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库

2024-08-17 来源:钮旅网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库

第一部分 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

第1章 语言学基础

一、填空题

1在汉语词汇借用现象中,“麦克风”是______词,“话筒”是______词,“维他命”是______词。[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音译(借词);意译;音译兼意译查看答案

【解析】词汇借用包括“借词”和“意译词”两种情况,前者是音和义都借自外族语或方言的词,而后者是指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形成的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在汉语里,借音现象少,意译词多。“麦克风”是“microphone”的音译,属于借词;“话筒”是用汉语构词规则为“microphone”重新构造的词,属于意译词;“维他命”既包含音译,也包含“维持生命”的意思,所以是一种音译兼意译词。

2索绪尔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是______语言学的奠基人,______是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创始人。[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案】结构主义;乔姆斯基查看答案

【解析】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的奠基人。20

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学的深入发展,还出现了许多语言学流派,如系统功能语言学,代表人物韩礼德;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兰盖克、莱可夫等;语言类型学,代表人物格林伯格、科姆里等;社会语言学,代表人物拉波夫。

3[i、u、y]这三个元音可以用______、______两个特征区别开来。[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唇形的圆展;舌位的前后查看答案

【解析】[i]是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u]是舌面后、高、圆唇元音;[y]是舌面前、高、圆唇元音,通过唇形的圆展可以区别[i]和[u][y],通过舌位的前后可以区别[u]和[y]。

4普通话[d??21a](等啊)在口语中读作[d??21?A],这体现了_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语音同化查看答案

【解析】语流音变包括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四种现象。普通话中[d??21a]第二个音节[a],由于受到前面音节韵尾的影响,增加了辅音[?],属于典型的语音同化现象。

5______和______是语言运转的两大关系。[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案】组合关系;聚合关系查看答案

【解析】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运转的两大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形成高一级的结构,处于高一级结构中的各个符号,称为结构的成分,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

为“组合关系”。结构中能够替换的成分构成的类,称为“聚合关系”。语言符号(词和语素)、音位、意义等都处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中。

6从语音四要素的角度看,“衣”“易”的区别在于______,live与leave的区别在于_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案】音高;音长查看答案

【解析】语音四要素是指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质。“衣”“易”的区别在于声调(调值)不同,所以它们的区别在于音高;live与leave的区别在于音素[i]的发音长短,所以它们的区别主要是音长。

7/p、b、ph/这三个音位可以用______、______这两对区别特征区分开。[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案】送气不送气;清浊查看答案

【解析】辅音发音受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发音方法又包括阻碍的方式、声带是否颤动、气流的强弱三个方面。/p、b、ph/三个音位都是双唇音,因此它们的区别性特征应该集中在发音方法上。/p/是不送气清塞音,/b/是不送气浊塞音,/ph/是送气清塞音。因此这三个音位可以由送气不送气、清浊两个区别特征区分开。

8有些方言中“花生”与“发生”听起来读音一样,而普通话的发音不一样,这是因为[f]、[x]在这种方言中是______,在普通话中是_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案】相同音位;不同音位查看答案

【解析】[f]、[x]在有些方言中读音相同,是因为这些方言中[f]、[x]两个音属于同一个音位,不能区别意义;而两者在普通话中发音不同,且能区别意义,所以它们在普通话中属于不同音位。

9“个”的本义是“竹子”,后来变为______,这种现象属于语义的_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量词;转移查看答案

【解析】词义的变化有三种:扩大、缩小和转移。“个”由一个意义比较实在的名词变为一个意义相对较虚,语法意义较强的量词,说明其词义发生了转移。

10“索马里”的第一个字读得像阳平,这是语流音变中的______,网络语言中的“酱紫”从语流音变的角度看是_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案】异化;脱落查看答案

【解析】“索马里”第一个字读得像阳平,属于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因为连着发音有困难,所以一个发生变化的现象,是语流音变中的异化现象。“酱紫”是“这样”发生了合音,“这”的元音音位脱落,所以是语流音变中的脱落现象。

