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研究

2024-04-19 来源:钮旅网
别 省级 份 2001 号 156

小 学 生 良 好 伙 伴 关构 建 的 研 究

结 题 报 告

桐庐县第一实验小学

2OO3·10

级 年 编 系

级 别: 省级 年 份: 2001 编 号: 156

内 容 提

伙伴是指小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所结识的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学或朋友,它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伙伴们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即伙伴关系。良好的伙伴关系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但是,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常常发现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往往出现不合群、不信任、嫉妒性强等不良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有必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故提出了《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研究》之课题(浙江省2001年规划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合作、竞争、互补、互助的良好伙伴关系,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实验中,我们围绕如何构建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这一宗旨,从五个方面进行探究,即:小学生伙伴交往心理调查;不良伙伴关系的成因分析;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的构建(包括构建原则的确定、构建技巧的辅导、构建途径的创设等);特殊学生的伙伴交往问题及处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网络的构建。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主要表现在教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伙伴关系日趋良好,尤其是良好的班风校风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编撰了一本教育专著《放你的手在我掌心——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研究》,它系统介绍了小学生伙伴关系的特点、功能、构因以及构建良好伙伴关系的原则、技巧、途径、障碍等,并从校园文化、少先队工作、班级建设、课堂教学、教育个案几方面对学校良好伙伴关系的构建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力争做到思考与实践齐飞,理论共探究一色。专著中

课题的研究虽然很艰辛,但更多的是欣喜,我们愿意化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课题。

课题组 2003、10

级 别: 省级 年 份: 2001 编 号: 156

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研究

(结题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学生所能接触的传播媒体(如电视、电脑、游戏机等)越来越多,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是过去任何一个时期的孩子都无法比拟的更广阔的世界。然而,实际上他们交往的对象、游戏的伙们、心灵沟通的对象却又十分局限。也就是说,虽然说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但这不仅没有绝对扩大孩子的世界,反而相对缩小了孩子的心理空间,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孩子找不到生活的空间,正在陷入社会性的自我封闭的状态之中。再者,现代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独”,这与交往中的“亲和”、“对话”、“合作”、“共生”、“互生”等行为与精神有很大的矛盾。而反思我们教育的现状,虽也曾就这一情况而适时追寻一定的教育方法(如开放的、民主的、交往的教育方法),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化的存在,使学生的正常交往行为在缺乏交往对象、缺少交往时间和空间的处境中变得越来越少。然学生良好的社会性人格特征(如人际智慧、人际关系、乐群性、宽广的胸怀、活泼开朗的性格、亲友、合作、分享、共享等),是通过与他人尤其是伙伴交往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真正的朋友,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孩子才会有对生活经历更丰富的体验,才会有交往的快乐,才能有相对成人的独立性,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化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出小学

就我校课题研究的前期情况看,为了解学生间的伙伴关系,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自觉进行伙伴 交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作了有关心理调查,主要包括小学生交友需要及交友能力和小学生伙伴接纳因素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① 每个学生都有比较强烈的交友需要,且在总体上不存在年龄的显著差异;② 一~三年级目前常在一起玩的伙伴人数以1~3人所占百分比最高,四年级目前常在一起玩的伙伴人数以3~6人所占百分比最高,五六年级目前常在一起玩的伙伴以7人以上所占百分比最高。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长,学生交友的自觉性自然有所增强,但整体上仍存一定的被动状态;③ 放学后“与同学很少玩”和“经常玩”的比例是3∶1。“很少玩”和“几乎不玩”的同学的约占74.1%,其中大约四分之一的人是由于功课未完成而没有时间玩,有大约25.9%的学生是因为做家务或参加其他活动不能玩,约30%的学生是由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不与同学玩,或只喜欢一个人玩,或只喜欢与父

母亲在一起;④ 从我校学生接纳因素调查表明,容易被伙伴接纳的学生是因为他们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擅长交往,学习成绩优异,经常受到同学、老师的称赞,并且父母也能宽容等待客。而不受欢迎的同学,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或表现出许多攻击性行为,脾气暴躁,为人斤斤计较,不愿与人合作分享;或性格内向孤癖,不善言谈,害羞胆小,常常单独行动。有研究表明,学生在伙伴中的地位一旦确定,那就往往比较稳定,难以改变,即受欢迎的同学一般会一直受欢迎,而不受欢迎的学生要改变现状也很困难。可见,一个学生是否被伙伴接纳或拒斥对于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提出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研究,

本课题从调查我校学生交友需要及交友能力和伙伴接纳因素入手,全面分析了我校学生伙伴 关系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不良伙伴关系形成的原因,进而探究小学生良好关系构建的原则、技巧、途径、策略等,并特别注重教育个案的研究,对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使他们“殊途同归”。总之,我们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如下目标:① 帮助学生建立合作、竞争、互补、互助的良好伙伴关系;② 培养学生自觉的交往意识,指导学生正确的交往原则和方式,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交往倾向水平,形成健康的交往心理。学生关心、尊重、理解他人,全面提升学生的交往素养;③ 良好伙伴关系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带动和影响班集体形成健康主动、合作的心理氛围;④ 学校的整体校风和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⑤ 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的人格素养、教育素养和研究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并

本课研究大力倡导科学实验的精神,在理论学习上着重采用坚持资料文献法等。在实践操作 上重点采用教育调查法(学生交友需要及交友能力和伙伴接纳因素调查、不良伙伴关系形成原因等)、教育实验法(实验组的确定、实验因子的控制、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行动研究法(各项活动的开展、构建途径的探索、评价机制的建立、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等)。力求理论指导实践,

(一)

本调查对象为我校全体学生,问卷分四个方面。调查数据按不同年级作了百分数统计,现将 各个问题的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分析和思考作一简要报告。当然这只是针对我校学生而设计的,

1、你需要朋友吗?为什么?

表1 我校各年级学生对朋友的需要程度 (单位:%)

年级教 据 项 目 非常需要 有朋友当然好 没有朋友不要紧 72.4 20.7 6.9 72.2 19.4 8.3 69.3 21.1 9.6 68.0 19.6 12.4 63.6 22.7 13.6 67.4 19.7 12.9 一年级(145人) (180人) (166人) (194人) (220人) (178人) 表1显示,每个年级的学生均有比较强烈的交友需要,且在总体上不存在年龄的显著差异。不需要朋友的比例也没有明显差异。在“为什么需要朋友”的问题中,学生的回答可归结为三点:① 有朋友可以玩得痛快,生活更有乐趣;② 朋友间可以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③

2、你目前常在一起玩的伙伴有几个?

表2 我校各年级学生目前常在一起玩的伙伴人数 (单位:%)

年级教 据 项 目 1~3人 3~6人 7人以上 有异性朋友 没有异性朋友 42.8 35.2 22.0 59.3 40.7 40 37.2 22.8 58.3 41.7 36.1 34.3 29.6 55.4 44.6 33.5 39.2 27.3 44.8 55.2 21.4 36.4 42.2 42.3 57.7 21.9 37.1 41.0 54.5 45.3 一年级(145人) (180人) (166人) (194人) (220人) (178人) 表2显示:① 目前常在一起玩的伙伴人数,一~三年级以1~3人所点百分比最高,四年级以3~6人所占百分比最高,五六年级的以7人以上所占百分比最高,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长,学生交友的自觉性会自发有所增强,但整体上仍存在着被动交友的状态;② 在异性交往上,一~三年级无明显差异,到四年级急剧下降,六年级又开始有所回升。但整体上小学生异性

3、放学后,你和同学一起玩吗?

表3 我校各年级学生放学后伙伴之间玩耍的情况 (单位:%)

年级教 据 项 目 经常玩 很少玩 几乎不玩 21.4 54.5 24.1 22.8 52.2 25 28.3 50 21.7 32.0 55.2 12.9 25 50.9 24.1 24.7 52.2 23.0 一年级(145人) (180人) (166人) (194人) (220人) (178人) 表3显示:① 全校参加调查人数共计1083人,其中放学后和同学经常玩的共280人,占25.8%,很少玩和几乎不玩的同学共803人,占74.1%。很少玩和几乎不玩的同学与经常玩的同学的比例约是3∶1。② 各年级学生放学后伙伴之间玩耍的情况无明显差异,只是一二年级经常玩的学生较少,可以是因为年龄较小,父母不太放心所致;三四年级较高,因为学生之间开始熟悉起来,父母又不像一二年级时管得那么多了;五六年级经常玩的比例又有所降低,可能是临近小学毕业,学习压力较重所致。

4、你的好朋友中有没有一位大家都听从他(她)的人?为什么你们都听他的? 表4 我校各年级伙伴群体有否首领的情况(单位;%) 项目 有首领 没有首领 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145人) (180人) (166人) (194人) (220人) (178人) 49.7 50.3 46.1 53.9 44.0 56.0 28.4 71.6 25 75 10.6 89.4 调查表明有首领的学生伙伴群,从一年级至六年级逐年递减,4—6年与1—3年级有明显差异;“没有首领”伙伴群则相反。调查还表明,对是否有首领的选择跟性别无关,男、女生在各项中所占比例基本持平。对“为什么你们都听他的?”的回答,选择“有首领”的学生的理由为:①他(她)是班干部;②他(她)学习成绩优秀或管理能力强;③他(她)活动开朗、乐意帮助别人。选择“没有首领”的学生的理由为:①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②没有首领更自由,可以不受约束。

5、你喜欢怎样的同学?不喜欢怎样的同学?

