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1.(3分)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分度值决定。刻度尺,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由刻度尺的【分析】长度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的,分度值越小,准确程度越高,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跟测量需要有关。【解答】解:在物理学中,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在进行长度测量时,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跟测量需要有关;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的。故答案为:长度;刻度尺;分度值。【点评】了解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在进行长度测量时,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而要达到的准确程度与测量需要有关,不同的物体要不同的准确程度。2.(3分)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1km=1dm=1cm=1mm=1μm=1nm=10000.10.010.0011×101×10﹣6m。m;m;m;m;m;m。﹣9【分析】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解答】解:1km=1000m;1dm=0.1m;1cm=0.001m;1mm=0.001m;1μm=1×106m;﹣
1nm=1×109m。﹣
第6页(共23页)故答案为:1000;0.1;0.01;0.001;1×106;1×109。﹣
﹣
【点评】此题考查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3.(3分)正确使用刻度尺:(1)正确放置刻度尺﹣﹣刻度尺要放正,刻度边要尽量对齐被测物体,若零处的刻度刻线已磨损,则以另一刻度作为测量的起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值;(2)正确观察刻度尺﹣﹣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另一刻度,而且要正对刻度线。【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解答】解:(1)正确放置刻度尺﹣﹣刻度尺要放正,刻度边要尽量对齐被测物体,若零刻线已磨损,则以另一刻度作为测量的起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另一刻度处的刻度值;(2)正确观察刻度尺﹣﹣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而且要正对刻度线。故答案为:(1)正;对其;另一刻度;(2)垂直。【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4.(3分)正确记录结果:(1)读数时要估读到(2)测量的结果由分度值准确值的下一位;和估计值组成。【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最末一位数值为估读值,其余的为准确值。【解答】解:(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测量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最末一位数值为估读值,其余的为准确值。故答案为:(1)分度值;(2)准确值;估计值。【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由记录数据的倒数第二位所对应长度单位找出刻度尺的分度值。5.(3分)1h=60min=3600s,1min=60s。【分析】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3600s。第7页(共23页)【解答】解:1h=60min=3600s,1min=60s。故答案为:60;3600;60。【点评】此题考查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6.(3分)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是错误,可以通过尽量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来减小误差;我们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分析】①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解答】解:所谓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通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故答案为: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7.(3分)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分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主要看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解答】解: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故答案为:物体位置的变化。【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于机械运动的理解,属基础知识。8.(3分)要确定物体是运动或是静止,预先必须选定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是不同参照物,对不同的参照物,同相对的。的,所以,运动和静止是【分析】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因此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要先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再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的变化,如果有变化,被研究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被研究物体就是静止的;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运动的物体也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不能第8页(共23页)选被研究物体本身,参照物的选择情况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也不同,这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解答】解:要确定物体是运动或是静止,预先必须选定参照物,对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是不同的,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故答案为:参照物;不同;相对。【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9.(3分)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变,通过的路线是机械运动。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分析】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解答】解: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变,通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故答案为:速度;直线;机械运动。【点评】知道机械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可解答此题。10.(3分)速度是表示物体动物体在单位时间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通过的路程。【分析】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解答】解:(1)物体运动的快慢可用速度描述,物体的速度大,物体运动快,速度小,物体运动慢;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由速度的定义式v=可知: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故答案为:物体运动快慢;单位时间。【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定义,是一道基础题。11.(3分)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1m/s=3.6km/h。m/s,交通运输中常用km/h做单位;【分析】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常用单位是km/h;1m/s=3.6km/h。