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童趣》

2022-05-10 来源:钮旅网


一、《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睁开]目对日,明察秋毫[秋天鸟兽向上新长的细毛]。见藐[小]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花

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私下]拟[比]作群鹤舞空。心之[指示代词,这,这样]所向[看待],则或千或百果然鹤[名词作动词,变成鹤]

也。昂首观之[代词,指“群鹤舞”],项为[因为]之[指示代词,这,这样]强[同“僵”,僵硬]。又留蚊于素[白色]帐中,徐[慢

慢]

喷[慢慢地]以[介词,用]烟[以烟徐喷],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景观],果如鹤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云端,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代词,指自己]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介词,把]丛草为[动词,当做]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碎石]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表说明,原来是]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连词,就]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副词,正在]出神,不觉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

惊恐;神定,捉蛤蟆,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数十,驱之别院。 1.课文《童趣》选自《闲情记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沈复。本文文中依次写了帐中嬉蚊、神游丘壑、鞭驱虾蟆三件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其中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而这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的。文章所记闲情之趣有多种,

有想象之趣,比如:“私拟作群鹤舞空”等句; 有细察之趣,比如:“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等句;

有童稚之趣,比如:“神定,捉虾蟆„„别院”。 2.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见/„„必/„„故/„„(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则/„„/果然„„(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之/„„作/„„(4)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见/„„庞然大物/„„,盖/„„(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3解释括号中的加点字词。

4.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的 )(2)昂首观之(它) ..(3)为之怡然称快(此)(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解释下列句中 “为”字的含义 ①项为之强(因为) ②以丛草为林(作为) ③二虫尽为所吞(被) ...6.翻译句子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翻译: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

视力好极了。

[代词,指“两小虫”]

[表修饰,不译]

②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翻译: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翻译:心里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翻译:想象在里面亲身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愉快,自得其乐。

⑤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翻译: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⑥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翻译: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

⑦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翻译:时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齐,定睛仔细地看。

⑧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翻译: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了。7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丛草、虫蚊、土砾凸者、凹者 (3)、 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癞虾蟆 ,所拔的“山”指的是:土砾凸者,所倒之“树”指的是:丛草。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句中的“其”具体指代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怡然自得照应上文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8、“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写出了小孩哪些特点?

既能反映小孩视力强健,视觉敏锐,又能表现出小孩的稚气、天真。 9、对于文中“留蚊于„„怡然称快”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孩子幼稚的心灵、丰富的想象和自发的审美意识。

10、“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有什么样的情趣?

作者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别人所看不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11、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表现小孩观察认真、聚精会神,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1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运用了什么修辞?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喻、夸张;表现小孩子天真烂漫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力;在结构上与上文相应,为下文作铺垫。

13、文章末一句“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儿童怎么样的心理? 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14、作者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15、找出两句描写心情的句子,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怡然称快、不觉呀然一惊;可以使人感觉到察物纹理,聚精会神,情随物动,别有一番情趣,突出文章的情趣。

16、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①②段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17、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18、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正义感的人。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富于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19、作者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0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很多趣事,请你学着运用记叙、描写的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说出自己童年的一件或两件趣事。

21、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

(4) 拔山倒树:使山动摇,使树倒下,形容气势极大

咏 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讲论文义(诗文)。俄而雪骤(急),.......公欣然(高兴地)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兄女曰:③“未若(不如,比不上)柳絮因(顺着,随着,趁着)...风起。”公大笑乐。即(是)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刘义庆 编著的 《世说新语》 一文。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记述了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称为“名士底教科书”。 他是南朝宋彭城 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 ①、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②、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物“ 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5、主讲人对谢道韫、谢朗的答案优劣未作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你认为他笑什么?你能否发挥想象,补充主讲人笑后所说的一句话吗?

答:(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6、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7、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

9、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五、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通“否”)?”答...曰:“待君(您)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丢下)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友人惭,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2、翻译文中标有序号和横线的句子:

①、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②、“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先走了。”

③、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不守信用 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理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

4、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 无信 无礼,课文从而想告诉我们“信”“礼”的重要性的道理。 5、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肯定: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众骂子的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可能想得太多,只是表示他强烈的义愤,符合儿童的心理。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问题,对七岁的小孩不应求全

责备。否定: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6、《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在古代,有礼貌的称呼对方为“君”;“尊君”则是对别人的父亲的一种尊称;而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家君”

7.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8《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9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0你能写出几个古代少年机智聪明的故事吗?(写出标题即可)

答: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岳柱八岁指瑕

四、《伤仲永》

金溪民(平民)方仲永,世隶( 属于 )耕。仲永生(出生 )五年,未尝(曾)识书具,忽(忽然)啼求之(代这些东西)。父异(对„„感到诧异、以„„为异)焉(代这种行为),借旁近( 邻居 )与( 给)之(他 ),即( 当即)书( 写 )诗四句,并自为( 写)其名。其( 这 )诗以( 把)养父母、收( 团结 )族为( 作为)意,传一( 全 )乡秀才观( 看、观赏)之。自(从 )是( 这)指物作诗立( 立即、立刻 )就( 完成),其( 代诗文 )文(文采)理(道理 )皆(都 )有可( 值得)观( 观赏)者(„„的地方)。邑人( 同县的人)奇(对„„感到惊奇、以„„为奇)之(代仲永 ),稍稍( 渐渐 )宾客(以宾客之理相待 把„„当作宾客)其父,或( 有的人)以( 用 )钱币乞( 求取 )之( 代仲永的诗 )。父利( 认为„„有利可图)其然( 这样 )也,日(每天)扳( 同“攀”,牵,引)仲永环谒(拜访)于( 到 )邑人,不使学(不让他学习)。

余闻( 听说 )之(这件事 )也( 语气词,用于句中,表停顿)久。明道中,从(跟随)先人还( 回 )家,于( 在)舅家见之,十二三矣(语气词,了)。令作诗,不能称( 相当 )前时之闻(听闻)。又七年,还( 回来)自( 从 )扬州,复( 又、再 )到舅家问焉(代仲永的情况)。曰:“泯然( 消失 )众人( 常人 )矣( 语气词,了 )”。 王子曰:“仲永之( 的 )通悟(通达聪慧 ),受( 承受 )之(代通达聪慧)天( 上天、先天 )也。其受之天也,贤( 胜过、超过 )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 )远矣。卒( 最终)之(无义)为(成为)众人,则( 就)其( 他 )受于( 被)人者不至( 没有达到 )也。彼其(他)受之天也,如此其(他)贤也,不受之人,且(尚且)为(成为)众人;今夫(那些)不受之天,固(本来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能够 )为(成为 )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 王安石 ,字 介甫 ,晚年号 半山 , 北宋 (朝代) 思想 家、 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 1)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

4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J0L<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翻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5、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泯然众人矣父_”。

②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利其然也„„不使学__。

③ “父利其然”中“其”指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_。 ④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⑤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父利其然也,其具体做法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八、不使学。 6回答下列问题。 (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 王安石 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哀伤和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的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

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4)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5)“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6)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7)结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点明中心 (8)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我的理解: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9)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10)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

我最想对他说: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 (11)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6.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在叙述故事后还有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一段,我们今天所读的教材没有删,你认为删了好还是没删好?为什么?

