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及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1-06-04 来源:钮旅网


论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及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形式美是文艺创作中最为常用的美学形式,主要表现为对称、均衡、重复、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而古典诗歌诗歌也同样具备这些属于形式美的因素。因此了解形式美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对提高古典诗歌学习效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形式美;古典诗歌的形式美;运用

所谓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也即形式美的法则(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齐一与参差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①形式美与美的形式之间有质的区别,美的形式是指具体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的令人愉快的感性形式,如维纳斯的断臂只有当其存在于维纳斯身上,才会使人领略到一种缺陷美,因为断臂本身是不具备美感的。形式美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它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一、形式美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

当我们最初欣赏一事物时,总是先从它的形式上入手,形式所赋予人感官的直接性,具体性,缩小了物与人之间的差距。正如姚鼐所说,我们阅读一篇文章,会被其形式之美所吸引,然而最终将“遗其粗”“御其精”。因此,对古典诗歌的形式美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加之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而古典诗词中同样具备这一特征。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形式往往可以脱离内容而单独进行审美欣赏。正如梁启超谈及李商隐的《锦瑟》诗时说:“这些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②可见诗歌的音韵之美、形式之美无需内容就已经可以吸引人、感动人。

三、高中语文教材古典诗词选目及分析

我们以人教 2004 版,对高中古典诗歌的选录进行考察。其中先秦3篇,魏晋南北朝4首,唐7首,宋8首。教材选择了从先秦到宋各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而其中尤以唐宋占据大半。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作品的形式得到极大重视,等到了唐宋时期,古诗词的形式美也趋向成熟,在这一时期,近体诗、词等文学体裁成形,所以这一时期的古诗词无疑是感受“形式美”的最好的“标本”。

除了教材中古典诗歌比重较大外,高考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也十分重视。《2002 年普通高校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为加强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提出了对诗词鉴赏的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作品)

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③通过分析2005——2014年高考古典诗词试题发现,关于诗歌表达技巧和蕴含的情感几乎年年考,可见其重要性。

四、古典诗歌的形式美

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具体表现在结构美和语言美两方面。

1.结构美

诗歌的结构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齐对仗美,二是参差变化美。

所谓整齐对仗美,是指在古诗文中,语言内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从而形成的这平行、对称之美。《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有蒹葭中,一唱三叹的排比结构。这种均衡对称的形式美直接影响了后世诗歌创作的审美追求,最终在律诗上得到完美体现。律诗的基本要求就在于上下两联必须对仗、并且字数相等、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显然,仅仅从形式上观看,律诗便已具备了美感,它不仅实现了形式上的美感,更有利于表情达意。

如果说近体诗更多表现的是句句字数相等的结构上的整齐,那么词的产生则结束了这一情形。大多的词,句子长短不一,所以又称长短句,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参差变化之美。在词的参差错落里,并非不存在整齐美。对偶和律句的存在构成了词的整齐之美。如李清照《醉花阴》,全词共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三仄韵。第三句用平脚不入韵,其余第一、四、五句用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参差句子中的整齐,打破了字数一致所带来的视觉上的整齐,却带来了听觉上灵活多变中的整齐感受。

2.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美表现在两个方面:节奏美和修辞美。

朱光潜认为“节奏是声音大致相等的时间段落里所生的起伏。”④具体表现在长短、高低、轻重三方面。节奏在古典诗歌中是必不可少的。且看朱光潜对杜甫《秋兴》中“江间波浪兼天涌”一句的分析,如果单从词的意义之间的关系看,该句中“天”字处原是不应停顿的,可以念成“江间—波浪—兼天涌”,一句三顿。但从诗的声音效果看,这样未免顿得过于突然,使整句缺少起伏,从而缺少节奏感。所以不如改成下面的念法“江间—波浪—兼天—涌”。全句变成四个停顿,前面三个顿都是两字一顿,显得间隔均衡,而最后改以一字顿,表示一种结束,从而形成起伏均衡而结束有力的鲜明的节奏感。

诗歌的语言美主要是依托于修辞的运用。由于诗的结构特点是篇幅短小,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并体现文采,那就只有借助于修辞。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通感、比拟、夸张、互文等。

所谓通感,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事,用形象的语言使人的各个感官(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发生转移,用属于乙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甲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将视觉中春景图转化波动着的热闹非凡的3D立体图。诗人将红杏人格化,既写出了红杏争先怒放、娇艳无比的景象,也表现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整首诗的意境豁然开阔。

互文,指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将军”与“壮士”均存在于上下两句文意中。

五、高中古典诗词“形式美”的教学方法

1、在直接观看中领略古典诗歌的结构美

中国古典诗歌不管是风体诗歌还是格律体诗歌都是很讲究形式美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格律、体制,使得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建筑美。一是看律诗的整齐对仗美。对仗合于形式上的对称法则,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对仗的两个诗句句法形式、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与中国古代人们心理上追求的和谐的生活秩序的深层次的文化因有关。对仗精巧的诗句,不但给人视觉上产生强烈的美感冲击,诗歌内容的联想和想象,读起来朗朗上口。二是古典诗歌呈现出的参差不齐的变化美(格律诗除外)。例如宋词,它又称“长短句”,不同词牌呈现不同的格律。词的句式错落有致,字数悬殊。小令则给人的整体感觉则是轻灵飞动。作家借助于这些参差错落的句式,抒发细腻的情绪,而读者在品味的过程中沉浸在这种参差的美感中。例如李白的乐府诗《蜀道难》,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长短句相间,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2、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古典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要感受古典诗歌的形式美,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出声吟诵。唐诗每首诗都有其不同的音调高低、节奏缓急,这种文字的音调、节奏会形成如同音乐一般的美感,而这美感要靠吟咏才能表现、演绎出来。

在吟诵时要掌握节奏,声音高低起伏缓急断连,强弱长短等。利用声音的这些变化,就能形成各种朗读的节奏,诵读诗歌时注意理解和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起来应表现出诗人对收复故土,返乡的高兴之情。声音低时,幽暗沉闷,给人压抑,深沉,哀痛和负重的感觉。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的黄昏,雨打桐叶,读起来感情完全不同了,前者热烈,后者悲凉,给人体会当然也就各不同。

3、在精读文本中品悟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其精炼含蓄的特点和优美生动的神韵在众多文学形式中大放光彩。因此,语言美是诗歌主要的审美因素之一。诗是语言的艺术,诗的语言,应是文字语言中最优美的。它简练、形象,新颖,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

现力。简练,是要求诗歌语言节省,它不只是少,而是用最少最经济的文字,表达出最多的信息容量,言约义丰,言在此意在彼。诗贵含蓄,而含蓄则是通过修辞手法来表现的,在有限字数内,却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因此,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是诗歌教学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语文教师也应该运用优美的语言讲述诗歌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情景,使其身临其境,充分领略优美的自然风光美,享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美,鉴赏令人愉悦的艺术之美,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美的渴求,对学习古诗的渴望之情。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2]徐满珍.中学诗歌的审美教育[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3]和丽英.语文教学与美育[J].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9).

注释:

① 古典诗歌http://baike.baidu.com/view/1149808.htm?fr=aladdin

②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文集[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41:120

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④ 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