第9页(共23页)【解答】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交通运输中常用km/h做单位;1m/s==3.6km/h。故答案为:m/s;km/h;3.6。【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有关知识,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答题。12.(3分)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是变化的,因此,只能用平均速度表示它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测平均速度的原理:从速度公式v=可知,测出了物体运动的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分析】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是变化的,可用平均速度表示它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根据速度公式v=分析。【解答】解: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是变化的,因此,只能用平均速度表示它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测平均速度的原理:从速度公式v=可知,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答案为:变化;平均速度;路程;时间。【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有关知识,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二、选择题13.(3分)一根头发的直径约为70(A.纳米B.微米)C.毫米D.厘米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就可以算出【分析】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解答】解:头发丝的直径约70μm=70×106m。﹣
故选:B。第10页(共23页)【点评】考查估测能力,需要对物理单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必要时进行单位换算。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多积累,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14.(3分)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A.12.45cmB.12.34cmC.12.35cm)D.12.36cm【分析】(1)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2)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解答】解: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2.7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75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法;但在计算平均值时,所得结果无论是否能除尽,都要将小数位数保留成与测量值相同15.(3分)小明同学对物理课本进行了测量,记录如下:长为25.91cm,宽为18.35cm,那么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A.1mmB.1cm)C.1dmD.1m=12.35cm。【分析】用刻度尺测长度,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记录的数据上分析,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倒数第二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解答】解:由记录结果可知,倒数第二位的数字9和3所对应的毫米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即1mm。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记录数据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16.(3分)2001年第47届世乒赛,国际乒联做出重大改革;为了增加乒乓球的可观赏性。将乒乓球改为“大球”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第11页(共23页))A.2cmB.2mmC.2μmD.2dm【分析】根据国际乒联对乒乓球直径的真实增加值解答此题。【解答】解:由于2μm的直径变化十分微小,所以选项C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生活中乒乓球的体积较小,如果直径增加2cm或2dm则太大,所以选项A、D不符合实际情况。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长度的估测能力。17.(3分)某技师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工件的长度为980.0mm,后来经过精确测量,发现此米尺上所标出的1m实际为1.0020m,则该工件的真实长度最接近于(A.1002.0mmB.1000mmC.982.0mmD.978.0mm)【分析】该刻度尺不精确,故应先计算出该刻度尺一小格表示的正常刻度是多少mm,用该刻度尺测得读数是980.0mm,相当于980.0小格。故能算出工件的长度。【解答】解:由测量结果的数值980.0mm,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即该刻度尺的一小格相当于实际长度1.0020mm,读数是980.0mm,相当于980.0个1.0020mm,故物体的实际长度应该是:980.0×1.0020mm=981.96mm≈982.0mm。故选:C。【点评】本题是一道难题,需学生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以及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科的渗透。18.(3分)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木制的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在用受潮后的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会()A.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大B.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C.测量值没有误差D.测量值将是错误的【分析】木制的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刻度尺会变长,测量的误差就会更大,测量的结果会变小。误差和错误不同。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存在的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第12页(共23页)【解答】解:受潮而膨胀后的木制的刻度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测小,举个例子:物体的长度为2cm,而受热膨胀的刻度尺2cm要比物体长,用这个刻度尺来测量,示数就小于2cm.误差变大。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木尺不膨胀时也会有误差。故选:B。【点评】此考查了有关误差的知识,这是我们实验时不可避免的因素,是我们实验测量时需要注意的因素。判断受热膨胀的尺子测量的示数偏大还是偏小,是这道题的难点,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19.(3分)甲、乙、丙三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楼房在匀速上升,乙看见甲匀速上升,甲看见丙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A.甲上升C.乙下降但比甲慢)B.乙上升D.丙下降但比甲快【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1)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说明甲相对于地匀速下降,故A不符合题意;(2)乙看到甲匀速上升,说明乙相对于地匀速下降,且v乙>v甲,故BC不符合题意;(3)甲看到丙匀速下降,说明丙相对于地速下降,且v丙>v甲,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20.(3分)蒸汽火车沿平直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的运动方向是(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静止不动)D.无法确定【分析】火车冒出的烟柱,对于路边的观察者来讲,它的方向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火车的行进方向,二是风向。