探究性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删去则行文更简洁,让读者通过事例去体会所说明的道理,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不删,则文章叙事说理步步推进,并辨证地说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使读者理解更深刻。 (2).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请你思考:成才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探究性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一个人的成功是基于多种因素的,只是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不等而已。也许有人会说:天赋是成才的关键,没有天赋,不能成才。也许有人说:天赋有利于成才。也许有人会说: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偿。 (3)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4)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白:参考:方仲永由少时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令人扼腕长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读完本文后,相信我们一定有许多感慨,就让我们自由的畅谈一下吧! (5)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 【品味·赏析】

本文在写作方法上颇具匠心,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请你边品读课文,边在下面“__”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1、 叙议结合,借事说理。本文是一篇随笔,这种随笔通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 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详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为了暗示其前途无量,为后面写他才能衰退作铺垫,突出“伤”的前提;略写其父的贪利之举和方仲永才能衰竭,意在点明“伤”的原因和内容,引人深思。这样处理材料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3、 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神童方仲永名不副实,沦为平庸之人;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 了文章的主旨。

4、 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五《口技》

京[国都,指北京]中有善[擅长,善于]口技者[„„的人]。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名词用作动词,用酒肉款待宾客] [大宴宾客],于[介词,在]厅事[客厅,大厅]之[结构助词,的]东北角,施[安置]八尺屏障,口技人坐【于】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示仅止于此,相当于“罢了”]。众宾团[聚集、集合]坐。少顷[须臾,不多时],但[副词,表范围,相当于“只是”]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同“座”,指座位]寂[安静,没有声音]然[„„的样子],无敢哗[声音大而嘈杂]者。 遥[远]闻深巷[巷子深处]中犬吠,便[副词,就]有妇人[已嫁的女子]惊觉[熟睡的时候被惊醒]欠[困倦时张口舒气,打呵欠]伸,其[代词,她的]

夫呓语[说梦话]。既而[不久]儿醒,大啼[出声哭]。夫亦[表承接,也]醒。妇抚[抚摸,安慰]儿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儿含乳啼,妇拍而[连词,表并列。连接“拍”和“鸣”这两个同时发出的动作]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代词,指“大儿”]。又一大儿醒,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不止。当[介词,在]是[指示代词,这]时,妇手[名词用作状语,用手拍]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声呵斥]大儿声,一时[同时]齐[副词,俱,都]发,众[众多]妙[形容词用作名词,神妙,奇妙]毕[全、都]备。满座宾客无不伸为]

妙[神妙,奇妙]绝[极度,独特]。

[完全,具备]

[伸直]

[颈项,脖子]

,侧目

[指听得入神而偏着着看。侧,向一边倾斜]

,微笑,默叹,以为

[认

未几[不多久],夫齁[hōu,打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微弱,隐约]闻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摹写老鼠活动时的声音],盆器倾[翻倒]侧[倾斜],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副词,可译为“逐渐”、“渐渐”]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一会儿]百千[概数,极言其多]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其中]间[jiàn,夹杂]力拉[拟声词,形容房屋倒塌的声音]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响起,发出];又夹百千求救声,曳[拉]屋许许[hǔhǔ拟声词,形容众人一齐用力的呼喊声]声,抢夺声,泼水声。凡[大凡,凡是]所应有[即“应当有的”],无所[即“没有„„的”]不有。虽[即使]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头绪]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其[代词,指口技表演者模拟的各种声音]一处[地方]也。于[介词,在]是[指示代词,这]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座次,座位],奋[扬起,举起]袖出臂,两股[大腿]战战[哆嗦的样子],几[几乎]欲[想]先走[跑]。 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

一抚尺而已。1、本文选自《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这本书是 清 朝的 张潮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清 朝的林嗣环 。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3、①写出两个与“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字用法一致的成语。_莫名其妙、惊诧莫名、莫可名状

②写出一个与“几欲先走”的“走”字用法一致的成语。_走马观花_ 4、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小心哟!) 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 H.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_F 、H_ ②表示同时发生:_D_

③表示相继发生:_B_ 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C__ 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A 、E 、 G

⑯课文依次描写了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失火救火三个情景,目的在于表现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善”字。 5、翻译下列各句。

⑪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翻译: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⑫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翻译: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

头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说话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的声音,同一时候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

[各种音响]

[全、都]

[消失]

[代词,指屏障中]

⑬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翻译: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翻译:夹杂着成百上千的呼救声,(众人)拉蹋(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

泼水灭火的声音。

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翻译: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⑰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翻译: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⑱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翻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⑲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翻译: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可谓惟妙惟肖:

①描述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惊醒之后,各种声音有: 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

②描述突遭大火时“百千齐作”的声音有: 俄而百千人大呼„„泼水声 (2)、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

①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

满坐宾客„„以为妙绝。

②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③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于是宾客„„几欲先走。(3)哪些声音直接地表现了火势的凶猛?

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_。 (4)哪些声音表现了大火中人们的行动?

答: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5)作者是怎样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答:_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_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9)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7课文探究

(1).课文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_善_”字,依次描写了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失火救火三个情景,其目的在于赞扬现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_。 (2)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3)第1段中用4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

突出道具的简单,说明口技人表演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非他物。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体现了观众怎样的心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突现听众这种聚精会神的情态,着意渲染演出前的肃静与紧张气氛,亦是暗示表演者有“压场”或吸引观众的艺术声望。这样描写演出前的静态环境,既是烘托艺人之技“善”,又是为下文表现千奇百怪、惊险万状的声响作衬托或作伏笔。

(5)第2段文字描绘了口技者表演的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过程。作者抓住哪些词语的变化分层展现这一情景的? (6)简析宾客们“伸颈”,侧目,微笑,默叹”的神态,表现了他们欣赏口技表演时怎样的情况?(表现了听众听表演的哪些内心感受?)

伸颈,侧目”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的情况;“微笑”表现听众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听众对表演者的技艺十分佩服,但又不便发出叫好声的神情。

(7)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的逼真,突出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8)文章第三节中“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用老鼠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蒙眬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 (9)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请问“妙”在何处? 妙”在于五种声音,一时齐发,犹如一部大合唱

(10)文章第四节运用了正面和反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正面描写口技者表演的各种声音,突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11)结合全文来看,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看这有何作用?开头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极言道具之简,意在为后文表演复杂的声响做烘托、对比。结尾重现道具,则在证实、强调刚才的一切声响都是从一张嘴中发出的,从而更突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也具有烘托的作用。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12)、有人说“俄而百千人乎”一句转接太快,不合实际,应有夫妇一家,再到林家、街坊,在写“百千人大乎”。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

这样反而过于啰嗦,不能表现大火灾刻不容缓的情景,更不能很快地将口技人的表演推向高潮,反而淡化口技者高超的技艺。

(13)语言品味——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的作用和效果。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微笑 ,默叹 ,以为妙绝。

答:通过伸颈、侧目的动作描写,微笑、默叹的神态描写,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答:通过“变色离席”的神态描写,“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的动作描写,“几欲先走”的心理描写,侧面烘托口技人的技艺高超。

(14)请根据上面的文段内容填写对联。(2分)

上联:千种声响惊宾客。 下联__一张巧嘴乱真假。 (15)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

请你仿照示例,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4分)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桨起桨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六《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竞跑、赛跑;),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黄河)、渭;河、渭不...足,北(向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他的,指夸父的。)杖,化为邓林。 ..1、《夸父逐日》选自《 》,是反应人和自然关系的一则 故事。后沿袭为一个成语“夸父逐日”,现在的意思为 。

2、在括号中解释文中加点词 3、翻译下列句子。

⑪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翻译: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⑫未至,道渴而死 翻译: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⑬弃其杖,化为邓林 翻译: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5、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七《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争辩,争论)。问其故( 原因)。 ...

