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形成及特点

2020-05-14 来源:钮旅网
建筑与预算CONSTRUCTION AND BUDGETDOI:10.13993/j.cnki.jzyys.2020.09.0092020年第9期293期2020年第9期 总第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形成及特点

姜 楠1,徐莉莉1,张殿勇2

(1.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2.辽宁省建设事业指导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1)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生存方式的迅速变化,特别是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在提升人们总体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摧毁着很多有益的传统文化,包括某些因地制宜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本文通过研究东北地区的自然状况、研究东北民居的形成及东北民居的特点,揭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内在的生命活力,明确认同感和持续感,造福更多百姓。关键词:传统民居;东北地区;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0402(2020)09-0032-03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差异,各民族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不同,各地民居早已打上了本土烙印,折射出人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如内蒙流动民居,逐水而居。会根据四季的变化,游牧的需要,搭建易于拆卸、迁徒的毡房为住所,成为草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如山西大院民居,内涵丰富。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山水、花木、宝物置于一处,绘画、书法、诗文集于一户,堪称晋商民居文化的艺术博物馆。

如福建土楼民居,御外凝内。以其宏大的规模,夯实的基础,合理的布局,完备的功能,奇葩的造型,构筑着山村民居的神话。

如江南水乡民居,精美别致。依山而筑,重院叠户。傍水而建,街桥相连。粉墙黛瓦,绿影婆娑。鸟儿在屋顶栖息,流水在庭院畅漾,

宛如山水画卷。

而东北地区民居,则更讲究实用美观。无论是丹楹刻桷、雕梁画栋的皇室建筑,还是山林旁、江河边、平原上风格迥异的普通民宅,都呈现着传统文化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东北地区自然状况

1.1 东北地区概念

说起“东北”的概念,最早还是见于《周礼·职方氏》中“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时至今日,东北地区已然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基地。维护着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等。

1.2 东北地区辖区范围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收稿日期:2020-02-09

作者简介:姜 楠(1981-),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 32 —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构成的区域,占地面积152万km2,拥有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锡伯族等1亿2千多万人。

1.3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1)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区域,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

(2)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严寒的地带,全境在当年的十一月初至来年的三月底,气温普遍降到零下,甚至低至零下几十度。不难想象,在漫长的冬季里,这里的人们如果不采用行之有效的供暖手段,恐怕难以生存。

上述种种,形成和延续了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

2 东北地区民居的形成

2.1 东北地区古代民居

远古时期,人类为满足自身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要,在不断地适应和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相应增强了动脑和动手能力,走出原始的岩洞、树洞,用大自然中的天然材料人工搭建居住场所。从目前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哈拉毛都乡王府屯、辽宁省本溪市汤河庙后山、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南金牛山、辽宁省沈阳市新乐等古遗址发掘来看,先人以巢居、洞居、半地穴式居住形式防毒虫猛兽,避风霜雪雨。繁衍生息,实属不易。

自从有了相对稳固的居住场所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许多活动诸如吃饭、睡觉、待客、祭祀、生儿育女及一些手工劳动包括后来的“猫冬”等都在房间里进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2 东北地区近代民居2.2.1 宫廷建筑

清朝时期,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下令修建了占地面积6.2万m2,建筑面积1.5万m2,建筑物100余座,房屋500余间的皇家宫殿——沈阳故宫。其建筑风格是既承袭了汉族的传统建筑形式,又融入了满族的建筑

2020年第9期 总第293期特点。其建筑用途不单单用作日常起居,还用以理政、习文、看戏、观景、祭祀、收藏等。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也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两大皇宫建筑群之一。

2.2.2 平民民居

东北地区普通民居还是以口袋房、地窨子、马架子等为主。

(1)“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涵盖了满族人的传统民居特点。满族老屋一般是三、五间,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西侧是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火炕,称为“万字炕”。西炕很窄,严格来讲应称“火墙”,上方为供神供祖之处。墙外,高出房檐的烟囱好似从地面长出来一样。

