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舆论

2020-12-26 来源:钮旅网
舆论

公众的意见或言论。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 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 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简介

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 一种定义是: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 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舆论的普遍特性还没有揭示出来,其定义都具有狭隘性。

态度与意见的区别

无论如何定义舆论,“意见”始终是舆论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舆论的本体,舆论传播所着眼的也是意见的流动问题。意见(opinion)通常是通过与态度(attitude)、信念(belief)和价值(value)尤其是和态度相比较来界定自身的,社会心理学家们把意见定义为:对某种态度、信念或者价值的言语表现 ,拓展开来,意见也可以用行为,例如愤怒地挥拳或者游行等方式表现。通常,学者们从两个方面区别态度和意见之间的差别:

意见一般来说被认为是对于某个具体刺激(某个问题)所作的语言上的或者其它的明显反应,而态度是更基本的总体倾向,它对于一般性的刺激作出有利或者不利的反应。意见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的形势,而态度对于一个人在多种形势下更持久地发挥作用。其次,意见被认为具有更多的感性,并且在其构成中多少缺乏情感……态度是一种直接的、直观的定向,而意见是在一个社会母体里在各种选择性方案之间经过慎重考虑后产生的理性抉择 。

简要地说,态度是反应的倾向,而意见则是某种反应。

形成

舆论形成的过程 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 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 二是来源于有目的引导。当社会出现某一新问题时,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素养,自发地、分散地表示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持有类似态度的人逐渐增多,并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会舆论。政治领导集团或权威人物,按照人们的意愿,提出某种主张或号召,并引起广泛共鸣,也可转化为社会舆论。这两类舆论形成过程,实际上在相互转化,或先从群众中来,然后经权威方面传播到群众中去;或经过权威方面的组织和动员,然后再传播到群众中去。

新闻传播工具在反映舆论和形成、引导舆论过程中有很大作用。社会舆论若只在街谈巷议中存在,或仅记载于决议,其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经过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的广泛传播,唤起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注意,才能把舆论凝聚起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所以新闻界又被公认为“舆论界”。有的政治集团利用新闻传播工具放出“政治空气”,以试探社会舆论反应,这是对新闻工具的舆论作用的进一步扩张。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舆论与新闻关系密切。

层次

舆论的层次 社会舆论按其波及面之大小,可以分为不同层次:①有的社会问题足以引起全世界大多数人的同情或憎恨,而产生世界性舆论。如妇女、儿童的命运,地球某地的灾害危及广大人民的生存,都能引来世界各国人民的援助。国际性的无端残杀,会受到各国绝大多数人民的舆论谴责。②由国家意识或民族意识形成的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舆论反映,如外国的入侵,易于触发被侵犯国家全民的舆论反抗。③阶级之间、集团之间的利害冲突,易于形成阶级对抗和集团对立的舆论。④职业的、年龄的差别,基于各自的不同利益,也可能形成不同的舆论。

作用

舆论与政治: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政治领袖运用舆论造成有利于已而不利于对方的形势。进步舆论常常成为革命的先导。18世纪席卷欧洲的启蒙思想运动,启迪了各国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输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其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崭新局面。

舆论与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公众的好恶可以使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得以发扬,也可以使一种坏风气受到抑制,因此有人称舆论为“道德法庭”。虽然舆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具有强制性,但公众的意向可以作出道义上的判决。

舆论的作用也不可夸大。舆论对任何人都没有强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权力机关的发号施令。权力机关与社会舆论交互为用,相辅相成,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特性

舆论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舆论的多样性。社会舆论不可能完全纳入一个模式。另一方面,社会的稳定、发展,必然要求有代表这一社会主导阶级根本利益的舆论。所谓舆论一致性,是指涉及根本问题的舆论能为绝大多数人接受,能引导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近代和现代的政治领袖无一不在作这种努力。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努力把人民的自发舆论引导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上去。在中国现阶段,一方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一带根本性的舆论上保持一致;同时,人民群众对各个具体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形成不同的社会舆论。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鉴别和引导,逐步形成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舆论。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