一儿曰:“我以(认为 )日始出时去(距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到)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到)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判断)也。 .

两小儿笑曰:“孰(谁)为汝多知(通”智)乎?” ..

1.本文选自《 列子·汤问 》,这部书相传是周朝 列御寇 所作,文中的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是我国 春秋 时期 鲁 国著名的 教育家 、思想家。 2.给加点字注音。

盂(yú ) 沧(cāngì 孰(shú ) 汝(rú) 多知(zh)乎 .....3.在括号中解释文中加点词。 4.翻译下列句子

⑪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⑫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蓬,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神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的就觉得凉吗?

[4]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5.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⑪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⑫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6.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两小儿笑曰”一句中,一个“笑”字,表现了两小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 孔子不能决也

8. “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答: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9.“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答: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

10、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从两小儿的探索精神的可贵方面;从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方

面;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方面给予肯定,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维。

11、情感态度——两小儿一凭视觉、一凭触觉来判断太阳的大小,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避免产生这样的错误?

我的认识:看问题(评价身边的人)要客观、全面,要有科学(事实)依据,不能单凭直观。

八《桃花源记》

[东晋孝武帝的年号][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沿着]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不纯]树,芳[代指芳香的花]草鲜[鲜艳]美[美丽],落英[花]缤纷[繁多的样子]。渔[捕鱼]

人甚异[诧异,奇怪]之[代词,指渔人看到的景象][以之为异]。复[继续,又]前[名词用作状语,往前]行,欲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其[代词,指桃花林]

林。

林尽[动词,没有了,消失了]水源,便[就]得[发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若[好像]有光。便舍[离开]船,从口入。初[开始,起初]极狭,才[仅,刚好]通[通过]人。复行数十步,豁[开阔敞亮]然开朗。土地平旷[空阔,宽阔],屋舍俨[整齐]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音节助词]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交错]通[相通],鸡犬相闻[听见]。其[代词,指桃源]

中往来种[耕种]作[劳作],男女衣着[穿戴],悉[全]如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指老人]垂髫[小孩

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

并[一起,都]怡[和悦安逸]然自乐。

见渔人,乃[就,竟然]大惊,问所[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这里与“来”合在一起,表示来的地方]从来。具[同“俱”,全部,详尽]

答之[代词,指桃源人]。便要[同“邀”,邀请]还家,设[准备、安排]酒杀鸡作[动词,做]食[饭菜]。村中闻有此人,咸[全、都][动词用作名词,消息,音讯][妻子][儿女][隔断][兼词,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于之”,从这里]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同“俱”,详尽]言[说,介绍]所闻,皆叹[感叹]惋[惋惜]。余人各复[又]延[邀请]至其[代词,指“余人”]家,皆出[拿出,摆出]酒食。停[停留]数日,辞去[离开]。此中人语[yù,告诉]云:“不足[值得]为[介词,对、向]外人道[说]也。” 既[已经]出,得[找到]其[代指渔人]船,便扶[沿着]向[副词,原先,当初]路,处处志[动词,做标记,做记号]之[代词,指该做记号的地方]

。及[到]郡下,诣[晋谒,拜见]太守,说[述说]如[像]此[代词,这样]。太守即[就]遣人随其[代指渔人]往,寻向[从前]所志[所做的标志],遂[竟然,终于]迷,不复[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句],闻之,欣[高兴]然规[打算、计划]往。未果[实现],寻[不久]病终[死]。后遂[就]无问津[渡口]者。

一、本文作者是陶渊明,一名潜_,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年 大诗人(朝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顺序来写。 二、在括号中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6.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翻译: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四、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是:_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_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

[断绝了来往][判断动词][朝代][竟然][说]

8、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1、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诣太守,说如此_

12、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 13、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1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事:_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

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15、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我的联想: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__ 原因:__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②时间过得快。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④庆

幸自己得社会和平安定。[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渔人说的是桃花源人并不知道的世事变迁,即秦末以来汉、魏、晋的历史,以及世人在历史的改朝换代的战争中遭受的磨难。)]

16、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_ 17、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存在,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8、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形象: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19、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久的,应该起来抗争。(谈自己的想法即可)

20、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民风淳朴,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21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我的鉴赏: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22、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3、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4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自己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假如当时的渔人是一名导游,请你代他拟写一段桃花源的导游词?

_桃花源位于常德市西南部,东晋诗人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使桃花源名扬天下。千百年来,桃花源以其幽静秀美的独特风貌,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曾令多少游人迷恋,

陶醉!她以红树、青山、斜阳古道闻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涧潺潺,藏凤聚气,泻灵溢韵, “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当大家沉浸在“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之意境时,自会有一种幽深恬静之感。 材料补充:

1.提问: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

为什么?(可以引导:思考一下,下列的句子说明了什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明确: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学生思考,明确: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3.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九《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在于,在乎]高,有仙则[副词,就]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惟[介词,表原因,只]吾德馨[xīn,香气,这里比喻品德高尚,情趣高雅]。苔痕/上/[爬上]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谈笑有鸿[大]儒[有学问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学问浅薄的人]。可以调[调弄]素[古朴]琴,阅金经[佛经]。无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扰乱]耳,无案[几桌,几案]牍[dú,书籍,文书]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形[身体]。南阳诸葛庐[房舍],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宾语前置

的标志]

有[有何之陋]?

一、在括号中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统领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或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9、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0、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拟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 11、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作乐。 12、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作法来看,又是消极的。(可发挥自己的见解) 1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14、人人都有自己的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略)

十《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副词,很]蕃[fān,多]。晋陶渊明独[副词,只]爱菊。自李唐[唐代皇帝都姓李,故称唐朝为“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我]独爱莲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出淤[水中污泥]泥而[连词,表转折,却]不染[沾染,污染],濯[洗涤]清涟[微波]而不妖[妖治,艳丽],中通外直,不蔓[蔓延]不枝[生出枝节],香远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树立],可远观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焉[语气词,哪]。

予谓[认为]菊,花之[结构助词,的]隐逸[隐居的人]者也[表肯定语气];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有道德的人]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人(事物)”]也。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唉”]!菊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爱,陶后鲜[xiǎn很少]有闻;莲之爱,同[如同,像]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副词,应当]乎众矣[语气词,表肯定]。 一、在括号中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

翻译: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3、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莲是花中的君子。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翻译: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周敦颐《爱莲说》:(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咏莲名句(或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出淤泥而不染。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8、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9、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种含义:一、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如:赞成两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尘世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10、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孟母三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同意本文的观点,只要保持坚贞的节操,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影响。

11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国花”推选活动,如果你也参加这项活动,下面三种花中你打算选什么为“国花”,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一句相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一个)。 示例:我选择杜鹃为国花,因为:花中此物似西施。

答案:我选择荷花为国花,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选择牡丹为国花,因为: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选择梅花为国花,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12、不久前某行政部门征集公益广告,以一幅清莲图为主体图案的广告创意,因积极的比喻意义背采纳,清你为该主体图案配一句恰当简明的广告语。(不少于8个字)

