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游记》教学设计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2023-02-08 来源:钮旅网


《西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故事情节,分析孙悟空“三位一体”的人物性格特点,并分析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性格特征,掌握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 2、理解本文文白相间的语言特点,品味本文诙谐的口语与典雅的文言的相谐之妙。

3、认识《西游记》这部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生讲述《西游记》中的故事(营造浓厚的学习兴趣)。 牛魔王和孙悟空可以说对渊源颇深,早在孙悟空在花果山做美猴王的时候,两人就已经结为了兄弟,当孙悟空皈依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之后,牛魔王及其“家属”却给他造成了无穷的麻烦。八十一难中,和牛魔王相关的就有四难,今天我们学习的《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就叙述了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给唐僧师徒制造的磨难。 二、 整体感知

课前同学们已经阅读了本文,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脉络。老师要找一名同学来复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三、 鉴赏人物形象

(一)《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战斗的结果是齐天大圣败下阵来,唐僧最终被劫走,红孩儿的阴谋之所以得逞的原因是什么?

a、红孩儿的精明与审时度势,“若要倚势而擒,莫能得近;或者

以善迷他,却到得手。······”这一段心理描写很有深度,可见妖怪也深谙骗人之术。

b、能够抓住唐僧的心理,利用他的慈悲之心。

c、抓住取经队伍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孙悟空与唐僧师徒间的矛盾红孩儿三番五次故弄玄虚,使得唐僧对悟空的警觉失去了耐心,认为他“虚多实少”,是在捉弄他,并以念紧箍咒相威胁,,使得悟空再也不敢回言,孙悟空虽然是取经队伍中的最强者,却没有发言权,而最弱的唐僧,却有着支配的权力,正是这种错位,正是师徒之间的这种矛盾,让许多妖精有了可趁之机。

(二)鉴赏孙悟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 1、问题探究

有人说,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是解读《西游记》的一把钥匙,可见,孙悟空确实是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那么,我们就先来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请同学们跳读全文,勾画精彩语句和段落,尤其注意找出关于孙悟空“言语举止”的描写,体会其性格特征。 (1) 物性(动物的外形和属性)

a、孙悟空具有猴子的特点:“毛脸雷公嘴”,一幅猴相,喜欢吃桃子。

b、“将身一纵,跳上那巅险峰头”,则表现了猴子的机灵敏捷。 c、文段中有一细节描写,红孩儿使个神通,便有千斤重压在孙悟空背上,孙悟空猴性大发,再加上他对妖魔的痛恨,就将解尸掼在

石头上,扯下四肢,丢在路两边,俱粉碎了。这一情节反映了孙悟空对恶势力的痛恨,又表现了他猴性的急躁,同时加快了红孩儿纵风摄走唐僧的速度。(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2) 神性(神怪的神通):有着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无穷的神通,能

够呼风唤雨,随意召唤天神地仙。 (3) 人性(人的思想性格):

a、它具有一个凡人的性格特征。

自信,当唐三藏在马上心惊时,他一再表示“只管走路,莫再多心。老孙自有防护。”

他时时细心警惕,才使得红孩儿没有下手的机会。

有人情,通世故。像课文中,孙悟空听说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满心欢喜便想认红孩儿为亲戚,俨然一个世俗的人,哪有半点神仙石猴的影子。(红孩儿哄过唐僧的那一番谎言,说的是人世间经常发生的事,难怪唐僧信以为真。还有八戒的爱贪便宜,沙僧的木讷执着,真是让人分不清是写人还是写妖)

b、他也有凡人的一些缺点。

容易急躁、冲动,当师父被掳走后,心急之下,也赌气说散伙的话。他认得红孩儿是个妖精,而唐僧、八戒和沙僧都不赞同,至使他心灰意懒,但后来又说“来结同心,搭救师父去”,都是因为他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这种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到底的献身精神,正是他的英雄风采!

私下寻找师父,却没个音信时,也会通过舞动棍棒,随处乱打发

泄一通。()

2、孙悟空被认为是“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在他的身上,猴性、神性和人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下面来欣赏本文中选段——“孙悟空与红孩儿斗智斗勇”的视频,让我们更形象的、直接的去感受这一艺术形象之美。

插入视频(孙悟空与红孩儿斗智斗勇部分)

(三)猪八戒也是一个“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对于猪八戒的形象,人们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你是怎么认为的呢?试着加以分析。

(四)沙僧虽言语不多,却也是取经路上不可缺少的一员,你觉得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具体到本文中,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四、品味语言——文白相谐

《西游记》不仅在人物塑造上非常的出色,而且在语言的表现上也是非常有特点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西游记》的评述是“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换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情,精魅亦通世故。”

1、“师父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

他诙谐幽默,当唐僧问是什么人再叫时,他偷换概念,借助于谐音,由“人叫”,孙悟空想出了“人轿”“骡轿”“明轿”“睡轿”,既化解了唐僧的紧张,又分散了唐僧的注意力。(小说中孙悟空这样的话比比皆是,一则表现了他对唐僧的忠心耿耿;二则表现了他处事机智灵活,说话幽默风趣,也与猴子的精灵古怪相吻合。)

2、“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这是经典的俗语,讽刺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薄,《西游记》描写的是鬼神的世界,可是处处又有着现实社会的影子。

又如嘲笑算命不通的“卯酉星法”,嘲笑“红百万”败落为“红十万”,作者对社会人生诸多现象的调侃,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五、讽刺意义

《西游记》像一面镜子,它写的是神幻世界,说的是诙谐幽默的话,但目的是对现实的曲折影射,你认为课文讽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首先,唐僧肉眼凡胎,不识妖神,更给取经路上增添难度,讽刺了某些上级官员不学无术,瞎指挥,外行领导内行,颠倒是非的丑恶现实,如本文孙悟空再三劝止唐僧解救红孩儿,唐僧不但不听,反而用师道逼迫悟空背起红孩儿,最终自己被红孩儿掳去。

再者,红孩儿的父母分别是牛魔王、罗刹女,有着强大的背景和后盾,《西游记》中其他一些妖精魔怪亦属此类,背后都与天上神仙有瓜葛、牵连,致使悟空最后只能放过它们,讽刺了封建社会中官官相护、以权谋私的黑暗现实。 六、生活链接

作为一面镜子,《西游记》照见的不仅是历史,也是现实与未来,你有什么启示吗? 七、总结

《西游记》是我国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的代表,它有着丰富的内

涵,,节选部分的解读只是一个引子,更深层次的思考还需要同学们课后去完成。让我们在《敢问路在何方》的歌曲中结束这节课,让我们把更多的感悟留在课后,留在每一次的名著解读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