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3卷第4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12月 网络负面事件的伦理思考 李晓舞,谢浩浩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摘要:通过案例分析网络媒体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认为网络道德建设只有 在加强自律的前提下,以建立普遍的网络伦理观念为基础,以法律为约束手段,加以网络模范的教 育感化,才能使网络在伦理规范之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网络负面事件;网络伦理;道德失范 中图分类号:B82-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970(2011)04—0036—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人们日常工作 体,任何真实的报道都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网络也 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悄无声息 不应例外【1]。而某些恶事件的制造者,肆意窥探他 地改变着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交往方式,同时也影响 人隐私,传播违背社会基本道德的信息,扩大了网络 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在享用网络带来的便捷 自由的外延。自由不是代表随心所欲,不是指可以 时,网络负面事件层出不穷,产生了某些消极影响, 随意查看、传播他人隐私,而应该是在一定原则范围 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如何使人类自己创造 内的自由,否则每个人都可能受到他人“自由”的侵 出的网络更好地服务于人,而不是使人成为网络的 扰。在虚拟世界中,狭隘理解自由的含义,只会使网 受控者,对于网络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络隐私越发得不到保障。 一、网络案例及其分析 2.案例二:“熊猫烧香”事件 事件回放:2007年初,湖北省网监部门根据公 1.案例一:“艳照门”事件 安部网络安全监察局的部署,对“熊猫烧香”病毒的 事件回放:2008年,香港娱乐圈“艳照门”事件 制作者展开调查。此病毒的制作者李俊曾编写出 犹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掀起轩然大波,成为震惊全 “熊猫烧香”病毒,2006年10月,经其亲自售卖和他 球的娱乐事件。香港艺人陈冠希笔记本送修时,电 人转卖该病毒,非法获利10万元。此病毒在网络上 脑中存储的个人隐私被公之于众,其中涉及陈冠希 广泛散播并导致其各种变异体在网络中肆意横行, 与多位明星的艳照。 对互联网用户的计算机安全造成了严重破坏。 案例分析:网络隐私权并非是一种完全新型的 案例分析:黑客原指热心于计算机技术,水平高 个人权利。这一概念伴随着网络的出现而产生,与 超的电脑专家,但时至今日,黑客却成了那些利用系 传统的隐私有重叠之处,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中的 统安全漏洞对网络进行破坏或窃取资料者的代名 体现。网络隐私权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但在各种利 词。黑客的产生,满足了那些渴望信息共享,反对信 益与诱惑的驱使下,“艳照门”事件中的明星裸照火 息垄断的好奇者。当代社会不再是一个易于产生传 速传播,不得不说,此事件是互联网的一次集体偷窥 奇式英雄的时代,但崇拜心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 的狂欢,它既展示了网络自身力量的强大,也体现了 种情结。一提到黑客,人们往往觉得神秘莫测,在网 网络道德规范的缺失。有人认为,互联网本着自由、 络中我行我素,翻云覆雨。难以出伟人,不代表向往 开放、共享的精神而建立,明星敢拍,网络就敢传播, 英雄心理的消失,黑客崇拜文化的盛行就是注解。 以此揭露明星的奢靡生活,满足网民的好奇心。但 以前,某些网站因其行为极端而被黑客光顾,导 是和社会生活中的众多事物一样,互联网也应该有 致页面被黑。时过境迁,黑客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 自己传播的原则。每次恐怖袭击过后,人们看到的 往往被深深地打上金钱烙印。正如案例中,熊猫烧 是残损的建筑,凋零的花瓣,而不是血肉模糊的躯 香的制作者,最后还是牟取了巨额利益。很显然,吸 收稿日期:2Oll一05-06 作者简介:李晓彝(1986一),男,湖北鄂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 ・36・ 引他们的不是能够显示自己能够越过多么坚固的防 实现这一更高层次的需求则更是难以企及。恰恰在 火墙,而是防火墙背后的钞票。现实生活中,窃取他 网络环境中,这一愿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加之网 人钱财的罪犯容易被定位,但如果是在网络中运用 络高效的互动性起到了完美催化剂的作用,网络最 高超的技术,犯罪分子便能够隐蔽行踪,难以被锁 终使人们乐于陶醉其中以此排减自身压力,从而使 定,致使网络悄然变成了黑客的作案现场和工具。 网络成为发泄和表达自我情绪的理想场所。 3.案例三:凤姐炒作事件 2.网络表现的匿名性 事件回放:凤姐本名罗玉凤,其貌不扬的她是一 社会交往的过程亦即信息交流的过程。没有信 家超市的收银员,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 息传递,人类社会难以维系。