二、名词解释

1词语的替换[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答:词语的替换是指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

有发生大的变化的词语演变现象,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核心词汇相对比较稳定,一般词汇的词语替换则比较频繁,它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例如,我国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唐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用“代”替换“世”。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吏有朝廷发的“俸禄”,包括“俸米”和“俸银”,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人们的社会关系和获取工作报酬的方式起了变化,这些词语就弃之不用了,代之而起的是“薪水”一词,而“薪水”后来又被“工资”所替换。社会生活的急剧改变、社会观念的改变都会引发语言出现相当数量的词语的替换。

2词义的扩大[北京语言大学2011年研]

答:词义的扩大是指一个词的词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的词义演变现象。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墨水”原来只指作为书写工具的黑色液体,现在则指各种颜色的这种液体。

3类推[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类推是语法化的一种重要机制,指两个本来意义和功能相同的成分或形式,当其中一个成分或形式语法化以后,另一个成分或形式在相同的条件下,也可能受其影响,发生同类的变化。例如英文cow的复数本该是kine,但因为dog、pig等的复数都是在后面加s,所以cow的复数就逐渐类推为cows。类推是语言经济性、系统性的重要表现,也是语言规则性和条理性的体现。

4语音[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有意义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

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颤动,具有物理属性;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还具有生理属性;更重要的是,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5音素和音节[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音素和音节是语言中的两个基本的语音单位。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从音质的角度对音节连续进行切分,直到不能再切分为止所得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就是音素。音节由音素构成,如“刊(kān)”它可以划分出“k、a、n”三个音素。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在语音学与音韵学中,音素一词所指的是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音素是具体存在的物理现象。国际音标的音标符号与全人类语言的音素一一对应。音节由音素构成,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语音单位。每发一个音节时,发音器官的肌肉,特别是喉部的肌肉都明显地紧张一下。每一次肌肉的紧张度增而复减,就形成一个音节。几次紧张就有几个音节。一个音节可以只有一个音素,也可以由几个音素合成。例如“西安是一个美丽的古城”(xi an shi yi ge mei li de gu cheng),发音器官紧张十次,是十个音节,写下来是十个汉字。一般说来,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

三、简答题

1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和作用。[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

答:语境是指语言环境。在书面语中表现为上下文所产生的语言环境,词义在使用过程中不是仅仅只有表面上的意义,一般还有深层意义,而这一意义是直接与语境相关的。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语言意义更明确,消除多义和歧义

一个词语往往不止有一个意义,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歧义现象,而相应的语境则可以很好的分化词义的多义现象。如“家里门没锁。”这句话中,锁是多义词,离开语境,句子就有歧义,如果加上一句表示上下文语境的话,就会将“锁”这一词单一化。如加上句“去超市买把锁回来吧”就可以知道上述句子中的“锁”是名词。

(2)使词语获得临时的、特定的含义

词义是以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和主观评价,以及词在特定使用范围中所产生的意义。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可能会获得一些临时的意义。如“我爸天天晚上修长城。”这句话中的“修长城”就不再是原来的意义,而是表示“打麻将”的意思,是在语境中获得的临时的意义。

(3)影响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的感情倾向也是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境中也会改变。如“真不错,考个试还能背回一筐鸭蛋”,“不错”本来是一个褒义词,但在这句话的语境中可知,是一个表示讽刺的贬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4)填补、丰富词语的意义

词语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仅仅只反映表面的词义,而可能还会有一定的深层含义,根据语境可以补全这些含义。如《哈姆雷特》中王后想表达怀疑哈姆雷特杀了他的父亲时说了句“你把你父亲大大地得罪了。”这句话中的“大大”就是具有深层意义的词语。

2举例说明什么是语境。[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语境是指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称为社会现实语境)。