13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4在古诗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5作者赞扬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十一《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几乎,完全]无阙[同“缺”,中断,断开]处。重岩叠嶂,隐[遮住]天蔽[挡]日,自[如果]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本指阳光,这里指太阳]月。

至于[到了那]夏水襄[漫上]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断]。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从„„出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御[驾]风,不以[认为,觉得]疾[快速]也。春冬之时,

[白色][急速流动的水][极,最高处][山峰][冲刷]

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从,由]

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常常到]至晴初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旦,林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涧[山谷,夹在两山间的水沟]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断,停止,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郦道元,_北魏 (朝代),_地理学家。撰《_水经注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_著作,最全面、最系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翻译下列重要语句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翻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翻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翻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翻译: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翻译: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翻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4用原文回答:

①《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②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④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⑤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⑥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5、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①第3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写出了江水的季节特点。“素”“绿”色彩互异,“ 湍”“倒”动静相杂,相映成趣,令人无限遐想。

②“清荣峻茂”四字状物:以“清”状 水 ,以“峻”状以 山 ,“荣”状 树 ,以“茂”状草 。

6按课文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水势迅疾凶猛。②春冬:景色秀丽奇绝。③秋季:凄凉异常。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三峡山势之高的?

山本身的状态。用天和日来衬托山势之高。用特定条件和特定情景来表现山势之高。 (4)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

[水清澈][树茂密][山高耸][草丰盛][实在,的确]

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5)文章是怎样表现三峡秋季凄清萧瑟的景象的?

借猿啼和渔歌表现三峡凄凉景象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7).作者写三峡即从大处山、水落笔,又用其他景物衬托,请写出作者在文中还写了那些景物,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还写了怪柏、草、树、瀑布、涧等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酣畅的笔力,自然贴切,既让读者身临其境,又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 (8). 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i

(9)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是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0)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一、二句和原文哪些句子相照应?三、四句和哪些句子相照应?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岳阳楼记》中也引用了渔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与本文中引用渔歌的作用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同。《岳阳楼记》中是烘托喜悦的心情;《三峡》中是渲染肃杀、凄清气氛。

(12)作者只用“清荣峻茂”四字就概括写出了水,树,山,草的风貌,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个景色再现出来。

清清的江水跳跃着,闪动着粼粼的光;树木茂盛繁;山峰高峻挺拔,野草密密青青。 (13).“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古人对山水的赞美之辞很多,请你写出你喜欢的描绘山水的佳句,并简析。

“两岸连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江水从天边流来,沐浴着阳光的白帆飘来,不仅写出山水壮美,而且表现诗人的旷达!

(14)把下列句子的划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辞语。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答案:斩断长江千里水,锁住三峡无数峰。

(15).如果你要去三峡饱览风光,会选哪个季节而往?为什么?

(16)古人常用“三”字形容“多”或者“少”,如文中“猿鸣三声泪沾裳”。请你也举出两个含“三”字,其含义也是表示“多”或者“少”的成语、俗语、典故等。

士别三日、三人行必有我师、三言两语、三头六臂

(17)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 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导游词:

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

十二《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时(四季)俱备。晓(清晨 )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其奇者。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陶弘景__,字通明,号_华阳隐居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书信_。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翻译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翻译: 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传来猿猴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找出《答谢中书书》统领全文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借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6、《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书写游山之感,为什么要与“康乐”相比?

作者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十三《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上],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窗],欣[愉快]然起行。念[考虑、想到。]无与[介词,同、和、跟。后面省略了宾语“吾”。]乐[名词用作动词,享受快乐。]者,遂[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字梦得,苏轼的好友。]。怀民亦未寝[睡觉],相与[和„„一起]步于[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水中藻,荇交横,盖[表承上说明或议论,可译为大概,原来等。]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少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如吾两人者耳。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苏轼_,字子瞻,号东坡居士_,是宋_朝的文学___家。他与父亲__苏洵_、弟弟_苏辙__合称为“_三苏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月光_,“藻、荇”、是指__竹柏影_,此句运用了_比喻__的修辞手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月光。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月光的轻盈荡漾_。

5.“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 qǐn,意思是睡觉_,成语_废寝忘食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6.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月色(或月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月下庭中景物; ___;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_______。

9.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_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0.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④_句(即“庭下„„盖竹柏影也”),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须扣住“月”字概括。

11.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答“豁达”也对;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答“闲适”、“热爱自然”不对)_的心境。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或“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郁郁不得志.所以寥寥数语,意味隽永:有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13.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1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应是相同时间 、不同地点

.15.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 1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十四《与朱元思书》

风烟[雾]俱净[消散],天山共[相同]色。从[随着]流[江流]飘荡,任意[随心所欲]东[向东]西[向西]。自[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表示大约的数量,左右]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极,独一无二]。

水皆缥[piāo,青色]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急流]甚[胜过]箭,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耐寒]树,负[依托,凭借]势竞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互相轩[高,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伸

展]

邈[远,争着往远处伸展],争高直指[向],千百成峰。泉水激[冲击]石,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作[发出]响;好[美丽]鸟相鸣,嘤嘤[鸟鸣声]成韵[和谐的声音]。蝉则[连词,可译为“就,便”。]千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不穷[绝,断],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鸢[鹰一类的猛禽]飞戾[至]天者,望峰息[停止,平息,经纶[筹划、治理]世务者,窥[看]谷忘反[同“返”,归,还。]

。横柯[树木的枝干]上[名词作状语用,在上面]蔽,在昼犹[犹如,像]昏;疏条交映[掩映],有时见日。

1.《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是南朝_代文学家。字叔痒,吴兴故章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_”

2.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山水小品,介绍了富春江沿岸优美的景色。“直视无碍”“千百成峰”各写的是什么物?什么景? 水之清澈 山之高峻 3、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4、句子翻译: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这些树)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些山)争着伸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也长久不停地啼着。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5)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5.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作者对富春江总的印象: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写水清的句子:_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___。 ③写水急的句子: 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____。

④从听觉写景色的句子:_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⑤文中议论的语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 6.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__。 7.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清___和__急___的特点。

8.写山奇,分别从_视觉和听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_

9.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0.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先总后分

11、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

13.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视觉: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4.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15.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写一则100字左右的笔记。

这一句主要写人们在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在此能使人精神高尚,意气奋发。那些只顾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言之成理即可)

16、结合文中的语句,简析作者的志趣和情怀:(3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17、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8、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19、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4分) 言之有理即可。

十五《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特别爱好]学,家贫,无从[办法,途径]致[得到,买到]书以[连词,来]观,每[经常]假[借]于[介词,向]藏书之家[于藏书之家假借],手自[亲自]笔录,计日以[连词,表顺承,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否定副词,不]

之[代词,指笔录这捉事]怠 [懈怠] [弗怠之]。录毕,走[跑]送之[代词,书],不敢稍[稍微,稍许]逾[超过]约。以[介词,表原

因,因此]

是 [代词,这样] [是以]人多以[介词,把]书假余,余因得[能够]遍观群书。既[已经]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古时男子20岁

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更加][结构助词,的][学问][担心][大][介词,和,跟]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

