以来,福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较为合理, 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都 稳步上升的趋势。除上海外,福建周边其它省的三次 产业结构都呈现“二、三、一”分布。 从第一产业来看,农业的基础作用尽管非常大, 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降低。2007年,福建第一 产业的比重为10.8%,同比增长3.9%,贡献率为 2.8%。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一产比重超过 10%,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福建的浙江、江苏、 山东、广东、上海,则低于10%。 从第二产业来看,经济总体水平高于福建的省 (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都超过50%。根据霍夫曼 定律和克拉克定理判断,福建及周边省市目前正处在 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从 2003—2007年,福建第二产业的比重稳步提高了2.2 个百分点,但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处于54%一62%之 间。2007年,福建第二产业比重为49.2%,贡献率 达到61.4%,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低于浙江 (54.1%)、江苏(55.1%)、广东(52.O%)、山东 (57.1%)和江西(51.7%),但高于上海 (47.3%)、湖南(42.7%)、湖北(44.8%)。2007 年增长速度为18.8%,高于周边所有省市。 从第三产业来看,上海产业结构优势明显,第三 产业增速快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1.9%, 浙江、广东2个省份超过40%。2007年,福建第三 201 1年4月第2期 闽商与其它新商帮比较研究 产业比重为40%,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1%,低 于上海、广东、浙江,但高于江苏、山东、湖南、湖 北和江西。2007年福建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为14%, 张起到了“加速器”作用。许多海外闽商稍有实力 就涉足金融业,实现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并举,使财 富实现滚动发展。 高于全国和广东、江西的增长速度,但低于其它周边 省市。 3、资金来源和资本运作方面 闽商的商业资本和原始积累很多来自海外,既有 海外闽商的直接投资,也有福建华侨的侨汇;浙商的 商业资本更多来自民间非正规金融,通过非正规金融 渠道集资。 因此,从目前产业结构来看,福建正处于工业化 加快发展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三产 业。这种变化特点与福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 变动的趋势基本相符。但和周边省市相比,福建第二 产业增长效率相对较高,第三产业增长效率较低,这 影响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效应。 2、海外影响力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侨乡经济联系全球性复苏 与发展,海外华人恋乡爱国、回馈桑梓的热情使他们 与故乡之间的文化联系显著增强,而闽商巧妙地运用 这一优势,内引外联,排除过程中的种种阻力,在低 成本下快速启动,一举成功。不少本土派的闽人借助 海外闽商的大力帮助和配合,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包 括资本积累等一系列的“规定性”动作,在国内外 市场上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企业界的新星。但是随着 从影响力来看,如果说国内浙商的发展比其它商 帮更加突出,那么海外闽商的影响力比其它商帮都要 强。据2003年《亚洲周刊》“国际华商500强”数 据,海外闽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有以下发展 特点: 一企业多元化、整合化、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应运而出, 企业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关键在于增强企业自力 更生的创新融资优势。资本运营作为企业资本增长和 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具有使企业资本书刊 是闽商资本占有量大。在2003年度“国际华 商500强”中,剔除台湾地区后的华商企业共有264 家,累计资产总额为6419.09亿美元,营业总额为 1389.50亿美元,税前盈利207.79亿美元。其中, 主要股东属于闽商的有103家,合计资产2577.21亿 美元,营业额为515.58亿美元,税前盈利67.O9亿 美元,分别占到入围企业数、资产总额、营业总额和 税前盈利的39.02%、40.15%、37.1l%和32.29%。 号增长,降低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 效率等优势。它也反映了当代国际竞争的新特点和企 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此闽商企业在保持传统优势之 外,通过上市、低成本扩张、重组并购等方式灵活的 进行资本运作,以强势企业为主体,优化重组有限的 社会资源,在“双赢”的前提下,推动企业的发展 壮大。 二是行业优势地位明显。在前1O大“国际华商 500强”的各类企业中,综合类的闽商企业有5家, 银行及金融业的闽商企业有3家,房地产行业的闽商 企业有6家。在制造业、电子及电脑业中,闽商企业 没有上榜,行业失衡现象比较突出。 三是闽商资本呈区域性聚集。在亚洲国家的新加 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闽商企业拥有 绝对优势。