仔细观察一下同学之间交往情况,可以发现,在伙伴群体中,每个学生的地位有很大的差异: 有的非常受欢迎,有的地位一般,有的非常不受欢迎,还有的既没人欢迎也没人拒斥,属于受忽视的一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们根据学生的行为特征、认知能力、身体特征、教师及家

表5 我校小学生伙伴接纳因素调查结果 (每项中所列均为统计中前10条因素) 受欢迎的同学 ① 快乐、开朗的性格 ② 乐意和同学合作游戏,愿意分享 ③ 乐意帮助同学 不受欢迎的同学 ① 许多破坏行为 ② 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 ③ 逃避交往,很少和群体在一起 ④ 慷慨大方 ⑤ 学习成绩优异,常常受到表扬 ⑥ 为人可靠,值得信赖 ⑦ 责任心强 ⑧ 父母欢迎同学到自己家作客 ⑨ 被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喜欢 ⑩ 有许多朋友 ④ 为人脾气暴躁,常常发火 ⑤ 做事三心二意,虎头蛇尾 ⑥ 小气、斤斤计较 ⑦ 合作游戏少,不愿意分享 ⑧ 常常单独行动 ⑨ 害羞、胆小 ⑩ 父母不欢迎同学去自己家玩 表5显示,那些被同学喜欢的、受欢迎的同学,往往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经常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那些同学不喜欢的、不受欢迎的同学,要么脾气暴躁、不善交往,要么胆小

学生虽有比较强烈的交友需要,但缺乏必要的交友方式,需要我们去指导; 学生虽有比较热情的交往意识,但缺乏良好的交往能力,需要我们去培养;

(二)

1(1)

要构建小学生之间的良好伙伴关系,首先必须要分析不良伙伴关系形成的原因。“去其糟粕”,

在我们的调查中,在对孩子交友的态度上设计了几个问题,根据家长的回答,我们将其态度

表5 我校家长对子女交友的态度

家长态度 希望孩子和他喜欢的人交朋友 对孩子交朋友有严格的要求 怕孩子学坏,严格限制孩子交朋友 百分比 52.3% 30.9% 17.8% 表5显示,52.3%的家长对孩子交友持鼓励态度,30.9%的家长持限制态度,持干涉态度的家长相对较少,但也达17.8%。有研究表明,家长对孩子交友持鼓励型态度与孩子的乐群性呈正显著相关。这就是说,家长对孩子的交友行为鼓励得越多,则孩子的乐群性越高,越能在伙伴交往中

(2)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但由于家长本身的社会经历、文化修养、个性脾气等因素的不同,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下面着重介绍几种不利于孩子交友的典型的教养方

① 溺爱型: 对子女过分宠爱,百依百顺,想方设法为子女设置舒适的环境,竭尽全力去满 足子女的物质愿望和要求。这样教育的子女往往把自己看作家中有特殊地位的人,养成任性、贪

② 管制型: 对子女教育或简单粗暴,或严厉过分,或约束过死。岂不知棍棒教育只会给人 在心理上留下创伤,使人变得仇恨、麻木、冷酷;管得太严太死,只会使孩子从小就胆小怕事,

③ 放任型: 对子女成长采取放任自由态度。这样容易使孩子养成自由散漫、随心所欲、胆

(3)

有研究表明,父母关系和睦与学生的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父母之间关系越和睦 ,其子女越不感到孤独;反之,父母之间关系越不和睦,则子女越容易感到孤独。生活在不完整或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往往使孩子得不到温暖关心,倍感孤独,容易产生孤僻、内向的性格,

2(1)

小学生姓“小”,他们还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很少是出自自己的认知兴趣,而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教师、家长及在教师家长影响下的伙伴评价。

表6 我校学生的学习压力调查结果 (单位:%)

项目 教 据 题 目 我感到学习压力很大 我讨厌考试 我不喜欢考试后分等级 43.6 39.7 29.1 37.9 44.1 41.0 18.5 16.2 29.9 比较/非常符合 不太符合 很不符合 表6显示: 有43.6%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只有18.5%感到学习没有过多压力,其他学生介于两者之间。可能有人会认为“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但小学生还小,生理心

理发育皆不成熟,压力过大只能事与愿违,导致学生成就感降低。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会选择逃避,或倍感孤独、孤僻内向、或“破罐子破摔”、暴躁专制,两者均不利于伙伴之间的

(2) 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家长化”,是现今小学教育的严重问题。部分教师往往不太关注学生的个人价值, “把学生的一切都置于自己的监控和管理之下,唯恐学生有任何不合既定规范的言行,并把这一切视为爱护学生的表现,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大保护伞。……更象一个管头管脚的家长”。再加上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一时还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思想,更谈不上能蹲下来看孩子。师生之间不能建立平等、互助、和谐的关系,也不利于学

(3)

教师个人的素养,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水平,也会影响学生良好伙伴关系的形成。如发现学生交往问题时,有的无所适从,不能因人而宜,选择合适的办法因势利导,帮助解决;

3、

(1)、不良的心态。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消极的情感,是严重破坏伙伴关系的心理因素之一,学生如果有这种心理,就不能正确对待同学,会使同学之间关系变得淡漠。自卑是在某些方面,过于看轻自己,对自己怀疑、不信任、自暴自弃,在他的眼里没有阳光、友谊、友爱、友情,只有黑暗、敌对、失败。另外,还有学生的自傲心理和自私自利等有缺陷的个性特征,都很难找到

(2)、不能正确处理同伴间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如有的儿童缺乏合作精神,不愿意与他人合作,争强好胜处处表现自己,容易遭到同伴反对,影响了伙伴关系的发展。而有的学生则缺乏竞

(3)、缺乏交往知识和技能,不懂交往策略或不能恰当使用交往策略,影响了与同伴的交往。 (4)

(三)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心理都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变化不定,有必要 研究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发展特点,进行良好伙伴关系的构建。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系统归纳了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一系列理论,包括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意义、原则、技巧、途径、障碍等。

1

伙伴之间的交往是一个互动、互助、互惠的过程,若要取得良好的交往效果,构建良好的伙

(1) 真诚原则。所谓真诚是指说实话,办实事,待人真诚。这里的“真”是指在伙伴交往时 ,以“真正的自我”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表里一致,真实可信。这里的“诚”包括诚实、

(2) 尊重原则。尊重原则包括三个方面,即对自我尊重——自尊;对他人尊重——尊人;他 人对自己的尊重——他尊。在伙伴交往中,自尊、尊人、他尊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先尊重自己,

(3) 宽容原则。宽容原则是指学生在伙伴交往中,要以包容和谦让的态度对待伙伴之间的差 异、误会、分歧,正确应对伙伴对自己感情的伤害、利益的侵犯或些种无理行为。在一定原则和某种限度内,一般不采取针锋相对的反击态度。宽容表现为,不仅在小事上不去斤斤计较,就是

(4) 平等原则。随着自我意识日趋成熟,独立性、自尊心日益增强,学生对交往的平等性要

(5) 换位原则。伙伴交往中的角色换位,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站在伙伴的角度,以伙伴 的心理需求来考虑问题,即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样,就能通情达理地理解或原谅别人的行为态度。另一方面,通过角色换位,以对待“客观的我”的方式来对待他人。

(6) 发展性原则。学生在伙伴交往中,通过交往能够获得先进的信息环境,先进的方法论和 富于激励性的环境,一方面以人为镜,以伙伴的言行举止等来对照自己,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多方面的表现也可促进伙伴们的进步和发展,最终促进

2

交往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艺术,它具有许多技巧。掌握交往的技能,对于搞好人际关系有着重

(1)

整洁的仪容、优雅的举止、礼貌的谈吐。学会并具备一些基本的交往礼仪,才会有更多的伙

(2)

中国足球队总教练米卢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要做任何事情,即使具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能力,但没有良好的态度,也必将失败。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二十四字的

交往态度“秘诀”,即:坦诚相待、开放自我、接纳他我、尊重差异、亲密有“间”、合作竞争。 (3)

在伙伴交往的过程中,交往语言的艺术主要包括交谈的艺术和肢体语言的艺术。交谈的艺术 主要表现在听和讲两个方面。首先,要善于聆听,有耐心,不随便插嘴。其次,要善于讲。肢体语言的交往艺术魅力无穷。应教育学生经常培养目光正视的良好习惯,改正不良习惯,运用多种眼神辅助有声语言的表达。面部其他器官也可以有“动作”,不同的“动作”可以表示不同的感情。

(4) 注意交往行为。我们引导教育学生做到六个学会,即:学会接纳,学会赞扬,学会容忍

3

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学习有关礼仪常识、交往策略,确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在模拟性的情境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将概念转化为熟练的行为;着眼于从交往教育的角度设计,组织好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如集会演讲、生日庆祝、假日郊游、社会调查等等,促使交往技艺的内化

(1) 伙伴关系的交往指导。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有:说服讲解、情境讨论、回馈、阅读辅导等。 ①

在热闹的操场上、同学们在做游戏,小强耷拉着脑袋,一双期盼的眼睛,看着别人玩。课件

② 师旁白: 为什么没人和他一起玩呢?我们来看看他平时是怎么做的?

③ 继续看课件: 丁丁,李斌等三人在拍皮玩,小强走过来,在李斌的身后不声不响地推了 一把,李斌摔倒在地,小强看了哈哈大笑。李斌爬起来,很生气地跟同学说:“别理他,我们继续玩。”小强硬闯进他们的游戏圈捣乱,抢了皮球藏起来,不让大家玩。小朋友都很生气,小强和大家吵起来,老师来了,问:“为什么你搞破坏?”小强说:“我是和大家一起玩玩的。”同学们说:“我们不喜欢你这样的玩法!

小组讨论: (1) 为什么大家不喜欢和小强一起玩?

(2) 你有帮他的好办法吗?

(2) 伙伴关系的行为指导。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有:增强交往频率、榜样示范、行为演练、反

(3) 教学交往的改善。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交往,培养学生交往意识、交往能力,我

a、转变思想,改革教法。教师在思想上关注学生多方面成长,在情感上尊重、信任每一个 学生,建立起一个师生、生生和谐平等的交往气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能主动

b、建立小组,指导交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适宜于建立多向交往的学习小组,改变他们的座位形式。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交往。教师有意识地作集体或个别辅导,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教给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使学生不仅在交往中获取知识,更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能力,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c、培养习惯,提高效益。这里的习惯指学习习惯与交往习惯。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学交往只能流于形式。要注重保证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思、自讲、自练,重视引导学生适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自己去发现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而只有有了学生自主的事先学习,教学中的讨论、交往才不会出现费较长时间还没有任何收获的情况。 (4)

在伙伴交往训练中,教给学生一定的社会知识、交往经验和礼仪规范,是必要的,但这些知 识、经验、规范,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应用,反复练习,大胆实践,那么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转

附录:

一个孩子,特别是贵为独生子女的孩子,处处以他(她)为中心,优越性很强,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往往只独自品尝,不愿分享,也许可能是时时顺心的,但一旦遇上烦心事,就怨天怨地,怨爹怨娘,甚至迁怒身边的小伙伴,很少从自身找问题,更别提体会他人的快乐,

一份快乐,两个人1

2、你理解这句话吗?

3、说说你有哪些快乐的事与周围的人分享了? 4

二、看一看表演(事先排练)

邻居小妹妹跑过来对他说:“毛毛哥哥,你看妈妈给我买的裙子漂亮吗?”毛毛说:“有什么好

丁丁考试得了100分,毛毛叹了口气:“唉,我为什么不能得100分呢?