[交往][曾经][奔到][随、向][学术界有名望的前辈][问][品德高尚,名望很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高][指门生][充满,挤满][欢悦],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询问]理,俯身倾耳以[连词,来]请;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色愈[更加]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连词,来]复[答复,回答];俟[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兼词,“于之”,向他]。故余虽愚,卒[终于]获有所[结构助词,与“闻”组成名词性短语]闻[学识]。 当[介词,在]余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从师也,负箧[qiè,箱子]曳[拖]屣[xǐ,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穷[极]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而[连词,表转折,却]不知;至舍[家宅或客店],四支[同肢]僵劲不能动,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在指学舍侍者]持汤[热水]沃[浇洗]灌[洗手],以[介词,用]衾[被子]拥[围起来]覆[盖],久[长时间]而[连词,表修饰]

乃[副词,才]和。寓[居住]逆旅[旅店。逆,迎],主人日再[两次]食[sì,提供伙食],无鲜肥[形容词用作名词,鲜鱼和肥肉]滋味之[结构助词,的]

享。同舍生皆被[同“披”,穿着]绮[有花纹的绸子]绣,戴朱缨[帽带]宝饰之[结构助词,的]帽,腰[动词,挂在腰间]白

玉之[结构助词,的]环,左佩刀,右备容臭[香囊,古代饰物。臭,气味,这里指香料],烨[光彩鲜明]然若神人;余则缊[旧絮]袍敝[破]衣处其间,略[全、都]无慕[羡慕]艳[欣羡,艳羡]意。以[介词,表原因,因为]中有足乐[使动用法,让人感到快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供养]不若[如,及,赶得上]人也。盖[发语词,无实义]余之[结构助词,的]勤且[连词,表并列,与]艰若此。 1、作者 著名文学家 2、解释划线字词

3、翻译标有序号句子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超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④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⑤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本不若人也。

4、找出本文中的通假字:

5、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6、.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7.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8、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9、 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10、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11、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 。

12、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13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求学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

14、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 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方式?

15《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16、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17、任意写出一句与“磨难”有关的古诗文或名言警句,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18、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送东阳马生序》答案

5、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 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6、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7、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本不若人也。 9、尊敬师长,谦恭好问,学而思之,有疑必问

10、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1、俯身倾耳读书勤

12、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13、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14、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

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 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15、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16、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十六《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心乐( )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 )。全石以为( )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 ),为嵁,为岩。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 )披拂。

潭中鱼可( )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②日光下澈,影布( )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 )折蛇行,明灭可见。④其岸势犬牙( )差互,不可知其源。⑤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作者 被称为“ ”之一。 2、在括号中给划线字词解释。 3、翻译文中标有序号的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

④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

⑤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

4、课文是按怎样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哪些特点?

5、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用原文)

6、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水“清”的特点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此有关的古诗文?

7、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作者游览西山,在西山之巅观赏自然景物时曾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体验,“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你认为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为什么他在这里匆匆记之而去?

9、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10、“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写出了潭水源头的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可能有怎样的寄寓?

11、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12、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

13、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分析吴均写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油鱼细石,直视无碍”以及郦道元写的“绿水平潭,千丈见底,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就选材来说,与本文有何不同?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15、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16、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对小石潭描写中已写出了作者个人情感和遭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谈谈你的理解。

17、结合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

坐潭上凄神寒骨 观游鱼乐心怡情

碧水游鱼石潭景 望潭源斗折蛇行隐约可见

18、文章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之处吗?

19、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时,亦不乏优美的描绘山水的文章,我们学过他的《三峡。;柳宗元的山水之作更为后人称绝,请你试从我们学过的二人的作品,谈一谈他们的山水文章的各自特点。

20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21小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眼前。假如我们是一个个不同职业的人,你将怎样去挖掘,开发这美景?试写出你的职业创意。 我的职业创意:

小石潭记答案

4、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特点: 幽静)

5、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见来写水的清澈;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时,鱼“布石影上”,都很好地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油鱼细石,直视无碍”。 7、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8、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故匆匆记之而去。

9、A抓住了溪流的斗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B比喻。C形象写出小溪流的曲折,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展现出小潭源的神秘和莫测。

10、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迷茫,看不到尽头。

11、衬托水的清澈。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

12、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13、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B、吴均、郦道元都概括地、抽象地写这些事物、是从人的直观感受来写的,客观地体现山水的特点。而柳宗元自己感受写得少,大部分内容刻画了鱼的形态、神情。是以山水之美排遣被贬后抑郁的心境。

14、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勾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

16作者初入小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被景物所吸引,心情愉悦,所以在他眼中游鱼“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而小石潭源头“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正是作者对前途艰险的忧虑,使他感到前途渺茫,此时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悄怆幽邃。凄神寒骨”。这恰好是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18、A、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的显现出来,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绝。 B、有类似之处:写月不用月)

19、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十七《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 )守巴陵郡。越明年(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 )予作文以( )记之。 予观夫( )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前人之述备( )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 )空;⑤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⑥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 )明,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⑦予尝求( )古仁人之心,或( )异二者之为,何哉?⑧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⑨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⑩微( )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作者 是我国 代的政治家、文学家。(1分) 2在括号中解释划线字词 3、翻译文中有序号的句子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翻译: 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翻译: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 ⑤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翻译: ⑥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 ⑦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 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 ⑨是进亦忧,退亦忧。 翻译: ⑩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 4、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表现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 。 ② “前人之述”是指: 。

③表现古仁人胸襟宽广的句子是 , 。 ④表现作者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

⑤表现作者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情的句子是 , 。 ⑥马队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 ”的心态。 ⑦文中与“悲”相应的八个字是 , ;与喜相对应的八个字是 , 。 ⑧“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 ,“退”指: 。 5、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6、赏析文章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句子。

7、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8、作者写悲和喜的用意是什么?

9、请写出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并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10、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11.“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2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13、“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3分)

14.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两句话?这一名句传诵千古,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名句的时代意义。 《岳阳楼记》答案

1、(共1分,每空0.5分) 范仲淹 宋(北宋)

9、(共

2分)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或为写法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

10、答:“衔远山,„„气象万千。”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胜况,一“衔”一“吞”运用

拟人手法,形象的表现了洞庭湖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11、(共3分,“内容和写法”写一方面即可,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要求面面俱到。) 第三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感伤之情。

第三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与下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四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春和景明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第四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比喻、借代);与上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12、答:用意:用“迁客骚人” “以物喜,以己悲”的心情和古仁人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

了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和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从而更好的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提示:本题要考察的是写作手法,注意联系中心)

13、答:点明中心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范仲淹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以人民疾苦为念,虽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意义。

14、(共2分)《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任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答案体现胸怀、抱负、情怀其中一点即可)

15.(3分)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1分)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1分)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分)。5.(3分)提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呵。

16、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在享乐,形容关心人民的疾苦,以天下为己任 ,体现了一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品格。而与当今社会,那些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今天,为了使物质文明和道德文明同步协调发展,我们应扬道德精神,应把握道德理想的高度,应构筑起基础牢固的道德理想大厦。 17、略(可围绕政治理想或旷达胸襟或远大抱负或民族责任感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十八《醉翁亭记》

①环( )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 )尤( )美。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 )出于( )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 )于( )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 )之酒也。