舆论学

舆论学的研究 对舆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9 世纪末,德国开始出版舆论学著作。进入20世纪,舆论问题成为一些学者研究的对象,1922年,美国政论家W.李普曼出版了《舆论学》一书。民意测验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民意测验机构遍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美国盖洛普民意测验机构具有世界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意测验机构,既是商业性的,又是政治性的。民意测验的问卷设计和抽样调查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民意,但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或为商业作广告,或为政治人物的竞选作宣传。

社会主义中国了解舆论有多种方法,如群众来信,开调查会、讨论会,进行“对话”,

人物专访等。80年代以来也开始重视民意测验,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以了解舆论。

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是指能够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变别人行为的个人。他们主要具有以下作用:告知他人(追随者)有关新产品的信息;提供建议以减轻别人的购买风险;向购买者提供积极的反馈或证实其决策。所以舆论领袖是一个告知者、说服者和证实者。不过,舆论领袖只是一个或几个消费领域的领袖,他们仅仅在这一个或几个领域施加自身的影响,离开这些领域,他们就不再是领袖也就没有影响了。同时,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舆论领袖,大多数情况下,信息是在每一个阶层内水平流动而不是在阶层之间垂直流动。

舆论领袖与其追随者的不同特征:

1)舆论领袖交际广泛,同宣传媒体和各种交易中间商联系紧密; 2)舆论领袖能够容易被接触,并有机会、有能力影响他人;

3)具有较高于其追随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但不能高出太多,否则,二者就难以沟通; 4)更乐于创新,尤其当整个社会倡导革新时。

《浅谈“舆论领袖”》

大众传播往往是通过人际关系来影响受众,发挥改变受众态度和行为的效果。其内容基本上是由大众传媒流向舆论领袖,然后由他们传向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舆论领袖既是受众中的一部分,同时又能够影响一部分受众。舆论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其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

在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所建立的“二级传播论”中,舆论领袖是一个核心概念。其中对舆论领袖所下的定义是:人们所认识和信赖的人,往往跟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被认为具有某些专长和对某些问题见解深刻。舆论领袖能够向人们提供建议和解释,改变他们的态度和影响他们的行为。与社会正规组织的领导人物不一样,舆论领袖是非正式的领导,给人出谋划策,其影响力常常比大众传媒更大。

舆论领袖的特点

舆论领袖不同于行政任命的领导人,他们与舆论所涉及的社会领域相联系。有人是公共事务方面的舆论领袖,有人是流行趋势方面的舆论领袖。在某一领域是舆论领袖的人,在另一个与此无关的领域中不一定还能成为舆论领袖。在群体中,谁领导,谁追随,关键在于涉及的问题是什么。舆论领袖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在他居于领袖地位的领域中被公认为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能力;

2)比一般受众更多地接触各种信息来源,更多地接触群体之外的社会环境中的有关部分;

3)在某一领域内,扮演着作为群体其他成员的信息来源和领导者的角色。

舆论领袖产生的原因 传播基础

受众群体中一般成员与舆论领袖通常同属于一个群体,在许多属性方面是相同的。这正是舆论领袖进行舆论传播的重要基础。

根本原因

在传播学的扩散研究中,一些研究者称这种共同性为 “ 同根相似 ” ,就是说舆论领袖和一般受众在信仰、价值观、教育、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一般受众受到生活范围、信息来源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对某些社会问题不如舆论领袖敏感,因而其个人态度往往是不明朗的,需要别人指点、引导。这正是舆论领袖得以产生、存在的根本原因。 舆论的参与者变量还包括舆论扩散过程中的传播者。舆论刚刚形成的时候,其公众范围很小,这部分受众就充当了传播者的角色。传播者自身的某些属性对扩散的有效程度产生影响。有较高信誉度的传播者在舆论扩散过程中更容易达到目标。