冬冬的图画获奖了,大家都为她高兴。毛毛想:“别人的图画获奖又不是我获奖,有什么好

1、毛毛快乐吗?他为什么不快乐(消极,看不到自己好的方面,看不到他人好的方面) 2

三、你想做个快乐的人吗?下面这些情况你认为像你吗?1、小明考了100

□像我

2

□像我

3

□像我

4、每次当好朋友把快乐的事告诉小明时

□像我

1

我会对她说 丁丁考试得了100

我会对她说

我会对她说 五、祝贺语: (5)

与课内相比,课外交往学习的天地更宽。我校对于学生的课外交往实践,采取既不放任自流 ,又不处处束缚其手脚,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的方法。我校课外实践的组

① “手拉手”活动。近几年来我校组织学生与边远山区的两所小学(歌舞小学、新合小学) 的学生开展了“手拉手”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少先队组织、家长和教师与山区小朋友结对,支持学生自觉参加“四个一”活动(即交一个朋友,写一封交友信,寄一本书或一种学习用具,有条件的可利用假期看一次朋友)。同时,积极创设条件,在暑期带领部分学生走出家门、校门,来到歌舞、新合两个乡,走近熟悉却未曾谋面的朋友。这样,眼界开阔了,知识增长了,朋友更多了,

② 团队远足。现在的学生最缺少什么?缺少毅力、耐心,缺少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团队远足正是针对现在学生的欠缺而设计的。我校每年都组织三年级学生在三月期间步行前往凤凰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敬献花圈,鼓励学生步行前往大奇山等风景区春游。让学生走完规定的路程。这样不仅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力,而且能促进他们在困难面前相互帮助、相互勉励,培养爱心和责任感。

(四)

在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以校园文化、少先队工作、班级建设、课

1、校园文化与良好伙伴关系构建

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因素,有“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之分。“静态文化”指的是诸如校园的建筑设施、校舍结构布局等学校硬件方面对学生具有直接或间接教育教育感染作用的各种因素。“动态文化”指的是学术、科技、体艺、娱乐活动等学校软件方面对学生具有感染教育作用的一切因素。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就提出过类似概念。他认为,学生在学校可同时获得两种教育,获得两种知识,“一种是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一种是无意识学到的知识。”前者指的是通过教师专门的传授学到的知识,后者是指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 感染和通过人际交往在品格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吸收到的知识,即校园文化。

(1)

学校在校园环境布局、美化方面尽可能体现人文性。学校永久性标语牌、校训、校歌中尽可 能将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能力这一心理素质的培养纳入育人的总目标,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学校还利用黑板报、班级墙报、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召开主题班会,集体讲座及广播等形式,围绕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同时介绍人际交往的有关知识,介绍处理人际关系的有关方法,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氛围。同时,我们还注意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富有美的气息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境,消除因高度学习压力而带来的紧张心态,缓解因纷杂多彩的人际交往而带来的烦恼,以更

饱满的心情迎接学习面对同伴。只有达到校园美化,才能使学校的显性教育(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和隐性教育(校园环境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的构建。

(2)

教师的人格、品行和教育素质对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在教师与学 生的相互交往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那么,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需要具备哪些品质,才能构成对他们进行交往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呢?研究表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通晓教育教学的规律和艺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无私且没有偏见、注重仪表、举止文雅、兴趣广泛、善于设身处地地体贴学生等等,这些品质都是构成教师吸引力和影响力所不可缺少的。只有严格按照人民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心理素质,教师的威信、吸引力和影响力才能随之得到提高,这样也就为师生之间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促进学生良好伙

(3)

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社会心理环境的集中表现,对学生的良好伙伴关系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 影响。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伙伴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一、良好的校风以其特有的集体感染力,迫使集体的成员,在思想上、情绪上、行为上与其保持一致;其二、良好的校风以其内在的集体凝聚力,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强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其三、良好的校风以其天然的防御排外力,对各种不良倾向和行为的侵袭干扰构成抵制作用。这样就可以维护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健康心理,促进学生良好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

(4) 构建教育策略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重视物质文化建设,更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既重视形的建设,更重视神的塑造。在校园文化创建中逐步探索形成了“在读书中学会交往技能,在艺术中陶冶交往情味,在体育中增强交往品质,在创造中提升交往品位”的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教育策略。

①在读书中学会交往技能。“多读书、读好书、读懂书。”是我校学生的口头禅。自1999年我校每年举办一届读书节,现已举办了五届读书节。学校结合主题读书教育活动,不断拓宽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了“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小报展评”、“读书沙龙”、“介绍一本好书”、“读书征文比赛”、“读书主题黑板报竞赛”、“读书主题班会”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活动促进同学们多读书、会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积累丰富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也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水平。多彩的活动也促使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鼓励又互相竞争。读书为学生学会交往搭建了宽阔的平台,在读书中学会交往的技能,在读书中积累成长的资本。

②在艺术中陶冶交往情味。迄今为止,我校已成功的举办了四届艺术节,在艺术节的大舞台上,展演了学生自己编排的文艺节目和一大批现场创作的书画作品。在艺术节中设立的各种艺术擂台上,学生们争先表演,一展才华,产生了一批“十佳校园歌手”,“十佳小演奏家”,“十佳小书画家”。“器乐专场”、“卡拉OK”、“书法小超市”、“美术沙龙会”等特色节日展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才艺的舞台,更有“亲子一台戏”、“师生同台乐”等综合性文艺活动,不仅引导他们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而且也增进父子母子、同学、师生间的亲情、友情。艺术活动为学生交往营造了良好氛围,在艺术活动中增强交往技能,在艺术活动中陶冶交往情味。

③在体育中增强交往品质。学生参加锻炼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过程,更是学生为了争得荣誉为班级争光的集体荣誉感提升的过程。学校除了组织出操规范比一比,广播操比赛、达标运动会这些传统项目以外,还经常设计体现团体合作精神的特色项目。跳长绳比赛让孩子们好好热了一把。在赛前,同学们便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你冲进绳的时间掌握不对,我来教你。”“大家一定要注意力集中,才能保持中间不间断。”“甩绳手,配合好!”孩子们就是在这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中学跳长绳,从最初的3分钟50个跳不到至比赛时达到400多个。这中间,同学们付出了汗水,同时也培养了自信、负责以及与同伴良好合作的品质。运动场成了学生合作、竞争、互助、自立、自强的交际场。

④在创造中提升交往品位。科技的创作和发明需要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建议和家长的帮助。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件作品的创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在每届校园科技节上,主题各异的科技板报评比是保留节目。同学们从设计构思、查找资料,编辑排版、绘制校正等方面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合作。这期间的协商、沟通、合作都有力促进了小学生间良好伙伴关系的建立。还有“变废为宝”制作赛,废电池回收,保护母亲河行动等活动都能很好地引导同学们在精微处普及科学知识,从实践中学科学,从实践中学交往。创造是我们人类思维运动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人类和谐发展的崇高表现。创造离不开交往,交往在学生的创造中不断提升品位。

2、少先队工作与良好伙伴关系构建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少先队员是这个组织的主人,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通过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少先队工作在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少先队实施构建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的途径很多,我校少先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主要从营造开放和谐的交往氛围,开设交往主题的班队课,开展多样的交往实践活动等方面着手,并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实施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的建立,帮助他们发展交往技能,获得适应社会、适应周围环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1)、营造交往氛围,唤醒交往意识。

少先队在这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无论从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努力营造一种良好交往的氛围。由于我校地处桐君街道闹市中心,校园面积相对不够宽敞,学校无法为学生营造园林式的校园环境,但始终为学生创造一个“亲切的”、“开放的”的外部环境而努力。走近桐庐县第一实验小学,十米外就能看见一块宽大的电子屏幕,屏幕每天用不同的招呼语亲切欢迎全校师生的都来。“Hello!”“桐庐县第一实验小学欢迎你”、“早上好!(或下午好!)等,那是我校团队合作的宣传报道组为你送上的无声问候。走进大门后,两侧是整齐漂亮的少先队宣传橱窗,里面适时的展出一些学校礼仪规范的图片,公布学校每周达标行为规范,表扬规范优胜班级。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个作品,一份心情、一种创意在这里展出,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学校更重视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人文的”内部环境。“红领巾门岗”是少先队推出的一个礼仪示范岗,由各值周中队的优秀少先队员组成,每岗4人,每天在上学、放学时间里肩披红色绶带、整齐分列校门两分,笑脸相迎相送进出师生。“老师早,老师好!”“欢迎你”“同学再见”等,孩子们就在这样一种自然、亲切的交往氛围里,潜移默化地学习。“快乐英语角”是少先队和学校英语组共同创立的又一个交往天地。每周四下午第2、3节课,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在这里与同学与老师用英语进行友好交流。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学英语,也学到了与同伴、老师打招呼的礼貌,请教别人的诚恳,聆听别人说话时的认真专注等。

少先队还指导各中队在校园廊角、教室墙壁等处张贴交往名言:“交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都是人类生存所需的一种智能”、“是否善于交往,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重要指标”、“一个人的成功=1%IQ(智商)+99%EQ(情商)”。“春芽儿小广播”、“春芽儿电视台”定期播出特色栏目“快乐交朋友”,不仅播出一些交往的小知识、小故事,也常请孩子自己做嘉宾,现身说法交朋友,引起学生的兴趣。小广播、电视台收视率一度增加,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快乐伙伴关系的形成。学校还有许多学生吐露心声的地方:“大队部投诉箱”、“悄悄话信箱”、“春芽儿报”等,使学生有了意见不怕没处提,有了烦恼不怕没处说,并初步形成“有问必答”的作风,为交往教育奠基。

(2)、投身交往实践,促进快乐成长。 ①、竞争上岗比一比,自主管理我能行。

我校大队部每学年举行公开竞选大队委员,大队部的15名大队委全部是通过自荐报名、队知识考核、特长露一手、演讲、答辩等形式,根据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产生,评委由老师、学生代表担当。这一举措,改变了队干部从原来的“要我当”到“我要当”,也使他们在竞争中更好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磨炼意志。这样入选的大队委员往往自信能干、谦虚合作,把少先队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此举在学校、社会产生强列反响,校报、校春芽儿电视台的小记者、节日主持人、中队干部都通过这种形式选拔出来。竞选时所表现出的同学伙伴间的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相互支持就显得很自然、很亲切,也促进了伙伴间友谊的形成。