②若夫(fú)日出而林霏( )开,云归( )而岩穴(xuè)暝(míng)( ),晦(huì)( )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 )而幽香,佳木秀( )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 )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 )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 )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 )而前陈( )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 )非竹( ),射( )者中,弈( )者胜,觥(gōng)( )筹( )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 )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翻译: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翻译:

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翻译: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翻译: 三、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 ,字 ,自号 , 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 ”。 四、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驾了“西南诸峰”、“ 琅琊(山) ”“ 酿泉”、“醉翁亭”等景物。(2分) 2、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2分)

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以及出游的乐趣。

3、简要概括选文的第三段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

①写太守与滁人游乐、宴饮及醉归的场景。②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

4、“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2分)

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5、 理解填空。

①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 、根据课文内容,我能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___ ___欧阳修___ _

醉翁亭下欧阳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7、第③段描写了哪几幅画面?其中主要画面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其余三幅俱是陪衬,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与民同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8、、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

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9、、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

么?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 ②[商贾]商人。 ③[关征]查税征税。 《醉翁亭记》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反映其艺术价值高、影响大

10、《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从本文语言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什么。(3分)

提示:简洁凝练,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11、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2分)

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

五、中心:

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六、文章成语

【觥筹交错】 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风霜高洁】指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水落石出】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 亦作「山肴野湋」。野味和野菜。

十九《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 )时,尝( )与人佣耕( ),辍( )耕之( )垄上,怅恨( )久之,曰:“苟( )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 )为( )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 )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 )戍渔阳,九百人屯( )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 )当行,为( )屯长。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 )已失期。失期( ),法皆斩。陈胜、吴广乃( )谋( )曰:“今亡( )亦死,举大计亦死,等( )死,死国( )可乎?”陈胜曰:“天下苦( )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 )公子扶苏。扶苏以( )数( )谏( )故( ),上使( )外将( )兵。今或( )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 )楚将,数有功,爱士卒( ),楚人怜( )之。或以为( )死,或以为亡。今诚( )以( )吾众诈(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 )天下唱( ),宜( )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 ),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 )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 )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 )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 )以( )怪( )之矣。又间( )令吴广之( )次所( )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 ),卒中往往( )语,皆指( )目( )陈胜。

吴广素( )爱人,士卒多为( )用者。将尉醉,广故( )数言欲亡,忿恚( )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 )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 )之,并( )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 )毋( )斩,而戍( )死者固( )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 )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 )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 )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馀,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 )坚执( )锐( ),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二、 翻译文中加点的词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2、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

2、陈胜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导火线又是什么?如果没有这根导火线,会不会有陈胜起义呢?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即使没有这根导火线,即使陈胜不起义,在秦残暴的统治之下也会有其他人因某事而起义,秦朝一定会走向灭亡的。 3、为了这次起义,陈胜、吴广做了哪些舆论准备?有人认为,这些准备是对人民的欺骗,是不可取的,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①帛书“陈胜王”三字,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腹中;②晚上在驻所旁边的丛祠中篝火狐鸣“大楚兴,陈胜王”。在当时的情况下,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是取得民心的最便捷的方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亦可赞同“欺骗人民”这一观点,理由是:当人民知道真相后可能会失去民心。 4、综合分析:根据陈胜的言行,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5、拓展延伸:陈胜在起义时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口号激励了千千万万的贫寒之士奋发图强,立志进取。古代有个童谣写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明显受到了这句口号的影响。说一说在今天,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口号的? 示例:任何人只要有志气,有毅力,就一定能做出不凡的业绩,这与个人的出身和地位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6、 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8、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提,背)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①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2分) 答:

号召天下的百姓反抗秦朝的统治,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②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2分) 《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意对即可)

9、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

答案要点:(1)士兵陈胜的敬畏 (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10.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

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

11.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2分)

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12、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①原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 ① 启示: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主旨】

《陈涉世家》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又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生动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场伟大斗争的图景.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教版初语第六册第三单元的基本篇目《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 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着眼 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二十《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 )人谓( )安陵君曰:“寡人欲以( )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其许( )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 ),受地于( )先王,愿( )终守之,弗( )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 )使唐雎使( )于( )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以( )君为长者,故不错( )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 )于君,而君逆( )寡人者,轻( )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 )是( )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 )千里不敢易也,岂( )直( )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 )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 )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 )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 )有先生也。” 三、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翻译: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翻译: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翻译: 4、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品读文段:说一说,秦王说:“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时,他是什么语气?这句话又有什么言外之意?

气势汹汹的语气,言外之意是:如果你不答应,我将会发怒,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2)、面对秦王咄咄逼人的气势,唐雎是如何应对的?

唐雎以平民之怒与天子之怒作对比,以专诸、聂政、要离之怒为榜样,不畏秦王的淫威,拼死一搏,

使秦王色挠,从而使安陵国自保求存。

(3)、结合这两段文字,谈一谈唐雎和秦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外强中干 唐雎:不卑不亢,机智勇敢。

(4)、拓展延伸: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的诸多谋士在维护国家尊严和人民利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战国时蔺相如,出使强秦却能完璧归赵,一时传为美谈。你还知道有哪些能人轶事,任选一个,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事迹。(50字左右)

气势汹汹的语气,言外之意是:如果你不答应,我将会发怒,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如“烛之武退秦师”、

“晏子使楚”等。

(5)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二十一《公输》

公输盘为( )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 )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 )臣者,愿( )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 )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

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知(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 )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 )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 )其文轩( ),邻有敝舆( )而欲窃( )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 )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 )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 )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 )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 )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 ),公输盘为( )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 )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子墨子九距( )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 )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 ),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 )矣。虽杀臣,不能绝( )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公输》选自《________》。墨子名________,相传为_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2在括号中翻译加点的字词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翻译: (2)吾义固不杀人。 翻译: (3)宋何罪之有? 翻译: (4)夫子何命焉为? 翻译: (5)胡不见我于王? 翻译: (6)胡不已乎? 翻译: (7)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翻译: (8)虽杀臣,不能绝也。 翻译:

(9)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翻译:

4. 用原文填空。

(1)墨子见到楚王,也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及“_攻宋_”之事。他先对楚王说“_今有人于此_”,自

己有“_文轩_”,却去偷邻居的“_敝舆__”;自已有“_锦绣_”,却去偷邻居的“_短褐”;自己有“__粱肉_”,却去偷邻居的“糠糟”。他故意问楚王“此为何若人”,楚王不知其用意,脱口回答:“必为有窃疾矣_。”这正中了墨子的圈套,墨子紧接过楚王的话头,将楚、宋两国的土地物产进行了鲜明的比较,并且同前面所说的那个患“窃疾”的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这就使楚王也和公输盘一样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而理屈辞穷,不得不承认错误。 (2)

(2)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_九设九距尽_”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的激烈。但结果是墨子胜利了。“_诎__”字,说明公输盘已是黔驴技穷;“_有余_”则说明墨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公输盘并不死心,反而想加害墨子。两个“__吾不言_”说明此时两人心照不宜,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最后墨子揭穿了公输盘的阴谋,并宣布“_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这就使楚国侵略宋国的企图完全破产了。墨子从人臣应具有的品德.智、仁、忠、强_等的角度,历数公输盘的不是,善于运用;排比与反复相结合的句式,能产生雄辨的力量,造成强大的声势。

5.墨子用激将法让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此句与下文中_义不杀少而杀众___这一句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公输盘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最终折服,放弃帮楚攻宋的错误行为。 6.第①段中,连设三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行为怪诞荒谬,目的是为了引出楚王对此人的评价:“必为有窃疾矣”。