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 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因其言行 人际交往平台,利用其构造的虚拟空间给大众提供 超自信而在网络上成为红人。她的征婚要求颇具代 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为人类创造了另一种 表性,风姐说,她之所以要求男伴长相、身高等,是因 生存方式。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要 为她认为“智商是不可能超过我了,只能用长相和身 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是思 高去弥补,这样才配得上我”。她要求对方一定要聪 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 J在网络空间中,所有 明,“和北大清华齐名的重点院校我才考虑”。 信息形态都是由A(atom) ̄]B(bit)的转变,都是由虚 案例分析:从大众层面来看,凤姐出位的言行, 拟数字0和1所代表,网络显然把人类带进了数字 体现了人性极度自信的一面,满足了人们对不同人 化时代。人们都是以虚拟身份进入网络,一般情况, 性的好奇感。作为炒作者来说,无非以谋求个人利 除非交互双方告知对方个人真实信息,否则双方的 益为目的。但在凤姐成名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 社会身份是无从知晓的。比尔・盖茨在他的书中引 它的“帮凶”——网络。网络的无监管性使得极其低 用过一幅漫画:一只在电脑面前的狗对旁边的另一 俗的文化,都可以丝毫不加掩饰的呈现给大众,致使 只狗说到,“在网络中,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幅 丑的形象、负面的言行也能在网络中散播。“大众媒 画也精辟地呈现出网络匿名性的特点。 介中的大部分音讯从来源到目的地,都是历尽沧桑, 3.网络特有的附庸位 而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任何一个大众传播组织,都 网络的附庸位表现在网络对信息专业人员的依 没有办法避免守门人的干扰。”_2』传统的媒体从业者 赖大。尽管网络中运用了多种高新技术,但掌握相 一般都受过专业培训,有其职业操守,使得其传播的 关技术的从业者,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与能力从事 信息符合社会大众品味,主流价值取向。而在网络 自己想干的事情,道德自律性不强的技术员,就有可 中传播的信息,缺少“把关人”的角色,每个人都可以 能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在网络创建之初,专家并未 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凭借网络大舞台,展示自己想要 考虑到安全问题,之后的诸多技术方案也难以充分 表达的一切。网民道德修养、文化层次的差异,使网 完善羽翼逐渐丰满的网络。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发 络中呈现出多元化的道德观念。 展,而目前的反病毒软件、安全防火墙、加密技术等 二、网络媒体的特点及其成因 防护措施仍具有滞后性,从而让相关人员有机可乘。 在数字化空间中,我们的生存环境急需改善。 美国传播学者沃纳认为,大众传播特征主要体 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给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强 现为3个方面:①针对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 大助推力,也引来了诸多网络伦理问题,究其根源, 众;②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时间,通常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是稍纵即逝的; 一是网络本身。①先天营养不足。1957年美 ③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运 国国防部组建了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始将计算机网 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_3j。相比之下,网络传 络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创建了互联网的前身—— 播不同于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有其自 阿帕网。在因特网诞生之前,没有得到充分论证,纯 身的特点。 粹是技术的应用,更谈不上必要的网络伦理规划。 1.网络理念的自由度 ②后天发育不良。网络没有中心和界限,每个人都 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讲,尊重和爱的需要是 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符合自己偏好的方式去表达个 人的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当人们满足了这种需求 性。同时,无偿使用网络信息,搬去了挡在互联网高 之后,就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现 速发展面前的绊脚石,导致网民数量激增。如此一 实生活中,人们在日益紧张的状态下,许多人的诉求 来,缺乏监管的网络,如同没人看管的孩子,任其负 难以充分表达,尊重和爱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自我 面影响泛滥。 ・37・ 二是主体自身。首先,主体自身认识普遍不足。 