不仅如此,少先队还把校园集体这个“小社会”交给孩子们自己管理。于是,校园里刮起“争岗、找岗、创岗”风,除了原有岗位(如中队委员、小队干部、课代表等),各中队还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自己的意愿,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竞争岗位,让每个人都有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校园小卫士岗、爱心小天使岗”诞生了,“安全小巡警,节电小标兵”也挂牌上岗了。同学们在工作中,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了一定的归属感,交往意识增强了,交往能力提高了,也使学生学生体验到了“我能行”的成功快乐和为集体服务的责任感。

②、快乐节日,快乐交往。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节日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 我校少先队不仅利用好每一个国家法定节日,设计生动有意义的活动,如:“走近雷锋”、“六一儿童总动员”、“新年交响曲”等,还特别设立“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为少先队员自己的节日,每年各举行一次,至今已有五届,多彩的节日活动不仅激发了队员的活动欲望、参与意识,也唤起了队员的交往激情。

③、在规范中学习交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的构建要以一定的文明交往规范为基础。我校文明交往规范以《小学生手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礼仪常规》及《桐庐市民十不准》为依据制订了《桐庐县第一实验小学文明交往常规十条》如下:

(1)穿戴整洁,坐正立直,行走姿势端正,举止文雅,谈吐得体。

(2)与人交往,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3)使用好体态语言: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回答问题起立。 (4)送或接受礼品、奖品起立并用双手

(5)进校见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上课发言先举手 ,进教师办公室喊报告或轻轻敲门,经允许后再进入,离校时和老师同学道别。

(6)家中吃饭请长辈先就座;离家或归家与家长打呼。

(7)对待老、幼、妇、残和军人,行走让路,乘车让座,购物让先,尊重帮助残疾人 (8)参加集会守时肃静,大会发言先向师长和听众行礼,发言结束道谢,观看演出、比赛,适时适度鼓掌致意。

(9)对待客人或外宾,主动问候,微笑致意,起立欢迎,招手送别。 (10)循章骑车行路;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乱丢乱吐。

各中队通过开展各种主题队会,模拟交往的情境,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文明交往

习惯的养成。《真心相处》、《学会感恩、实践感恩》、《关爱别人、快乐自己》等主题队会虽然主题各异,但都注重学生感恩、关心、尊重、分享等品质的形成,它使学生往往在交往中具有快乐的情绪。同时,学校把三月定为桐庐县第一实验小学礼仪月,各中队利用队会课开展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教育。礼仪规范讲座,礼仪知识竞赛,中队礼仪俱乐部都是很好的活动形式,学校还集中开展了“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文娱汇演,相声学“八语”(招呼语、告别语、投谢语、致歉语、协商语、安慰语、请求语、拒绝语)等节目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受教育,在笑过后有收获。

④、参与社会实践,体验交往乐趣。 A、角色体验

少先队员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各种角色。在形象化的环境中体验角色,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在强刺激下的活动、交往、即使有困难也会在一定的动力下去克服它,战胜它。体验的角色主要有学做文明小市民、争做快乐小交警、做做社区小义工等。随着角色体验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在广播电台、文化馆、体育中心、图书馆、市场等各个地方找到了自己实践交往的基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交往体验,人人都说桐庐第一实验小学的孩子走出去就是不一样,指的就是见多识广,文明交往等综合素质比较高。

B、假日小队

假日小队作为我校少先队工作向校外延伸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小学生间良好伙伴关系建立上天地更宽。假日小队活动特点: 组建小队讲究自愿;强调培养学生自己独立工作能力;活动时间、地点很灵活;重视与生产劳动、生活体验,科学实验等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些特点决定假日小队为学生的自由交流提供广阔的天空。假日小队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有“为两个文明建设出薄力”、“绿色阳台工程”、“爱心行动”等。假日小队不仅让队员们取得成功,得到了快乐,而且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对人宽容,学会谦让,协商,互助,合作,使每个队员得到锻炼和教育。

C、手拉手

“手拉手”互助活动作为少先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我校已开展多年。此活动主体是“手拉手”交朋友,基本方法是做到“五个一”(即交一个手拉手好朋友;写一封手拉手交友信;寄一份好的书报或文具;为建全国“手拉手”希望小学出一把力:唱一首“手拉手”友谊歌)。作为一种新时期的少年儿童活动模式,它每年吸引着我校上千名学生参与,因其活动的双向性、情感性,社会性等特点,它在我校少先队员良好伙伴关系构建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践中,“手拉手”互助活动形式也丰富多样,开展的手拉手活动主要有“受拉手”帮困助残活动(包括写封书信交朋友、手拉手情系身边的小伙伴、手拉手爱心基金会)、“手拉手”文明创建活动(包括建立“手拉手”文明监督岗、举办“手拉手”文明行动周)、带动成人手拉手(包括少先队与武警、消防战 士手拉手、小手拉大手,一路平安走)等。

D、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是深受少先队员欢迎的传统活动。它有夏令、野外、集体生活的特点,它让少先队员在有趣的集体生活中轻松的休息,愉快。我校近几年夏令营开展都有明确的主题,对培养队员互相照顾,互相帮助的品质方面,意志力,合作意识,口语表达能力等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2000年科技夏令营 主题: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主要内容:走进名校、畅游科技海洋 2001年“我能行”科技创新夏令营 主题:学习科学知识、创造美好未来

主要内容:参观科技博物馆、参加火箭上天模拟实验。 2002年军事夏令营 主题:学好本领、保卫祖国

主要内容:参观军事博物馆、参加军事训练 2003年“我行你也行”英语夏令营 主题:我玩我学我喜欢 主要内容:玩英语学英语

(3)、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交往教育一体化。

教育是全人类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学生家长是也交往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教育素质的提高也是关系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最终效果的。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是培养孩子善于交往、善于合作的的必经途径。少先队在这方面的做法是:

①、经常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组织学生家长学习指导孩子交往的教育。

②、开设“交往教育”活动公开观摩课,邀请家长参加、发表意见。通过每个孩子动员家长订阅“家庭教育”杂志,提高教育综合素质。

③、大力开展赏识教育活动,推出评价学生的新形式——成长袋,内设有“快乐交往卡”“快乐学习卡”等,家长、辅导员老师把各阶段里孩子交往、孩子学习等的点滴成长不断记录、不断展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争取使每个孩子得到同伴吸引,也乐于同伴接近。

④、学校取消每学期末三好学生的评比,从全校1300各学生中,评出全面生、特长生、进步生。少先队利用寒暑假期的活动进行“交往小能手”、“文明小市民”、“社区小主人”等“十小” 明星评比。家校联手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的构建。

3、班级建设与良好伙伴关系构建

我们认为班级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组织。首先,班级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交往、成长,开展各类活动的基本场所,是学生在学校中的“家”。每个学生都应该归属于这个“家”,是“家”中的一份子,谁也不能脱离它而去。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是失败的班级建设。其次,既然是“家”,我们就要想方设法使我们的“家”温馨而和睦。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班级环境、文化的创设,凡此种种,让“家”中的孩子平等、愉悦、宽松、健康地成长。第三、也应当明确“家”中的成员的交往、角色是多元而丰富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往,除了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外,还应通过种种非正式的方法和手段来维持。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是多元的,有正规的教学交往,也有平常情感的交流;角色也是丰富的,有正式的师生、同学角色关系,也有朋友,兄弟姐妹式的角色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班级要求是自由而生气、平等与民主、和谐与开放的。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对班级建设中的伙伴关系有了新的追求。

追求一、诗意的班级

我们的班级就如家一样温馨而和睦。“家”中的每一份子都很重要,都有自己的位置,都能体谅对方、宽容对方、帮助对方,生活在一个心灵舒展、谈笑风生、朝气蓬勃的美丽家园。

追求二、大写的“人”

我们的学生再也不是班级生活的“奴仆”。他们有思想、有主见、有品位,会倾听、会合作、会交往,敢于批评、敢与接受挫折、敢于展望未来,他们不再陌生、不再猜疑,付出真诚,拉起手来共创美好的明天。

(1)、民主化管理与良好伙伴关系

民主化管理的核心也就是人人都参与班级管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长处,都有自己的潜能,只要给他们合适的岗位,锻炼的机会,他们同样能开掘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①、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我们都知道一般的班级管理角色不外乎班长、副班长、学习、宣传、卫生、劳动、纪律委员等,加上各科课代表和小组长,也就是15人左右。按一个班45人折算,担任管理角色也就占了全班的三分之一左右。那么,还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被动地参与班级管理,属于群众角色。如果我们能尽量增加班级中的管理岗位,使得更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能担任某种管理角色,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它可能带来的积极效应,也就不仅仅是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性,锻炼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创设了伙伴与伙伴之间交流、合作的机会,拉近与减小了原先“领导”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与矛盾,融洽了伙伴与伙伴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A、增设班级岗位

班主任根据本班实际,除了原有的一些岗位外,基本上增设了如生物角管理员、雨具清洁具

管理员、安全财务管理员、节能员、视力监督员等岗位。这些岗位工作具体、明确,只要有责任心就可以担任,适合于一些从未担任过干部的学生来做。对一些“老资格”的小干部,有些班级则让其退下来,有意识地创设工作要求更高,挑战性更强的岗位,什么“感悟集锦”,“采蜜集”,“浪花片片”的编辑班刊的岗位可让他们承担。

B、减少兼职

在班级管理的高层上,如大队委员或校长助理等不再担任班内干部,但要求他们能积极帮助其他干部,支持班级开展工作。不兼职的目的就是空出岗位给其他同学锻炼。

C、一岗多人

一岗多人即同一岗位有多人参与,如编辑岗位就安排了5位学生参与班刊的编辑与制作,让更多的学生能得到锻炼,发挥自己的特长。

②、管理角色的动态分配

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其实是在有意无意的扮演班级某岗位的某种角色,不同岗位学生的思想、行动,所交往的对象也是不同的。然学生是处在成长期的人,他们需要学习和体会多种社会角色,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扩大自己的交往面。因此,我们在班内还实行了岗位轮换制度。我们的目的其实也就是为了促进班集体中良好伙伴关系的形成。实行岗位轮换,不仅避免以前班内只有少数班干部且一成不变所产生的骄傲情绪和优越感,而且也能让部分学生增强自信,品尝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断地岗位轮换中通过体验角色,在与各类岗位同学的交流、学习、合作中融洽双方的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执行定会带动整个班级的伙伴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具体操作如下:

