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完全调节经济生活,供给自己就可以创造需求。这是 学派的主张。
2.公共定价方法主要有 、 、 。 3. 、 和 是税收的基本要素。
4.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为标准,税收可以分为 和 。
5.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有:扣除法、减免法、免税法与 。 6.在国际上,真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税收协定范本,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继产生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税收协定范本和 。 7.国债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 。
8.我国政府预算的组成体系是由 和 组成的。
9.按编制形式划分.政府预算可分为 预算和 预算。 10.财政和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政策更多地偏重于 ,货币政策则更多地偏重于 。
11.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作用和性质,财政政策可以划分为 和 以及中性财政政策。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财政分配的对象是( )
A.社会产品 B.生产资料 C.工资 D.社会剩余产品
2.供给学派的主要主张是( )
A.政府投资 B.通货膨胀 C.赤字财政 D.减税 3.收入分配的主体是( )
A 社会 B 银行 C 税收 D 政府 4.判断资源配置优劣的标准是( )
A 福利最大化 B 利润最大化 C 帕累托最优 D GDP最大化 5.国家科研单位员工工资来源于财政支出中的()
A 投资性支出 B 积累性支出 C 消费性支出 D 国防支出 6.下列支出中属于社会文教支出的是()
A 地质勘探费 B 科技三项费 C 文体广播事业费 D 基本建设支出 7.财政补贴的性质是()
A 通过财政资金的有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B 通过政府信贷而进行的政府转移性支出
C 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D 通过财政资金的转移支出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8. 财政分配包括( )。
A.组织收入 B.安排支出 C.发行公债 D.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
9.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是( )
A.税率 B.税目 C.征税对象 D.纳税人 10.纳税人通过抬高商品销售价格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的税负转嫁方式是( )。 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11.下列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的有 ( )
A.资源税 B.个人所得税 C.消费税 D.营业税
12.一般来说,容易进行税负转嫁的是( ) A.需求弹性小的商品 B.需求弹性大的商品 C.供给弹性小的商品 D.以上都不对 13.下列物品中不属于消费税征税范围的有( )
A.家用电器 B.烟酒 C.汽车 D.鞭炮、焰火 14.我国的土地增值税实行( )超额累进税率:
A.三级 B.四级 C.五级 D.六级 15.国际双重征税产生的原因是( )
A.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异性 B.各国财权利益矛盾的激化 C.商品课税制度的复杂性 D.复合税制的产生 16.中国香港行使的所得税税收管辖权是( )。 A.单一居民管辖权 B.单一地域管辖权 C.居民管辖权和地域管辖权 D.以上都不对 17.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称作 ( )
A.国债负担率 B.国债依存度 C.国债清偿能力 D.国债限额比 18.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在:( )
A.中国 B.法国 C.美国 D.英国 19.动用预备费的决定权由下列哪种机构行使:(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各级政府 D各级财政部门 20.当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 )
A.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B.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C.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D.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三、多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特点是( ) A.财政收支完全采取价值形式 B.出现了赤字财政
C.形成了完整的国债制度和国债市场 D.政府预算成为财政收支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2.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关系时,应注意( ) A.收入差距的扩大应建立在要素分配的基础上 B.收入差距要适度 C.共同富裕 D.允许非法暴富 3.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有( )
A 内部性 B 外部性 C 垄断性 D 政治性 4.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可分为( )
A.补偿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积累性支出 D.企业挖潜改造支出 E.购买性支出
5.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 )
A.补偿性支出 B.积累性支出 C.购买性支出 D.转移性支出 E.社会扩大再生产支出 6.社会保障主要包括(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和安置 E.社会救济 7.收益税的主要税种有:( )
A. 企业所得税 B.土地增值税 C.个人所得税 D.印花税 E.房产税 8.增值税的类型有:( )
A.生产型 B.收入型 C.消费型 D.积累型 E.累进型 9.法人居民身份的判定标准有( ) A.注册地标准 B.管理和控制地标准 C.总机构所在地标准 D.选举权控制标准 10.国际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
A.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B.跨国所得的形成 C.私有财产制度的存在 D.增值税的开征 E.所得税的普遍征收 11.按国债的流动性不同,国债可分为:( )
A.自由国债 B.强制国债 C.可转让国债 D.不可转让国债 E.无息国债
12.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的组成级次具体包括:( )
A.中央预算 B.省(自治区)预算 C.市(县)级预算 D.乡级预算 E.村级预算 13.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
A.法定性 B.专用性 C.分散性 D. 无偿性 14.一般来说,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有:( )
A.促进经济发展 B.稳定经济 C.收入分配公平 D.平衡预算目标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财政政策通过参与社会产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 B.财政政策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 C.货币政策主要从流通领域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 D.货币政策主要从价格体系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 1.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2.简述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3.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
五、论述题(共12分) 论述财政职能及其实现机制。
试卷2答案
一、填空题 1.供给
2.平均成本定价法 二部定价法 负荷定价法 3.纳税人 征税对象 税率 4.直接税 间接税 5.抵免法 6.联合国范本 7.流通市场
8.中央预算 地方预算 9.单式 复式 10.公平 效率
11.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
二、单选题
1.D 2.D 3.D 4.C 5.C 6.C 7.D 8.D 9.A 10.A 11.A 12.A 13.A 14.B 15.A 16.B 17.A 18.D 19.C 20.D
三、多选题
1.ABCD 2.AB 3.ACD 4.ABC 5.CD 6.ABCD 7.AC 8.ABC 9.ABCD 10.BE 11.CD 12.ABCD 13.ABC 14.ABCD 15.ABC
四、简答题
1.
