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我与地坛》为例浅谈语文课改中的情感渗透

2022-12-29 来源:钮旅网


以《我与地坛》为例浅谈语文课改中的情感渗透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是语文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关注我们的教学的同时,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心心相应的真教育”。

标签:语文课改; 情感 ; 《我与地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情感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

拿我在高二教授的一篇课文《我与地坛》为例:

这是我最喜欢的课文之一,是它启发了我的情感教学,教会我的学生们“爱、感恩”。作者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那么我要如何才能达到我的情感教学目的?如何在教会知识的同时带给学生们爱的体验?如何在新课改原则下完成我既定目标?我是这样做的:

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最好办法是,音乐加阅读。低沉、舒缓的音乐最适合这篇文章,最后我选用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片尾音乐,并找了几个在阅读方面见长的同学来分段朗读,其中有一位同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当她读到“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一句话时哽咽了,我问她“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吗?”她说:“我理解了史铁生,理解了妈妈。”这时全班一片掌声。

的确,史铁生用自己的真诚记录下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感受、体验和思考。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求以及对母亲的忏悔,不得不让我们每个同学静下心来掩卷长思。

2 、课堂中,体验情感析《我与地坛》

首先,用无声的行动描写展示对母爱的理解。“我”出门,她每天送行伫望,

但从不问我为什么?惟一一次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还是自我安慰,暗自祷告;无数次焦虑地去“园中”找“我”,不知在园中走过多少路,看到“我”在园子里,就悄悄地离去;一时寻不到“我”,“就步履茫然而急迫”;她“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流出“我”的笔端,进入读者的心灵。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所压抑的是痛心的焦虑,而显露的则是母亲对儿子深切的理解。

其次,借“我”之口,用直接的心理描写表现母爱的深度。她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地向天祈求,祈求儿子的平安;她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甚至于作过“最坏的准备”,“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儿子遭遇的不幸,最痛苦的是他的母亲,最担忧的是他的母亲,这就是母爱的深度。

再次,从“我”的角度,侧面烘托,写出母爱的力量。母亲送我出门,“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自己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从来想不到母亲的痛苦;昔日的“倔强或羞涩”,留给自己的只是“痛悔”,而“丝毫也没有骄傲”;到最后才意识到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对母亲的难以遏制的痛悔、思念之情的反复抒写,正是对母爱动人力量的侧面烘托。

母爱无言,深情无声,爱在行动,爱在理解,是母亲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抚平了“我”遭受的的巨大创伤,让“我”焕发了新生,增强了活下去、活出个样子的勇气。

3、在拓展鉴赏中渗透情感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我摘抄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就句子本身传递的意境和全篇文章结合起来赏析。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在书写这些文字时,我相信史铁生眼前一定有一尊母亲的雕像,简单而沉默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焦灼而炽热的心。母亲站在小院里,却沉浸在看不见儿子的世界中,专注而深情,思念而焦虑。她想送儿子却又不能送他,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用站立不动的姿势,用一如既往的凝眸,用深藏不露的牵挂送儿子,送他到想去也只能去的地坛。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苦难时期的母亲,情有多深,心有多苦!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

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

当第二次听朗读带时,大家几乎是流着泪,有这样一位能够舍生忘死、殚精竭虑呵护儿子的母亲,史铁生为什么还要消极悲观呢?这位母亲,承受了太多,注定是活得最苦最累的,也正是这种艰辛铸就了母亲的伟大和崇高。《我与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已远远超越了理性,在史铁生用敏锐的感触构建的世界里,宁静中蕴含着悠远的韵致,会让我们每个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自由意志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永恒的未来。

4、课后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研究与实施过程,正是因为关注了学生情感的发展,才成就了这样激情洋溢,富有魅力的课堂教学。没有学生情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去追求课文内容的理解,那么教师再精妙的设计,再动情地讲解也是徒劳,只能与教学目标南辕北辙。我们只有将学生情感的发展置于教学的核心,想办法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也才能构建起焕发生命活力的魅力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