A、建立班级制度

班主任发动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制度,除一般的值日生制、班规外,主要引导学生共同制定以下三种制度:班级工作岗位责任制。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班级工作岗位轮换制。班干部都有一定的任期,任期满后,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连任。定期进行重新选举与轮换。当然,轮换的频率要看具体情况,像有些岗位,各课课代表、中队委员,一般半学期或一学期轮换一次,这样不仅树立了学生的责任心,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做事有始有终、有条理地完成一件事的能力。班级岗位工作成绩考核制。主要是对上述各类岗位学生工作成绩的评价、考核与监督。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考核人员和考核办法。

B、小干部岗位的轮换

班级小干部在这里主要是指校长助理、大队委员和中队委员等。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很重要,小干部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班级中群体伙伴关系。因此,小干部的诞生与轮换一定要规范,一定要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行。班主任组织这项工作基本上按以下几个步骤

进行:竞选动员、自愿报名、竞选准备、竞选演说、投票选举、试用评议、正式任命。

C、其它班级岗位的轮换

班级其它岗位的轮换可采用自愿报名和教师协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任期满后,班主任可征求学生关于岗位设置的意见,商量这些岗位是否必要,或者还需增设哪些岗位。然后,把岗位的名称、职责、人数向学生公布,欢迎学生踊跃报名,当然竞选为小干部的不在此列。

实行民主化管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加入到班级管理的队伍中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交往能力得到正确的发展,最终以优良的班集体促进良好伙伴关系的形成。当然,实施民主化管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的工作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班队活动与良好伙伴关系

在班主任的工作计划中,往往有一块内容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举行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举办此类活动,班主任的初衷就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但我们也应懂得它更为重要的是它增加了同学间交往的机会(因为交往与活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交往),通过活动使得伙伴与伙伴间进行交流、了解、学习、合作,从而活跃班级良好氛围,促使伙伴间形成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循序渐进,构成良好的班级人际交往环境。

A、体验型班队活动

体验型班队活动就是班主任通过创设交往环境,让学生模拟设定角色,在活动中体验角色,实现与角色对话,从而产生与角色的共鸣,情感的洗涤、碰撞与升华。如为了让学生初步学会体验,开展“假如我是妈妈”、“今天我当家”体验活动,将子女与母亲的角色换位,使孩子体验父母辛劳,实现两代人的心灵沟通,以体会自我服务和为母分忧的快乐;开展“假如我是残疾人”体验活动,将健康人与残疾人角色置换,体验渴望关心,得到尊重的情感;开展“假如我是落选者”体验活动,让孩子去体验战胜挫折,勇于面对失败的心理感受。渐渐的,我们开展“放眼看同伴”的体验周活动,在一周内,让孩子们观察并记录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包括纠纷、矛盾等,然后从“假如我是他,会怎么办”的角度写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在下星期一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体验周活动逐渐让学生学会心理换位,使学生之间和睦相处。

B、合作型班队活动

合作型班队活动很显然就是班主任尽量创设需要伙伴之间共同配合、共同学习的班队活动,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在合作活动的过程中,伙伴之间必然要进行交流、沟通,其实这就是构建伙伴关系的过程。也许伙伴间会产生矛盾与碰撞,但只要我们正确理解与引导,相信定会朝良好伙伴关系发展。因此,我校班主任尽量多创设一些需伙伴合作完成的班队活动。“水果拼盘活动”、“课本剧表演”、“小组间的知识竟答”等都需要伙伴之间的配合、沟通、宽容与帮助,伙伴间的良好

关系就在这有意无意中得到了发展。我们再来看看我校六年级某班开展的“烹调最佳搭挡”竞赛活动。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8人左右,男女同学各半, 自由组合。组合后各组设计菜谱,讨论烹调方法,确定分工任务,采购等。比赛在郊外一块空地上开始了,那些“小男子汉”们卖力地找水源、运水、垒灶、起火,手巧心细的女孩子们则在一旁洗菜、煮饭、摆冷盘、餐具。在男女同学默契的配合下,“一桌桌”丰盛的饭菜很快就诞生了。最后,班里选出的“小评委”们经过观察、品尝、讨论,评出了优胜集体(每个集体至少被评上三等奖),老师还给同学们颁发了奖品。烹调竞赛虽然结束了,但在欢声笑语中,在交流碰撞中,同学们之间的情感交融了,集体观念也增强了。

C、自我展示型班队活动

我们一直相信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之处”,都有自己的优势与长处。那些自信、开朗、乐观,平日里喜欢打打闹闹的学生往往敢于走上讲台展示自我风采,即使表演得不够“美丽”,掌声、笑声足以填满内心的满足。因此,他们走下讲台就能与同学打成一片,也许是非凡的才华,也许是可爱、滑稽的模样,给同学们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然而,总有那么一部分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孤僻、不合群,在与伙伴的交往中缺乏自信,怯于交流,更不敢走上讲台展示自己。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全班同学前及时鼓励与表扬,更可贵的是创造一些活动,让他们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创设让同学们了解与接纳他们的平台。热烈的掌声、善意的笑靥,也许就能抚平他们内心的痛楚。如“自主生活”、“秀出自己”、“庆六一“等活动,以展示自我风采为主题,结合讲故事、歌舞、小品、游戏等多种形式,在兴趣盎然、笑声震天中拉近心的距离。

D、主题型班队活动

主题型班队活动也就是班主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及综合实践活动课,优化伙伴间人际关系,增进伙伴间的人际交往。如通过“如何认识他人”主题班会,“牵手你我他” 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他人;通过 “宽容大度与人相处” 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间矛盾纠纷。“微型心理课”是以讲述一个个小故事为主,让学生在漫游奇妙的心理世界中学习一些浅显的心理学知识;“烦恼大会串”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大家在纸上写下自己心中的烦恼,当教师抽到一张张纸条,念给同学们听时,孩子们才发现有许多烦恼是大家共有的,比如“为什么我竞选不上中队长”、“怎么我每次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等,这些烦恼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得到了解答。在“优点大轰炸”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发现伙伴的优点,懂得了欣赏和赞颂别人。当自己的优点被人“轰炸”时所产生的愉悦会令他们终身难忘。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畅所欲言,沉浸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更加亲密起来。

(3)、班级文化与良好伙伴关系

一个集体为什么能够吸引她的成员,一个集体为什么能产生凝聚力?那是因为这个集体共享着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班级文化。杜威曾指出:“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更新自己。”俗话也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人。”由此可见班级环境与文化的作用不可估量,它是班级建设的灵魂所在。“桔生江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橘”,良好的氛围对人才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营造的是和谐、宽容、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从而推进伙伴间的良好交往,形成民主、和谐、相互理解与支持的伙伴关系。

①、班级教室文化

教室的自然环境是班级文化物质形态的表现。教室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展班级活动的主阵地。积极和谐的教室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窗明几净的教室环境,发人深思的名人名言,丰富多彩的学习园地,都是教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问,学生在整洁、优雅、绿色充盈、人文气息浓厚的教室环境中学习生活还有谁会无缘无故发火争斗,谁会无缘无故心情郁闷呢?让我们走进我校某班教室去看看。教室的正前方“伙伴们,让我们的心没有距离”几个大字醒目震人,时刻提醒着孩子们做人要坦诚豁达;左右墙壁上傲然悬挂着四幅孩子们自己书写或创作的警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不如一个好朋友。——伏尔泰”;“爱心是舟,宽容是帆,敢于交流是风”、“让我们手拉手,共创美好明天”。教室后面的黑板报成了孩子们抒发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知识的“乐园”。“我有朋友了”是孩子内心的呼喊,“教你一招:当你在众人面前害羞怎么办?”“心灵透视”(学生轮流写上自己的最想说的话,让同学们更多的了解他)是孩子与孩子的交流,精彩的漫画“找朋友”更是孩子现实生活的诠释……处在这样的教室里你会感到孤独寂寞,会羞于交往吗?至少,它能给你一种交往的冲动。

每个班的教室文化是别样的,都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学生是教室文化的设计师,是学生展示自我与伙伴交流的平台。一切以学生为主,一切以创造为主,交流合作的意识随着这些载体,悄然注入学生的心灵中,不断积淀、磨合,促使学生的不断发展,伙伴间的关系不断融洽、健康。

②、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我校各班的班规、公约的诞生都是学生与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到全体成员承认,并愿遵守执行的结果。在这里,学生与学生是平等的,起点是一致的,某些学生一旦出现违规或犯错,制度文化便是他们的“精神食粮”。

除了一般常规的班级制度外,为形成良好的群体伙伴关系,我们可特制定促进伙伴交往,融

洽伙伴关系的班级制度。下面是我校高段某班“优化交往、融洽伙伴关系”的制度条例。

“优化交往、融洽伙伴关系”的班级制度条例

(1)、能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与同学交流,主动与同学玩耍。 (2)、遵守诺言,答应同学的事一定要做到。

(3)、不随便发火、骂人,更不能打架,同学之间和睦相处。 (4)、热心帮助同学,多做好事,不计好事大与小,提倡结对子。 (5)、不小看同学,不说伤人的话,尊重与信任同学。 (6)、班干部要与同学打成一片,不疏远、不轻视落后同学。 (7)、对自己有信心,在同学面前敢于展示自己,不单独行动。 (8)、如有违反条例者,由条例监督委员会调解与处罚,并上报班主任。 注:学期结束,条例监督委员会和全体同学共同评选“交友之星”、“最佳人气奖”、 “交友新星”。

③、班级特色小组文化

班级特色小组可以说是班级的一种特色,它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它的建立不仅能使学生个性飞扬,重要的是它增加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积极改善了班级伙伴交往的环境。这些特色小组一般应具备如下特点:(1)、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一般组员5—7人;(2)、每个小组应制定自己小组每个成员认同的目标和纪律;(3)、有一个响亮能代表小组特色的组名;(4)、小组有活动计划。当然,层次更高的特色小组还可根据小组的特色与形象,设计组徽、组训、组歌。小组目标、纪律以及组徽、组训、组歌的设立,它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有了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在学会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同时,也学会自我负责,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也起到导向的作用,让学生在群体生活中不断受到自我激励和同辈群体的激励,最终实现对现有发展水平的超越。

④、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文化的深层面是班级精神文化,也可以称为观念文化。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中,民主、和谐、宽容和诚恳相待的良好伙伴关系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民主化管理、丰富的活动、特色小组的建立等都有助于良好伙伴关系班级精神的打造。当然,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班主任的监督和管理。作为班主任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将“真诚”抛洒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才能真正与学生共同努力打造和谐、民主、团结、健康的班级精神。

班级建设中良好伙伴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领导的支持、任课教师的配合、班主任繁琐的付出。群体中人际矛盾和冲