如果竖直向上呈柱形,说明这两种影响的效果正好相互抵消。【解答】解:火车冒出的烟雾竖直向上呈柱形,说明烟柱相对于火车是静止的,同时也说明烟柱相对于空气也是静止的,因此火车相对于空气来讲也是静止的。也就是说,此第13页(共23页)时火车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与风吹的方向、风速是相同的。故选:C。【点评】抓住烟柱竖直向上呈柱形,就说明它的相对静止这一关键点,才能找出此题的突破口。21.(3分)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车正在行驶,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向南行驶,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向南移动,他们各自所选取的参照物是(A.甲车、乙车B.甲车、地面C.乙车、地面D.地面、甲车)【分析】运动的物体以自己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就是向后退;向相同方向运动的物体,以速度快的为参照物,速度慢的就是向后退。【解答】解:由题干知道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南移动,说明乙车以地面为参照物向北行驶,如果以自己为参照物,树木向后退,即向南行驶。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也是向南移动,说明甲车和乙车都是相对地面向北行驶,且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以甲为参照物,乙车也是后退,即向南行驶。故BCD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22.(3分)汽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雨是竖直下落的,那么在地面上的人看来,雨滴的下落方向是(A.竖直下落C.斜向西下落)B.斜向东下落D.斜向南或斜向北下落【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汽车由西向东匀速行驶,车上的乘客看到窗外的雨是竖直下落的,这说明雨滴和车相对静止,即和车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相同,车相对于地球是由西向东匀速行驶,所以雨滴也是斜向东下落。故选:B。【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第14页(共23页)论。23.(3分)甲、乙两物体分别以3m/s和5m/s的速度在同一水平路面上自南向北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以乙物体作参照物时,甲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A.3m/s,向南B.5m/s,向北C.2m/s,向南)D.2m/s向北【分析】物体向相同方向运动时,相对速度等于两个物体速度之差;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时,相对速度等于两个物体的速度之和。【解答】解:甲、乙的速度分别是3m/s和5m/s,并且运动的方向都是自南向北,以乙物体为参照物,则甲物体相对于乙的速度是5m/s﹣3m/s=2m/s,由于甲的速度比乙小,因此对乙来说,甲向南运动。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物体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的判断,关键在于参照物的选择。24.(3分)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2.5m/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要的时间是(A.60s)B.50sC.40sD.20s【分析】已知队伍的长度和涵洞的长度,队伍过涵洞经过的距离为队伍长加上涵洞长,跑步速度已知,根据公式v=可求需要的时间。【解答】解:队伍过涵洞经过的距离为S=S队+S洞=50m+100m=150m,∵v=,∴需要的时间t==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关键是速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队伍所走路程的计算,这也是本题的重点。25.(3分)甲、乙、丙三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分别为v甲=750m/min;v乙
=15m/s;v丙=3.6km/h,其中速度最小的物体是(A.甲B.乙C.丙)D.无法判断=60s。【分析】三个速度的单位不同,需要把它们换算成相同的单位才能比较大小。【解答】解:V甲=750m/min=750×m/s=12.5m/s;V乙=15m/s;V丙=3.6km/h=3.6第15页(共23页)×m/s=1m/s;所以V乙>V甲>V丙因此速度最小的是丙故选:C。【点评】考查学生对速度单位换算的应用,比较速度的大小必须换算成相同的单位才能比较,是一道基础题。26.(3分)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4m/s,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6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4m/sB.4.8m/sC.5m/s)D.6m/s【分析】设总路程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用的时间t2,则总时间为t=t1+t2,用公式v=计算出平均速度。【解答】解:设总路程为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1==,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物体全程的时间t=t1+t2,全程的平均速度:v======4.8m/s。故选:B。【点评】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用公式v=去计算(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能用v=三、非选择题27.给下面的物理量填上适当的单位或数值:第16页(共23页)去计算。一支铅笔长18cm=1.8×108nm。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5m/s,合18km/h。【分析】(1)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04dm=105cm=106mm=109μm=1012nm;(2)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解答】解:一支铅笔长18cm,18cm=18×107nm=1.8×108nm。5m/s=5×3.6km/h==18km/h。故答案为:cm;1.8×108;18。【点评】此题考查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28.节能电动车为上海世博园区的观光提供了绿色交通服务。若一辆电动车在中国馆附近的水平路面上以8米/秒的速度沿直线行驶了50秒,则通过的路程为内的乘客以车为参照物,则中国馆是运动400米;若此时车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分析】(1)已知速度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求出电动车通过的路程;(2)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1)∵v=∴电动车通过的路程:s=vt=8m/s×50s=400m;(2)若此时车内的乘客以车为参照物,中国馆相对于车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说中国馆是运动的。故答案为:400;运动。【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29.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长度,其结果分别为:甲的结果是乙的结果是2.80cm。2.8cm,【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第17页(共23页)“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解答】解:图中甲刻度尺最小刻度值为1cm,甲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5.0cm﹣2.2cm=2.8cm;图中乙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格,故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起始端与3.00对齐,末端刻度值为5.80cm,物体长度为5.80cm﹣3.00cm=2.80cm。故答案为:2.8cm;2.80cm。【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属于基础知识。30.如图所示,在测细铜丝直径实验时,要把细铜丝在铅笔上排绕30圈,然后用测出这个线圈总长度5.00cm,则铜丝直径d=1.7mm。【分析】①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然后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②已知线圈宽度和圈数,两者之比就是金属丝的直径。