如在新加坡10大华商企业中,闽商企业 占了8家;在马来西亚10大华商企业中,闽商企业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温州民营企业作为浙商 的先行者,起步时还是十分原始的,它们大多是一批 家庭作坊式企业,渗透到全国。9O年代初,温州的 分散作坊开始分化,并在许多行业出现了并购重组行 为。同时,浙江各地众多新生的民营企业选择了细分 市场的产品战略,靠低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推动了一 个又一个产品从城市国有企业向乡村民营企业的产业 转移。 占了8家;在印度尼西亚的6大华商企业中,闽商企 业占了4家;而菲律宾的10大华商企业中,全部都 为闽商企业,尤其是泉州籍的闽商企业占据主导 地位。 进人90年代中期,浙商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转型, 资本流向出现了三种趋势:一是自成体系的金融信用 周转体系建立起来;二是大量资金和企业家迅速流进 东欧,形成浙商境外群体;三是大量过剩资本投入房 地产市场,使浙江的房地产业很快发展起来。进入上 世纪90年代后期,浙商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着战略调 四是实现了实业与金融并举。实业资本是财富创 造的基础,金融资本能够促进财富的转移和集中,又 是资本扩张的支柱,有利于企业并购发展,对财富扩 12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 1年4月第2期 整与升级。一个是以慈溪的方太为标志,浙商开始研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2,3):99. 究自己大规模成批量以后怎样打出国内品牌,也就是 说大规模打人国际市场形成能力之后如何重新回到国 内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打通整个中国的市场 需求。第二个支点是以华立集团为标志,浙商开始运 用自己的产业基础,探索资本运营之路,比如买上市 公司、到国际上并购等各种新的尝试。 4、经济推动力方面 [2]王亚君,欧阳钟辉,许连捷.现代泉商形成与发展研究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3]陈祖芬.中国商人第一商帮——关于浙商的文化解读 [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4]张实龙.甬商、徽商、晋商文化比较研究[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吕福新等.浙商的崛起与挑战——改革开放3O年[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O09. 在创业初期,闽商的原始资本、创业初始资本更 多来自海外;浙商则不同,创业资本更多来自民营企 业主自身积累及其家族资本。不仅创业初期如此,从 2004年的不同所有制性质的资本来源的数据看,福 建的工业企业实收资本来源比重依次为外资、个人资 [6]苏文菁.闽商文化论[M].北京:中华局,2010. [7]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闽商研究”编委会[M].北京: 中华局,2010. [8]张汉明.八百年不败的温州商魂[M].呼和浩特:内蒙 古人民出版社,2010. 本、国家和集体资本,其比例分别为45.O%、 26.3%、14.8%,而浙江的工业企业实收资本来源比 重依次为个人资本、外资、国家和集体资本,其比例 分别为42.1%、23.0%、9.3%。如果说浙江经济主 要靠内力推动,而在福建经济发展中外力起重要作 用。从这个角度上看,两者经济的宏观发展模式是不 [9]粤商模式.张俊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社,2005. [1O]苏商模式.张俊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社.2005. [11]鲁商模式.张俊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社.2005. [12]周英洁.闽南商业精神的历史文化解读[J].商业现代 化,2007,(4):47—48. 同的。江苏、广东与福建的情况也相似。 参考文献: [1]辜胜祖.再创阁商新辉煌——闽商与浙商的比较[J]. [13]谷晶.传统闽商文化下青年闽商发展方向探析[J].吉 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9. The Comparison between Fujian Commercial Groups and Other New Commercial Groups LIAO Xin—ping (Pujian Commercial college,Fuzholl,Fujian,350012) Abstract:With 30 years of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there came into being three economic development booming re一  ̄ions,namely,Bohai Sea,Yangtze River Delta and Zhujiang River Delta,and hust in these regions rise new commercial groups including Commercial Groups of Shangdong,Sunan,Zhejiang,Zhujiang River Delat and that of Southern Fujian.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among these commercial groups and analys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heitr geographical features,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Fujian merchants,New commercial groups,Comparison (责任编辑:梁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