如何确定舆论领袖

一般可以用四种方法去确认舆论领袖。

其一,舆论领袖是“影响普遍的人”,即某人在一系列问题上可以给人以建议,人们碰到问题又常常向他请教和咨询。

其二,舆论领袖是“影响特殊的人”,通过研究人们特定的态度变化是受何人影响的问题,可以确定这类人。

其三,舆论领袖是“日常对谈人”,即跟人们经常谈论问题的人,他们往往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间接地影响其他人。

其四,舆论领袖也可以“自我任命”,也即向他人提供建议,或有意影响他人,并是这些建议和影响有效地作用于人们的行为的人。

舆论领袖的范围

舆论领袖是“影响普遍的人”

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使其常常成为舆论领袖。四川成都置信实业有限公司在短短 2 年多的时间里,成功地开发出几个效益好、影响大的项目,成为快速起步,超常发展的成都房地产业的黑马。被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授予十佳房产,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省社会经济评价中心评为99年度四川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占有额前十强。在其成功的诸多原因中,争取舆论领袖是一个重要因素。 消费者(住户、业主)聚楼而居,给公关工作提供了特殊的方便,因此很容易找出舆论领袖。略加思索就会明白,对一般民用住宅,在居住条件、物业管理、社区环境等方面,舆论领袖其实就是老年人。一是他们在家时间最长;二是他们对居住条件等等最敏感;三是他们有的是空闲时间与家人邻居交换看法;四是他们的意见对亲友、熟人极具影响力。置信生活方式的首要一条就是 \" 关爱老人 \" 。 \" 让夕阳的余晖重新燃起青春的火焰, …… 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 为此设置了老人休闲场地、老人健身场所、老人茶庄。成立了置信老年棋牌协会、置信老年气功协会、老年书法协会、老年腰鼓队。并开展老年交谊舞会、老年服饰表演、老年秧歌表演、老年读书活动、老年系列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老人生活充实,心情愉快,既促使家庭和睦,也营造了社区安宁祥和的气氛。而从公关角度看,更重要的,还由于老人的唠叨习惯,会不断把他们的满意(或者不满意)对别人述说,舆论领袖就这样发挥起作用来。

舆论领袖是“影响特殊的人”

在社区中,仅次于老人的第二种舆论领袖是孩子。首先,孩子对老人有特殊的影响力。其次,独生子女造成 \" 六加一 \" 的现实,使一个孩子能影响六个大人。孩子满意,父母

与四个祖辈尽开颜。而围绕这 \" 一个 \" 组织活动,也可能让六个大人都动起来。最后,像老人的唠叨一样,孩子也是理想的传播者。这群叽叽喳喳的小山雀,会把他们高兴的事说得像一锅沸腾的开水。置信生活方式在 \" 关爱老人 \" 之后就紧接 \" 呵护儿童 \" 。 \" 为下一代的成长创造一种最佳的社区人文生态环境, …… 使置信社区成为孩子们迈向人生奋进历程的最佳起跑点。 \" 为此设立了置信育儿天地、置信儿童世界、置信儿童素质教育中心。开展置信儿童才能赛、歌舞表演、读书会、系列运动会。聘请专家作儿童教育辅导报告,免费为社区儿童体检,组织家教观摩会,老少系列座谈会 …… 最后这两个会特别值得注意,那是在有意识联络老与少两种意见领袖,让他们互相补充、相互激活,回去向家庭,出门向外界传播统一的信息,真正领导起家庭意见和社区舆论来。公共关系专家卡特李普指出: \" 判定网络中有影响的人物并发展与他们的关系,是搞好社区关系的起点。 \" 置信公司首先致力于老人与孩子,就是着眼于 \" 影响有影响的人 \" ,争取舆论领袖去领导舆论,从而给整个公关运作提供了良好的起点。

舆论领袖是“日常对谈人”