【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10.00cm对齐,右侧与15.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15.00cm﹣10.00cm=5.00cm;线圈的圈数为30圈,铜丝的直径为d=故答案为:5.00;1.7。【点评】此题考查了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及累积法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此方法测量金属丝直径时,线圈缠绕既不能有缝隙,也不能相互重合。31.如图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甲做的是直线运动;第3s末,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这说明了甲、乙具有相同的速度匀速。≈0.17cm=1.7mm。第18页(共23页)【分析】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时,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同。【解答】解:如图,(1)甲物体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不变,甲物体进行匀速直线运动。(2)乙物体的运动随着时间的增大,速度不断增大,乙物体是加速运动。(3)在第3S末,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这说明了甲、乙具有相同的速度。故答案为:匀速直线;速度。【点评】掌握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在任何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同。能看时间和速度的图象、时间和路程的图象。32.钢球沿20m长的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滚动25m距离才停止。钢球在斜面和地面上滚动时间分别是5s和10s,则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是的平均速度是2.5m/s,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34m/s,在水平地面上m/s。【分析】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解答】解:由题意可知,钢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钢球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均速度==2.5m/s;==4m/s;钢球在整个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故答案为:4;2.5;3。==3m/s。【点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33.一物体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下面的坐标图中作图表示相对应的图像。【分析】物体速度大小为5m/s,s﹣t图像为过原点的斜向上的直线,且物体在2s时,运第19页(共23页)动的路程s=vt=5m/s×2s=5m;物体的v﹣t图像为水平直线,据此画图。【解答】解:物体速度大小为5m/s,s﹣t图像为过原点的斜向上的直线,且物体在2s时,运动的路程s=vt=5m/s×2s=5m;物体的v﹣t图像为水平直线,据此画图如下:故答案为:如上图。【点评】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的画法,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34.如图所示,这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测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v=;斜面长度和运动时间;0.12m/s;(2)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3)如图,若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于”或“等于”)。【分析】(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的原理是v=;(2)根据原理分析所需要的器材;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3)从图中秒表读出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和小车运动距离,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求出前半程、后半程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第20页(共23页)较。【解答】解:(1)本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2)由实验原理知需要测量斜面长和运动时间;(3)由图小车运动距离即斜面上s1=60cm=0.6m,时间t=5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0.12m/s;(3)上半程:s2=0.3m,t2=3s,下半程s3=0.3m,t3=t﹣t2=5s﹣3s=2s,由v=可知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故答案为:(1)v=;(2)斜面长度;运动时间;(3)0.12;小于。【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原理、速度的计算,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属于基础题目。35.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彭城广场后,沿原路返回家中,回家时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步行的是图中场的路程为3600m,小刚骑车的速度为6m/s。AB段,小刚家到彭城广【分析】解答图象题,首先要弄清图象表达的涵义,该图是路程﹣﹣时间图象,由图可看出:小刚从彭城广场的路程为3600m;整个过程可分作两个阶段:①0~5min行驶的1800m,②5~25min行驶的1800m;然后结合速度公式来分析比较得出结论。【解答】解:由图知: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彭城广场,共行驶了3600m,小刚家到彭城广场的路程为3600m;第21页(共23页)其中,第一个1800m用了5min,速度为v1===6m/s,第二个1800m用了25min﹣5min=20min,速度为v2===1.5m/s,v2<v1,因此小刚在前半段(OA段)骑车,后半段(AB段)步行。故答案为:AB;3600;6。【点评】对于此类图象题,一定要明确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抓住其中的关键点、关键线段结合相应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解答。36.南京长江大桥,下层铁路桥全长6765m,其中江面正桥长1500m,一列长300m的火车通过江面正桥用了2min,求:(1)这列火车的速度是多少m/s?(2)以这个速度行驶,通过整个铁路桥要多长时间?【分析】(1)火车过正桥经过的距离为正桥长度加火车长,根据公式v=可求这列火车的速度;(2)过铁路桥经过的距离为铁路桥全长与火车长之和,根据公式v=可求通过整个铁路桥的时间。【解答】解:(1)火车的速度:v===15m/s;(2)通过整个铁路桥时间:t===471s。答:(1)这列火车的速度是15m/s;(2)以这个速度行驶,通过整个铁路桥要471s。【点评】本题考查速度、时间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求火车通过的距离,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37.一列以144km/h匀速行驶的列车,宽2.5m的车厢被垂直于列车运动方向射来的一颗高速子弹击穿,在车厢两侧留下的弹孔沿列车前进方向的距离为10cm求:(1)列车的速度合多少m/s?第22页(共23页)(2)列车移动10cm的时间?(3)子弹击穿车厢后在车厢中的速度多少m/s?【分析】(1)对列车的行驶速度进行单位换算;(2)知道路程和速度,根据公式v=求出时间;(3)知道距离和时间,根据公式v=求出子弹的速度。【解答】已知:列车的速度v车=144km/h,列车宽s车=2.5m,列车行驶距离s=10cm=0.1m求:(1)v车=?m/s;(2)列车移动10cm的时间t=?;(3)子弹击穿车厢后在车厢中的速度v弹=?解:(1)v车=144km/h=144×(2)∵v=,∴列车移动10cm的时间:t===0.0025s;=40m/s;(3)子弹击穿车厢后在车厢中的速度:v弹===1000m/s。(1)列车的速度合40m/s;(2)列车移动10cm的时间为0.0025s;(3)子弹击穿车厢后在车厢中的速度为1000m/s。【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知道列车行驶的时间和子弹飞行的时间是相等的是解决此题的关键。第23页(共2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