(1)上下文语境

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流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凡出现在某语言单位之前的词、语、句都是该语言单位的上文,出现在之后的都是下文。但是最切近最重要的上下文却是跟该词处于同一个句子的其他的词或短语。例如“宏伟的拦河大坝高高耸立”,“宏伟”之后的“的拦河大坝高高耸立”都是“宏伟”的下文语境,“耸立”之前从“宏伟”到“高高”都是“耸立”的上文语境。

(2)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听说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

在日常对话中,人们总是结合着情景语境选择词语、理解词语的。比如说“这小伙子不错”,如果说这话的人年龄不大,便不会用“小伙子”这样的词语称呼年轻人,选用这样的词语还带有喜爱的色彩。而且,也只有依靠当时的情景语境才能明确所指的是哪个小伙子。

除了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还有背景语境。背景语境是在人们记忆中贮存着的关于整个世界的百科知识,尤其指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规范、文化心态、行为准则、交际规则、语言禁忌等。这些背景语境也制约着话语的表达和理解。

3“这本书看了三天”和“这本书看了三天了”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西方人学习汉语,常常感到汉语的语法规则太活,不好琢磨,甚至有人认为汉语是落后的语言,而汉人学习西方语言,也不习惯它们的变格、变位,感到它们的结构牵丝攀藤,重复而又麻烦,甚至有的人认为汉语是最先进的语言。对这些问题,你怎么看?[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1)两个句子在意义上的不同

“这本书看了三天”和“这本书看了三天了”在意义上的不同是:

前者陈述一个已完成的事件,即“看完这本书用了三天”;后者具有延续性,意思是“这本书已经看了三天,还要过几天才能看完”。前者表示动作的完成,后者表示动作的延续。

(2)对语言先进性的看法

①由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范畴,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具有的。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语法范畴的语言个性很强,不能用一种语言的语法范畴去硬套另一种语言。由于语法范畴必须有词形变化的形式体现,而汉语缺乏形态,严格地说也就没有语法范畴。所以,汉人学习西方语言,不习惯它们的变格、变位,感到它们的结构牵丝攀藤,重复而又麻烦。

②汉语的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所以十分重视语序和虚词,主要通过这两种语法

手段来表达语法意义。首先,词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就不同。例如,“我喜欢他”“他喜欢我”。其次,用不用虚词和用不同的虚词,意思也完全不同。例如,“看书”“看的书”“看过书”。此外,汉语语法还有一些其他特点:繁多的量词;庞杂的补语;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等等。正是由于汉语的规则太灵活,西方人学习汉语才会感到困难。

③语言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使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学习起来可以进行类推,而个性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由于每种语言都必须取决于并适应本国、本民族的社会情况,所以语言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学习难易程度之别。

④语言有其各自的特点,同时语言也是具有普遍性的,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语法结构是不分优劣的,各种语言之间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并且每种语言能够存在并能够顺利进行交流,那么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所以,语言是没有优劣的,认为汉语是落后的或者是最先进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4什么是后缀与词尾?举例说明两者有什么同异。[浙江大学2010年研]

答:(1)后缀与词尾

后缀是指黏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是一种构词语素。例如,汉语的“小刀子”“瓦盆儿”中的“子”“儿”,英语的“reader”“voiceless”中的“er”“less”都是后缀;而词尾则是相对于词干而言的,是一种构形语素。例如,英语的“workers”中的“-s”。

(2)后缀与词尾的同异

①相同点

后缀和词尾都黏附在词根或词干上,都是附加语素。

②不同点

a.构词作用不同。词尾不能改变一个词的词汇意义,只能改变词的语法意义。例如,“work”是词根,“worker”中“er”就是词缀,由动词“工作”变为了名词“工人”。而“workers”中“-s”就是词尾,表示复数,但是并没改变“工人”这个词的词汇意义。

b.构词位置不同。词缀一般是附着在词根后面的不成词语素,而词尾虽一般也是在词的尾部,但是在有词缀的情况下,词尾必须放在词缀的后面。

c.意义不同。词尾一般都只具有语法意义,不具有实在意义,而词缀一般含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四、论述题