突的产生是正常与难免的,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坚持努力,循序渐进,我们群体的伙伴关系一定能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4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人际沟通和交往活动,始终是一种双向交流,即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双方都是交流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单纯接收或交流的被动体,交流活动的双方同样都有着交流的主观愿望和能动性。忽视了这一点,交流活动就失去了目的和对象,沟通过程及其价值也将不复存在。因此,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沟通交流的双方都必须树立主体意识,把对方看成有多方向需要,体现自身人格价值和有巨大内在潜力的活生生的人,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建立起平等而又互补、持久而又理想的教学伙伴关系。为此,我们进行了构建课堂教学交往模式的实践

(1)

课堂教学交往模式旨在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型课堂教学,充分激活教学活动中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学生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做到交往与教学、探索、发展的有机结合,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在教学中交往,在交往中教学”是教师根据交往的理论和原则设计教学的目标、过程、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使教学成为充分而合理的交往过程。同时,视交往的各方是生动活泼的充满个性的主体。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根据交往的层次、水平和需求作出适当的调整。“在交往中探索,在探索中交往”是通过交往去探索,形成合力。达到有所发展,让交往在教学中产 (2) ①. ②. ③. (3)

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全员参与,提高交往教学与信息。提倡形式多样,师生、生生关系民主和

(4)、探究课堂交往的教学方法

为优化课堂教学的交往,促进良好伙伴关系的形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①、小组探讨教学

小组探讨教学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现将小组探讨法的实施策略(包括组织形式、组合原则、时间控制、操作模式)作具体介绍。

A、小组探讨法的组织形式

小组探讨法常见的组织形式是把班集体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小组探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二人“吕”字形、四人“田”字形; 三人“品”字形、五人“梅花”形; 六人“雪花”形,八人“齿轮”形.由于组合方式的不同,小组讨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注:现在学校实行单人单桌,且课桌椅很轻便,各种组合将日趋方便。) B、探讨小组的组合原则

探讨小组的组合应尽可能体现“平衡、互补”的原则,成绩、能力、性别、气质类型、兴趣特长等因素应加以综合考虑,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

C、小组探讨法的时间控制

每次讨论出现的时机。有人对课堂讨论出现的时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课堂讨论以安排在原有知识已被激活,学生的思维出现高潮,产生强烈的讨论冲动之后为宜,以便于学生参与高质量、高效率的讨论。

每次讨论结束的标志。课堂讨论的结束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具体表现为学生讨论还刚刚开始,教师便宣告结束。这种做法把小组探讨法当作了一种时髦的点缀,切不可效仿。二是放任自流,坐等结束。具体表现为一定要等所有的小组讨论完成之后,才鸣金收兵。素不知学生讨论永不会停止,讲完该讲的之后,便是成堆废话。理想的时机是等完成的讨论小组超过半数即就此打住,这是避免失时的有效手段。

每次讨论的时间。经本课题组对比研究发现小学生:课堂讨论的时间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以四人小组讨论为例,一般应控制6—8分钟。时间过短,不利于讨论的展开,容易造成为讨论而讨论,走过场。时间过长,容易造成时间空耗。当然小组人数不同,讲座的时间也要相应地按比例变化,以便保证每个人都有一次或几次发言的机会。

每堂课讨论出现的频率。特级教师张化万认为:“课堂讨论宜少不宜多”。一般来说只出现一

次,以避免讨论不到位的情形。也不排除连续出现几次,如有一个老师在《电磁铁的性质》第一教课时,就连续出现了两次讨论。该堂课的基本模式为:前言——讨论1——小结——讨论2——小结——总结。

D、小组探讨法的操作模式

讨论的准备阶段.失却前期准备的讨论,失败是必然的,因为要让小学生迈开思维的脚步,进入到既定的情境中去是艰难的。如何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激活原有储备或思维,是讨论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

如我校一位教师在上《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一课时,首先出示十个分数让学生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由于这时学生用的是除法的方法,所以判断速度较慢。接着让学生出十题分数题,让教师来判断,由于老师判断的依据是分母的特征,所以速度成倍增长。这时学生自然而然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判断的速度这么快,依据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老师出示两个连贯的讨论题:1、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看分子还是看分母?2、断判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这个分子或分母有些什么特征?该教学片断由于准备充分,学生有了讨论前的强烈的讨论冲动,所以讨论气氛活跃,讨论效果非常显著。

讨论的展开阶段.小组讨论是一种以思想为核心的学习,没有思维,讨论就没有价值。所以小组讨论一这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讨论中要展开学生的思维,重点要做好以下三点:(1)、要留给每个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传统的课堂讨论存在着走过场,少数尖子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当陪客的现象。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有经验的老师,会在讨论前提出量化的要求:如每位同学至少提供一种解法,找到一个地方。还有的老师在讨论行将终止,习惯问一句:发表过意见的同学请举手,只在确信绝大多数同学都参与讨论之后才宣布讨论结束。(2)、要充分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障碍、错误。在讨论过程中,必然要碰到各种程度的问题,这些内容才是我们真正需要付诸努力的地方。(3)、给予及时性的见解,这些见解如能得到同伴或老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学生就会感觉到莫大的成功感和自豪感,这些积极情感反过来又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此外,讨论展开还需要规则,这是一种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并内化了需共同遵守的得到群体认同的行为准则。如插话、辩论、提不同意见是可以容许的方式,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上反复推委,说与讨论无关的废话是不能容忍的容易遭致小组反感的行为。

讨论的汇总阶段.讨论汇总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情况汇总,反馈矫正,总结评价。在这一阶段,以下二点问题应予以考虑:第一、讨论结果的展示及反馈矫正。如何把讨论结果用最经济的时间实现最完整的展示是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巡回指导要有针对性,指名汇报时要有代表性,尽可能避免同一层次的简单重复。如可以这样提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还有比这更妙的方法吗?

情况汇总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再学习再讨论,如比较学习结果的优劣并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第二、小组讨论的总结评价。小组讨论的评价不同于一般的课堂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要遵循群体的原则,即是评价的对象不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个的学习群体,以鼓励群体的“士气”。二是抓中间带两头。对表现特别(如优或劣)的小组作重点评价。对其他小组则作一般评价。(由于在分组时是均等的,故受表扬的机会也是均等的)

②、探究性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探究性学习正走进传统的课堂教学,这种新的学习给良好伙伴关系构建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宽阔的平台。在探究性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或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或以个人形式,在课堂上模拟研究科学的认识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所学知识死记硬背的方式,变“教师告诉结论”为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索资料,让学生在探索中寻找方法和规律,自己得出结论,掌握新知。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很频繁,相互影响与制约很强,交往方式多,质量高,学习效果也好。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教学实践中,在理论指导下,逐步建立“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操作流程为: 导入阶段 探究阶段 运用阶段

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为例,对这一操作流程予以阐释。 A、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这一教学环节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供(或师生共同提供),呈现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二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六(1)班今天要上体育达标训练课,要求分两组进行掷垒球训练,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3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形成两种意见:一是平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垒球;二是按人数的多少来分配,即人多分到的垒球多,人少分到的垒球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反馈点评、归纳总结 研究信息,主动探究 合作交流探究 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独立尝试探索 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

B、研究信息,主动探究。

这一环节的学习可以细化为两个步骤:一是独立尝试探索;二是合作交流探究。

独立尝试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的进行探索。如:学生研究信息,思考:已有的信息是否理解?能解决我们所求的问题吗?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了解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后出示六(1)班男生30人、女生20人的信息)接着学生独自尝试探索,提出解题设想。大致可出现以下几种正确解题方法。(1)用份数法解答:30:20=3:2,男生分到:30÷(3+2)×3,女生分到:30÷(3+2)×2;(2)用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方法解答;30:20=3:2男生:30×—— 女生:30×——;(3)用正比例关系解答:设男生分到X个,—— = —— X=18,女生分到:30-18=12个。当然也会有一些同学碰到一些障碍,出现一些错误或不合理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探究过程,探寻错误根源,及时矫正。

合作交流探究。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学校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加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认知能力。

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探索,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解题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相互之间受到有益的启发。同时,通过讨论还能披露谬误,及时纠正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偏差。这样,学生既知道了不同的解题思路、策略(可以根据份总关系来思考;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也可以根据正比例关系来思考),也进一步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不仅丰富自己的理解,又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反馈点评,归纳总结。在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使教师以及学生相互间了解他们真实的思维活动,及时肯定其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产生强在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C、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或

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

如:在学生掌握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后,先进行基础性练习,再设计开放拓展性的练习。这样,既利于学生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大胆创新。

③、合作教学

交往合作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优化伙伴关系是最佳捷径。上半年,结合县教研室的市级立项课题《小学语文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性学习》,又根据我县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我们曾确立了《家乡中医药探访》这一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过程和方法如下:

A、围绕研究主题确定五个子课题,分别为:《从桐君老人到百草园》、《我们身边的中草药》、《名医专访》、《走进桐君制药厂》、《桐庐中医药的优势及不足的调查研究》。(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大家合作完成,一项需要分工,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务是促成合作行为的最基本条件。)

B、让学生根据各自优势和兴趣组成5个合作学习小组,确定组长、记录员、资料保管员、摄影师等人员。(让学生知道,恰当分工是更好进行合作的首要任务,是快捷完成任务,更好地实现学习的重要条件。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为他们所在小组中其它同学负责,既要有积极的相互依赖,也要承担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C、各小组开展研究。包括商议研究方案,确定观察、走访或调研的时间、地点,查阅、收集对本组研究有关的资料,并进行调查采访、参观。(合作者们在同一目标的活动中学会互助和支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也具有巨大的促进性相互作用。同时,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孩子们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可以促使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观念,这样不仅有助于群策群力解决问题,而且也能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学习尊重、理解、欣赏他人,从而提高与他人的协调能力,培养社会技能。)

D、各小组对所得材料进行汇总整理,写好成果报告,召开成果展示会,邀请家乡中医师、老师和其它班级的学生参加。(语文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更多需要倾听和表达。因此,成果的撰写和展示不愧为培养孩子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真听取别人表达的习惯的良好途径。)

本次合作学习收获颇丰,孩子们共撰写成果报告5份,体验作文40篇,拍摄照片22张。通过这次合作学习,伙伴关系日益优化。当然,以上仅仅是我校合作教学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余不再赘述。

④、游戏活动教学

在小学课堂中,游戏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游戏时是无拘无束的,这样有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在进行游戏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所以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创设

许多有趣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景,来激发学习的合作欲望。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爱玩的欲望,确保学生在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学会交际,学会合作,学会竞争,使得优化学生良好伙伴关系的目的得到淋漓尽致的实现。

