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指导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

2020-05-29 来源:钮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指导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

作者:陈宗俊

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06期

摘 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应当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指导建构整个课程体系。其中,用科学精神关注教学各个环节与学生创新方式培养,用人文精神关注学习主体的生态人格建设。这种指导不仅是实现本学科教学目标与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还是引导学生将来成为一名有爱心与有责任心的合格社会公民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现当代文学教学

人类文化主要包括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种形态。这两种文化间的区别之一在于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方式,“科学体现的是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着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联系,人文则评价得失成败,致力于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科学强调是非对错,人文注重好坏善恶;科学着眼于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而人文关心的则是人的精神世界”[1]。对一个国家及一个人来讲,两种文化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单纯拥有哪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成为健全的国家,不能发展为全面、和谐、完善的人才。在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传统观点认为,由于它是一门人文学科,其内容的人文性决定现当代文学教育应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种观点固然不错,但那种偏执于人文教育的做法有失偏颇。张志公先生曾指出:“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我不反对,但把它与科学性对立起来,就走向极端……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加强!”[2]杨叔子院士说:“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是立事之基,少一样都不行。”[3]从根本上说,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之间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属于现当代文学学科自己的教学目标体系。

一、用科学精神关注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

科学在于揭示共性规律,精神内涵是求真、求实、求新。现当代文学学科作为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涵盖多学科知识,如哲学、美学、文艺学、历史学、语言学等。但我们不能让现当代文学学科承担起其他学科知识传授任务,这就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各个环节必须做到科学、准确、缜密、系统,真正将本学科的特点反映出来。

一是教学内容选取上的科学性。首先在作家遴选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家众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千差万别,即使同一作家,其一生前后思想也不一致。如何正确选取这些作家,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眼光分析辨别,不仅看他的政治观是否先进、落后或反动,还要看他的世界观是否追求和平,更要看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等。在现当代文学学科“重写文学史”的呼声中,其中就有“重估”不同政治立场的作家的问题,如沈从文、张爱玲等。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次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其作品可以说汗牛充栋、良莠不齐,如何筛选、甄别这些作品也是一个关键。过去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现当代文学学科曾对一些作家作品的选择存在误区。尤其在“工具论”、“泛政治化”等思想指导下,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曲解、别解、误解、歪解,导致许多不应有的教训,如延安文学中的“歌颂”与“暴露”问题、十七年文学中“鲜花”与“毒草”问题等,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与反思。

二是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一种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这种方法能否促进学生对作家作品内涵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并引发他们对现实进行“介入式”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对同一种文体采取同一种教学方法,有时就会使学生产生某种厌倦心理。因此,应采取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同是曹禺话剧,《雷雨》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方法,《原野》可以播放相关影视资料等引导学生理解曹禺不同作品中的精神实质。

三是课后各种实践活动安排的科学性。课后各种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实现本学科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文学作品艺术再高妙,不和具体人生相关联,也没有意义。因此,课后各种实践活动的安排必须有科学性。如可以举办与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相关的征文活动、演讲会、辩论会、座谈会、讲座、笔会等,还要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如微博、微信等参与课后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具体的科学实践,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思想情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真正使本课程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走入生活,并在今后人生中扎根落户。