生活中有种怪现象,人们一边呼吁抵制盗版,一边却 四处下载盗版资源;一边宣传保护个人隐私,一边却 四处传播他人隐私。伦理问题的出现还是在于使用 网络的人这个主体的道德。人们在遨游网络的同 时,没有把这个庞大的虚拟空间视为人类第二生存 空间。社会生活需要网络,但是人们往往身在其中 而没有意识到网络不单单是我们的工具,也是我们 的生存环境,只不过网络有别于传统生存空间,它是 虚拟的,数字化的空间。其次,公共道德的普遍缺 失。把网络作为宣扬个性、自我发泄的场所,在网络 中不加约束肆意妄为,缺乏必要的自律也导致了色 情、暴力等信息在网络中存在。此外,作为网络主体 所构成的社会管理机构,也没有尽其监督职能,政策 滞后,执行较难,从而助长了自律性较差的网民们在 互联网中的肆无忌惮。 : 三、网络道德失范的应对之策 道德失范,是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不健 全甚至缺失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及其 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 网络道德失范,则是特指这种失范现象发生在网络 领域中。近几年来,对于频发的网络负面事件,我们 需要规避其消极的一面,加快建立并逐步完善符合 人类本性和社会发展的道德体制,从而使数字化生 活向着和谐方向有序发展。 1.规范与教育相结合 道德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逐渐达成的共 识,日积月累形成的稳固的观念。在四通八达的网 络环境中,人们本着随心所欲的心态使用,使得网络 道德规范的确立长久以来都难以达成一致。但是这 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去规范网络伦理,不需要去树立 正确的行为规范。简单地公布一些条文来描述何为 正确的网络道德固然有必要,但从道德观念的形成 来看,一个人的信念是从出生到成长,历经时间的磨 砺不断强化的,尤其对于成年人来说,固有观念已经 形成更是难以改变。因此,道德的树立只有从小抓 起,才会更加奏效。 前文所述的黑客文化,源于心理因素中对偶像 的崇拜,因此对于网络道德建设,应采取积极树立对 互联网道德作出贡献的榜样的方法来教育人们。央 视定期举行“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劳动模范的评选, 但是在虚拟生活中,却基本没有这样的报道。我们 能被现实中的好人好事感化,同样,利用网络的传播 效力,加强个人示范和典型引导,都不失为网络道德 教育的好方法。 ・ 3R ・ 2.立法与技术相辅助 人们行为的规范,需要伦理、道德的软性社会调 控方式,同时也需要硬性的法律调控手段加以约束。 法律是调节社会关系,约束个体行为的重要手段。 社会生活中,法律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网络下 也应该继续扮演“制裁者”的角色。我国颁布了《计 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 公告服务管理规定》,新《刑法》中也加入了对计算机 犯罪的惩罚规定。一系列法规的出台,加强了网络 监管力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网络犯罪。但是,多数 法律条文的颁布往往出现在问题发生之后,缺乏预 见性和防范性。 3.自律与他律相一致 网络伦理负面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因人 而起,各种技术的提高、法规的确立只是从外部加以 约束。他律固然重要,但是如若人的内心不能达到 自省、自律,依然治标不治本。《札记・中庸》中说道: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 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在强调,无人监督之时 也不能放松,反而要更加注重坚持自身的道德操 守 J。即使在缺乏监管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同样需 要保持“慎独”的心态进行自我约束。自律和他律一 样,不容忽视。 伦理学指导人们何谓善,何谓恶,是关于道德修 养的知识,学习它对于提高人自身道德修养是不无 裨益的。所谓自律,也应该是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 的基础上达到的自我约束,没有标准参照的自律是 无法根植于心,继而自发、自觉地去“慎独”的。 综上所述,网络负面问题的产生,给伦理道德建 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的发展走向对社会有着不 可忽略的影响,社会高速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网 络道德规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凭借每个 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并依靠法律制度的约束,网络 这个时代的宠儿必将在伦理规范之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娟娣.道德自律引领下的网络伦理[J].湖北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0l0(1):35-36. [2]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120. [3]张海鹰,腾谦.网络传播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1:108. [4]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1. [5]张震.网络时代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