7.第③段中,从楚宋地理条件、物质条件的_对比来显示楚攻宋的非正义性。

8.①、③两段联系密切,用“文轩”、“锦绣”、“粱肉”比楚国之“地大物博”;用”敝舆”、“短褐”、“糠糟”比宋国贫穷弱小,资源匮乏。 9.比较①、③段,可以看出楚王攻宋的行为跟

患窃疾者是一样的。

10.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说理(类比)的方法,“请君入瓮”,让楚王钻入设好的圈套中,用高超的论辩艺术折服楚王。

二十二《得道者多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而攻之而( )..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 )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得道者多助(仁政)3、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塘)2、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 ..三、解释加点词: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2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田亩,田野]之[音节助词,无实义]中,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殷王武丁寻到他,用他为相]

举[被举用,选拔]于版筑之间,胶鬲[起初贩运鱼和盐,西伯(即后来的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他又辅佐周武王]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即管仲,原为公子纠的臣子,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君位,纠失败了,管仲被关押,齐桓公知其有才,起用他做相]举于士[狱官],孙叔敖[春秋是楚国人,隐居海滨,庄王知其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举于海,百里奚[春秋时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双逃到楚国。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

大夫]

举于市[市井,集市]。故天将降[赋予,下达,交付。]大任[责任]于[介词,给]是[代词,这]人也,必先苦[使动用法,使„„痛苦]其心志[意志,感情。],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其筋骨,饿[使动用法,使„„饥饿]其体肤,空乏[使动用法,使„„无资产而受贫困之苦]其身,行[行动]拂[违背,阻碍]乱[使动用法,使„„错乱]其所为,所以[介词,凭借]动[使„„心动]心忍[使„„坚韧]性,曾[同“增”,增加]

益[增加]其所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人恒[常常]过[过失],然[代词,这样。]后[以后]能改;困[困扰,忧愁]于[介词,在]心,衡[同“横”,阻塞,不顺]于虑[思绪],而[连词,表顺承。]

后作[奋起,指有作为];征[征验,显露征兆]于色[脸色,表情上],发[表达]于声,而后喻[了解]。入[内部。国内]则[连词,

如果]

无法家[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士,出[外部,国外]则无敌国外患[灾难]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使„„生存]于[介词,在]忧患,而[连词,表并列]死于安乐也。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

[起,被任用]

[介词,从,被]

2.解释加点的字词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6、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7、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答]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1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补充材料].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

[答]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7.全文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答]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来论证要想成就大事业,必先经历一番磨难。第二段谈人要有所作为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第三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由人生推论到治国,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全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答]围绕“成材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可。

9.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也能成才”;现在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既有积极上进的主观因素,再加上良好的客观条件(顺境)更能促进人成材的观点来说,辅之以事例,言之成理即可。

10.文中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有不同的见解,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的时候,有些过错是没有机会来改正的,所以,我们不能老是以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尽量避免出现任何差错。

9.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 示例一: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全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训,是对沧桑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刻认识,是对历朝历代兴盛衰败的经验总结。古为今用,引为借鉴,又是对全党语重心长的谆谆告诫,是对某些昏昏欲醉的人的一记警钟。它对于增强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抵御各种腐蚀和诱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 牢记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处在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如果我

们丧失警惕,追求安逸、贪图享受、骄傲自满、昏昏欲睡,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到反面。走向毁灭的陈希同、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等,就是这方面活生生的典型。(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4、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兼得】,舍鱼而[连词,

表顺承]

取熊掌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加重肯定语气]。生,我所欲也;义[大义,正义的行为],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胜过,超过。]于[介词,表比较]生者,故[所以]不为[动词,做,干]苟得[苟且求得(生存)]也;死亦我所恶[厌恶]也,所恶有甚于死,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同“避”,躲避]也。如[如果]

使[假使]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欲莫[没有]甚于生者,则[连词,表承接,那么,就]凡[副词,用在句子开头,表总括,凡是]可以[介词,用]

得生者何不用也[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那么]凡[全,一切。]可以[介词,用。]

辟患者何不为也?由[介词,通过,凭借,根据]是[代词,指生存的办法]则生而[连词,表转折]有不用也,由[由于]是[代词,指前面所说的情况。]

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代词,指前面所说的情况。]故[所以,因此]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仅,止]贤者有是心[想法]也,人皆有之[代词,指“是心”],贤者能勿丧[丧失]耳[兼词,“而已”的合音,罢了]。 一箪[古代盛作物用的竹器。]食,一豆[古代盛肉或羹用的器皿]羹[带汤汁的肉。],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语气助词]而[连词,修饰。]

与[给。]之[代词,指“行道之人”。],行道之人[指过路的饥民。]弗受,蹴[cù,用脚踢]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不屑一

顾]

也。

万钟[钟,古代量器名。万钟,比喻优厚的俸禄]则[连词,表假设。]不辩[同“辨”]礼义而[连词,表修饰]受之[代词,指万钟之俸],万钟于[介词,对于]益处]“德”,感激]

我何加[好处,焉?为宫室[泛指住宅]之美,妻[正妻]妾[小老婆]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 【于】我与[同“欤”]?乡[同“向”,从前,过去]为身死而[连词,表递进,也]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代词,这,此。指上述不顾礼仪追求成万钟之俸的行为]

亦不可以[介词,把]已[停止]乎?此[代词,这]之[代词,指“万钟不辨礼仪而受之”的做法]谓失其本心[羞恶之心]。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解释加点的字词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

翻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翻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翻译: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4.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从正面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舍生取义”毕竟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孟子认为“舍生取义”的前提是“二者不可得兼”;如果生和义可以同时兼得的时候,孟子认为则应该“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文中体现了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说。

[答]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③举例论证。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6.怎样评价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

[答]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7.课文中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8.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1.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12.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3.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二十五《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参与]焉?”刿曰:“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乃[副词,于是,就]入见[拜见]。问:“何以[介词,凭借]战【以何战】?”公曰:“衣食所安[安生],弗敢专[独自专有]也,必以[介词,把]【之】分人。”对[动词,回答]曰:“小惠未徧[通“遍”,普及],民弗从[跟从]也。”公曰:“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丝绸物],弗敢加[虚夸]也,必以[介词,用]信[诚信]。”对曰:“小信[信用]未孚[为人信服],神弗福[赐福,保佑]也。”公曰:“小大之[结构助词,的]狱[案件],虽[即使]不能察[明察,弄清楚],必以[根据,按照]情[实情]。”对曰:“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音节助词,凑足音节]属[类]也。可以[介词,凭借]【之[代词,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服情”]】一战。战则[连词,就]

请从。”

公与之[代词,指曹刿]乘[chéng,坐车],战于[介词,在]长勺[鲁国地名]。公将鼓[动词,击鼓]之[音节助词,无义]。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击了三次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大败] 。【凡循道而行谓之“迹”,车不能循道而行谓之“败绩”。春秋时代的战争以用兵车进行车战为主,因此,战争中兵车垮了是最大的败仗,是之谓败绩。】公将驰[驱车追击]之[代词,指齐师],刿曰:“未可。”下[下车]视其[代词指齐师]