二、用科学精神关注现当代文学学科创新方式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宝贵的精神品质之一。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4]“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5],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创新定位于学习主体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让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必读篇目之一,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都学习过该作品,若大学还像中学那样教学,则已失去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建议学生将其改编创作成话剧、电影剧本等,并作为一次作业完成。现实证明,许多学生能大胆想象,跨越时空创造出许多合理人物形象,构思出许多精彩片段、台词和结尾。又如余光中那篇脍炙人口的《乡愁》一诗,诗人将人类难以表达的抽象情感,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将台湾同胞思念祖国的深情表现出来。这些学生当然都知道,再讲解意义不大。作为在外求学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数也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同样有着“乡愁”。教学中可让学生写写《乡愁》,且文体不限。实践证明,学生写得很精彩:乡愁是一部电话机,乡愁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乡愁是面对故乡发出的一条祝福微博或微信……对学生这些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教师应给予表扬与鼓励,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创新思维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逐渐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是对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怀疑与批判精神是学习和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古人常说“学贵于思,思起于疑”,有疑才会研究,才会钻研。罗斯扎克曾说:“任何缺乏苏格拉底批判精神的教育理论都不可能达到激发年轻人寻找新思路,争做新人和最终更新文化的目的。”[6]批判精神培养已经成为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为此,现当代文学教学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批判他人观点,提出独到见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思辨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要用科学精神关照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整体性,关照学习主体,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批判性,让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真正充满创新与乐趣。 三、用人文精神关注现代学生的生态人格建设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发展、财富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灾难,尤其20世纪以来,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等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生存环境呈多元化的同时日益窘迫化,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这种生态危机不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更导致人类学和人格系统的破坏[7]。在“科技主义”、“工具主义”盛行与泛滥的今天,强调人文精神显得尤其重要,科学精神的诸多要义最终要靠人文精神来实现、巩固与提升。

当代人类学认为,人类生态困境的出现归根到底是人性困境,因而他们提出构建生态人格的人性生成目标。这种生态人格的核心是“善于处理人类与自然、他人及自身的关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人格形态”[8]。这种主张不失为解决当代人生存困境的一种有益尝试。为此,作为人类教育环节之一的高等教育离不开生态人格教育。作为人文学科教育之一的现当代文学学科,在此征途中应发挥积极作用。

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存在状态,关注生命价值是人文关怀的深切体现,是生态人格建设的核心之一。现当代文学教材中汇聚着众多名篇佳作,其中涵盖着丰富、深刻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自由精神等。其中尊重生命、促进生命健全发展、探求生命的创造潜能是不懈追求,也是教育最根本的立足点。

但是,传统“人”的教育是偏颇的,更多时候强调一种“智”的教育,影响学生健康人格发展。以前我们一直主张张扬学生个性,培养爱国热情等理念,这些固然不错,但这种人文意识教育往往是不到位的,常常让学生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漠视他人的生命,在热爱自己民族的同时不能正确接纳其他民族。这种生命意识的狭隘性,在全球化的今天会销蚀我们的创造力与包容力,阻碍我们和其他人、其他民族和平共处。从这个角度看,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要在重视学生“智”的教育的同时,更要用丰富的人文精神关注个体生命的生态人格建设,如通过对有关作品的讲解,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以美启善、以美启真,引导、渗透与强化学生形成敬畏生命、热爱自然、同情他人的高尚情志,引导学生懂得真诚呵护生命,创造美好生命状态。因此,这种在人文精神指导下的生态人格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问题,即如何回应当下人的生存困境与人格发展的现实问题”[9],必然会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美好生活情感,让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因充满人文关怀而更富有活力与魅力。

总之,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的作用,目标是引导学生对真善美及内在和谐性的追求,不仅更好地实现本学科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为将来他们成为有爱心与有责任心的合格公民提供某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刘新成.历史教育并不等于人文教育[N].光明日报,2002.03.19.

[2]《张志公先生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志公先生纪念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8.

[3]张媛.杨叔子院士:把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才是“绿色教育”[N].科技日报,2002.6.19. [4]饶爱民.习近平:广大青年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J].中国人才,2013,(11):68. [5]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15日)[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

[6][美]西奥多·罗斯扎克著.苗华健,陈体仁译.信息崇拜—计算机神化与真正的思维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202.

[7]吴苑华.哈贝马斯论晚期资本主义[J].实事求是,2004(1):44-47.

[8]孙力,马宇峰.论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人格培育[J].生态经济学,2005(10):100-104. [9]彭立威.论生态人格的缺失及其价值指归[J].道德与文明,2011(4):117-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