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图书馆的个人感想
图书馆观后感篇1
“ 作文没有秘诀,但有规律可循。学习名家名著,领悟其中精妙...”这是我今天下午在图书馆里的一本作文里看到的一句话。
同学们都喜欢看小说和漫画,我也喜欢,但我最喜欢作文和《小主人报》,里面的内容可以增长我的知识,还能开阔我的眼界,两全其美! 今天下午,老师带我们去图书馆,里面有很多书。老师把我们带到三楼上的一间书屋里,我拿了一本《故事会》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发现一篇《柬圃寨三奇》,这篇文章牢牢的吸引住了我的视线,因为上面有三篇奇闻。
第一奇是“树上捕鱼”。我看了题目后越发奇怪了:树上怎么能不鱼呢?原来在柬埔寨的西部有一个湖叫“洞里萨湖”,是中南半岛的第一大湖,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鱼库。据说,每当旱季来临,湖水急剧下降的头几天,人们可以爬到树上去捕捉活鱼。因为涨水时一些生活在树洞里的小鱼虾来不及随湖水游向湖心,只好继续留在树洞里。这样人们捕鱼当然就不用网了,你说有趣不?
第二奇是在柬埔寨还有一种稻子,名叫“浮稻”。靠近洞里萨湖的马德望省有柬埔寨粮仓之称。当地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培育出一种能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稻种——浮稻,勘称世界一奇,每年五月雨季到来之前,农民把稻种在易涝的土地上。随着雨水的增多,土地被淹没,水位不断升高。浮稻的稻杆也随着水位的上升而升高,最高可达六米多。在这
里,碧绿的稻叶在水面上浮动,随着轻风起舞;水面下,游鱼穿行于稻杆之间,为画家描绘大自然的美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洪水退去,浮稻已经成熟,人们忙着收割。真是太妙了!
第三奇是被人们称作“爱国虾”的大虾。在洞中撒湖里有许多十分名贵的虾,大虾就是其中之一。洞里萨胡的大虾比中国的对虾还大两三倍,而且肉质鲜嫩,味道鲜美。据当地人说,生长在洞里萨胡的大虾,每到10月12日的捕鱼季节,那里的大虾便成群结队的经洞里萨湖又到通往越南南方的巴萨湖,奇怪的是它们每游到柬越边界以北的一点的地方就调头。所以被称为“爱国虾”。读书和读报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也丰富了我的知识。真是快乐的一天!
图书馆观后感篇2
今天,阳光明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兴致勃勃地来到了钱江新城——杭州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我眼前一亮,一排排高大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看得我眼花缭乱。我拿了一本书来看,看得云里雾里,仔细一瞧,哦,原来是大学生的书。我又来到了旁边的儿童图书馆,那里真是我的乐园、我的天地。那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有故事书、童话书、科学书……应有尽有,我拿起一本《人蛇恩怨》看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那里的环境也很温馨,桌椅五颜六色,非常漂亮,还有软绵绵的沙发,坐在上面看书真是舒服极了,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杭州图书馆真是书的海洋、知识的殿堂,使人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是个值得去
的好地方。
图书馆观后感篇3
我平时最喜欢看一些名著,科普漫画一类的书,今天下午,第一节课刚上,教师说要带我们去县图书馆,全班同学都很高兴,我也不例外,心想,这一次一定要好好的看一看县中心图书馆的书.
我们出发了,一路和上同学们有的说图书馆不大,有的说里面的书一定很多而且又好看,还有的说这一次可要美美的读一下好书了.说着说着我们不知不觉就到了,我们便专心致志地看起书来了.(自己在写些吧)
通过这一次去图书馆,我的感受很深,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次去图书馆使的的感受很深,学校图书馆中,书的类别很多,有科普类、漫画类、儿童文学方面积,这一次还使我体会到了书可以使人变的更聪明,书中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一进图书馆,好似一块海绵在水中不断吸取水份.今天我也感受到了,当我踏进图书馆读书时,就好象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又仿佛在跟一位高尚的作家谈话,使我受益不浅,读书是我们缺少水分营养唯一一个可以帮我们充实的地方,是的,通过这一次的学习使我学会了很多,所以以后我要多多来这时读书,让自己更多的汲取知识.
【扩展阅读篇】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
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注意事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
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
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