A、生活情景。若遇班里有谁缺席、身体不适、有事需要帮助或遇什么节日等,及时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出来,使他们将知识与实际生活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学会用所学的语言去关心、帮助别人、了解周围的生活习俗和日常知识等,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将抽象的语言知识融进真实生活场景的乐趣。

B、句型设计。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或通过唱歌的形式、或通过一问一答、或通过猜迷语等,巧妙地将学生间的距离拉近,使活动开展得轻松而有收效。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乐于相互合作的同时,教学重难点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C、 体态语言。利用体态语进行教学是常用到的教学手段之一。小学生爱做游戏,用无声和有声的语言共同指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每根神经,师生配合默契,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教学节奏有条不紊。师生间良好的伙伴关系得到了建立。学生从相互友谊地展开游戏的竞赛,不但从游戏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集体活动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彼此间合作的内聚力。

D、自创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地创设交际情景,进行相互间的对话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特殊学生与良好伙伴关系构建

每一滴水都有情感,每个生命都要呵护,无论它现在是否残损、灰暗,我们都有责任让生命放射出灿烂的光辉,不论它如炫目的流星,亦如永恒的太阳! (1)、优秀生伙伴交往的心理问题及处理 ①、优秀生伙伴交往的心理问题。

在社会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的学生,特别是一些老师和家长眼里“十全十美”的寄予厚望的优秀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主要表现在负重心理、高傲心理、嫉妒心理和畸形竞争心理、脆弱心理和失落心理、虚荣心理。这些不良心理隐抑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同伴之间良好伙伴关系的形成,甚至诱发心理障碍导致心理疾病。下面是一位优秀学生抒发的苦恼:

队干部小董在周记中倾诉道:“我非常孤独,周围没有一个朋友可以说心理话,不是我不想交朋友,可是你看,有些人整天追追打打、嬉笑玩耍,太幼稚了;那几个人倒不错,可学习成绩这么差,和她们交朋友太没面子,也会影响我的;还有几个今天和你好,明天又和她和,这种人绝对交不得;我最不要看的是自以为家里有钱,整天请这个客,请那个客,收买人心的人!我想来想去实在找不到适合我的朋友,老师,我不是不愿交朋友,可交不到,怎么办?我好苦恼!”

②、处理方法 A、正确认识自我

俗话说:“认识别人易,认识自己难。”又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优秀生由于听惯了赞美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对自己价值估计过高,对别人价值估计过低。要认识到自己还有某些不足和缺陷需要改进,不要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认识到人人有长处,人人有短处。这样,在伙伴交往中,优秀生才能避免那种自傲心理,放下高人一等的架子,正视自我,也正确地看到他人的优点,学会接纳同伴,理解同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

B、学会倾诉和宣泄

不善交往给优秀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适当的朋友间的交往、倾诉和宣泄可以开阔胸怀、淡化冲突,净化不良情绪。优秀生自己要学会倾诉和宣泄,向知心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委屈和痛苦,从他们那里寻求抚慰和同情,寻求支持和力量。这样不良情绪及时释放,宣泄出来,既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状态,又能促进良好伙伴关系的形成。

C、学会公平、健康的竞争

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形式,马克思说过: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独特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竞争意识是克服人缺陷的一剂良药,竞争是种激励人奋进的过程,而不应该是成为目的,优秀生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凡是竞争总有输赢”,不要过于看重结果,而要总结竞争过程,从而发现道理,体会竞争的乐趣,品味竞争的规律。这样才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与之竞争的伙伴,胜不骄,败不馁,使良好的伙伴关系得以稳定发展。

D、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现象,是心理不成熟的一种标志,也是影响良好伙伴关系的因素。克服嫉妒心理,主要取决于优秀生自己。首先,要明白任何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心理,要敢于承认自己对某人某事已产生了嫉妒心理,及时发现承认,及时纠正,化为自己努力的动力。其次,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要学会经常反思自己,面对某人、某事,自己一言一行的出发点,是否理智、是否出于众心。再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劝诫人们谦虚谨慎,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向他人学习,要学会悦纳他人,理解他人。最后,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克服嫉妒心,优秀生还要有宽广的胸怀,用一颗宽容的心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面对朋友及家人。

总之,一个优秀生不再是成绩优秀,日常表现好,而应该更多地表现在心智良好,素质全面和人格健全等方面,而良好的伙伴关系既是优秀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人格发展的果,也是促进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因。

(2)、学困生伙伴交往的心理问题及处理

①、学困生伙伴交往的心理问题

学困生虽说不乏一些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热情、善于交往之人,但更多的学困生既受自身性格、气质的制约,又因其学习成绩落后的影响,他们在与伙伴交往中受阻。影响其伙伴之间交往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戒备心理、逆反性心理、惰性心理。下面讲述的是一位学困生的逆反性心理的形成:

学生小强在小学低中段时是一个性格开朗、好动调皮的男孩。因为好动、淘气,学习上粗心马虎,成绩在班上居中下水平。到了高年级,父母认为这样子下去不行了,就在课余、双休日为他请了好几位家教老师,晚上做完老师的作业, 就是一大堆家长的额外作业。看电视、玩电脑全部取消,甚至同学生日,好朋友上门来玩都婉言拒绝。小强日复一日地在这种单调、紧张的学习氛围中,久而久之,他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调皮可爱,与父母经常顶撞,吵嘴,对立情绪越来越强,在学校他上课不集中,不专心,作业故意不做,学习越来越差,自暴、自弃、自卑、固执己见的

此外,还有学困生根本不接受教育,形成你教你的,我学我的疲软心理,别人比我强,我什么也不是的压抑心理。以上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困生与同伴的良好交往。

②、处理方法 A、强化自我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尊愈低,孤独感越强,自我教育可促使变化稳定。教师要做一个引路人,要正确地帮助、关爱学困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满足学生层次较低的心理需求。学困生要学会自我教育,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学习兴趣。在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后要加以强化,强化可以通过内因(学习动力的强化)与外因(老师的赞美、家长的理解支持、同学的真诚欣赏)进行。

B、调整想往的心态。

聋哑教育家海伦·凯勒曾说:“心里满是阳光,你就永远看不到阴影。”学困生在学习、交往面临一些挫折时,应该走出自卑的阴影,做自己情绪的主人,通过意志努力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保持乐观的情绪,学会直率、坦诚、不要过分自责、自悲自怜,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调节,遇到挫折,应多从好的、积极方面着想,保持豁达的情怀,有助于走出困境。

C、主动与人交往

一位哲人说过:“主动地与人交往是赢得更多朋友的决窍。”学困生应该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文娱体育活动,调节自己的精神生活,以消除心理的郁闷、紧张,陶冶情操,开阔心胸。不要拘泥于个人的小天地里患得患失,应自觉地把自己置于集体中,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寻求温暖和友谊。学会将自己的忧伤、痛苦以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要敢于把自己

不愉快的心事向知心朋友诉说,从宣泄中得到解脱。

D、学会正视

正视指正确地认识、了解,正视包括正视自己、正视别人。老子曰:“知之者智能,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学困生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不能颓废不振、自暴自弃,意志消沉,看不起自己。要认识到自己还有其他方面的优点,自己通过努力还是可以进步的,树立起信心,乐观开朗、主动与他人交流、学习、讨论。学困生也要正确地认识别人,他人的成绩是努力得来的,是辛勤的汗水换来的,荣誉是理所当然的,应该向他们学习,另一方面,他人也不是事事都对,处处比我强的,他们也有缺点,也有不足。

(3)、单亲家庭学生伙伴交往的心理问题及处理 ①、单亲家庭学生伙伴交往的心理问题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现代生活观念的变革,婚姻关系日趋不稳定,离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离婚后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心理承受能力上也相应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自怜自卑、性格孤僻,脆弱怯懦、缺乏安全感,冷漠粗暴、情绪偏激,无视淡漠。这些新的心理问题出现既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身心发展,又阻碍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形成。下面是我校田老师班里的一位单亲家庭学生的情况:

田老师新接了一个六年级班。在几天的接触中,他发现班里有一个很特别的学生。说其特别,是因为他上课从不回答问题,课下也不见他和别的同学一起游戏。据其他同学反映,他从来不和同学玩,也不和同学说话。甚至有的同学说,他连笑都不会。

怎么回事呢?田老师又走访了几位以前教过他的老师。原来这个学生的父母在他上四年级时离了婚,他随妈妈一起过,但后来妈妈再嫁,就把他甩给了姥姥。从此,他一下子变得少言寡语了,再加上同学的讪笑,于是他变成了目前的这个样子。

②、处理方法

A、对自己的处境有正确的认识

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结构的破坏,使他们在与同伴的比较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缺乏自信,容易形成自卑、自抑等不良性格特征。因此应鼓励学生学习从环境线索中找出有利于自己的因素,比如把家庭的不幸作为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挑战;把老师的特殊关照作为促进自己学习的力量;把分担家务作为自己成熟而有责任感的象征等等,要学生明白离婚并没有使其能力受到丝毫的损害,比起其他一些更为不幸的孩子(孤儿、残疾儿童),他们多少还是庆幸的,因此没有理由自暴自弃。

B、培养自我控制和从容应对的能力

单亲家庭子女将比完整家庭子女更容易遭遇如下情景:受到他人忽视或歧视,经济状况拮据

等等,良好的自我控制是其适应这些情景的关键,应指导学生学习控制情绪的方法,并让孩子经常体验成功,以形成更多的内控点。

单亲家庭孩子在亲友相处中应知道如何从容应对。比如当某位亲友陪伴孩子到公园尽兴游玩,孩子应会说:“你陪我玩,我感到非常高兴,像又回到了从前。”这样也许会激励这位亲友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孩子也应学会对同伴使用此类方法,如,一个伙伴在操场上和他打完球,孩子不妨说:“谢谢你,和你打球非常开心。”通过这样的话语来赢得这位小伙伴更多的接触机会,也赢得更多伙伴的关心、友爱。

C、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

学校的教师和同学能积极地参与到单亲家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将对孩子的适应起到重大作用。教师应为他提供特殊的帮助,加倍关心他学业和生活上的问题,并成为化解孩子与父母间矛盾的主要工作者。同时,教师必须经常鼓励他,及时发现他的优点并予以表扬。同伴的理解和接纳是消除孩子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鼓励正常家庭孩子积极帮助和支持单亲家庭子女,同时为他们提供为大家服务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其成就感的提高,也能改善大家对他的看法。

