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创设生活情境,开辟语文第二课堂

2020-02-01 来源:钮旅网
EDUCATIONEDUCATION

高效课堂创设生活情境,开辟语文第二课堂

■俞 雷

学以致用,让语文返璞归真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

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现实世界是语文的丰富源泉。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这样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补充、拓展和超越。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使他们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教学《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一组课文后,学生无不对祖国瑰丽的风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充满了骄傲与自豪之感。继而引发了“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保护好身边的文化遗产” 的讨论,并结合时下苏州正在大力宣传古城保护和重建古城墙的契机,自然地将学生的这种共鸣牵引过来。在班内开展了“我为苏州古城墙重建出力”的活动。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去实地调查、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他们有的查找到了原来古城墙的图,打算寄到古城墙的建设部门,让他们恢复原状;有的决定给建设部门写信,提议仿照“苏州盘门三景”为即将重建的城墙设计整体的布局,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同学们从新闻中听说重建古城墙最需要古城墙砖,而这些城砖散落在民居中时,就写了倡议书,倡议全校同学并发动家长从自己家中或亲朋好友家中寻找古城墙砖。这个倡议还得到了学校大队部、新闻媒体的支持与肯定。

活动中,同学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迸发出无以伦比的思维火花。他们展现出了各种语文能力,并将之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活动起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也使得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生活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实践资源。生活中处

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

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资源也是多样化的,除了教材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日常生活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

以学促学,让语文焕发活力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

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陶冶情操。教师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表演。语文与生活这一泓活水相沟通,课堂上下将是一派生机。在教学完京剧《红灯记》片段和关于戏曲的谚语后,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十分感兴趣。作为“苏州市评弹特色学校”,同学们平时也对评弹、昆曲有些了解。借此契机,笔者带领他们一起走进昆曲博物馆和评弹博物馆参观,了解昆曲、评弹的历史;现场观看评弹、昆曲演出,感受苏州传统艺术的魅力。通过这些高雅艺术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的品味、情趣、修养都有了提高。不仅如此,他们平时的言行举止也表现得更加礼貌文明。

语文来源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我们可以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生活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我们要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既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又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真正让学到的知识、技能为生活服务,使语文学习回归社会生活的海洋,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展示和语文素养提高的舞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善耕实验小学)

亲身体验,让语文厚实丰满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使语文教学厚实丰满。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水乡歌》一文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作者以江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再现了江南水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朗读水乡美景,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热爱水乡、向往水乡之情。再联想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笔者把这两首诗联系在一起,并带领学生去古老的平江历史路感受了一下姑苏风光。师生穿梭在平江路的小巷之中,游览了河街并行的水巷,看到了一幢幢临水的民居,粉墙黛瓦如同出水芙蓉般在河边亭亭玉立。有了亲身体验,回到课堂,学生再去领略诗中所描述的江南风光时,他们就能充分感受到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不断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引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整个课堂情趣盎然。

2014年3月·下教育旬刊

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