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文起八代之衰
清 石
如果可以穿越回大唐,在那盛世之初,我们可以见到最流行的文章是这样的: “……前朱雀,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环卫匝,羽林周。雷鼓八面,龙旗九斿。星戈耀日,霜戟含秋。三公以位,百寮乃入。鸣佩锵锵,高冠岌岌。规矩中,威容翕,无族谈,无错立。若乃山中禅定,树下经行,菩萨之权现,如来之化生,莫不汪洋在列,欢喜充庭。天人俨而同会,龙象寂而无声。”
这是唐初四杰之一杨炯的《盂兰盆赋》中的一段,文中描述了武则天于如意元年(692)将盂兰盆分送佛寺的情形。“三公”以下,百官静默并立,武后临御,举行盛大法会。当时骈文盛行,多数用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而杨炯文风号称“骨气”“刚健”,这篇文章已是被赞为“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四库全书总目》)的佳品,当时给皇帝上奏疏便是用这样的文体。
而过了几十年之后,最为人传诵的文章变成了这样: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或者是这样: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这就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中早已熟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
这一次文体的改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东汉以来的浮华文风为之一变。这次文体改革的口号是“文以载道”,倡导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而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改革的发起者是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又为欧阳修等宋代散文大家所继承。虽然朝代相隔,他们文章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散文的高峰。
这次改革,称为“古文运动”。它起因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赋税繁重、外族入侵等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当时政治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此时的文人也不得不思考自身的处境,寻求改革的处方。晓音先生曾在《从诗人之诗到学者之诗——论韩诗之变的社会原因和历史之变》一文中指出,这一时期“科举也成为寒士的主要出路,但由于凭门荫勋力而进者猛增,科举取人数量很小,少部分很快升入朝列,而大多数寒士仍被排挤下来,毕生潦倒痛苦,满腹牢骚不平”。韩愈的一位朋友,著名诗人孟郊,参加科举考试多年,即使在46岁那一年进士登第,仍然一生穷困潦倒,最终悲惨地死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敢说真话,敢于流露出真性情,发出“穷苦愁思之声”,这是古文成于韩柳的关键。
晓音先生认为韩愈对古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使散文在说理记事之中还表现出他自己倔强刚直的个性和愤世嫉俗的激情。《进学解》与《送穷文》一样,反话正说,是韩愈“以驳杂不经的游戏之笔,抒发其半世坎坷不遇的牢骚,文外之旨深厚蕴藉,最能见韩愈的性情面目”,体现了韩愈在幽默自嘲之外,明道守志的傲骨。
“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赞誉,赞扬他发起古文运动,重振文风的历史勋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从中唐兴起的古文运动的含义及其产生的背景来看,文学的改革跟政治的改革有一定的关系。
B. 孟郊参加科举考试多年,之所以进士及第也仍然一生穷困潦倒,是因为他的文章不如韩愈。
C. 韩愈在《进学解》与《送穷文》中,反话正说,抒发他半世坎坷不遇的牢骚,文外之旨深厚蕴藉。
D. 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敢说真话,敢于流露出真性情,发出“穷苦愁思之声”,这是古文成于韩柳的关键。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首先从杨炯与韩柳的文章对比中,引出“唐宋八大家散文”这个话题。
B. 运用引用证法,指出杨炯的《盂兰盆赋》辞章浮华瑰丽、贯穿典籍,有骈文句式的特点。
C. 文章引用我们耳熟能详,也是韩柳最为人传诵的散文,意在论述东汉以来的浮华文风。 D. “文起八代之衰”是苏轼对韩愈的评价,在文章的结尾既点明了论点,又呼应了题目。 17. 结合文本概括“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有哪些值得人们赞誉的地方。(6分)
【答案】15. B(3分) 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 16. C(3分) 解析:“意在论述东汉以来的浮华 文风”错,意在论述这一次文体改变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东汉以来的浮华文风为之一变”。
17. ①发起古文运动,文以载道,重振文风;②幽默风趣,敢说真话,明道守志,流露真性情;③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每点2分,6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