学校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能使学生尽情投入、释放压力,因此老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共同工作团体,使孩子为了共同的目标通力合作,这样既可加强人际交往,又可增进集体感和归属感,使他们不至于游离集体之外。

(4)、器官缺陷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及处理 ①、缺陷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器官缺陷学生是指感觉器官或运动器官遭受损伤而使视力、听力或运动能力出现障碍的学生,包括聋童、重听儿童、盲童、低视力儿童、肢残儿童。器官缺陷学生因各自的教育、人际家庭经历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自我中心、自我控制欠佳、孤独自闭、焦虑心理,这些均不利于伙伴之间的友好交往。

阿井天生就患有哮喘病,稍一感冒着凉就会发病,一入冬那更是危险,且发作起来非常痛苦。因此,他的父母为了阿井能尽量少犯病,对他进行严格的看管:不在外面吃东西,有风的时候不出门玩,和同学小伙伴去晚宴那更是不行,天一凉就加衣,全家全动员对他的衣食照顾得无微不至,久而久之,阿井的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他不愿和别人交往,也不愿和小朋友讲话,整天一个人呆在家里发愣,脾气也越来越坏,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甚至为了妈妈一句批评的话在日记

②、处理方法

器官缺陷学生没有特殊的心理问题,但他处在易于导致心理问题的情境中,这种情境一方面由器官缺陷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发,另一方面由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社会文化的反应所导致。因此,对器官缺陷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一方面应从儿童本人入手,另一方面也应从儿童身边的事物及关系入手。

A、正常认识自己的缺陷及长处

器官缺陷学生对缺陷的恐惧及耻辱感部分来源于对缺陷性质、缺陷成因、缺陷后果的无知。如果能在不同的年龄段提供给孩子一些有关缺陷的正确认识,也许能使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缺陷,进而正确地接纳自己的缺陷。与此同时要尽量强调孩子已有的能力,并发现其长处,充分发挥其潜力,重点放在发展特长而非补偿缺陷上,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B、培养自我调控能力

器官缺陷学生比普通儿童更容易面临复杂的负面的心理情境,因此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就相当重要。首先,要让孩子经常体验成功,形成有能力自我控制的基本感觉。其次,要让孩子掌握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如自问自答式的自我监控,定时自我评价、自我暗示、自我指导等,最后要及时反馈。

C、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器官缺陷学生社会交往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少交往技巧。由于经常处在父母的过度保护或隔离环境下,器官缺陷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而他们又可能过分渴望与别人建立个人关系,这必然引起冲突,因此必须教会器官缺陷孩子与人交往。

D、减轻压力,创造健全家庭

父母和子女对生命都要具有肯定的看法,乐意去尝试并发掘日常生活中的乐趣。当问题发生时,也能够勇敢地去面对。父母和子女都要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自足而自重。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与人沟通时,具有开朗而诚实的态度。父母把有器官缺陷孩子视其为正常的孩子,并以此对待。例如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要求他们帮忙做点家务或遵守规矩等。

E、接纳器官缺陷学生

为器官缺陷学生多提供与正常儿童交往的机会,组织他们一起学习、生活。做好正常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主动,积极地接纳残疾学生,做到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教育为残疾学生实施随班就读,不仅保障了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提供了从小进入主流社会的渠道。

1、 学生的交往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交往意识、交往原则与交往能力上。实验后,

(1) 在某一个问题上与同学观点不同,你的态度怎样?

表7(1) 我校学生交往意识调查结果 (单位:%) 类别 比率 自觉 75.0 被动 18.1 不愿 6.9 表7(1)显示,我校学生的交往意识明显增强,大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主动地与同学进

(2) 集体外出春游,有一个同学的食物丢了,你会怎么办?

表7(2) 我校学生交往原则调查结果 (单位:%)

类别 比率 热情 72.0 被动 20.7 不愿 7.3 表7(2)显示,我校学生对有困难的伙伴能热情主动帮助,寻求问题解决策略。在问题的回答中,同学有的说把自己的食品分出一部分,有的说法借他钱去买,有的说可去先寻找一下丢失食

(3) 中午放学回家,家里没人,吃不到饭,身上又没钱,怎么办?

表7(3) 我校学生交往能力调查结果 (单位:%)

类别 比率 强 72.9 中 21.0 弱 6.1 表7(3)显示:我校学生交往能力有较大增强,在遇到困难时,能自己采取积极措施并达到比

2、学生的伙伴关系日益发展,同学间形成合作、竞争、互补、互助的良好关系,他们互相理解、关心和尊重,人际交往能力明显提高。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自己从没有朋友到有朋友、从一个所谓的“坏人”到一个好学生的转化历程。

附 学生心语

我有朋友了

我叫杨可,相信一小的老师对我一定都很熟悉,因为我很坏,是个谁也不喜欢的人。 我上课就大吵大闹,气得老师火冒三丈,搅得同学听不好课。我还经常有事没事找同学,打得他们哭爹喊娘,鼻青脸肿,青一块,紫一块的才放手,甚至我还会对老师动手,我的妈妈到学校来,同学就全围上来告状,就像一群记者围者一个明星一样。还有些家长也赶到学校找我算帐,老师也老打我家电话,我家的电话快成大家专用的了。告我的“状子”不计其数。

这就是我,一个实足的“坏人”不过实话告诉你做“坏人”很不好,同学们谁都不理我,于是我想了法子去惹他们……

不过,这可是以前的我,现在的我可变了,很多同学日记上写过“杨继青变了”。不信你去看他们的日记。连刘老师也写过“可可的水灯会发光”还在《桐庐报》发表了,看那里面写的杨可(可可)就是我,我变了,我乖了,开学第一天我就站在讲台前,不过这可不是挨批,而是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还有全班同学的鼓掌,因为我在开学前一天和同学一起给教室洗了个澡。这可是我记忆中第一次被表扬,那天我不知道有多开心啊!

在以后的日子里,上课我认真听了,只要我一走神,只要我有一点懂老师叫我站起来发言,只要我有一点点答对,老师就表扬我,同学们给我鼓掌……

老师还不断地表扬那些帮我的同学。

同学们渐渐的都理我了,还跟我玩,我不懂,他们就帮我教我,我还有个小老师,她就是储赛琳,她对我可好了,帮我背书,报听写……

记得上学期我去参加运动会,项目是扔铅球,在最后一次投掷时由于惯性作用我向前面一扑,手超出了线,所以虽然这是第三次中最远的一次但裁判说作废,从没有参加过比赛的我伤心地哭了,这时候很多同学都来安慰我,给我喝水还拿东西给我吃。

你看,我有这么好的同学,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我还有什么理由去捉弄他们呢? 现在同学们看到我的妈妈就夸我,现在我还得到丰硕的回报,语数两门都合格了,有时还能考上七,八十分呢!原来不写作文的我,现在写的作文还成了“佳作”,在班上读呢。

原来,做好学生并不难,而且做个好学生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老师表扬,家长喜爱,同学亲近。现在班里的同学都成了我的朋友,这种感觉真好!

3、小学生伙伴关系的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教室、办公室不再像是一个有城墙和护城河的城堡,教师也不再是一种孤独的职业。要教育学生懂得合作有益时,教师更需要有倡导合作的理念。我校教师越来越深刻地理解教师间合作交流的益处,也越来越明白,同事之间的交往是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在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源的同时,教师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

4、进一步加强了对本课题的理性认识,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把两者有机结合,撰写了专著《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研究》,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生伙伴关系的形成、发展、特点、功能、结构、类型和构建了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的意义、原则、技巧、途径、障碍等,还分析了特殊学生伙伴交往的问题及处理,并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构建网络,还选编了全校师生们在实践研究中尝试、积累的典型案例、优秀教例以及学生的肺腑之言。从这本专著可以看出两年来我们辛勤耕耘、不懈努力的过程,也可以看出课题研究给我们所

5、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良好的班风、校风博得了家长、社会的赞誉。两年中,学校荣

誉锦上添花,尤其在教科研方面更有突破:学校被省教科院评为“科研兴校200强学校”、教科室被评为省“巾帼奉献”示范岗;课题《教育交往与交往教育的实践研究》被确立为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小学生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健康自我概念培养策略的研究》被省教科院立为2002年规划课题;案例《一个掉队的孩子——行为偏差儿童心理辅导》在全国心理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等第八次全国学术会议上交流并被评为三等奖;论文《一个学困生的转变历程》在杭州市首届小班教学论文中被评为一等奖;《让所有的孩子更好地发展》、《打好人生第一底色》、《让

二年多来,我们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构建小学生良好伙伴关

1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建立的重要条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初步明确了不能把伙伴关系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心理辅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进行协同指导。同时注意指导力度的分布,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之间,指导力度应不同。年级越低,指导力度越大。总之,我们虽然认识到教师在良好伙伴建立中的指导作用,但还欠缺教师集体的协同指导,没有形成规范的指导模式,

2

在伙伴关系建立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但在引导学生对自己在伙伴交往的多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方面做得还不够,有待进一步研究。在评价方式上,注重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

3、扩大研究范围,进一步完

我们发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闭式的教育。但人作为网络中的点,学校人际关系的构建却是一个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它不可能关起门来,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在入校前已经带有家庭的色彩,在校学习的同时也接受着社会的广泛影响,勿庸讳言,学生在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下存在各种人际交往问题,学校教育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对其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再说,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的构建具有长期性、渗透性、模仿性等特点,它呼唤着我们把研究范围辐射到家庭、社区,与他们有机结合,构建一个以家庭教育为核心,学校教育为主导,社区教育为主阵地的健康的教育网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良好伙伴关系形成、巩固并健康发展。

袁振国、朱永新等著:《交往的艺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吴增强、沈之非等编著:《班级心理辅导》上海出版社200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方展画、周红五:《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纲要》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0年8李丹主编:《学校心理卫生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黄丽、罗健主编:《肿瘤心理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2000张嘉玮著:《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加)Christine Langlois主编:《培养卓越儿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编著:《教师实用心理学》开明出版社2000高玉祥著:《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编著:《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岑国桢编著:《学校心理辅导基础》文西教育出版社1999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编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杨玉芳主编:《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心理科学进展》)孙铭钟主编:《现代心理学导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陈胜良主编:《认识你自己——中学生自我意识心理问答》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金盛华、杨志芳、赵凯编著:《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沈渔 主编《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1

叶齐:《小学生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

傅丽英、周婉怡、李国霖:《交往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教育导刊2002年出版

附件:专著《放你的手在我掌心---小学生良好伙伴关系构建的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