答:财政就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国家为主体,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社会剩余产品进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系列财政收支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特征:
(1)财政分配以国家为主体;
(2)财政分配以社会剩余产品为主要分配对象;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
答:全额累进税率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对高收入的纳税人具有特殊的调节作用;其缺点是在两个级距的临界点会出现税额的增加超过计税依据增加的不合理现象。超额累进税率的优点是税收负担较为合理,累进程度比较缓和,可以避免全额累进税率的缺点;其缺点是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一些,但可以通过采用“速算扣除数”的办法加以解决。 3. 答: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模式。
(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调控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模式。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当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十分旺盛,经济也非过度繁荣,促使经济较快增长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时,适宜采取“紧财政、松货币”的配合模式。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当社会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增长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模式。
五、论述题
答: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是指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间进行分配和组合,并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地区结构。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确定财政资源占社会整体资源的比重,实现社会资源在民间部门和政府公共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出结构也就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如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以及购买性支出内部的配置比例等。
(3)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未被财政集中的民间资源的配置原则上属于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当市场本身的配置有效率时,各种财政政策工具应保持中性,不干扰市场机制的运行。当市场本身的配置效率不高时,可考虑采用非中性的财政政策手段进行调节,促进民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4)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财政配置的基本工具是税收和财政支出。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就税收而言,主要是降低税收成本。一是要降低税收的超额负担,使税收对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二是要降低税收的征收成本和纳税成本。就财政支出而言,就是要努力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2.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一定的方式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原则上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改进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行政和事业单位的职工未对生产过程直接提供要素,因而未参与国民收入的初始分配。其收入要由财政再分配来解决。一方面,要解决职工工资水平问题,即工资水平要适度。另一方面,要解决工资制度的规范问题。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计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通过个人所得税可以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开征消费税,选择对奢侈品和贵重消费品课税,可以调节高收入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通过遗产税和赠与税可以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
(4)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转移性支出制度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针对低收入阶层、老龄人口、失业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保证这些人口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是财政再分配的责任。在这方面,政府需要依托财政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制度等。
3.经济稳定职能
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
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实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
动稳定器”作用。“自动稳定器”是指那些能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自动发生作用(即不需政府主动采取行动),而缩小社会总供需差距,缓解经济波动的财政制度的总称。自动稳定器是政府实现经济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2)根据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情况,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上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对制度设计和实施效果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税收和转移支出需求的影响是间接的,乘数效应较小。因此,自动稳定器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社会总供需严重失衡和经济剧烈波动时,单靠制度的自动作用更是难以扭转局面。因此,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还要审时度势,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3)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协调与配合。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方面互有短长,应该相互配合,避免相互制肘和矛盾的情况发生。另外,在国际收支方面,财政政策还应注意与汇率政策的相互协调。
(4)利用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协调和高级化。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面临基础“瓶颈”的制约,政府一方面可通过财政扩大对基础产业的投资,另一方面还可利用税收、补贴等财政杠杆诱导非政府部门对基础产业的资金投入。同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财政应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5)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保证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适度规模,大力提高文教、科研、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项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度,为经济增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使经济增长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