(2)“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在冬季寒冷时居住的原始居所。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宽狭根据家庭人口而定。坑顶用两根粗木支起“人”字梁,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再培上厚土加以稳固。屋内有的搭铺,有的搭炕,门窗一般设在阳面。 (3)“马架子”,曾是赫哲、锡伯等族人在地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传统居室。屋脊举架低矮,介乎窝棚和正房之间,土坯砌墙草苫顶,门窗开在南山墙。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以树木支撑,上铺树枝,抹上草泥,室内有低矮的地铺,就地拢火取暖,外呈马鞍形,故名为“马架子”,也叫“窝棚”。

(4)“撮罗子”,是鄂温克族人的居住模式。由于大山林中的鄂温克族人以养鹿、狩猎为生,建房便选取了符合动态的不定式。条形木板围成墙,五、六个三角形木板撮起尖房顶,外盖树皮或动物皮毛防寒,内搭火塘取暖。房子四周,用栅栏圈养鹿群。高大仓库,除满足自家需求外,也供猎人们借助爬梯提取急用。几个家庭相邻为伴,形成一个聚落,互助、互动。

(5)“矮屋”,是由朝鲜半岛移民我国东北境内的朝鲜族人的民居符号。每栋房子开

— 33 —

2020年第9期 总第293期三至四扇门,每一扇门同时也是一扇窗,每一块地同时也是一铺炕。进屋脱鞋,席地而坐,房子不太高。而房屋低矮既可节省建房原材料,还更益于获得最佳居住保暖效果。居室整洁卫生,体现了朝鲜族人的勤劳和别样的居住智慧。

3 东北传统民居特点

3.1 民居样式

东北地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最典型的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东西排列的三间房。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东西屋之间除了放置一些生活杂物外主要用做厨房,一般砌两个大锅灶,烧柴做饭时的烟火经两边屋子里的火炕,化作缕缕炊烟,熟了饭菜也提供了采暖。

3.2 民居走向

东北地区民居基本是坐北面南。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东或面西的房子叫厢房。在正房的两端盖出厢房来,形成三合院。再续接一排坐南面北的房子,就围成了一个方形的四合院。

3.3 民居结构

东北地区民居的大墙和房顶,是由土坯茅草逐步变为砖瓦木结构的。无论是深山老林、沿江地带、还是平原地区,普通民居的窗户通常比较小且少,窗棂一般用细木条拼成井字格再糊上窗户纸。虽然,后来大多换成玻璃窗,不少人家还要在窗外覆加塑料薄膜用以冬季御寒。

3.4 民居配套

普通民居屋门不大,院门不小。院门的形状,看似随心所欲,却也各有千秋。院门口,家家户户还少不了有个“肥水不留外人田”、“外人应急很方便”的茅厕(旱厕)。院子的功能不少,如养家禽、种蔬菜、建粮仓、搭仓

— 34 —

库等。

东北“八大怪”曾对民居有精准描述:“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旱烟袋,大缸小缸淹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冬天包豆讲鬼怪,翻穿皮袄毛朝外,草皮房子篱笆寨,狗皮帽子头上戴”。“窗户纸糊在外”说的是将两张牛皮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到窗棂上,再均匀地涂抹上豆油,待纸张晾干后就不怕风吹雨淋了。“草皮房子篱笆寨”说的是将一米多高的空心羊草切齐根部,用泥水混合晒干后铺在房盖上防雨雪。再把不成才的小树木劈开做栅栏,形成独门独院。

4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生存方式的迅速变化,特别是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在提升人们总体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摧毁着很多有益的传统文化,包括某些因地制宜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我们通过进一步研究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形成及特点,揭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内在的生命活力,明确认同感和持续感,造福更多百姓。

综上,东北地区,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普通百姓的传统民居,大都是尖尖的顶,厚厚的墙,窄窄的窗,暖暖的炕。万变不离其宗,防寒保暖,对于有着漫长严冬的东北地区来说至关重要。住宅是手段,生活是目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

参考文献:

[1] 张凤婕,万家强.东北地区汉族传统民居院落原型

研究[J].华中建筑,2010,28(10):144-147.

[2] 王中军.东北满族民居的特点——乌拉街镇“后

府”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4,5(1):36-38.[3] 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

材工业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