在选举中,选民的主要消息和影响来源是其他人,当一个选民向其他选民打听或跟他们讨论有关候选人的问题时,他人不仅提供无意或有意地选择过的有关信息,而且,也加上自己的一些解释。也就是说,选民中间存在一些舆论领袖。在总统竞选中,传媒所提供的讯息常常是混淆而且矛盾的。这些舆论领袖往往是他人熟悉、尊重和信赖的人,他们的传播也是比直接的大众传播更有说服力。他们不仅扩大了传播的范围,而且其传递消息和表述意见的活动更具针对性,更灵活,更容易被人接受与相信。

舆论领袖也可以“自我任命”

舆论领袖通常在购物、时尚以及选看电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政治领域,那些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消息灵通和社会联系广泛的人常常成为舆论领袖。

舆论领袖巨大影响力的原因

舆论领袖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更重要的因素是在于他与一般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特点。舆论领袖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远较一般人全面、深刻,但他又生活在人们中间,而不是高高在上。舆论领袖必须深入群体的一般公众中间,了解公众的普遍意志,取其精髓,去其偏颇,才有可能获得追随者,将群体其他成员统一于某种舆论之下。

网络舆论概述

网络舆论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①网络媒体形成舆论的主要区域是网上论坛,比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论坛”、央视网的“复兴论坛”、天涯论坛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论坛的新闻跟帖等。在论坛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对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通过发帖或跟帖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交流思想,很多网民的观点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

1.广泛而匿名的舆论主体 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可以自由讨论,交换意见,参与舆论的形成。“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利,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替受众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②

而自由、平等、开放是网络创建的初衷,在这个原则上,个人的真实身份具有匿名性。相对于现实社会来说,网络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世界里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而不被他人发现。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大胆自由表达意见的安全空间,人们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声音。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滥用自由的隐患。 2.包罗万象的舆论客体

媒体发布、传播的信息是潜在的舆论客体,与传统舆论相比较,网络舆论客体要复杂、丰富很多。这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的海量所造成的。传统媒介中信息承载量有限,版面所能容纳的字数和图片量是有限的;广播、电视固定的时间内只能播出固定量的新闻信息。而网络具有海量信息存储能力,它有巨大的储存和再现功能,不受版面和时段控制,而且超链接的独特功能,使得网络能很便捷地汇总、整合信息。因此重大事件发生后,网络能够迅速集中各面的信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3.舆论自身形成迅速、传播自由度更高

“传统的传播自由的观点源自新闻自由,指的是公民在法律规定或法律未加禁止的范围内,拥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③在传统媒体时代,公民的自然舆论力量相对于媒体的“强势”显得比较“弱势”,而网络的传播方式为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机会,网络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打破更多限制的平台。互联网的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隐藏身份的机会,网民在网上公开、坦白,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意见,不用担心因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和评价。这是网络舆论形成迅速,传播自由度高的主要原因。 在“欺实马”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参与此事讨论的网络舆论主体人数众多,身份各异,有学生、也有老师、有普通民众、也有各界专业人士。而且因为匿名制,他们可以自由讨论、畅所欲言,不用顾忌会被曝光或报复。从网络舆论形成的速度上来看,网络上从此事发布到形成网络舆论,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这是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的。

网络舆论的作用

1.网络舆论是展示普通受众内心真实想法的一个平台

传统媒体反映民意、民生、民情主要是通过一些批评性、揭露性报道和民生新闻。这些报道大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达方式,受众的参与权、话语权还是没有被完全解放。但是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其低门槛、开放式、互动式的传受方式,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参与、反映民意、民生的平台。如本文开头所提的杭州飙车撞人案,就是在事发当天被网民在论坛上发帖被网民普遍关注的,一时间回帖超过1.4万条,网民们纷纷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肇事者及其亲友的冷漠的愤怒之情。这充分表达出了普通受众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2.网络舆论是促使事件得以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解决的力量 网络媒体现在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在社会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通过网络舆论,使更多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或内情,这样不仅可以使民众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促使事件更为公开透明。由于网络舆论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大,它的出现马上会形成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决策者身上,促使事件得到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的解决。所以,网络舆论有时就好比阳光一样,照射在灰色地带,让那些不法行为见光死,无处藏身,露出原形,使事情朝公正、透明的方向发展。