1简要论述语言融合的性质、原因、类型以及英语学习对汉语的影响。[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1)语言融合的性质

语言融合是指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长期密切接触以致渐渐趋向融合而带来的一种语言接触类型,又称“语言替代”或“语言换用”。语言融合并不是指产生“混合语”,而是指相互接触中的一种语言排挤代替了其他语言,即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成为趋向于融合的各民族人

民的共同交际工具,而其他语言则由于无人使用而消亡。消亡的语言通常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一些痕迹,如某些发音方式的特点,当地某些地名或特有地貌、物产的名称等。

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并不是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语言成为胜利者,语言融合的结果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

(2)语言融合的原因

①族群杂居,长期共存。发生语言融合的必要条件是这些不同民族必须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时期的杂居生活。不在同一地区生活的民族或虽生活在同一地区但保持独立聚居的民族,一般不会发生语言融合。如南北朝以来鲜卑、契丹、女真、满族先后入主中原,后逐渐与汉族杂居,他们的语言也逐渐融入汉语而消亡。

②经济文化,优势失衡。经济、文化优势明显的语言族群与其他族群深入接触时具有较强的融合力。公元14世纪,汉族客家从江西等地大抵迁移到我国广东的东部和北部,跟畲族发生族群接触。经过300多年的交往,由于客家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较发达的文化教育具有一种优势,绝大部分畲族逐渐放弃本族语,转用汉族客家话作为母语。

③人口影响,以多胜少。语言融合的一般情况是人口数量多的语言族群成为胜方的可能性更大。1644年满族八旗军攻入北京,内城全部八旗军人、清朝宗室及其家属所占只有32万人,占今北京境内当时总人口的26%,如果加上当时全国的汉族人口数,比例则更小。满语最后被汉语“吃掉”,满汉人口数量的悬殊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

(3)语言融合的类型

语言融合主要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两大类。

①自愿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交际语。

②被迫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

语言融合的自愿或被迫是相对而言的。如北魏的“自愿”遭到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女真族的“被迫”,后来也有一定程度的自觉。

(4)英语学习对汉语的影响

英语学习对汉语的影响表现在汉语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

如鸦片战争后,为了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仿译西方语言用派生法构成术语,汉语中陆续增加了很多能产的构词词缀,如相当于英语的-ize,-ization的“化”,相当于英语的-ty,-ness等的“性”。词缀的产生和发展使汉语的构词法除了采用词根复合的办法以外还增加了一种派生构词法,人们可以根据这种派生构词的模式创造新词。再如,“被”字句和多个修饰语并列的长句的出现,都是英语对汉语带来的影响。

2就会话含意展开论述,内容可包括什么叫会话含意、会话含意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人们是如何得知这些会话含意的等方面。[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1)会话含意理论的提出和作用

会话含意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提出的,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语用学研究的开端,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们在交际中怎样互相合作以及如何理解表达者的话语意图。

(2)会话含意理论的内容

会话含意理论不是从语言系统的内部出发来研究语言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是主要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意,去解释说明话语的言外之意。

(3)会话含意的分类

会话含意可以分为两类:

①一般性会话含意。

一般性会话含意指不需要特殊语境就能推导出来的含义。

②特殊性会话含意。

特殊性会话含意指的是必须依赖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含义。

(4)会话含意的准则

会话含意要遵循“量的准则”“质的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四个方面。依据这些准则帮助人们在实际交流中更好地理解会话含意。

①量的准则指的是所提供的信息的量,所说的话应该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而且尽量不要包含多余信息。

②质的准则指的是我们所说的话应该力求真实,尤其不要说那些虚假的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③相关准则指的是在关系的范畴下,只能提出一个准则,即我们所说的话应该是相关的。

④方式准则指的是我们应该清晰明了地说出所要说的话,尤其应该避免晦涩、歧义的产生,言语要简练和有条理。

人们在交际中相互合作,运用会话含意的准则,顺利完成交际活动,理解交谈者的话语意义。

总之,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部分,是语言的实践运用所必须的,对语用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