辙[车轮滚过留下的痕迹],登轼[古代车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而[连词,表顺承]望之[代词,指齐师],曰:“可矣。”遂[副词,于是,就]

逐[追击]齐师。

既[副词,已经]克[战胜],公问其[代词,这,这样]故[原因,缘故]。对曰:“夫[fú,发语词,无义]战,勇气也。一鼓作[激发,振作]

气,再[第二次]而[连词,就]衰[衰弱],三而竭[尽]。彼[代词,指齐师]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连词,所以]克之[代

词,指齐师]

。夫大国,难测也,惧[担心,害怕]有伏[伏兵,埋伏]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1. 本文选自《左传》,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它是根据鲁史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在括号内翻译加点的字词 3.翻译下列语句: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军队]

[攻打]

[召见]

[代词,指曹刿]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战,勇气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由本文引申出的成语有两,一是:一鼓作气;二是辙乱旗靡。本文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它就是著名的长勺之战。

5. 曹刿认为,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敌方辙乱、旗靡之时。

6. 第一段中着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曹刿的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来表现他的善于战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证明他判断的正确,显示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

7. 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 面对齐师的入侵,鲁国的国君、高官和一般老百姓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答]鲁国的国君:决心应战,但未清楚能够凭借甚么条件去与齐国一战。高官:眼光短浅,对国事不能作出深远的谋略。一般老百姓:不理国事,认为国家大事自有执政当权者谋划,自己不必参与其事。

9. 曹刿为什么要进见鲁庄公?

[答]曹刿进见鲁庄公,有两个原因:①曹刿关心国事,知道强敌入侵,希望为国效力,因此进见庄公。

②曹刿有感于朝中高官眼光短浅,见识鄙陋,不能作出深远的谋略,于是请求进见庄公,与他讨论作战的策略。

10. 作者在文中记述乡人与曹刿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记述乡人与曹刿的对话,作用有三:①反映一般老百姓不关心国事,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②借曹刿的话指出当时鲁国高官眼光短浅,见识鄙陋,不能为国家作出深远的谋略。③以乡人的自私冷漠,反衬出曹刿关心国事,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精神。

11. 曹刿制止鲁庄公下令进攻和追击时,为什么不立即解释原因?他在什么时候才对自己的做法作出解释?

[答]因为当时两军对垒,形势紧迫,没有时间详细解释。等到鲁军战胜齐军,可以从容论战时,曹刿才对自己的做法作出解释。

12. 在齐鲁长勺之战中,齐强鲁弱,但鲁国竟然能够以弱胜强。试据课文分析鲁国获胜的原因。

[答]①百姓支持,上下同心:鲁庄公在施政方面,一切诉讼案件,都能据实情去处理,务求判决公平,他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做事,国家一旦有事,人民会全力支持他,奋力对抗外敌。 ②礼贤下士,善用人才:庄公不嫌曹刿身分低微,与他讨论作战凭借的条件,并允许他随军出战,作战时更听从他的意见,让他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结果击败齐军。

③战略运用,巧妙恰当: 善用战术,敌疲我打——曹刿深知士气是作战时决定胜负的关键,当齐军击鼓进攻时,鲁军按兵不动,保存士气;直到齐军三鼓,士气竭尽,鲁军便把握「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一鼓作气,击退齐军。善审敌情,提防伏兵——曹刿明白兵不厌诈的道理,齐军败走时,他制止鲁军立即追击,以提防敌军诈败,埋有伏兵,直到他看见齐军辙乱旗靡,才决定追击,结果大获全胜。 13.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庄公一答,他认为分衣食,不过左右之人得惠“而民弗及”,是为“小惠”,故民不从。庄公二答,他认为未孚民望,则神弗福,驳得痛快。庄公三答,始有所悟,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得到他的赞许。综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

“民”,这就是他的“远谋”。在战斗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14. 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答]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15. 曹刿在这次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必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战机。他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16. 你觉得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①从“衣食所安”“必以分人”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庄公是一个关心百姓,爱民如子的君主;②从“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可以看出庄公是一个诚信、孝敬祖宗的君主;③他能以君王的身份接见曹刿,与曹刿讨论战争所凭借的条件,且战时听从曹刿的意见,可见庄公是一个虚怀若谷,善于纳谏且从谏如流的君主。

但他想通过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并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也可以看出他目光短浅,在政治上他是无能的;战时的“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可以看出他急功冒进,在军事上是无知的。

综上观之,鲁庄公是一个虽然无知、无能但却礼贤下士,善用人才的开明君主。 17. 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不赞同。打仗,士兵的士气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的运用,军事装备等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也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26、邹忌讽齐王讷谏

邹忌修[长,指身高]八尺有余,而[连词,并列。]形貌昳丽[光鲜美丽]。朝[zhāo,早晨]服[穿戴]衣冠,窥[照]镜,谓[谓„„曰,对„„说]

其[代词,指邹忌]妻曰:“我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敦美】?”其妻曰:

“君美甚[极,很。],徐公何能及[比得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结构助词,的]美丽者也。忌不自信【不信自】,而[连词,表顺承,于是,就。]复[又]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第二天],客从外来,与[介词,跟,同。]【之】坐谈,问之[代词,指客人]:“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如,及]君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美也。”明日[过了一天]徐公来,孰[通”熟”,仔细]视之[代词,指徐公]

,自以为[介词,认为。]不如【其美】;窥镜而[连词,表并列]自视,又弗如【其美】远甚。暮寝[躺着]而[连词,承接。]

思之[代词,指妻、妾、客都说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曰:“吾妻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美[以„„为美]我者,私[偏

爱]

我也;妾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想要]有求于[介词,对]我也。” 于是[承接上面说]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的确]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认为]美于[比]徐公。今齐地[土地,疆土。]方[方圆。]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近侍,近臣。]

莫不私王,朝廷之[结构助词,的]臣莫不畏王,四境之[音节助词,无实义]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代

词,指上述内容]

,王之蔽[受蒙蔽]甚[厉害,严重。(到了)极点。]矣。”

王曰:“善[好,对。]。”乃[副词,于是,就]下令:“群臣[宫廷大官]吏[指土地小官]民能面刺[指责]寡人[君王自称,意为寡德之人。]

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批评议论]于市朝[集市和朝廷],闻[使动用法,使„„

听到]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刚,才。]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不时]而[连词,表修饰]

间[间或,断断续续]进;期年[满一年]之[音节助词,无实义]后,虽[即使]欲言,无可进者[指进谏的话]。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齐。此所谓战胜于[介词,在]朝廷。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它是由西汉(朝代)的刘向(人名)根据战国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史料编订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纪传体,《左传》编年体。)

2.解释加点的字词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4请概括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

[答]先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劝谏齐王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5.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政治家力谏自己的君王“战胜于朝廷”的,请举例。他们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魏征劝谏唐太宗,诸葛亮劝谏蜀后主刘禅;委婉的劝说,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6.“王曰:‘善。’”一句中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样的态度? [答]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

7.你从课文的内容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感悟。

【参考示例1】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劝告,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参考示例2】在帮助教育一个人时,要结合自身的感受,委婉地劝说别人,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8.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

[答]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忠于职守,勤于王事。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美化的成分。

9.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课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不错。如果不注意说话的方式,忠言是逆耳的;但如果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忠言就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10.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进谏的人。

11.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齐威统治前期,朝政上确实存在很多蔽端,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