网络舆论也不是只有积极作用的,由于网络媒体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一部分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会失去在现实社会中的法制和道德约束,做出一些违法和不道德的行为,形成一些负面的网络舆论,误导普通民众。所以,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对于其积极作用,我们要更好地重视和运用,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对于负面效应,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引导,使其危害性降到最低。

舆论监督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中国《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督促” ,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成果和政治生活状态的政治文明,其核心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充分发扬民主,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扩大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在内的公民的民主监督,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手段,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可以说,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②整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作为社会上有多种监督,如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等中不可或缺、极具有战斗力的一种监督形式——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有的公开曝光的形式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与其他的几种监督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然而,据统计,近几年来,中国因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已经超过1000起,新闻界的败诉率在30%,屡屡败诉,即使有的胜诉,也使自身精疲力竭。这种现象,说明新闻舆论承担着重大的法律责任,却没有得到切实的法律保障,也显出有些人在舆论监督的法律责任理解上存在着偏差。

舆论导向

什么是舆论导向?

又称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舆论导向的内容

具体来说,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① 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② 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③ 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负向舆论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

舆论导向的基本原则:党性原则;正面引导原则;真实性原则;分流原则;有度原则。

舆论学

广义舆论是人们对一切感兴趣的社会生活领域,尤其是社会公共事物所产生的一切意见,愿望,评价和想象的欲望,是持续性,变化性,公共性与个人性的统一。狭义舆论包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公共舆论和新闻舆论。 舆论的特点:

1,公论

2,一团模糊的社会意见或观点氛围,充满矛盾性和变化性。

舆论学是解释各种舆论现象的一门学科,它揭示舆论产生、形成既发挥作用的客观规律,在文艺复兴后发展起来。——《社会科学新辞典》

舆论学又称“新闻哲学”,是研究舆论的产生、形成及其社会作用的学科。——《社会科学学科辞典》

舆论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通过对舆论这种社会现象的研究来揭示舆论领域内部的整个知识范畴,基本理论概念,以及各自间的逻辑联系,揭示舆论与其外界社会的复杂关联以探寻舆论的本质特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研究内容——

对舆论本体的分析:属性、类型、基本构成要素、功能

对舆论过程的分析:发生发展、形成后的发展衍变、传播过程(传播学角度)、舆论学自身的发展

人为影响:舆论调控、舆论调查测量方法 研究方法—— 定量:数理统计

定性:归纳演绎、逻辑推理、假设

舆论引导: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特定事物、现象有一定倾向性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是对社会的事态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影响最直接也最有冲击力的一种“软性力量”。

因为各自的利益出发点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社会不同群体的意见之间,群众意见与政府意见之间,肯定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分岐,只有当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见和政府的意见最后融合为相对统一的、能够推进社会事态良性发展的意志时,舆论才算是达到一种和谐状态。

舆论引导的方法:典型引导法、热点引导法、评论引导法、提问引导法、监督引导法、苗头引导法等。

论舆论引导与舆论和谐

一、把握规律性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进舆论和谐的前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而要顺应事物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因此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进舆论和谐的前提,是从理论层面上把握舆论的内在规律,并顺应其规律来确定工作方向和原则:

第一,把握舆论的总体运动规律以确立引导方向。从舆论的总体运行来看,它的形成和传播是人们对特定事物的主导性意见不断集合放大的过程。

第二,把握舆论的分类布局规律以确立引导重点。从舆论的分类布局来看,它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分为口头和媒介两大舆论场,其和谐度取决于两大舆论场在布局上的重合度。

第三,把握舆论的适时引导规律以确立引导时机。首先,民意是我们所要实施舆论引导的主要对象。

二、体现时代性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进舆论和谐的关键 做一切事情都必须以实际情况为根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所以从理论层面上把握了舆论的内在规律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还在于从现实层面上弄清舆论的时代特征,正确估价舆论引导能力的现实状况,努力在舆论引导中体现时代的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